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债券市场
icon
搜索文档
中证鹏元总裁李勇: 科创债升级 债市服务科技创新站上新起点
中国证券报· 2025-05-08 20:37
科技创新债券市场发展 - 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公告支持发行科技创新债券,标志着科技创新债券市场发展进入新阶段 [1] - 科创债的迭代升级及债券市场"科技板"的落地是服务科技金融的新举措,有望为多层次债券市场发展提供新动能 [1] - 建议持续培育发展国内科创债投资生态,提升投资者投资科创领域债券的积极性 [1] 科创债市场现状 - 自2022年全面推出以来,科创债市场快速发展,成为服务国家战略、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有力抓手 [2] -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科创债累计发行2.5万亿元,存量余额达1.8万亿元,占非金融企业信用债余额的5.38% [2] - 募集资金主要用于偿还发行人存量债务或补充流动资金 [2] 债券市场"科技板"优化 - 债券市场"科技板"从三个方面优化完善:扩展发行主体范围和募集资金用途、完善配套支持机制、强调事中事后监管 [3] - 新增支持金融机构和股权投资机构发行科创债,募集资金用途拓展至贷款、股权投资、资本中介服务等 [3] - 实行差异化审核机制,优化一二级联动、投融资协同的科创债市场生态 [3] 科创债评级方法创新 - 针对科技型企业特点,相关部门完善了科创债的发行交易、信息披露、信用评级等制度安排 [4] - 创设科创债风险分担工具,提升信用资质较弱科创企业和股权投资机构发债融资的可得性和便利性 [4] - 中证鹏元2024年4月推出《科技创新企业信用评级方法和模型》,降低资产和规模权重,增设技术创新能力要素 [5] 科创债市场前景 - 债券市场"科技板"落地有望激活金融机构、股权投资机构等多元主体发行科创债的需求 [7] - 初步统计,近100家市场机构计划发行超过3000亿元的科创债 [7] - 建议发挥信用资质较好发行主体的带头作用,创新债券品种,提升信用资质较弱主体发债融资的可得性 [8]
以增量政策下好先手棋以自身韧性应对外部风高浪急
上海证券报· 2025-05-08 18:46
政策合力 - 中国人民银行推出十项货币政策措施,金融监管总局宣布八项增量政策,中国证监会从三方面入手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 [1] - 政策组合包括降准、降息、结构性工具创新和价格优惠,针对不同金融机构和市场领域 [3] - 金融管理部门降低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加快完善房地产融资制度 [3] 经济表现 - 一季度中国经济开局良好,宏观经济在多重挑战下表现超预期 [1] - 房地产市场在政策支持下企稳回暖 [1] - 中国金融市场在外部冲击中展现韧性,汇市、债市、股市平稳运行 [1] 行业支持 - 债券市场设立"科技板",为科技创新提供高效、便捷、低成本的增量资金 [2] - 深化科创板、创业板改革政策措施即将出台 [2] - 信贷支持科技创新的专项机制即将启动,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将加大对科创企业的投资力度 [2] 外贸支持 - 银行业保险业将制定实施护航外贸发展的政策措施,对外贸企业应贷尽贷、应续尽续 [2] - 受关税政策影响较大的上市公司将在股权质押、再融资等方面获得更高监管包容度 [2] 资本市场 - 金融管理部门将突出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 [3] - 优化支持资本市场的货币政策工具,发挥保险资金长期资本优势 [3] - 持续巩固房地产市场稳定态势,完善房地产融资制度 [3]
科技创新债券最新进展 | 多部门打出“组合拳” 科技创新债券政策全面升级
证券日报· 2025-05-08 16:16
政策组合拳支持科技创新债券发行 - 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公告 从丰富产品体系和完善配套机制两方面提出多项支持科技创新债券发行的举措 [1] - 沪深北交易所同步发布通知 从三大方面细化支持措施 交易商协会推出科技创新债券构建债市"科技板" [1] - 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宣布2025-2027年全额减免以科技创新债券为标的的现券买卖交易手续费 [1] 政策效果与市场影响 - 多部门协同政策有效降低科技创新企业融资成本 助力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 同时提升债券市场活跃度与资金配置效率 [2] - 政策拓宽金融机构科技贷款和债券资金来源 增强支持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融资能力 [4] - 允许股权投资机构发债融资 创设风险分担工具 实现债券制度结构性突破 [7][8] 科技创新债券市场发展现状 - 2022年5月以来累计发行1160只科技创新公司债券 规模达1.26万亿元 1579只科创票据规模达1.38万亿元 惠及608家科技企业 [3] - 新增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作为发行主体 科技型企业和股权投资机构也可在银行间市场发债 [4] - 支持灵活分期发行 简化信息披露规则 减轻企业负担 [4][5] 产品创新与市场维度拓展 - 金融机构发行的科创债提供与科技业务结合的固定收益产品 科技型企业债券展现成长潜力 股权投资机构债券开辟早期项目投资新路径 [7] - 鼓励创设科技创新债券指数及挂钩产品 丰富投资工具 吸引多元化投资者 [7] - 引入信用保护工具和地方担保等风险分散机制 降低投资风险 增强市场信心 [7]
专题研究 | 科技创新债券支持政策升级,债市“科技板”配套安排逐步落地
新浪财经· 2025-05-08 08:30
科技创新债券政策核心观点 - 央行、证监会及交易所联合推出债市"科技板"配套制度,通过十三项举措支持科技创新债券发行,覆盖发行主体扩容、条款创新、配套机制完善等维度 [1][3][6] - 政策目标为引导金融资源投向科技创新领域,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同时建立风险分散分担机制保障市场稳定运行 [1][8] 发行主体扩容 - **交易所市场**:新增商业银行、证券公司、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作为发行主体,并允许股权投资机构募资用于私募基金设立/扩募,以增强全周期融资能力 [3] - **银行间市场**:首次推出科技创新债券,发行主体为科技型企业及股权投资机构,科技型企业认定标准从"需具备科技创新称号"拓宽至符合高新技术企业四项情形之一即可 [4] - 预计政策将推动更多成熟期/成长期民营科技型企业通过债券融资,改变当前以高等级央国企为主的发行结构 [4] 债券条款创新设计 - 支持设置含权结构、收益挂钩等创新条款,包括知识产权质押、转股权、票面利率与项目收益挂钩等,提升投资灵活性与吸引力 [5] - 鼓励发行长期限债券以匹配科技企业投资周期,当前90%的科创债期限在5年及以下,政策将重点引导延长融资期限 [5] 配套支持机制优化 - **融资端**:交易所实施"即报即审"绿色通道,银行间市场允许在现有注册额度内直接发行科技创新债券,并探索定向协议发行模式提升灵活性 [6] - **投资端**:交易所优化做市机制(上浮质押折扣系数、降低做市券门槛),鼓励创设科创债ETF产品,引入社保基金等中长期资金 [7] - 建立专项承销评价体系,提高券商承销科创债的考核权重以激励服务供给 [7] 信息披露与评级体系改革 - 简化披露规则,允许科技型企业申请延长财报有效期(年度报告最长延至8月末),降低合规成本 [9] - 评级机构需针对轻资产特征设计专属模型,多家机构已发布科技型企业评级方法并投入应用 [9] 风险分散机制 - 央行将提供低成本再贷款资金购买科创债,联合地方政府/增信机构通过共同担保分担违约风险 [8] - 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信用保护工具等业务,缓释科技型企业及股权投资机构的信用风险 [8]
债券市场“科技板”准备就绪,超3000亿元科技创新债券箭在弦上
华夏时报· 2025-05-08 02:38
债市"科技板"政策进展 - 央行行长潘功胜表示债券市场"科技板"相关政策和准备工作已基本完成 市场各方响应积极 目前有近100家市场机构计划发行超过3000亿元的科技创新债券 [2] - 央行、证监会联合发文 沪深北三大交易所分别发布相关通知 正式披露支持科技创新债券发行的政策细节 [2] - 科技创新债券发行主体以高等级央国企和头部民企为主 预计债市"科技板"推出后将鼓励更多成熟期、成长期民营科技型企业通过发行科技创新债券融资 [2] 政策背景与意义 - 债券市场"科技板"的推出表明我国科创债正由试点转为常规 并迈向高质量发展 政策积极引导债券市场向科技行业聚焦 有望强化对科创企业的资金供给力度 [3] - 通过股债联动 能够对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型企业提供更加精准、适配的金融支持 为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 [3] - 央行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推出债券市场"科技板" 支持金融机构、科技型企业、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三类市场主体发行科技创新债券 并完善相关制度安排 [4] 配套措施与实施细则 - 央行、证监会联合发布公告 从丰富科技创新债券产品体系和完善配套支持机制等方面提出若干举措 [5] - 沪深北交易所发布通知对公告所提举措补充实施细则 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制定并发布通知创新推出科技创新债券 [5] - 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决定全额减免银行间债券市场境内成员以科技创新债券为标的的现券买卖交易手续费 减免期限为2025年至2027年 [5] 风险分担与信用增进 - 针对科技型企业及股权投资机构的业绩波动和信用风险 鼓励金融机构和专业信用增进、担保机构开展信用保护工具等业务支持科技创新债券发行 [6] - 央行将创设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 提供低成本再贷款资金购买科技创新债券 并与地方政府、市场化增信机构合作通过共同担保等措施分担违约损失风险 [6] - 创设风险分担和增信措施有助于提升投资者认可度和发债成功率 保证债券市场"科技板"持续稳定运行 [7] 重点支持领域与市场影响 - 债券市场"科技板"将聚焦国家科技战略需要 重点支持人工智能、大数据与云计算、集成电路、工业母机、量子技术、生物技术等科技产业 [8] - 股权投资机构参与支持了我国近九成科创板上市公司和六成创业板上市公司 但此前在债券市场发债融资较少且成本较高 [8] - 债市"科技板"和风险分担工具有利于拓宽科技型企业和股权投资机构的融资渠道 带动更多社会资本进入科技创新领域 推动私募股权融资市场与股票市场良性循环 [8] 信用评级创新 - 传统信用评级方法体系以资产、规模为核心指标 与股权投资机构、科技型企业轻资产特征不适用 [9] - 公告提出评级公司可根据股权投资机构、科技型企业及科技创新业务特点 打破传统评级思路 设计专门的评级方法和评级符号 [9] - 目前多家评级机构已发布科技型企业的评级方法模型并投入应用 [9]
【新华解读】债市“科技板”配套安排逐步落地 引导债券资金投向科技创新领域
新华财经· 2025-05-07 15:47
债市"科技板"政策发布 - 中国人民银行与证监会联合发布公告,推出13项具体举措支持科技创新债券发行,包括丰富产品体系和完善配套机制[1] - 沪深北交易所随后发布通知,对公告内容补充实施细则[1] - 政策旨在拓宽科技型企业和股权投资机构融资渠道,激发市场活力,带动社会资本进入科技创新领域[1] 科技创新债券市场规模 - 已有近100家市场机构计划发行超过3000亿元的科技创新债券[2] - 中国债券市场总规模达183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二,具有规模大、成本低、期限长的特点[2] - 支持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发行5+3、5+5等长期限债券,培育耐心资本[2] 支持重点产业 - 债市"科技板"重点支持人工智能、大数据与云计算、集成电路、工业母机、量子技术、生物技术等产业[3] - 将科技创新债券纳入金融机构科技金融服务质效评价体系[3] - 建立全国性银行科技金融服务质效评价定期通报机制[3] 发行主体扩容 - 新增支持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作为发行主体[6] - 新增支持股权投资机构募集资金用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6] - 鼓励更多成熟期、成长期民营科技型企业通过发行科技创新债券融资[7] 创新债券条款 - 发行人可灵活选择发行方式,创新设置含权结构、发行缴款、还本付息等条款[7] - 支持设置预期收益质押担保、知识产权质押担保、可转换为股权等创新条款[7] - 票面利率可与科创企业成长或募投项目收益挂钩[7] 风险分担机制 - 创设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由人民银行提供低成本再贷款资金[8] - 地方政府、市场化增信机构共同参与分担违约损失风险[8] - 支持股权投资机构发行8年期、10年期等更长期限债券[8] 政策影响 - 有望缓解股权投资行业筹资困境,带动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4] - 推动私募股权融资市场与股票发行交易市场相互促进和良性循环[4] - 形成资本市场投资主线,提振资本市场信心[5]
债市“科技板”来了!风险分散分担机制是市场关注点
搜狐财经· 2025-05-07 10:42
债券市场"科技板"政策核心内容 - 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多部门推出债券市场"科技板",支持金融机构、科技型企业、股权投资机构发行科技创新债券,完善发行交易、信息披露、信用评级等制度安排 [1] - 已有近100家市场机构计划发行超过3000亿元的科技创新债券,预计后续参与机构将进一步增加 [1] - 创设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由人民银行提供低成本再贷款资金购买债券,并联合地方政府、增信机构分担违约风险,支持发行8年期、10年期长期债券 [2] 科技创新债券产品体系创新 - 发行人可灵活选择发行方式、融资期限,创新设置含权结构、发行缴款、还本付息等条款 [3] - 优化发行管理流程,支持灵活分期发行,简化信息披露规则,金融机构可采用余额管理方式 [3] - 创新信用评级体系,针对股权投资机构、科技型企业特点设计专门评级方法,提高前瞻性和区分度 [3] 交易所配套支持措施 - 上交所建立"即报即审"绿色通道,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企业审核时限原则上不超过10个工作日 [5] - 深交所新增支持金融机构发行科技创新债券,募集资金可用于贷款、股权、债券、基金投资等多种途径 [5] - 北交所免收科技创新债券发行认购经手费、上市初费等费用,支持创设科技创新债券类ETF产品 [6] 科技创新债券预期影响 - 重点支持人工智能、大数据与云计算、集成电路、工业母机、量子技术、生物技术等科技产业 [10] - 有望缓解股权投资行业筹资困境,带动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形成"债-贷-股-保"联动支持体系 [10] - 政策将提振资本市场信心,促进民间资本、政府基金等社会投资进入科技创新领域 [11] 信用评级体系优化方向 - 对科技创新企业评估需重"质"轻"量",关注产品竞争力、研发投入与产出,强化全链条技术评估 [8] - 对私募股权投资机构评估需以投资能力为核心,注重投资专业性和业绩双重验证,建立长周期偿债能力评价体系 [9] - 评级机构需加强科创债特有评级要素研究,提升尽职调查质量,推动业务数字化转型 [12]
热点点评:《民营经济促进法》落地,法治升级对债市影响几何?
中诚信国际· 2025-05-07 09:58
《民营经济促进法》概况 - 《民营经济促进法》于4月30日通过,自5月20日起施行,是我国第一部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法律[2] 对民企投融资机制影响 - 2025年1 - 4月民企发行债券规模约1022亿元,在信用债发行总规模中占比2.1%,较2016年下降11.4个百分点,未来政策或优化民企融资[6] - 2024年上市民企应收类款项占总资产比重为11%,高于全部上市公司约2个百分点,法案强调处理拖欠账款或助民企资金回笼[7] 对民营经济活力影响 - 科创类债券存量规模约1.85万亿元,未来民企发行科创类债券预计获更多政策支持[8] 对民企融资风险分担机制影响 - 2025年1 - 4月新增4家违约主体中有3家为民企,展期债券发行人集中于民企,展期规模约100亿元,占全部展期规模超八成[9] 对信用评级影响 - 《民营经济促进法》要求建立健全信用信息归集共享机制,支持评级机构优化民企评级方法,增加有效供给[10][11]
再提债市“科技板”!超3000亿元科技创新债券将发行
证券时报· 2025-05-07 08:08
债券市场"科技板"政策进展 -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表示债券市场"科技板"相关政策和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支持金融机构、科技型企业、股权投资机构发行科技创新债券 [1] - 目前有近100家市场机构计划发行超过3000亿元的科技创新债券,市场响应积极 [1] - 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联合发布公告明确三类机构可发行科技创新债券,并允许灵活设置债券条款 [6][7] 科创债市场发展现状 - 2025年以来新发科创债433只,发行规模3995.64亿元,同比增加58只和306.3亿元 [3] - 2023年科创债发行786只/7700亿元,2024年达1228只/1.22万亿元,首次突破万亿门槛 [3] - 科创债期限结构以3年期以内为主,但2024年呈现长久期化趋势 [3] 科创债发行主体特征 - 当前发行主体仍以传统行业为主,通信/电子/计算机等科技行业占比有待提升 [4] - 城投平台中产投类平台发行规模较高,因其职能与科创债定位匹配 [4] - 未来发行人结构可能向体量较小的科技类民企倾斜,类似科技类转债市场结构 [4] 市场机构观点 - 中信证券认为"科技板"将改善当前央国企主导的发行人结构,提升民企参与度 [7] - 中信建投指出债权投资风险规避属性、期限错配和增信不足是三大挑战,但政策协作将改善这些问题 [7] - 科创债已成为信用债市场重要增量,可能打破2022年以来的"资产荒"局面 [7] 科技创新债券产品设计 - 金融机构可通过贷款、股权、债券等多种方式运用募集资金支持科技创新 [10] - 科技型企业募集资金可用于研发投入、项目建设、并购等科技创新活动 [10] - 股权投资机构募集资金可用于私募股权基金的设立和扩募 [10]
3000亿蓄势待发!债市“科技板”启航,投资者关切聚焦何处?
第一财经· 2025-05-07 08:05
科技创新债券政策框架 - 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公告支持发行科技创新债券 计划发行规模超过3000亿元 涉及近100家市场机构 [1][2] - 政策支持三类主体发行债券:金融机构 科技型企业 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创业投资机构 债券类型包含公司债 企业债 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等 [1][3] - 债券市场"科技板"机制设计包含五大创新:灵活设置债券条款 优化发行管理 简化信息披露 创新评级体系 完善风险分散机制 [1][6] 产品设计与制度创新 - 允许发行人设置5+3 5+5等长期限结构 最长可达10年以上 匹配科技创新领域长周期资金需求 [3][6] - 创新含权结构设计 灵活安排发行缴款与还本付息条款 豁免部分信息披露事项 [6][7] - 建立科技领域专属信用评级方法 创设信用风险缓释工具 减免基础设施服务费用 [6][7][9] 重点支持领域与对象 - 聚焦人工智能 大数据与云计算 集成电路 工业母机 量子技术 生物技术等国家战略科技产业 [8] - 特别支持私募股权/创投机构发债 缓解其募资困境 目前股权投资机构参与支持了90%科创板及60%创业板上市公司 [3][9] - 借鉴"第二支箭"经验 创设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 通过再贷款资金和政府增信降低融资成本 [9][10] 市场激励措施 - 将债券承销与投资纳入金融机构科技金融服务评估体系 引导社保基金 保险资金等长期资本参与 [1][12] - 鼓励创设科技创新债券指数产品 优化做市机制 建立承销做市联动体系 [6][7] - 地方政府可通过贴息 担保 风险补偿基金等方式提供支持 [1][10] 预期政策效果 - 形成"股债联动"支撑体系 缓解科技型企业轻资产导致的融资难题 [4][13] - 带动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 培育硬科技企业 提升资本市场耐心资本比例 [13] - 促进私募股权市场与股票市场良性循环 183万亿元规模的债券市场将提供增量资金支持 [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