Workflow
种植业
icon
搜索文档
希望的田野 丰收的礼赞——写在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
新华社· 2025-09-23 22:35
9月23日,秋分节气,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如约而至。 在这个美好的季节,秫熟稻香、牛羊成群、瓜果飘香,广袤的乡村处处透着丰收的喜悦。 "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共同奔向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未来。"习近平总书记今年的节日祝贺和诚挚问候里,有对丰收的礼赞、对耕耘的 致敬,更有对未来的祈愿。 大江南北,希望的田野上铺展多彩画卷。不懈耕耘,丰收的味道更加隽永、绵长。 共绘"丰"景,不负辛苦耕耘 秋高云淡,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勃利县的玉米地里一派繁忙景象。大型收割机往来穿梭,饱满的玉米棒被自动精准收入机身。脱粒后,金灿灿的 玉米粒源源不断涌入随行的运粮车。 在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友谊分公司第七管理区,大型收获机车在收获玉米(2025年9月18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徐宏宇 摄) "今年我们这里的玉米亩产预计突破1吨,比往年提高了10%。丰收背后,是我们全程做好田间管理的努力,也有科学种植技术的全程赋 能。"勃利县恒山玉米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单庆东说。 从去年秋收后,这家合作社就开展秸秆全量翻埋作业,为今年春季作物生长筑牢墒情基础;种植环节精选优质玉米品种,搭配无人机飞 防、"一喷多促"等现代化植保手段,还推广 ...
全国秋粮收获近两成
人民日报· 2025-09-23 22:33
《 人民日报 》( 2025年09月24日 12 版)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 本报北京9月23日电 (记者郁静娴)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显示:全国秋粮收获近两成,中稻收获过 三成,玉米大豆过一成。其中,西南近六成,长江中下游过两成,华南、西北近两成,东北、黄淮海零 星收获。 ...
助力“高原水乡”农业提质升级(共创繁荣发展新时代)
人民日报· 2025-09-23 22:12
编者按:发展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发展中国家的第一要务,也是人类社会永恒主题。2021 年9月21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全球发展倡议。4年来,全球发展倡 议的"朋友圈"越来越大,"成绩单"可圈可点,让发展优先的共识持续凝聚,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 发展领域的生动实践。本报今起推出系列报道,聚焦全球发展倡议的落实成果,讲述各方携手共创繁荣 发展新时代的故事。 位于非洲东部的乌干达,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素有"高原水乡"之称,农业现代化的变革正在这里发 生。 近年来,在中国—联合国粮农组织—乌干达南南合作项目框架下,中国农业专家组持续助力乌干达农业 提质升级——水稻单产增长数倍,小米新品种实现推广,稻田里养鱼增收致富,农业产业园多种经 营……合作成果实实在在,成为南南合作的成功典范。 杂交水稻—— "现在我家稻田产量比过去高出了不少" 位于乌干达中部的布塔莱贾是传统稻米产区。当地稻农罗伯特·萨古拉行走在田间,步履矫健。他家种 植中国杂交水稻,稻田明显比别家的传统稻田规整,禾苗也更茁壮。萨古拉露出自信的微笑:"我家世 代种田,但产量一直不高。感谢中国专家手把手教会了我杂交水稻的 ...
全国秋粮收获近两成 中稻收获过三成
人民日报· 2025-09-23 22:03
本报北京9月23日电 (记者郁静娴)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显示:全国秋粮收获近两成,中稻收获过 三成,玉米大豆过一成。其中,西南近六成,长江中下游过两成,华南、西北近两成,东北、黄淮海零 星收获。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
中国与乌干达开展农业合作—— 助力“高原水乡”农业提质升级(共创繁荣发展新时代)
人民日报· 2025-09-23 21:58
编者按:发展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发展中国家的第一要务,也是人类社会永恒主题。2021 年9月21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全球发展倡议。4年来,全球发展倡 议的"朋友圈"越来越大,"成绩单"可圈可点,让发展优先的共识持续凝聚,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 发展领域的生动实践。本报今起推出系列报道,聚焦全球发展倡议的落实成果,讲述各方携手共创繁荣 发展新时代的故事。 位于非洲东部的乌干达,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素有"高原水乡"之称,农业现代化的变革正在这里发 生。 近年来,在中国—联合国粮农组织—乌干达南南合作项目框架下,中国农业专家组持续助力乌干达农业 提质升级——水稻单产增长数倍,小米新品种实现推广,稻田里养鱼增收致富,农业产业园多种经 营……合作成果实实在在,成为南南合作的成功典范。 杂交水稻—— "现在我家稻田产量比过去高出了不少" 位于乌干达中部的布塔莱贾是传统稻米产区。当地稻农罗伯特·萨古拉行走在田间,步履矫健。他家种 植中国杂交水稻,稻田明显比别家的传统稻田规整,禾苗也更茁壮。萨古拉露出自信的微笑:"我家世 代种田,但产量一直不高。感谢中国专家手把手教会了我杂交水稻的 ...
焦点访谈 | 致敬劳作,礼赞丰收
央视网· 2025-09-23 14:02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中国农民丰收节是首个在国家层面为农民设立的专属节日,它定于每年秋分日,旨在庆祝丰收,弘扬农耕文化,也是展示乡 村振兴、"三农"向好的一个大平台。在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节日祝贺和诚 挚问候,强调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共同奔向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未来。今天我们就先去山东招远金岭镇的大户陈家村,看看那里是怎么过丰收节 的。 尽管今天上午下起了雨,但这丝毫未能减弱大户陈家村乡亲们欢庆自己节日的热情。今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的主题是"庆农业丰收,享美好生活"。对他们 来说,丰收来之不易,美好生活来之不易。 山东省招远市金岭镇大户陈家村党委书记陈松海:"我们这个村地处钟离河源头,原来计划经济年代,上面13个村,这个村是13个村当中最贫穷的村庄 之一,本来这13个村都不富裕,但是我们村比其他村更贫穷。" 招远穗丰种植专业合作社坐落在傅家村,但耕种范围远不局限于傅家村,而是延伸至多个村落及地区,总面积超过万亩。收获的季节即将到来,种植小 麦、玉米的穗丰种植专业合作社正通过水肥一体加强田间管理,而种植葡萄、苹果的大户陈家村则以跟种植户 ...
新华时评|秋分岁稔道丰年
新华社· 2025-09-23 13:33
秋分岁稔道丰年 新华社记者王立彬 春华秋实,大地流金。秋分节气,我们迎来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 说起收成,总是会提到年景。今年我国农业生产克服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影响,实现夏粮稳产、早稻 增产,粮食有望再获丰收。全球气候变化深刻影响着粮食生产格局,随着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升高, 确保粮食稳产增产、提高粮食品质,面临更多挑战。庆祝丰收节,一起话年景、唠收成,更能感受粒粒 皆辛苦的来之不易。 农业生产高度依赖自然条件、投劳投力,也离不开政策给力与科技发力。各级党委和政府深入贯彻党中 央决策部署,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落实,促进农业基础持续稳固。好收成 要靠科技支撑,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培育更多新农人,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生产模式。丰收的背 后,更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理念与实践的硕果累累。 全国广大农民和在"三农"战线上的工作者是丰收节的主角。他们是"汗滴禾下土"的耕作者收获者,是耕 地红线的守护者建设者,是深入一线的"科特派",是满腿泥土的农技工作者。他们奔走山乡,让森 林"粮库"日益丰盈;他们耕海牧渔,把海鲜鱼货送上万家餐桌……在这个特殊节日,我们更加感念他们 的辛劳付出,祝他们安康 ...
共同奔向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未来 ——写在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
人民日报· 2025-09-23 13:19
秋分时节,东北黑土地,玉米浆汁灌注收获前的饱满;南国水乡,成熟蜜柚香气氤氲……五谷丰登,硕 果累累,沃野田畴铺展新画卷。锣鼓敲起来,秧歌扭起来,亿万农民喜庆丰收。 丰收里满载幸福,丰收里饱含牵挂。 "我们牢记嘱托,从'单户攻坚'到'全域联动',从'经验种植'到'标准作业',走出了一条'四良融合、机制 赋能、科技支撑'的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之路。"卢百谦说,今年高产创建示范户预计亩均增产50公斤。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要加快发展现代化大农业"…… 各地区各部门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用现代科技为现代农业 插上腾飞的翅膀,让大国粮仓根基更稳、丰收答卷成色更足。 在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战线上的同志们致 以节日祝贺和诚挚问候,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深入贯彻党 中央决策部署,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强化农业科技装备支撑,着力提升农 业综合生产能力,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扎扎实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希望广大农民群众充分 发挥主动 ...
福建华安:百亩梯田迎丰收 金浪千层映畲乡
中国新闻网· 2025-09-23 12:21
作为第二批国家森林乡村,坪水村的梯田不仅是粮食生产基地,更成为乡村旅游的核心资源。秋收时 节,层层叠叠的金色梯田与云雾缭绕的畲乡山寨相映成趣,吸引着大批游客前来摄影写生。村里顺势发 展起来的农家乐、农产品展销点,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增收。从稻穗饱满的田间到游客如织的山道,坪 水村正用金色的丰收图景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完) 中新网福建华安9月23日电 (唐小玲 陈晓洋)金秋九月,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高安镇坪水畲寨的百亩梯田 迎来丰收。9月23日,畲族村民们手持镰刀穿梭梯田间,用传统方式收割稻谷。层层叠叠的田垄间,金 灿灿的稻穗随风起伏,宛如大地铺就的金色绸缎。汗珠与稻粒共舞,奏响了一曲农耕文明与现代乡村振 兴的和谐乐章。 据了解,由于今年雨水足、光照好,加上县农技专家指导科学种植,预计亩产上千斤。村里培育的特色 品种"乌头岩大米"因生长周期长、山泉灌溉等优势,市场售价较普通稻谷溢价显著。这种"优质优价"的 种植模式,让村民们在传统农耕中尝到了科技兴农的甜头。 畲族村民用传统方式收割稻谷。华安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百亩梯田宛如大地铺就的金色绸缎。华安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福建华安:百亩梯田迎丰收 金浪千层映畲乡 来源:中国 ...
【中国青年报】院士专家下乡记:为孩子“摘星”,帮土地“点金”
中国青年报· 2025-09-23 06:02
9 月 11 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徐星走进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第一实验中学,为学生作《恐龙科学发现的 故事》科普讲座。中国科学院供图 中国科学院帮扶团队在贵州省六盘水市推广的防雹网技术,能有效保护网下作物,在全市已推广超万 亩。中青报 · 中青网见习记者 蒋继璇 / 摄 中国科学院帮扶团队帮助在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选育的刺梨品种。中青报 · 中青网见习记者 蒋继璇 / 摄 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蟠龙镇百车河社区果农晏庭银和他种的 " 东红 " 猕猴桃。该品种由中国科学院相 关专家团队选育,猕猴桃为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中青报 · 中青网见习记者 蒋继璇 / 摄 "请您在书上帮我签个名!"9月11日下午,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第一实验中学内,十几名"追 星"的学生从礼堂一路小跑出来,他们手中拿着中国科学院刚为该校捐赠的图书,而被他们围住签名的 人,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古生物学家徐星。 为孩子"摘"一颗科学的星 两个小时前,在徐星《恐龙科学发现的故事》的科普讲座上,学生们第一次能够与院士面对面交 流。 孩子们能有这次交流机会,得益于中国科学院在9月11日至14日主办的"院士专家走进定点帮扶县专 题活动"。这场科普讲座也是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