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特色农业
icon
搜索文档
南疆近二十一万平方公里土壤地球化学调查发现—— 沿天山南麓,有条千公里“硒腰带” 全面摸清南疆土壤的五十四种元素和指标数据
人民日报· 2025-07-01 22:07
土壤地球化学调查成果 - 新疆南疆完成21万平方公里土壤地球化学调查,首次全面获取54种元素和指标数据,发现横跨千公里的"硒腰带" [1] - 调查以绿洲区为重点,采集2.4万条数据,形成南疆最系统、精度最高的土壤地球化学填图数据 [1] - "硒腰带"东起焉耆盆地,西至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富硒土地达4900万亩,其中富硒耕地1130万亩,占南疆耕地27% [1] 富硒土地及认证情况 - 焉耆、博湖等5处富硒地块(合计30万亩)通过国家天然富硒土地认证,占全国已认证面积10% [1] - 南疆绿洲区富钙、富镁土地占比分别达99.3%和91.8%,富钼土地占20.2%,富钾土地占2.1% [1] 富硒农产品发现 - 基于2000余件样本数据,发现22种富硒产品,包括3种粮食作物、7种果蔬、3种畜禽产品和2种调味品 [2] 耕地质量评价 - 调查覆盖南疆97%耕地,显示均为碱性土壤,其中强碱性土壤占33.4% [2] - 99.8%耕地土壤属于清洁土壤,全磷、全钾含量以中等—较丰富为主 [2] - 划定优质耕地90.81万亩,绿色食品产地土壤适宜区210.27万亩,主要分布在焉耆盆地、库拜盆地等地区 [2]
四川北川:工业“活水”精准反哺农业 绘就乡村振兴“好样子”
环球网· 2025-06-30 10:52
工业反哺农业模式 - 四川北川羌族自治县石椅羌寨乡村振兴先行区通过工业企业深度参与乡村振兴,以工业之"智"强农、产业之"链"兴村、资源之"合"惠民,探索出一条特色鲜明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1] - 通泉镇实施"百企联百组"行动,引导工业企业将资金、管理优势导入农业,与村社共建特色农业产业合作社,并提供启动资金、技术顾问及稳定订单 [3] - 通泉镇成功回引10余位企业管理人员担任村"两委"班子成员,培育储备20余名企业人才作为后备力量 [4] 企业参与农业转型成效 - 在"企业式"管理模式带动下,双紫村成功发展6家家庭农场,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 [3] - 双紫村引进8家民宿主体,建成500亩优质杨梅基地、百亩特色粮油蔬菜基地和肉牛养殖基地 [4] - 通过企业食堂和工会福利直采机制,推动农产品销售规模年均增长20%,合作社社员人均年增收保持在10%以上 [4] 产业链延伸与就业带动 - 擂鼓镇引导工业企业将农产品初加工搬到田间地头、精深加工搬到厂房车间,提升农业生产效益 [6] - 四川康养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资300余万元建成白芨种苗育苗数字化大棚4座和加工厂房2个,年产量达1000万株,年产值700余万元 [6] - 中药材种植基地带动周边30余人稳定就业,预计帮助农户年均增收2000余元 [6] 资源整合与共同富裕 - 永安镇引导工业企业成立商会组织,探索"商会+就业""商会+销售""商会+公益"等多种助农增收模式 [9] - 永安镇商会推动辖区工业企业优先使用本地用工,永安籍员工人数超300人,占用工总数约35% [9] - 商会为65户农户、5个家庭农场牵线形成定向销售渠道,上半年带动销售额增加15余万元 [9] 整体发展成果 - 2024年先行区乡村旅游游客数和旅游收入均实现25%以上的增长 [9] -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4万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51万元 [9] - 工业企业的资金、技术、市场和管理优势有效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激活乡村内生动力 [10]
产业发展有基础、群众增收有渠道 老区焕新颜“一红一绿”奏响发展华彩乐章
央视网· 2025-06-29 08:41
历史贡献与红色文化传承 - 宁夏盐池在抗战时期作为陕甘宁边区经济中心之一,为保卫边区、支援经济建设及抗日统一战线作出巨大贡献[1] - 麻黄山乡是抗战时期通往延安的物质保障基地和交通要道,保留了大量革命旧址和实物展示[3][5] - 1942年盐池县开展大生产运动,包括开荒种地、办合作社、打盐运盐、发展纺织业等,缓解边区经济困难[7] 红色旅游与文旅融合 - 麻黄山乡通过游击步道、初心路等红色景点吸引游客,年接待量达12万人次[9][12][22] - 民俗展示馆陈列抗战时期生产工具和农特产品,展现军民团结历史[5][19] - 红色文化阵地建设带动红旅融合发展,擦亮"红色"名片[22] 乡村振兴与产业转型 - 麻黄山乡探索"企业+支部+农户"机制,推动滩羊、小杂粮、大接杏等特色农产品销售及民宿经济[17] - 从植被覆盖率13%的扬沙地区转型为"红绿结合"旅游乡镇,形成特色产业驱动模式[14][17] - 2024年盐池GDP达208亿元,麻黄山乡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76元[22]
第一书记来了:荒村“焕”新颜
人民网· 2025-06-24 00:47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 - 沂水县凤鸣强村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引入高附加值雪茄种植产业,推动"雪茄+鲜食玉米"轮作模式,打造"烟粮融合"特色农业 [1] - 泰山麒麟雪茄生态园渐成规模,2024年新产业带动周边就业约5000人次,村民直接增收超80万元 [1] - 村集体创办"金叶共富空间",开展麻片修补、桃木艺品制作等小工坊项目,吸纳30余名老年人就近就业,人均日收入达80元 [3] 基础设施与村容改造 - 两年来村里修路、通电、引水,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小土坡变"颜悦胡同"、臭水沟变"锦鲤池塘"、荒院变"幸福食堂" [3] - 2024年流转翻新12处老宅小院发展民宿,带来村集体收入超10万元,新增就业岗位10个 [5] - 便利店、农家乐兴起,村民村集体分红增多,幸福食堂提供低价餐饮服务 [5] 人口与人才流动 - 全村户籍人口548人,常年在家不足200人且多为老年人,2023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仅1.1万元 [1] - 乡村振兴吸引年轻人逐步回流,并引入农科院博士团队带来新理念与技术 [5] - 游客进村带动消费,村民评价"来了不想走",形成"乡野慢生活"吸引力 [5]
交通银行广东省分行赴连州帮扶调研连州菜心、水晶梨产业
南方农村报· 2025-06-23 04:30
调研活动概述 - 交通银行广东省分行副行长陈新桥带队赴清远连州开展纵向帮扶调研暨招商引资、消费帮扶项目对接工作 [2][3] - 连州市委副书记魏巍参与活动 双方围绕连州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展开交流与实地考察 [3][4] 连州菜心产业调研 - 调研组走访连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了解连州菜心从种植、加工到销售的全产业链运营模式 [6][7] - 连正公司展示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在菜心种植中的应用 以及在品牌打造和市场拓展方面的成果 [7][8] - 交通银行广东省分行对连正公司在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建设方面的努力表示肯定 并就提升产品附加值和拓宽销售渠道进行探讨 [8][9] 水晶梨产业调研 - 调研组考察孔围水晶梨示范基地 了解水晶梨的种植规模、品种特性、产量产值及销售情况 [10][11] - 连州水晶梨凭借优良品质在市场上拥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 但面临仓储保鲜和冷链物流等挑战 [11][12] - 交通银行广东省分行表示将发挥金融优势 在资金支持和供应链金融等方面提供帮助 助力解决水晶梨产业发展瓶颈 [13][14] 后续合作计划 - 交通银行广东省分行将积极引入优质企业和项目 推动连州特色农业产业升级 [17][18] - 通过开展消费帮扶活动 帮助连州农产品打开更广阔市场 增加农民收入 [18][19] - 连州市委希望双方深化合作 在招商引资和消费帮扶等方面形成长效机制 共同推动连州经济社会发展 [21][22][24] 社会责任与未来展望 - 此次调研是交通银行广东省分行履行社会责任、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 [25][26] - 未来将继续加强与连州的沟通协作 在金融支持、产业帮扶和消费帮扶等领域持续发力 [26][27] - 目标是为连州特色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贡献更多金融力量 实现产业兴旺和农民富裕 [27][28]
河北加强盐碱地综合利用监督荒草滩蝶变米粮川
盐碱地综合利用政策与监督 - 河北省纪委监委制定《关于监督推动盐碱地综合利用工作的意见》,提出6个方面监督重点,包括责任落实、育种、治地、综合利用、特色农业、要素保障 [3] - 采取调研督导、"室组地巡"联动监督等方式推动盐碱地综合利用工作取得实效 [3] - 督促地方党委政府履行主体责任,主要负责同志履行第一责任人责任 [3] 盐碱地特色农业发展 - 黄骅市友和种植专业合作社针对旱碱麦研发11个系列80个产品,包括黄骅面花、馒头、面条、麻叶等 [2] - 农产品种类丰富带动销量增长,农民收入提高 [2] - 沧州市纪委监委督促黄骅市委、市政府将盐碱地综合利用作为全市"三件大事"之一 [3] 监督措施与项目实施 - 唐山市纪委监委建立15个项目联系直报点,通过实地督导等方式推动盐碱地资源数据库建设 [3] - 黄骅市纪委监委监督推动建设20000亩旱碱麦标准化种植样板,实施"百千万工程" [5] - 沧州市农科院制定《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细则》等文件,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考核评价制度 [6] 技术攻关与改良 - 针对滦南县柏各庄镇千亩油菜花基地项目存在的单季水稻亩产低问题,开展联动监督并提出选育耐盐作物新品种建议 [6] - 督促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等部门推进盐碱地分区分类治理改良和耕地后备资源开发 [5] - 河北省农业农村厅研究编制盐碱地综合利用规划,实施综合治理工程 [5]
多方共促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新华社· 2025-06-21 16:30
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大会 - 第三届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大会暨消费帮扶产品展销会于6月21日至23日在北京举办,展示超过2500种特色农产品[1] -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麦尔丹·木盖提强调发展产业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之策[3] - 当前我国帮扶产业质量效益不断提升,但大多数仍处于起步成长阶段,发展水平总体不高[3] 产业发展现状与规划 - 中国乡村发展志愿服务促进会启动实施乡村振兴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工程,支持培育油茶、核桃、油橄榄等9个产业[3] - 工程实施三年来已初步建立企业库、专家库和产品库,基本摸清产业底数[3] - 下一步将建立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和产业服务体系,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4] 大会活动内容 - 大会期间发布《乡村振兴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工程丛书(2024)》[4] - 举办金融帮扶、科技帮扶、消费帮扶等综合论坛[4] - 开展油茶、核桃、油橄榄、杂交构树、葡萄酒、南疆红枣、青藏高原青稞牦牛等7个产业发展论坛[4] 特色农产品展示 - 新疆核桃红枣、江西山茶油、青藏高原青稞牦牛等特色农产品在展销会亮相[1] - 大会展现各地乡村产业振兴新发展[1]
陕西推动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陕西日报· 2025-06-19 22:47
产业链综合产值与收入增长 - 2024年全省8条重点产业链综合产值达6480亿元,同比增长5.8% [1] - 带动市级发展26条超百亿元、县级发展131条超十亿元产业链 [1] -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199元,同比增长7.1% [1] - 2024年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49元,同比增长6.9%,增速全国第四 [5] 政策支持与金融服务 - 出台奶山羊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稳定肉牛奶牛产业发展支持措施等针对性政策 [2] - 联合多部门建立涉农主体服务机制,统筹超10亿元农业专项资金支持全产业链建设 [2] - 2024年一季度金融机构支持农业产业链贷款余额1087.4亿元,环比增长39.3% [2] 特色产业优势与加工能力 - 苹果、猕猴桃、羊乳产业体量全国首位,产量分别占全国1/4、1/3、3/5 [3] - 茶叶、食用菌产量和设施农业规模居西北首位 [3] - 建成572万吨果品冷藏库容、每小时1800吨智能分选线 [3] - 具备每年100万吨浓缩果汁加工、92万吨菜品加工、3000万头生猪屠宰、150万吨羊乳加工能力 [3] 品牌建设与出口增长 - 富平山羊奶等8个区域公用品牌纳入国家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 [3] - "延安苹果""咸阳马栏红"等4个品牌跻身2024年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榜前十 [3] - 2024年陕西茶叶出口1998.99吨、出口额1150.92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71.12%、177.32% [3] 产业集群与载体建设 - 2025年新建延安苹果和汉中中药材2个国家级产业集群,总数达11个 [4] - 新建泾阳县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级产业园达13个,省级产业园80个 [4] - 累计建设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强镇106个、农产品加工园区35个,融合载体达319个 [4] - 2024年谋划包装重点项目200个,计划总投资近50亿元 [4] - 4年累计实施786个延链补链项目,完成总投资超350亿元 [4] 主体培育与联农带农 - 累计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64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774家,确定90家链主企业和28家重点企业 [5] - 累计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6.7万家、家庭农场11.1万家、省级产业化联合体200个 [5] - 探索"企业+场社+基地+农户"等联农带农模式,将农民深度嵌入产业链 [5]
用好“民情地图” 办好民生实事
广西日报· 2025-06-18 03:00
乡村振兴成效 - 百坭村打造的"一河三带"产业示范园涵盖山油茶、砂糖橘、水稻等产业,实现年产值2700万元 [2] - 成立秀起福地农业发展公司,注册3大商标品牌,开发9大"秀"品牌产品,带动群众持续增收 [2] - 百坭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9.49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2万元 [2] - 百坭村去年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其中60%为青年学生,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3] 产业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 - 22公里的文秀产业路为村民出行、农产品销售提供便利,并成为迎送游客的通道 [2] - 砂糖橘园、篮球场、幼儿园等黄文秀生前的愿望已实现,村庄变美吸引游客,村民开民宿打造网红打卡点 [3] - 那度村打造山村"灵芝元气小站",设饮品区、文创展销区和手作体验区,为村民带来可观收益 [4] 智慧服务平台与基层治理 - 西林县开发"码上服务"小程序,群众可通过二维码反映诉求,实现便民服务"网上办""掌上办" [6] - "码上服务"平台覆盖全县5.2万户群众,形成群众"点单"、平台"派单"、党员"接单"服务模式 [6] - 百色搭建智慧治理平台,推行"有意见'码'上提"工作法,以网格"接单"化解民忧 [7]
四川凉山州特色农产品撑起乡村经济大梁
农业产业发展 - 凉山州依托独特地理气候条件打造特色农产品产业带 包括石榴 苹果 芒果 蔬菜等主导产业 其中会理市石榴种植面积40余万亩年产量77 4万吨 盐源县苹果种植面积43万亩年产量约70万吨 [1] - 标准化种植显著提升农产品竞争力 会理石榴优质果率从60%提升至80%以上 并建立质量追溯体系强化品牌形象 [2] - 科技应用推动农业现代化 越西县蓝莓无土栽培采用智能水肥系统使单株产量提高30%以上 冕宁县智能育秧生产线效率较传统方式提升60% [2] 科技创新与合作 - 与四川农业大学合作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成功选育多个本地适种新品种并推广先进栽培技术 [3] - 三元村探索鱼菜共生等产学研项目 已发展16家企业且村集体经济组织持股超51% [3] 农村集体经济 - 会理市三元村整合490万元资金建设500亩农业种植区 涵盖樱桃 草莓等10余个品种 [4] - 德昌县高丰村形成2300亩枇杷种植核心区 带动创建万亩现代农业园区 户均年收入超10万元 [4] - 州政府出台资金 土地 税收等支持政策 并建立财务 审计监督制度保障集体经济发展 [4] 基础设施建设 - 加强水利设施建设解决季节性缺水问题 修建水库 灌溉渠道等工程提升农田灌溉保障能力 [5] 农村信息化 - 实现乡镇和建制村宽带 4G全覆盖 培育农村电商主体建设服务站点推动特色农产品外销 [6] - 现代农业园区应用智能传感器实现农作物生长环境实时监测 提升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