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粮食产业
icon
搜索文档
粮食产业工业总产值超2300亿元,现有百亿企业10家——上半年山东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中国发展网· 2025-08-06 08:13
粮食产业经济表现 - 山东省上半年粮食产业工业总产值超2300亿元 同比增长4个百分点 [1] - 全省年产值过百亿企业集团达10家 过30亿企业42家 过10亿企业百余家 [1]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 - 2025年粮油加工设备更新项目27个 重点支持储备粮库新建扩建 绿色仓储升级改造和智慧粮库建设 [1] - 首轮粮食流通提质增效项目总投资5.76亿元 包括智能制造产教融合中心等 [1] - 应急物资采购预算资金5000多万元 采购物资14万余件 [1] 产业政策与标准化建设 - 4家粮油加工企业入选国家粮油适度加工标准化首批试点 [2] - 实施粮食初加工用电价格政策助力降本增效 [2] - 牵头制定2项国家标准 6项行业标准 [2] 品牌建设与市场拓展 - 建立齐鲁粮油活动对接交流群 通过展会活动提升品牌知名度 [2] - 山东渤海实业深化品牌建设 拓展销售渠道 [2] 粮食收储供应体系 - 准备夏粮收购仓容265.7亿斤 信贷资金近300亿元 [2] - 粮食收购贷款信用保证基金累计发放贷款190多亿元 [2] - 夏粮收购进度快于去年同期 [2] 农户服务与技术创新 - 配备移动式烘干设备实现地头湿粮处理 解决粮食积压发霉问题 [3] - 种粮大户反馈收粮效率提升 资金结算及时 [3] 下半年重点工作规划 - 推进《山东省粮食安全保障条例》实施 加快储备体制机制改革 [3] - 全面应用粮食购销监管信息化系统 优化储备粮品种结构 [3] - 推进粮油加工设备更新 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提升等项目 [3]
上半年山东粮食产业工业总产值超2300亿元
大众日报· 2025-08-06 00:55
行业经济表现 - 全省粮食产业工业总产值达2300亿元 同比增长4% [1] - 年产值超百亿企业集团10家 超30亿企业42家 超10亿企业百余家 [1] 项目建设与投资 - 全省争取粮油加工设备更新项目27个 [1] - 粮食储备保障能力提升项目重点支持储备粮库新建扩建 绿色仓储升级改造 智慧粮库建设 [1] 政策与标准制定 - 实施粮食初加工用电价格政策助力企业降本增效 [1] - 牵头制定2项国家标准 6项行业标准 [1] 粮食收储与资金支持 - 准备仓容2657亿斤 信贷资金近300亿元 [1] - 粮食收购贷款信用保证基金累计发放贷款190多亿元 [1] - 夏粮收购进度总体快于去年 [1] 下半年工作重点 - 全力推进依法管粮 加快储备体制机制改革 [2] - 全面应用粮食购销监管信息化系统 优化地方储备粮品种结构 [2] - 多措并举促进粮食流通 [2]
山东上半年粮食产业工业总产值超2300亿元
齐鲁晚报网· 2025-08-05 06:15
行业产值与规模 - 全省粮食产业上半年实现工业总产值超2300亿元 同比增长4% [1] - 全省年产值超百亿企业集团达10家 超30亿企业42家 超10亿企业百余家 [1] 重点项目进展 - 全省获批2025年粮油加工设备更新项目27个 数量居全国首位 [1] - 项目已全部开工 完成投资6.4亿元 投资进度达30.7% [1] 产业升级举措 - 组织开展粮食和物资储备科技活动周 指导4家粮油加工企业成为国家局粮油适度加工标准化首批试点企业 [1] - 联合制定粮食初加工用电价格政策 助力企业降本增效 [1] - 牵头制定2项国家标准和6项行业标准 [1] 行业影响力 - 在全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现场推进会及科技人才兴粮兴储工作推进会作典型发言 [1] 未来工作重点 - 严格落实粮油加工设备更新项目建设 强化事中事后监管 [1] - 协调解决项目推进困难 确保按时完工并做好项目储备工作 [1]
《山东省粮食安全保障条例》9月1日起施行
大众日报· 2025-08-01 00:57
立法背景与实施时间 - 《山东省粮食安全保障条例》将于2025年9月1日起施行 [1] - 条例由山东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共11章64条 [2] 立法核心内容 - 条例聚焦耕地保护、粮食生产、储备、流通、加工、应急、节约、监督管理及法律责任 [2] - 立法原则强调问题导向、地方特色和系统思维,旨在增强制度机制的针对性与可操作性 [2] 耕地保护与农田建设 - 严格控制占用耕地行为,禁止违规绿化造林、挖湖造景及使用有毒有害废物造田 [2] - 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化规划布局,强化资金监管,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建设和管护 [2] 粮食生产促进措施 - 要求落实粮食生产者收益保障机制,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挥政策性农业保险作用 [3] - 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保护种粮积极性 [3] - 强化种业高质量发展和科技支撑,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3] 粮食储备制度 - 压实地方政府储备责任,实行分级管理,优化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 [4] - 承储企业需对储备粮食数量、质量及安全负责,建立风险报告制度 [4] - 推进储备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强储备检查 [4] 产业与流通管理 - 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完善流通和应急机制 [4] - 强调全链条节粮减损,健全监管制度 [4] 地方特色与创新 - 突出陆海统筹,发展近海养殖、深远海养殖及藻类食物开发 [3] - 因地制宜发展木本粮油、林下经济、饲草产业等,拓展食物来源 [3]
为一粒米,聚世界之力——2025年国际粮食减损大会开幕侧记
大众日报· 2025-07-26 00:36
国际粮食减损大会概况 - 2025年国际粮食减损大会在山东济南开幕,62个国家高级别官员、国际组织代表及涉农企业参会,聚焦节粮减损与粮食安全议题 [1] - 中国作为粮食生产消费大国,将14亿人口粮食问题列为治国理政头等大事,并积极参与全球减损事业 [1] - 大会设置"中国方案""山东实践""济南行动"三大展示板块,覆盖生产、储存、加工等全链条减损路径 [1] 中国粮食减损成效 - 202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14130亿斤(约7.065亿吨),首次突破1.4万亿斤大关,连续9年超1.3万亿斤 [2] - 小麦、水稻、玉米机收损失率分别降至0.93%、1.76%、2.06%,较历史水平显著改善 [2] - 全国建成5500多家粮食产后服务中心,配置1000万套科学储粮装具,农户储粮损失率从8%降至3% [2] 全球粮食安全挑战 - 2023年全球7.13亿-7.57亿人面临饥饿,相当于每11人中有1人食不果腹 [3] - 全球每年食物损失浪费达13亿吨,占总量1/3,实现2030年减半目标难度大 [3] - 联合国呼吁加强技术创新与最佳实践推广,覆盖地方至全球层面的减损方案 [3] 国际合作与技术应用 - 布隆迪寻求与中国合作引进粮食储存、加工技术以降低损失 [2] - 土耳其应用AI驱动的库存优化系统,超市通过临期食品捐赠减少浪费 [5] - 爱尔兰、斯洛文尼亚等国制定国家减损政策,后者设立"减少浪费"认证制度 [4] 减损政策与制度安排 - 中国2024年11月印发《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行动方案》,明确全国减损重点 [4] - 尼泊尔指出粮食损失贯穿田间至加工阶段,浪费集中在分销消费环节,需跨部门协作 [4] - 斯洛文尼亚将减损纳入所有重大政策,并在《食品法规》中建立认证体系 [4]
科技创新赋能,山东全链条节粮减损有“智”招
齐鲁晚报网· 2025-07-25 07:51
大会概况 - 2025年国际粮食减损大会在济南开幕 主题为"科技创新赋能节粮减损全球携手共促粮食安全" [1] - 大会由农业农村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旨在打造粮食减损机制化全球交流平台 [1] - 汇聚多国农业部长、国际组织代表及行业专家 围绕粮食减损治理、科技创新等议题展开研讨 [1] 中国粮食减损成果 - 中国用全球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 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 [3] - 会议展示中国粮食全链条减损路径模式 涵盖生产、收获、储存、运输、加工、消费各环节 [3] - 山东作为粮食大省 展示从古法传承到智慧农业的减损实践 [3] 种子与种植技术 - 山东农作物种子年销售额超137亿元 居全国首位 [3] - 良种使用可降低用种量5%以上 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达47% [3] - 推广"北斗导航+小麦复式精量条播"技术 亩均增产30公斤 [3] - 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技术实现亩均增产100公斤 [3] 农业机械化与灾害防控 - 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1.7% 无人驾驶拖拉机、植保无人机广泛应用 [3] - 依托立体遥感监测精准预警灾害 病虫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下 [4] 仓储与加工技术 - 建成超4600万吨现代粮仓 创历史新高 [4] - 采用空调控温、智能通风等技术 全省地方储备粮综合损耗率降至0.38% [4] - 五大粮食产业技术创新中心扎根山东 制定15项粮油团体标准 [4] - 29项企业标准入选国家"粮油产品企业标准'领跑者'名单" [4] 粮食深加工 - 玉米梯次开发产出百余种产品 大豆循环利用产出二百余种产品 [4] - 小麦深加工演绎近千种可能 [4] 消费端减损 - 智慧食堂与大数据技术精准匹配供需 减少浪费 [5] - 通过半份餐、个性定制等模式满足多元需求 [5] - 全谷物推广与节粮科普深度融合 促进节约理念转化为消费选择 [5]
强化粮食全链条监测预警
经济日报· 2025-07-24 22:07
粮食安全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 黑龙江、河南、山东、湖南等粮食主产区运用卫星遥感评估耕地质量、AI识别病虫害、区块链溯源等技术强化粮食安全监管[1] -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出台《国家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机构管理办法》规范检验监测机构管理[1] -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提出健全粮食全链条监测预警体系[1] 现有监测体系不足与改进方向 - 当前监测体系覆盖不足:小杂粮、特色农产品及偏远地区监测偏少,土壤质量、气候变化等生产环节监测缺失[2] - 信息传递效率低:部门间数据共享机制不完善,存在信息壁垒[2] - 预警模型精度不足:依赖历史数据,对复杂市场波动预测能力有限[2] 技术创新应用领域 - 农业大模型开发可提升供应链透明度、数据融通度及抗风险能力[2] - 监测技术需拓展至生物育种、农业气象预测、质量追溯、农村电商等非传统领域[3] - 区块链、可信数据空间技术可优化产销区流通大数据模型,促进产业链协同[3] 产业链优化路径 - 粮食精深加工可提高全产业链效益,需结合产销区对接机制保障农民利益[3] - 数字治理技术可破解数据孤岛,通过多情景模拟探索监测预警体系优化方案[3]
粮食ETF(159698)多只成分股上涨,夏粮实现稳产丰收
新浪财经· 2025-07-17 03:42
市场表现 - 国证粮食产业指数(399365)上涨0 07% 成分股宏辉果蔬(603336)上涨2 62% 东方铁塔(002545)上涨2 38% 新农开发(600359)上涨1 41% 藏格矿业(000408)上涨1 23% 海大集团(002311)上涨1 18% [1] - 粮食ETF(159698)上涨0 11% 最新价报0 9元 [1] 行业动态 - 农业农村部表示今年夏粮克服局部较重旱情影响 实现稳产丰收 [1] - 广发证券指出新季玉米供需紧平衡 价格有望温和上行 2025/26年度全球玉米期末库存将进一步下降 库存消费比将降至21 57% 创近十年新低 [1] - 国际和国内玉米市场将呈现供需紧平衡状态 对价格形成支撑 预计2025-26年玉米价格重心较24年有所抬升 [1] - 全球大豆供需格局偏宽松 预计下半年价格延续震荡态势 重点关注贸易摩擦带来的潜在影响 [1] 指数与ETF信息 - 国证粮食产业指数反映沪深北交易所粮食产业相关上市公司的证券价格变化情况 [1] - 截至2025年6月30日 国证粮食产业指数前十大权重股合计占比51 06% 包括大北农(002385) 隆平高科(000998) 北大荒(600598) 荃银高科(300087) 苏垦农发(601952) 亚盛集团(600108) 农发种业(600313) 藏格矿业(000408) 盐湖股份(000792) 神农种业(300189) [2] - 粮食ETF(159698)场外联接A:021086 联接C:021087 联接I:022848 [3]
激活农牧业“沉睡资产” 通辽构建“农畜贷”金融综合服务体系纾困肉牛产业
金融时报· 2025-07-17 03:20
行业背景与挑战 - 通辽市作为农业大市,肉牛和玉米是核心产业标签,但近年肉牛价格走低导致养殖收益下降,养殖规模缩减,活体牲畜质押贷款业务量同步萎缩[1] - 肉牛产业贷款余额达246.54亿元(占全市贷款13.24%),年内新增发放91.25亿元,但金融服务覆盖面仍受制约[1][2] 政策创新与抵押品扩展 - 出台《活体牲畜抵押贷款指导意见》等政策,将大型农具纳入抵押品范围,盘活生产资料[3] - 推动"肉牛+玉米"双轨策略,支持粮食存货质押,通过科技手段确保存货真实性、可溯源性[4] - 信用保证基金模式撬动22亿元贷款,财政注资1.28亿元带动企业缴存2.14亿元风险共担资金[9] 科技赋能与数字化管理 - 开发"智慧畜牧贷"场景,运用智能耳标、AI畜脸识别等技术建立9.58万头肉牛数字化档案,实现全生命周期追溯[4][5][6] - 构建肉牛产业大数据平台,集成六大信息系统(如押品管家APP、智能锁控系统)实现质押品全程监管[5] - 电子围栏项圈等技术已监管7755头抵押牛只,撬动1.2亿元活体抵押贷款[6] 差异化金融产品创新 - 中国银行通辽分行通过资金流信用信息平台缩短贷款审批周期50%(15天→7天),累计发放7029万元贷款[8] - 农业银行推出"粮食收储贷",实时追踪质押粮食状态,存货抵押贷款覆盖7户(余额0.45亿元)[9] - 内蒙古银行通辽分行首创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向通四方农业科技发放1000万元"智产"融资[10] 产业链金融与未来方向 - 中国银行通辽分行通过"惠担贷"贯通玉米产业链,覆盖97户上下游客户(贷款余额8.44亿元)[10] - 计划拓展经济作物、养殖设施等抵押范围,深化物联网技术应用提升风控精度[11]
盘锦借助粮交会平台精准招商引资
辽宁日报· 2025-07-15 01:08
今年,盘锦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83万亩以上,到年底高标准农田占比将增至81%以上,切实保 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当下,盘锦市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深入挖掘稻田、苇 田、海洋资源潜力,加快建设稻蟹共生、苇田渔业、海洋牧场3个百万亩生产基地,粳稻、大豆2个百亿 级产业集群,新发地区域农产品、中国北方河蟹2个百亿级集散地,积极构建"322"现代农业全产业链体 系,以精致农业引领高质量发展。 盘锦构建现代农业全产业链体系的发展思路引来参会者的广泛关注,集中签约三轮重点项目,涵盖 招商引资、科研合作与贸易三大类。签约商务合同金额43.76亿元,其中,招商引资项目18个,协议金 额10.28亿元;贸易合同51个,协议金额33.48亿元;科研合作项目7个,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盘锦市还 设置专区,开展区县推介、稻蟹产业观摩招商及电商直播,吸引中储粮、益海嘉里等龙头企业深度参 与。开展高端对话助推落地,盘锦市领导一对一接见重点嘉宾,加速项目进程。 7月13日至14日,第七届中国粮食交易大会盘锦分会场暨盘锦乡村振兴产业博览会在盘锦红海滩湿 地科学馆举办。聚焦粮食安全与产业振兴,盘锦全方位展示在粮食全产业链、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