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材料

搜索文档
光启技术半年报出炉:营收净利双增,超材料产品收入大增47%
北京商报· 2025-08-18 14:19
财务业绩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9.43亿元 同比增长10.70% [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86亿元 同比增长6.75% [1] - 连续七年实现同期业绩双增长 [1] 超材料业务 - 上半年超材料批产收入9.36亿元 同比增长47.35%创历史新高 [1] - 累计签订超材料产品批产合同金额78,011.7096万元 [1] - 709基地二期产能爬坡顺利 新增产能于今年5月中旬开始交付 [1] 产能与存货 - 二季度存货同比增长超70% 环比增长超40% [1] - 709基地二期扩产初见成效 [1] - 新增产能为去年10月投产 [1] 研发投入 - 研发投入同比增长14.83% [1] - 持续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 [1] - 为未来营收规模和盈利能力提升注入动力 [1] 业务拓展 - 积极拓展低空经济、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等新兴赛道 [2] - 在乐山建设先进低空无人机产业链总部基地项目 [2] - 自研某型固定翼超材料低空无人机已顺利开展试飞工作 [2] 传统领域 - 持续深耕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尖端装备领域 [2]
光启技术:709基地二期在去年10月份投产后新增的产能,在今年5月中旬已经陆续开始交付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18 13:55
生产基地运营进展 - 顺德709基地二期于2022年10月正式投产 目前处于设备调试与产能爬坡阶段 [2] - 超材料生产工艺采用高度非标准化流程 需持续进行生产线调整及人员培训 [2] - 从原材料生产到成品交付周期至少需6个月 新增产能于2023年5月中旬开始陆续交付 [2] 财务表现与产能状况 - 2023年第二季度存货同比及环比均实现大幅增长 反映产能扩张初见成效 [2] - 二期产能释放预计在2023年下半年逐步体现 公司产能压力得到缓解 [2] - 具体收入确认情况需关注2025年半年度报告披露信息 [2]
刘若鹏称形成5大超材料生产基地 光启制造大纲字数多达38亿
深圳商报· 2025-08-09 18:33
公司发展历程与成就 - 公司在超材料领域攻克了从实验室到大规模量产的世界级难题,并在先进航空装备中实现全方位、深层次应用[1] - 15年来累计完成11.72万张设计图纸、54.5万个数字仿真模型、7.74亿字超材料设计技术文档、38.28亿字工艺制造大纲,开发1331万行源代码,打造4641套专用设备和161款定制化基础材料[1] - 从研究院发展为"1总部+5基地+7大能力平台+8大专业公司+1919家上下游配套"的全产业链布局,实现技术自主可控[2] 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 - 累计申请专利超6000件,授权4000余件,超材料领域专利申请总量全球第一[4] - 完成四代超材料技术迭代,第四代技术在我国先进航空装备上实现跨代性能领先[4] - 自主研发全球首款低成本可量产超材料无人机,从团队组建到首飞仅耗时3.5个月[4] 发展战略与产业布局 - 2017年提出"深度垂直"战略,系统推进超材料产业链垂直整合,覆盖上中下游全链条[3] - 通过"深度创新+成本革命"双轮驱动,实现从实验室成果到产业化的跨越式发展[2] - 形成深圳总部及佛山、洛阳、株洲、天津、乐山5大生产基地的全国布局[2] 人才体系与未来规划 - 自主培养13名产品技术大总师、134名博士后、649名研发设计人员,在职员工总数超4200人[6] - 计划成立新研究机构开发微观材料设计制造工具,探索超材料5.0与传感技术、新一代半导体的融合[6] - 未来15年将聚焦微观设计信息化、智能化及高分子结构的人为设计制造[6]
科创会客厅 | 光启创始人刘若鹏:从实验室创新到全球超材料赛道领跑
搜狐财经· 2025-08-05 17:15
公司发展历程与成就 - 公司攻克超材料从实验室到大规模量产的世界级难题,在先进航空装备中实现全方位应用[1] - 15年来累计完成11.72万张设计图纸、54.5万个数字仿真模型、7.74亿字技术文档、38.28亿字工艺大纲[5] - 开发1331万行源代码、220万条实测成像图、8000万条实测曲线,定制4641套专用设备和161款基础材料[5] - 构筑"1总部+5基地+7大能力平台+8大专业公司+1919家上下游配套"的全产业链布局[6] 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 - 累计申请专利超6000件,授权4000余件,超材料专利申请量全球第一[9] - 完成四代超材料技术迭代,第四代技术在我国先进航空装备上实现跨代性能优势[9] - 自主研发全球首款低成本可量产超材料无人机,从组建团队到首飞仅用3.5个月[13] 战略与管理变革 - 2017年提出"深度垂直"战略,实现从原材料供应到终端服务的全产业链整合[7][9] - 2021年推行"持续管理数字化变革",开发数字化平台覆盖全流程管理[15] - 通过AI大模型实现生产进度、质量、库存等关键信息的实时监控[15] 成本控制与运营优化 - 核心材料自主化使生产成本降低40%-97%[17] - 2024年单位收入成本较2020年优化:物料采购降55%、人力降33%、管理费用降81%、综合运营成本降56%[17] 人才与企业文化 - 自主培养13名技术大总师、134名博士后、649名研发设计人员、94名核心骨干[18] - 提出"深度创新以终为始"战略和"三能"精神(能吃苦、能打仗、能坚持)[20] 未来发展规划 - 计划成立新研究机构开发微观材料设计制造工具[20] - 研发超材料5.0技术,融合传感技术和新一代半导体技术[20] - 目标开拓万亿新兴市场,推动超材料技术在全球领域的领先地位[20]
十五载!从实验室到全球领跑,光启技术用超材料定义中国创新力量
证券时报网· 2025-08-03 11:13
公司发展历程与战略 - 公司用15年时间实现从无到有、从小规模到大批量的跨越式发展,发明并量产了第一至第四代超材料技术系列产品 [2] - 公司构建了1总部+5基地+7大能力平台+8大专业公司+1919家上下游配套的全产业链布局,实现从底层技术到系统应用的自主可控 [2] - 公司推行"深度垂直"产业发展战略,从底层技术突破到系统应用,持续提升性能、降低成本,产品价格比行业低30%~50% [3] - 公司累计完成11.72万张设计图纸、54.5万个数字仿真模型、7.74亿字技术文档、38.28亿字工艺制造大纲 [3] - 公司开发1331万行源代码、220万条实测成像图、8000万条实测曲线,打造4641套专用设备、8646套特种工装、161款基础材料 [3] 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 - 公司完成四代超材料技术迭代,第三代与第四代实现大规模产业化,推动装备行业在设计、制造、材料应用层面的变革 [4] - 第四代超材料技术在我国先进航空装备中实现全方位、深层次应用,提升装备性能并改写技术竞争局面 [4] - 公司自主研发全球首款低成本可量产超材料无人机,实现多种低可探测性兼具低成本、可量产及大航程优势 [5] - 无人机各项性能指标均达100%,完成多架次试飞任务,包括极端环境测试 [5] 知识产权与数字化管理 - 公司累计申请专利超6000件,授权4000余件,超材料领域专利申请总量全球第一 [5] - 公司开发数字化管理平台,覆盖38.28亿字工艺制造大纲、47768条制造流程、953795个工序、3877568个工步 [6] - 平台管理300多个研发产品、35516个研发节点、184723条供应链条目,汇总10.6万余条采购订单,自动生成21.98万份检验报告 [6] - 数字化使编制效率提升5~10倍,AI大模型实现从全数字化经营管理到全智能化经营决策的跨越 [6] 人才建设与未来规划 - 公司自主培养13名产品技术大总师总工、134名博士后、649名研发设计人员、94名核心研发技术骨干、3607名大国工匠 [7] - 公司员工总数达4200人,构建全周期人才培养体系和多维激励机制 [7] - 公司提出未来15年将拥抱科技变革,与更多同行者共拓万亿新兴市场 [2] - 公司计划把超材料技术刻进祖国装备,用"中国方案"重新定义全球科技版图 [2]
光启研究院十五年的超材料突围战 铸就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科技力量
证券日报网· 2025-08-03 09:44
公司发展历程 - 公司成立十五周年 已构建超材料产业主航道 通过知识产权护城河奠定技术基础[1] - 实现从实验室成果到产业化的跨越式发展 采用"深度创新+成本革命"双轮驱动模式突破技术转化与规模化生产瓶颈[1] - 完成四代超材料技术迭代 其中第三代与第四代实现大规模产业化落地 推动装备行业在设计、制造及材料应用层面的变革[2] 技术成果与产业布局 - 累计产出11.72万张设计图纸 54.5万个数字仿真模型 7.74亿字技术文档 38.28亿字工艺大纲[2] - 开发1331万行源代码 积累220万条实测成像图 8000万条实测曲线[2] - 打造4641套定制化专用设备 8646套特种工装 研发161款基础材料[2] - 形成1总部+5基地+7大能力平台+8大专业公司+1919家配套的全产业链布局 实现底层技术到系统应用的自主可控[1] 智能化升级与管理创新 - 通过AI大模型实现从"全数字化经营管理"到"全智能化经营决策"的跨越 实时监控生产进度、质量及库存[2] - 依托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优化战略规划、市场预测及产品研发 提升运营效率与交付能力[2] 未来战略方向 - 计划拓展万亿新兴市场 推动超材料技术在装备领域的深度应用[3] - 目标以"中国方案"重塑全球科技版图 强化国际竞争力[3]
光启技术董事长刘若鹏:坚持研发投入 不断推动超材料技术创新突破
中国证券报· 2025-07-30 23:14
公司战略与研发投入 - 公司将持续加大超材料领域研发投入力度 坚定不移推动超材料技术创新突破 [2] - 正在筹建新研究院 从分子结构层面探索材料设计 为颠覆性创新提供底层技术支持 [8] 产业化发展历程 - 用15年时间将超材料技术从实验室推向规模化产线 完成全新产业链打造 [3] - 打通超材料设计 研发 制造 测试全产业链条 持续拓展规模化量产能力 [3] 产能布局与交付能力 - 在全国构建五大研发生产基地(佛山顺德 洛阳 湖南株洲 天津 四川乐山) [3][5] - 佛山顺德基地和洛阳基地已实现满负荷生产 株洲基地一期及天津基地一期近期启动生产 [3] - 制造体系确保大规模量产效率和稳定性 避免非标制造领域的规模负效应 [4] 核心竞争力 - 推出超材料4 0技术群 帮助航空航天装备突破性能极限 [4] - 通过数字化变革使生产成本大幅低于同行 成为行业标杆 [4] - 人员总数超过4000人 通过数字化和AI技术重构管理体系实现效率提升和管理成本颠覆性下降 [4] 产业生态建设 - 以深圳总部为中枢辐射全国构建5大研发生产基地 母公司旗下拥有8家专业化子公司 [5] - 通过产业协同网络整合约2000家上下游企业 构建涵盖研发 生产 应用的全产业链生态圈 [5] - 在上游(原材料研发生产) 中游(关键零部件及第四代超材料开发) 下游(终端成品及服务)进行系统性产业链建设 [6] 技术应用拓展 - 超材料4 0技术主要聚焦航空航天和低空经济领域 [7] - 在智能汽车领域采用整车OTA远场测试方案解决传统技术问题 方案已被列入国家标准草案 [7] - 在机器人领域有望赋能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 突破非标场景运动控制难题 [7] - 未来超材料5 0技术将融合传感和半导体技术 带来产业模式根本性变革 [7]
光启技术(002625) - 002625光启技术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618
2025-06-18 00:56
活动基本信息 - 活动类别为特定对象调研,时间是2025年6月17日9:00 - 11:00,地点在上海浦东香格里拉酒店 [1] - 参与方有180位机构及个人投资者,还有徐汇区政府领导、高校教授,上市公司接待人员包括董事长刘若鹏博士、董事会秘书周建林先生及董事会办公室工作人员 [1] 公司介绍内容 - 董事长介绍中美航空航天实力对比与挑战、超材料未来应用与产业延伸前景、超材料产业在航空航天领域发展前景与战略意义、公司在超材料产业领军地位、技术积累与产业化成果 [1] 投资者关注问题及答复 基地产能相关 - 905、906、709基地覆盖超材料产业链上、中、下游,相互协同,单独核算产能不合理,905、906基地投产将提升中游零部件生产效率,让顺德基地有更多精力生产下游结构件 [1][2] - 709基地二期2024年10月建成并逐步投产,公司产能上中下游滚动协同,洛阳基地完成第三期扩建,905、906基地一期建设并投产将提升中上游原材料与终端出货量 [2] 技术研发相关 - 超材料技术迭代基于自身技术及配套能力建设、基于客户需求进行产品技术攻关两方面考虑,第五代超材料技术尚处研发阶段,第四代已在航空尖端装备领域规模化应用 [3][4] 盈利水平相关 - 公司产品盈利水平良好,经营目标兼顾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与产业链共赢,成本端后续新基地投入使用有望提升原材料自供率、放大规模效应,收入端产品在尖端装备领域不可替代性高 [4] 行业定义相关 - 大部分投资者将公司归类在军工或航空航天行业,实际超材料技术应用场景多元,生产涉及多环节、多学科与行业,欢迎多领域投资者调研 [4] 收入影响与增长逻辑相关 - 公司超材料产品主要应用在航空航天领域,与传统军工有区别,该领域投入持续增长,核心增长逻辑是航空航天尖端装备产业规模增长及公司解决方案重要性提升与不可替代性高 [4][5]
2025年新材料产业未来趋势展望:技术突破重构产业格局(10000字)
材料汇· 2025-06-01 14:59
产业变革背景 - 全球政策加速材料迭代: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2026年实施,覆盖钢铁、铝等行业,倒逼材料低碳化转型,巴斯夫投资30亿欧元开发生物基聚酰胺,年减碳10万吨 [9] - 中国"十四五"新材料专项规划落地,宁德时代"麒麟电池"能量密度达255Wh/kg,较传统电池提升20%,支持快充技术突破 [10] - 技术交叉催生颠覆性突破:DeepMind的GNoME系统预测217万种新晶体结构,研发效率提升10倍;IBM与杜邦合作开发耐极端环境复合材料,性能提升50% [13][14] 六大核心赛道 固态电池材料 - 宁德时代"麒麟电池+"方案布局2025年量产,与丰田竞争硫化物电解质路线,丰田全固态电池续航将超1000公里,充电10分钟 [17][19] - 清陶能源"无隔膜"技术能量密度突破500Wh/kg,较液态电池翻倍 [20] 超导材料 - 西部超导液氮温区超导带材降低电网损耗30% [23] - IBM拓扑量子比特保护材料纠错效率提升300% [24] 生物基可降解材料 - 凯赛生物"生物法长链二元酸"成本较石油基PA66降40% [26] - 蓝晶微生物PHA材料应用于医美缝合线,实现商业化 [27] 宽禁带半导体材料 - 天岳先进8英寸碳化硅衬底良率突破90%,电驱系统损耗降65% [29] - 华为氮化镓射频芯片使基站能耗降50% [31] 智能响应材料 - 歌尔股份电致变色智能眼镜透光率调节速度达0.1秒 [33] - 哈佛大学4D打印水凝胶实现靶向给药智能化 [34] 超材料 - 深圳光启技术隐身蒙皮雷达反射面积降99% [36] - 加州理工负折射率材料实现光学隐身原型 [37] 2025年战略方向 - 固态电解质商业化临界点临近,丰田计划2025年量产500Wh/kg电池,全球市场规模将达50亿美元 [40] - 钙钛矿光伏组件效率突破22%,协鑫光电推动商业化,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20亿美元 [41] - 分子级自组装材料推动生物医学革命,美敦力人工血管进入临床,市场规模将达1000亿美元 [43] - 中国宝武氢脆抑制合金助力氢能产业链,预计2025年氢能市场2000亿美元 [44] - 南大光电极紫外光刻胶突破14nm工艺,菲利华高纯石英砂纯度达99.999%,打破国际垄断 [46][47] 企业突围路径 - 宁德时代构建"材料-电芯-回收"闭环,电池材料回收率超90% [50][53] - 陶氏化学数字孪生平台缩短复合材料研发周期60% [55][56] - 中国石墨烯联盟主导ISO/IEC标准制定,推动导电油墨市场份额从30%增至50% [59][60]
【私募调研记录】恒泰永成调研光启技术、洲明科技
证券之星· 2025-05-27 00:12
光启技术调研纪要 - 公司在超材料领域具备全产业链布局和技术优势,解决了规模化量产的技术难点,强调全环节协同能力的重要性[1] - 未来五年将持续进行技术迭代,涵盖自身技术和客户需求两方面,同时推进智能汽车检测标准制定和无人机试飞等民用领域探索[1] - 与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推动技术创新,实现全智能化经营决策并提升生产效率,缓解部分原材料供应紧张问题[1] - 依靠超算中心和自主研发检测技术应对全球芯片短缺,确保产品交付[1] - 2024年和2025年Q1研发投入分别为9,615.12万元和1,908.48万元,占营收比例6.17%和5.13%[1] - 产品出口管制取决于具体应用领域和终端型号[1] 洲明科技调研纪要 - LED显示屏业务占总营收92.49%,广泛应用于广告、体育赛事等领域,是主要利润来源[2] - 积极推进高端Mini/Micro LED产品线研发,通过LED+I战略构建智能化、场景化创新生态体系[2] - 2025年初gent平台接入多套主流模型,推出I全息陪伴助手等创新产品[2] - 2024年研发人员1,124人,占集团总人数19.94%,在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成果显著[2] 恒泰永成机构背景 - 证券私募基金管理规模超十亿(截至2020年6月),注册资本2000万,覆盖股票、债券、商品期货等多元策略[3] - 具备场外期权、收益互换、科创板打新等投资资格,核心团队经历多轮市场周期考验[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