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装备制造

搜索文档
2024年莱芜区工业总产值达1307亿元,总量居全市第2位
齐鲁晚报网· 2025-08-12 03:39
工业经济总体表现 - 2024年工业总产值实现1307亿元 总量居济南市第2位 [1] - 获评山东省工业强县和山东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进区 [1] 汽车产业集群发展 - 山东重工绿色智造产业城带动形成"整车+汽车零部件+物流"全产业链条 [3] - 重汽济卡产量规模突破10万辆大关 带动30家配套企业集聚发展 [3] - 2024年汽车产业链产值突破350亿元 今年上半年增长10.4% [3] - 高端装备产业集群入选山东省特色产业集群 [3] 现代医药产业发展 - 鲁中国际生物谷平台聚焦中医药产业细分领域 [3] - 宏济堂 华涛药业等9家骨干药企产能持续释放 [3] - 互联网医院和医药贸易销售板块提速扩量 [3] - 2024年现代医药产业产值实现翻番增长 [3] 钢铁产业转型升级 - 不锈钢制品产业基地提升不锈钢 特种钢等先进金属材料核心优势 [3] - 培育医用钢 车用钢 海洋用钢等高附加值产品 [3] - 推动钢铁+汽车和钢铁+医药链际融合发展 [3] - 实现从靠钢吃饭到用钢发展的转变 [3] 电子信息产业布局 - 电子信息产业园实现第一块LED屏生产下线 [4] - 天莱科技等6个链群项目相继入园布局 [4] - 产业生态雏形初显 锚定五年内冲刺百亿级产业集群目标 [4] 新能源装备产业发展 - 以正泰电缆 泰莱电气2家企业为引领 集聚26家链群企业 [4] - 推动氢能 储能 新型电力设备等细分领域蓬勃发展 [4] - 打造制备+储运+应用的零碳氢能全产业链条 [4] - 建成全国首个高压级联+集中液冷储能项目 [4] - 年内新能源装备链群产值将突破50亿元 [4]
50亿元新能源装备制造项目签约
中国化工报· 2025-08-12 01:53
项目投资 - 正泰新能源装备制造项目总投资达50亿元[1] - 项目落户射阳港经济开发区并计划分两期建设[1] - 重点布局逆变器及储能集装箱系统设备等核心板块[1] 技术能力 - 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千瓦至3.125兆瓦全系列光伏逆变器产品[1] - 项目将打造新能源装备制造孵化产业园及配套风光储应用示范基地[1] 区域产业生态 - 射阳县新能源装机规模达316万千瓦[1] - 新能源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13%[1] - 射阳港零碳产业园入选省首批沿海新型电力系统园区级试点[1] 战略意义 - 项目填补区域新能源装备制造领域关键环节[1] - 依托行业龙头优势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1] - 政企协同推进绿色发展并拓展智能制造、虚拟电厂等应用场景[1]
双重驱动下企业碳管理提速 标准、数据瓶颈问题待解
金融时报· 2025-08-11 01:00
企业碳管理现状与挑战 - 企业作为碳排放管理主体面临政策与市场双重变化,不同行业、规模的企业在碳管理基础上存在显著差异 [1] - 原材料工业企业(冶金、有色、建材、石化化工)因纳入国家碳市场核心管理范畴,碳管理表现突出,普遍配备专门部门与数字化平台 [2] - 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光伏、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因欧盟碳关税等绿色贸易壁垒压力,强化供应链碳足迹追溯,民营企业对市场信号响应敏锐 [3] 政策与市场驱动因素 - 国家"1+N"双碳政策体系为工业行业制定专门碳达峰方案,明确MRV体系要求 [2] - 外向型领域企业受欧盟、美国碳足迹标准倒逼,向下游传导绿色管理要求,国内已培育727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 [3] - 面向国内市场的企业因缺乏范围3排放强制性约束,碳管理主动性不足 [4] 标准体系问题 - 碳核算标准存在行业与地区差异,出口型企业需同时满足欧盟CBAM和法国PPE2等多重认证,增加合规成本 [5][6] - 团体标准数量达38项但质量参差不齐,热门领域出现重复制定现象,国际标准被动应对制约产业规模化发展 [6] - 专家建议国家层面统一基础核算标准,行业层面细化专属参数(如光伏) [7] 数据与服务短板 - 跨国供应链数据共享不足导致碳足迹追溯依赖行业平均值,影响减排潜力识别 [8] - 第三方核查费用高昂且浮动大,企业碳管理团队多依附品牌部门,缺乏系统性培训与人才支撑 [8] - 中小企业资源受限,需通过共享碳排放背景数据库降低管理成本,差异化工具可提升可行性 [9]
双重驱动下企业碳管理提速
金融时报· 2025-08-11 01:00
企业碳管理现状与挑战 - 企业作为碳排放管理主体面临政策与市场双重变化 政策约束强度直接影响碳管理实践进展 原材料工业企业(冶金 有色 建材 石化化工)因纳入国家碳市场核心管理范畴表现突出 钢铁 水泥 铝冶炼三大行业已进入全国碳市场 石化化工行业将在"十五五"期间纳入 [1][2] - 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光伏 动力电池 新能源汽车)因欧盟碳关税 ESG评价等绿色贸易壁垒压力 碳管理能力快速提升 民营企业对市场信号响应敏锐 供应链碳足迹追溯投入积极 截至2025年1月全国已培育727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 [3] - 面向国内市场的企业因缺乏范围3排放强制性约束 碳管理主动性不足 需通过明确国内碳约束目标激发减排动力 [4] 标准体系问题 - 碳核算标准存在行业与地区差异 出口型企业需同时满足欧盟CBAM和法国PPE2等多重认证 每项认证需第三方全生命周期核查 延长合规周期并增加成本 [5][6] - 团体标准数量增长但质量参差 2025年发布两批共38项工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团体标准 热门领域出现多协会重复制定标准现象 国际层面我国在标准制定上被动 氢衍生燃料 动力电池等领域国外高标准推高出口成本 [6] - 建议国家层面制定统一碳管理条例 行业层面细化专属参数 如光伏行业制定专属核算标准 [7] 数据与服务体系短板 - 跨国供应链存在数据盲区 供应商数据共享意愿低 企业被迫依赖行业平均值核算 影响碳足迹数据真实性 制约减排潜力识别精准性 [8] - 碳管理服务供给不足 第三方核查收费浮动大 部分强制认证费用高昂 多数企业碳管理工作依附品牌部门 缺乏跨部门协同 行业层面缺少系统性人才培养计划 [8] - 中小企业资源有限难承担碳管理平台建设成本 建议建立分行业碳排放背景数据库 通过共享机制降低投入 [9]
50亿元新能源装备制造项目落户江苏
起点锂电· 2025-08-09 07:23
正泰新能源装备制造项目 - 正泰新能源在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投资建设新能源装备制造项目,总投资约50亿元,用地约200亩 [2] - 项目位于射阳港经济开发区,计划分两期建设,涵盖逆变器、储能集装箱系统设备等核心板块 [2] 其他行业动态 - 宁德时代近期斩获三大电池订单,具体订单细节未披露 [2] - 移族ETAKER凭借差异化技术和产品定位,正在崛起为便携储能领域的黑马 [2] - 行业首届户储及便携式储能电池技术论坛将于9月26日在深圳举办 [2] - 2025首届硫化物全固态电池国际峰会暨展览会定于11月8日在广州举行 [2]
先惠技术: 上海先惠自动化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关于自愿披露签订日常经营合同的公告
证券之星· 2025-08-07 09:16
合同基本信息 - 合同类型为销售合同 金额为人民币7.02亿元(不含税)[1] - 合同生效条件为双方盖章及授权代表签字之日起生效[1] - 合同履行期限为在合同规定期限内交货[1] 合同对方情况 - 合同对方为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其控股子公司 包括德国时代新能源科技(图林根)有限公司 四川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宁德蕉城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江苏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福鼎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瑞庭时代(上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时代吉利(四川)动力电池有限公司 时代上汽动力电池有限公司 中州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宜春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宁德时代(贵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2][4][5][6][7][8][9][10]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12月16日 法定代表人为曾毓群 注册资本为440,339.4911万元人民币 2024年12月31日总资产为36,201,255.4万元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074,468.2万元[2][4] 合同签署情况 - 自2025年4月12日起至公告披露日 公司及控股子公司福建东恒累计收到宁德时代及其控股子公司各类合同及定点通知单金额合计约为人民币7.02亿元(不含税)[1][2] - 该事项无需公司董事会、股东会审议通过[2] 合同履行影响 - 本次交易属于公司及控股子公司日常经营活动相关合同 若顺利履行预计将对公司2025-2026年度业绩产生积极影响[1] - 有利于提升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不会对公司业务的独立性构成影响[1] - 双方在原有良好合作基础上加强合作 公司装备在柔性、智能化程度、装配精度、运行稳定性等技术质量指标及后续维护服务能力具有一定优势[11][12]
戈壁“风光”变“绿金”——甘肃玉门新能源产业崛起实录
中国发展网· 2025-08-01 06:55
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 玉门市新能源装机容量突破720万千瓦 累计发电量达760亿千瓦时 位居西北地区前列 [1] - 玉门油田2022年获首张国家认可绿证 实现绿色权益市场化交易 [1] - 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产业规上工业同比增长9.9% 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长1个百分点 [2] 产业链建设成果 - 形成年产风机叶片500套 塔筒600套 光伏支架560万千瓦 光热反射镜540万平方米的完整产业链 [2] - 聚集新能源装备企业11家 覆盖风、光、热等能源装备材料制造全产业链 [4] - 宝能新能源日产能稳定在180-200吨 上半年完成产值1.1亿元 总订单2万吨 [4] 重大项目建设 - 2025年实施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业项目24个 总投资达494.97亿元 [4] - 建成全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 全球最大"光热+"储能项目 国内首个全氧光热超白浮法玻璃项目 [2] - 玉门油田"绿电制绿氢"项目贯通制取—储运—应用全流程 [4] 政府支持措施 - 实施"链长制"招商 形成"引进一个、带动一串、辐射一片"集群效应 [2] - 审批时限压减95.5%以上 实现"签约即供地、拿地即开工、竣工即投产" [6] - 年培养技能人才1200余人 配套建设人才公寓等设施 [6] 资源禀赋优势 - 年均超3000小时日照和300瓦/平方米风功率密度 [1] - 成功探索"传统产业+新能源"特色发展路径 [1] - 从资源依赖转向创新驱动 开辟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赛道 [6]
河北承德构建智能化清洁能源产业生态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7-21 22:22
承德清洁能源产业智能化转型 - 围场滴水湖光伏电站采用无人机巡检36万块光伏板,实时监测温度变化与损伤 [1] - 平泉海棠河风电场运用AI技术,15秒内调整50台虚拟风机风向 [1] - 隆化蝉鸣山储能电站实现电池组自主调配充放电,年增储900万度绿电 [1] 核心装备制造升级 - 智能风机年产能突破2000台(套),核心控制系统融合先进传感与自适应算法 [1] - 全钒液流储能电池、制氢装备等核心产品实现本地化生产 [1] - 智能风机产品远销中亚地区 [1] 科技创新项目突破 - 承丰氢能智能装备公司光敏半导体制氢系统光氢转化率达19%,2026年绿氢成本有望降至20元/千克以下 [2] - 中纤新材料科技公司实现玄武岩矿石转化为高性能纤维 [2] - 河北投实晶铠科技公司通过风光储智能协同系统实现金刚石零碳制造 [2] 智能运维技术应用 - 隆化蝉鸣山储能电站采用"4簇一汇流"架构,并联环流风险降低50% [2] - 组串式PCS设备实现毫秒级充放电控制,年增发电量900万度 [2] - 实时监控技术使运维成本下降40% [2] 运营效率提升 - 滴水湖光伏电站无人机巡检使故障识别准确率提升至95% [3] - 海棠河风电场数字孪生系统使设备失效风险下降30% [3] - 智能中枢显著优化弃风率 [3] 产业生态协同发展 - 组建"政产学研用"创新联盟,重点攻关12项关键技术 [3] - 河北工大AI能效优化模型使300MW风电场发电效率提升8% [3] - 推广"光伏+生态修复"模式,实现发电-储输-消纳智能闭环 [3]
第三十一届兰洽会闭幕:精准招商显实效 双向奔赴启新程
中国新闻网· 2025-07-10 15:44
兰洽会签约成果 - 本届兰洽会共签约合同项目1181个,签约总额6500.82亿元,较上届增长7.64% [1] - 工业领域项目签约金额3601亿元,占比55.4% [3] - 新能源及装备制造、特色农产品及食品加工等重点产业链签约额占总额60%以上 [3] 新能源产业合作 - 也门企业家与百川能源、酒泉绿能科技、中钠储能新能源达成合作,每月进口5-6个集装箱太阳能光伏板 [1] - 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投资发展对接活动促成多项合作 [1][2] 招商引资活动 - 组织14项重点招商引资活动包括中央企业融合发展对接、长三角知名企业家陇上行等 [2] - 活动瞄准新能源及装备制造、新材料、数据信息等甘肃重点产业发展方向 [2] 参会规模 - 来自全球50个国家(地区)的政府、商协会和国际组织参会 [3] - 国内28个省(区、市)、3个重点城市和港澳台地区参与 [3] - 超过4000家企业和4万名宾客参加本届兰洽会 [3]
海外客商中国“追风光” 兰洽会“扫货”新能源
中国新闻网· 2025-07-08 08:03
新能源行业国际合作 - 第31届兰洽会展品涉及装备制造、新能源、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近40大类上万种产品,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成为海内外客商关注重点 [1][3] - 甘肃官方举办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进出口洽谈对接会,吸引17国30余位企业高管参与,精准对接需求 [3][5] - 阿拉伯国家对新能源需求逐年增加,涵盖光伏产品、风电储能等领域,也门企业每月需进口5-6个集装箱太阳能光伏板 [1][3] 甘肃新能源产业优势 - 甘肃风能可开发量5.6亿千瓦(全国第四)、太阳能可开发量95亿千瓦(全国第五),形成风机整机、光伏组件、储能装备等全链条产业集群 [3] - 当地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年产值超800亿元,覆盖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光热发电、储能、氢能等多业态 [3] - 埃及企业每月向中东国家发运20-40个集装箱新能源产品,需求从光伏板扩展至风电设备及高铁相关设备 [5] 海外市场需求动态 - 中东国家新能源技术人才培训需求旺盛,埃及企业同步关注新能源汽车、储能设备、清洁能源等领域合作 [5] - 印尼市场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及光伏产品需求激增,比亚迪等品牌销量持续增长,当地政府希望拓展与甘肃在新能源、旅游等领域的合作 [5] - 甘肃计划深化与中亚、西亚、中东国家在风电建设项目上的合作,此前已举办摩尔多瓦、俄罗斯专场机电产品线上对接会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