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材料

搜索文档
“四川行”,四川为什么行?
搜狐财经· 2025-09-25 03:36
活动概况 - 2025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活动吸引300余家海内外知名企业和商协会参与 其中央企和"三类500强"企业达150家 占比创近年新高[1] - 活动期间签约投资合作项目340个 总投资金额2630.6亿元[1][10] 区域经济优势 - 四川省经济总量稳居全国第五 中西部第一 2024年上半年经济同比增长5.6% 高于全国0.3个百分点[3] - 电力装机容量达1.5亿千瓦 供应全国33%水电和25%天然气 综合要素成本为东部沿海地区70%左右[5] - 拥有辐射西部近4亿人口市场 在川世界500强企业达385家 成都双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全国第三[5] 产业基础实力 - 培育六大特色优势产业 形成三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和五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4] - 全球50%高端柔性显示屏 16%多晶硅 10%平板电脑 15%投影机 10%动力电池产自四川[4] - 人工智能 低空经济 核技术应用等新兴产业年均增长超20%[4] 投资促进成果 - 活动推出1500多个重点产业建圈强链项目 包含资源利用 强链补链延链和应用场景"三张清单"[7] - 签约项目中六大优势产业占比超80% "15+N"重点产业链项目投资额占比45% 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项目占比39%[10] - 现场签约14个新质生产力项目 包括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制造总部基地和AI车载流动医疗西部总部及生产基地项目[7][9] 企业投资案例 - 光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落地超材料生产基地 其产业链伙伴企业天穹动力公司2025年拟产30万架无人机产品[9] - 北京优必选在四川建立人工智能职业教育总部及智慧IP区域总部 深化AI产业合作[9] - 十多年来通过该平台累计促成5900多家企业找到合作伙伴 7200多个项目签约落地[5]
“四川行” 四川为什么行?
四川日报· 2025-09-25 00:22
投资吸引力 - 活动吸引300余家海内外知名企业和商协会参与 其中央企和"三类500强"企业达150家 占比创近年新高 [2] - 签约投资合作项目340个 投资金额2630.6亿元 [2][7] - 四川经济总量全国第五 中西部第一 2024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长5.6% 高于全国0.3个百分点 [4] - 综合要素成本仅为东部沿海地区七成左右 [4] - 辐射西部近4亿人口市场 在川世界500强企业达385家 成都双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全国第三 [5] 产业基础优势 - 培育六大优势产业 拥有3个万亿级产业集群 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4] - 全球50%高端柔性显示屏 16%多晶硅 10%平板电脑 15%投影机 10%动力电池产自四川 [4] - 人工智能 低空经济 核技术应用等新兴产业年均增长20%以上 [4] - 电力装机容量1.5亿千瓦 供应全国1/3水电和1/4天然气 [4] - 签约项目中六大优势产业项目占比超80% "15+N"重点产业链项目投资金额占比约45% 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项目占比达39% [7] 项目合作成果 - 推出1500多个项目机会清单 包括资源利用 强链补链延链和应用场景"三张清单" [5] - 成功签约14个新质生产力项目 包括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制造总部基地 AI车载流动医疗西部总部及生产基地 [5] - 光启技术超材料生产基地落地 产业链伙伴企业天穹动力明年拟生产30万架无人机 [6] - 北京优必选在川打造人工智能职业教育总部及智慧IP区域总部 [6] - 十多年来累计5900多家企业找到事业伙伴 7200多个项目签约落地 [5] 战略发展方向 - 聚焦"15+N"重点产业 逐条梳理产业链上下游 精准邀请赛道企业和牵引性潜在投资项目 [6] - 突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方向 确保项目符合"科技含量高 发展前景好 带动作用强"标准 [6] - 通过链主企业带动产业链快速崛起 强化整条产业链竞争力 [6] - 共建产业生态 发展新质生产力 推动产业链 价值链 供应链向高端迈进 [4][5][6]
上海欧纳德新材料有限公司成立 注册资本100万人民币
搜狐财经· 2025-09-18 21:16
天眼查App显示,近日,上海欧纳德新材料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欧冉,注册资本100万人民 币,经营范围为一般项目:新材料技术推广服务;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 让、技术推广;普通货物仓储服务(不含危险化学品等需许可审批的项目);石油制品销售(不含危险 化学品);化工产品销售(不含许可类化工产品);超材料销售;专用化学产品销售(不含危险化学 品);日用化学产品销售;润滑油销售;环境保护专用设备销售;气体、液体分离及纯净设备销售;涂 料销售(不含危险化学品)。(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 ...
光启技术刘若鹏:超材料是一场材料革命
中国基金报· 2025-09-17 02:21
行业现状与地位 - 超材料技术被定义为材料领域的基因编辑技术 是一场材料革命 可实现新一代航空航天装备复杂功能结构设计 制造 量产的全新技术 [3] - 超材料通过微纳光刻实现人造分子结构 编辑人造物质 在电磁 声学 力学等领域展现超常性能 [3] - 中国已成为全球超材料领域领跑者 在科研 产业 专利等多维度全面领先 改写全球产业格局 [3] - 中国在超材料领域的国际高影响力科研论文数量占全球半壁江山 [4] 公司技术优势与产能 - 光启技术是国内首家且唯一实现超材料全产业链大规模量产的企业 是我国新一代航空航天尖端装备核心级系统供应商 [5] - 公司率先实现第四代超材料规模量产 专利申请超6000件 授权超4000件 超材料专利总量全球第一 [4][5] - 通过数字化管理和全链条自主制造开展成本革命 整体综合成本降低到五年前的44% 产品价格比行业低30%至50% [5] - 形成1座核心总部 5大创新基地 8家专业化子公司的布局 整合1919家上下游企业构建完整产业链生态圈 [5] 产能扩张计划 - 株洲905基地一期预计2025年10月中下旬实现大规模投产 [5] - 天津906基地计划于2025年11月下旬正式投产 将提升产品交付效率与产能保障能力 [5] 应用领域 - 超材料产品具备轻质 高强度特点 能在特定环境下实现电磁调制等功能 为新兴产业带来革命性突破 [3] - 目前成为航空航天装备领域复杂功能结构核心技术 应用于我国先进飞机 电子通信系统等尖端装备领域 [3]
光启技术刘若鹏:超材料是一场材料革命
中国基金报· 2025-09-17 02:11
全球航空航天装备产业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 全球航空航天装备产业规模达万亿级别 未来十年将持续发展[2] - 超材料技术是实现新一代航空航天装备复杂功能结构设计制造量产的全新技术[5] 超材料技术特性与应用 - 超材料通过微纳光刻实现人造分子结构 在电磁声学力学等领域展现超常性能[6] - 超材料产品具备轻质高强度特点 可实现电磁调制等功能 带来革命性突破[6] - 超材料成为航空航天领域核心技术 应用于先进飞机和电子通信系统等尖端装备[6] 中国超材料产业发展成就 - 中国在超材料领域国际高影响力科研论文数量占全球50%[6] - 光启技术实现第四代超材料规模量产 专利申请超6000件 授权超4000件 专利总量全球第一[6] - 中国超材料产业经过20余年发展 从零起步到全球领跑 改写全球产业格局[6] 光启技术战略与产能布局 - 公司采用深度创新以终为始战略 通过数字化管理与成本革命推动突破[8] - 公司整体综合成本降至五年前的44% 产品价格比行业低30%-50%[8] - 公司构建1总部+5基地+8子公司的产业布局 整合1919家上下游企业形成完整产业链生态[8] - 株洲905基地一期2025年10月投产 天津906基地2025年11月投产 将提升交付效率与产能保障[8] 行业地位与产业影响 - 光启技术是国内首家且唯一实现超材料全产业链大规模量产的企业[8] - 公司已成为中国新一代航空航天尖端装备核心级系统供应商[8] - 超材料技术被定义为材料领域的基因编辑技术 是一场材料革命[5]
光启技术亮相2025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论坛
证券日报网· 2025-09-16 12:44
公司荣誉与行业地位 - 公司董事长出席2025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论坛并发表主题演讲 荣获卓越上市企业领袖奖项 [1] - 公司是国内首家且唯一实现超材料全产业链大规模量产的企业 已成为我国新一代航空航天尖端装备核心级系统供应商 [2] - 公司形成1座核心总部+5大创新基地+8家专业化子公司布局 整合1919家上下游企业构建完整产业链生态圈 [2] 超材料技术优势 - 超材料通过微纳光刻实现人造分子结构 在电磁声学力学等领域展现超常性能 [1] - 第四代超材料技术全面应用于先进航空装备 具备轻质高强度及电磁调制等特性 [1] - 产品价格比行业低30%-50% 整体综合成本降低至五年前的44% [1] 数字化与智能化成果 - 实现7.74亿字设计文档和38亿字工艺制造大纲标准化 4.8万条制造流程和95.4万个工序数字化管控 [2] - 通过AI大模型团队实现从全数字化经营管理到全智能化经营决策的跨越 大幅提升运营效率与交付能力 [2] 行业发展前景 - 全球航空航天装备产业持续发展 超材料技术从零起步到全球领跑 [1] - 新型航空航天尖端装备密集亮相 国家十五五重大战略规划持续推进 [2] - 航空航天尖端装备需求有望进入持续增长通道 为公司打开更广阔成长空间 [2]
青海云鑫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成立 注册资本100万人民币
搜狐财经· 2025-09-13 11:13
天眼查App显示,近日,青海云鑫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许亮只,注册资本100万人 民币,经营范围为许可项目道路货物运输(不含危险货物)(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 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具体经营项目以审批结果为准)。一般项目新材料技术推广服务;建筑材料销售; 非金属矿物制品制造;水泥制品销售;金属废料和碎屑加工处理;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 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企业管理咨询;石灰和石膏制造;石灰和石膏销售;金属材料销售;超 材料销售;资源再生利用技术研发;建筑废弃物再生技术研发;新型建筑材料制造(不含危险化学 品);非金属废料和碎屑加工处理(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 ...
光启技术超材料测试中心CNAS扩项再升级
北京商报· 2025-09-01 15:41
公司运营进展 - 全资子公司深圳光启超材料技术有限公司测试中心于8月28日通过CNAS扩项资质认定 [2] - 此次扩项使公司超材料领域检验检测能力实现再升级 工艺环节检验检测能力远超同行 [2] - 解决了外协测试带来的低效 耗时 高成本等一系列问题 [2] 业务发展影响 - 为多基地投产后面临的大规模交付提供坚实保障 [2] - 将对公司开辟相关检测业务市场产生一定积极影响 [2]
光启技术超材料测试中心CNAS扩项释放双重价值信号
证券日报网· 2025-09-01 03:42
公司技术能力提升 - 全资子公司光启超材料测试中心于8月28日通过CNAS扩项资质认定 标志着公司在超材料领域检验检测能力实现再升级 工艺环节检验检测能力远超同行 [1] - 测试中心配备多个超高精度散射特性测试紧缩场 国内极少可对外服务的低频远场天线测试系统 亚洲最大/全球最先进多探头球面近场测试系统 以及26轴双塔自动超声C扫系统 覆盖从材料微观特性到终端产品全尺寸验证的全流程需求 [1] - 已建成并投用10个超材料电磁调制测试微波暗室 另有11个在建 预计2025年第四季度全部投入使用 届时将拥有总计21个微波暗室 [2] 运营效率与成本优化 - 解决外协测试带来的低效 耗时 高成本等一系列问题 为多基地投产后面临的大规模交付提供坚实保障 [1] - 彻底解决此前依赖外协测试导致的低效 耗时 高成本问题 为超材料产品快速量产与市场交付提供加速度 [2] 市场与战略发展 - 对公司开辟相关检测业务市场产生一定积极影响 [1] - CNAS扩项是公司超材料+AI双轮驱动战略下的重要技术落子 [2] - 随着超材料在航空航天 新能源 智能汽车等领域应用深化 具备全产业链检测能力的技术+制造双优势企业正逐步在行业高速发展中抢占先机 [2]
光启技术超材料测试中心获CNAS扩项认证,检测能力进阶有望打开新增长曲线
证券时报网· 2025-09-01 02:17
公司技术能力升级 - 全资子公司光启超材料测试中心于8月28日通过CNAS扩项资质认定 标志着超材料领域检验检测能力再升级 工艺环节检验检测能力远超同行 [1] - 测试中心配备多个超高精度散射特性测试紧缩场 国内极少可对外服务的低频远场天线测试系统 亚洲最大全球最先进多探头球面近场测试系统以及26轴双塔自动超声C扫系统 覆盖从材料微观特性到终端产品全尺寸验证的全流程需求 [3] - 已建成并投用10个超材料电磁调制测试微波暗室 另有11个在建 预计2025年第四季度全部投入使用 届时将拥有总计21个微波暗室 [3] 检测能力发展历程 - 2023年7月测试中心首次获得CNAS实验室认可证书 初始认可范围聚焦超材料电磁特性试验 [2] - 2024年8月通过首次扩项评审 检测能力从单一电磁特性试验拓展至力学性能 环境试验 几何检测 无损检测 热学检测五大领域 同步获得力学测量设备 温度测量设备两大类共12项标准的计量检测能力 初步形成检测+计量一体化服务能力 [2] - 2025年8月扩项新增认可检测范围覆盖复合材料 涂料检测能力 强化几何检测 电磁特性试验 无损检测等核心领域检测深度 计量检测能力扩展至力学和热学两大类检测对象的12项校准规程或规范 检测参数与技术标准全面对标国际先进水平 [2] 业务影响与市场应用 - 解决外协测试带来的低效 耗时 高成本问题 为多基地投产后面临的大规模交付提供坚实保障 并对开辟相关检测业务市场产生积极影响 [1] - 技术外溢赋能智能汽车 通信 新能源等多个先进制造领域 与中汽中心天检中心联合成立汽车紧缩场联合创新实验室 推出整车OTA远场测试方案 大幅提升测试结果准确性与稳定性 该方案已被列入国家标准草案 [4] - 与华为 大连东信微波 华秦科技 广州海格通信 威海广泰空港 杭州牧星科技等数十家企业建立深度合作 提供从检验检测方案定制 产品制造到技术服务的全链条检测支持 [4] 产学研合作生态 - 与华中科技大学 内蒙古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知名院校共建科研平台 通过联合攻关 人才培养等方式推动检测技术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 加速前沿技术成果转化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