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态保护
icon
搜索文档
“数字西藏”助力西藏经济高质量发展
人民网· 2025-09-19 14:05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 在海拔5000多米无人区架设5G基站 显著提升西藏网络覆盖率[1] - 通信网络完善打破地理屏障 偏远牧区可通过手机实时了解市场行情[1] - 5G技术应用为远程医疗和在线教育领域带来深刻变化[1] 产业数字化转型 - 智慧农牧业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牦牛生长环境和健康状况精准监测 提高养殖效率和产品质量[2] - 文化产业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 唐卡绘制和藏戏表演通过数字化手段传承推广并衍生数字文创产品[2] - 电商平台兴起让特色农产品和手工艺品找到更广阔市场 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2] 社会服务与治理创新 - 远程诊疗系统使区外专家能为千里之外西藏患者诊断病情[1] - 网络平台将优质教育课程引入校园课堂 缩小教育差距[1] - 依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构建智慧政务平台 实现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或一次不用跑[2] 生态保护与技术应用 - 利用卫星遥感和无人机巡查技术对西藏生态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和保护[2] - 数字技术突破使珠穆朗玛峰脚下可实现实时网络分享[1] - 藏医药典籍通过数字化技术重焕生机[1]
武汉“人与江河共生共赢”故事引发多家外媒关注
长江日报· 2025-09-19 01:31
国际媒体关注武汉生态修复 - 美国《华尔街日报》和法国《费加罗报》聚焦武汉长江生态保护成果 指出武汉以可持续方式实现人与江河共生共赢 [1] - 长江江豚在武汉金口 天兴洲等水域建立稳定栖息地 其回归标志长江十年禁渔政策带来生态逆转 [5] - 长江干流武汉段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鳤鱼重现 候鸟群归 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 [5] 生态改善推动绿色经济发展 - 武汉建成超80公里滨水生态廊道 年吸引游客超5000万人次 [10] - 生态+产业包括蔡甸沉湖湿地观鸟节 黄陂生态露营与乡村咖啡 江夏林下经济等 带动36万居民就业 [10] - 汉剧 汉绣 龙舟等非遗项目通过文旅场景焕发新生 生态观测点与知音号剧场表演构建沉浸式长江文化体验 [11] 全球生态治理经验分享 - 武汉故事为全球大河流域如密西西比河提供生态与发展共生新思路 [11] - 武汉市在亚太地区可持续城市发展视频交流会上向柬埔寨 印尼 马来西亚等11国及国际组织分享城市内涝治理智慧方案 [11]
杭州邀全民共绘生态美好图景
杭州日报· 2025-09-17 02:42
去年,杭州还向社会发布了全国省会城市中首部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杭州的生物多样性保 护》,系统介绍保护成效;出台《杭州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4—2035年)》,部署四 大优先领域,提出25项优先行动和46个建议项目清单。 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华南野生梅花鹿的家园。 万吉鲁·马塔伊希望,荒地能变绿洲,于是她带领肯尼亚的女性植树造林,"绿带行动"改变了贫瘠 的土地;刘海龙希望,海洋不再受困于塑料污染,于是他带领志愿者在海岸线清理了超500吨垃圾,用 净滩行动守护了"蓝色国土";章叔岩希望,华南梅花鹿能在杭州清凉峰数代繁衍,于是他连续26年带领 团队关注山上的鹿群,见证它们从濒危的80只增长到300余只…… 有时候,让地球家园变得更美好的一大步,可能就始于一个小小的心愿。 9月22日,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将在杭州召开。为了让更多的市民一起加入保护生物圈的 行动,让我们生活的环境越来越美好,9月17日起,杭州市生态环境局特别推出"守护生物圈微心愿"接 力活动,开启全民线上许愿,等待志愿者认领环保微心愿。 逐渐形成生物多样性保护公众参与新模式 多年来,杭州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良好的生态也 ...
“两山”理念在河南丨诗承古韵 泉焕新颜——“诗中风光今又现”之安阳篇
河南日报· 2025-09-12 23:34
生态治理成效 - 南海泉域水质常年保持在Ⅱ类以上标准 [2] - 通过河道清淤、污水截流等综合工程强化泉域保护 [2] - 采用5G+无人机+AI监管模式织密生态环境防控网 [2] 文旅产业发展 - 依托洹河打造垂钓、露营等旅游项目并串联昆玉山、灵泉寺石窟等文旅资源 [2] - 善苑民宿自3月开业后周末常出现一房难求现象 [2] - 生态游结合文化资源形成"生态+旅游+农业"产业融合新模式 [3] 区域经济带动 - 善应镇定位"生态新镇、旅游重镇、经济强镇"发展目标 [2] - 黑玉红薯、三仓苹果、南海鸭蛋等特色农产品借助生态品牌走向市场 [3] - 洹河民宿升级规划度假养老等多元开发模式 [2]
告别污水,今夏在干净的塞纳河畅游
环球时报· 2025-09-12 12:19
塞纳河水质改善项目 - 巴黎及周边地区投资14亿欧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以改善塞纳河水质 包括升级污水处理系统和建造容量5万立方米的巨型水库用于暴雨期间储存雨水 减少未经处理的水流入河流[2] - 塞纳河鱼类种类从20世纪70年代的3种增加至30多种 反映水质改善和生物多样性提升[2] - 项目目标包括停止污染河流 改善水质 促进生态系统重建 不再背弃塞纳河[3] 城市清凉网络建设 - 巴黎开放塞纳河作为免费公共浴场 系该市一个多世纪以来首次 服务近10万名游泳爱好者[2] - 建立"清凉网络"包括建设浴场或绿地 帮助人们消暑 应对全球气温上升[3] - 其他欧洲城市如阿姆斯特丹已引入类似河水浴场 伦敦计划到2034年开放泰晤士河部分河段供游泳[3] 巴黎可持续城市计划 - 实施"自行车计划" 在街头铺设数百公里自行车道[3] - "城市农业计划"将废弃空间改造成屋顶农场[3] - 自2020年以来巴黎已种植超过10万棵树[3] - "巴黎海滩"计划将交通拥堵的河岸道路改造成夏日海滩[3] 项目影响与推广 - 未收到来自游客的负面反馈 大巴黎其他地区已申请开放各自游泳场所[4] - 法国其他地区活动人士受启发组织群众游泳活动 呼吁将城市水域改造成可游泳浴场[4] - 塞纳河游泳项目及河流未来前景光明[4] - 巴黎经验表明修复工业化和城市化对水道的破坏是可实现的 且具象征意义 证明其他地区也可行[3]
新发现大中型油气田和矿产地534处
人民日报· 2025-09-11 07:21
自然资源家底 - 全国耕地面积达19.4亿亩,比2020年增加2800万亩 [1] - 森林覆盖率提升至25.09%,森林蓄积量达209.88亿立方米 [1][3] - 林地、草地、湿地面积分别达42.53亿亩、39.12亿亩、8.34亿亩 [3] - 海洋生产总值达10.5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2.7万亿元 [1] 矿产资源突破 - "十四五"期间新发现10个大型油田、19个大型气田 [1][2] - 深层煤层气勘探获重大突破,支撑石油稳产2亿吨/年、天然气超2400亿立方米/年 [2] - 发现长达2800公里的"亚洲锂腰带",探获多个大型及超大型锂矿 [2] - 新增大中型矿产地534处,包括甘肃泾川和黑龙江嘉荫特大型铀矿 [1][2] 海洋经济发展 - 海洋原油增量占2024年国内原油总增量70%以上 [3] - 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超35%,海洋能及海水淡化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3] - 建成"梦想"号大洋钻探船、"深海一号"生产储油平台等重大装备 [3] - 海洋水产品产量连续36年居全球第一 [3] 生态保护修复 - 累计治理历史遗留废弃矿山240万亩,修复海岸线820公里 [4] - 珊瑚礁等海洋生态系统优良率提升至60%以上 [4] - 红树林面积达46.5万亩,实现净增长 [4] - "三北"工程完成建设任务1.64亿亩,实施415个项目 [4] 国土空间优化 - 全国累计完成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超1000万亩 [4] - 累计批准建设用地2697.4万亩、用海用岛1.12万平方公里 [6] - 处置闲置土地500万亩,完成低效用地再开发171万亩 [6] - 审查环节压缩2/3,审批时长减少1/3 [6] 国家公园建设 - 首批5个国家公园整合120余个自然保护地 [5] -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野生虎、豹数量分别增至70只和80只 [5] - 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功能强化,大熊猫栖息地实现完整统一 [5] - 通过生态管护带动近5万居民就业 [5] 数字化管理 - 自然资源"一张图"系统实现统一底图与规划 [7] - "天地图"日均服务调用量超10亿次 [7] - 不动产登记实现抵押业务"跨省通办",2200余县市推行"交房即交证" [7] - 化解1500万套房屋历史遗留登记问题 [7] 产权制度改革 - 完成5个国家公园及1096个重点区域自然资源确权登记 [6] - 新设采矿权5987个,推行资源资产"一站式"办理 [6] - 建立产权明晰、价值实现的自然资源管理体系 [6]
权威发布·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新发现大中型油气田和矿产地534处
人民日报· 2025-09-11 02:47
自然资源家底与保护成效 - 全国耕地面积达19.4亿亩 比2020年增加2800万亩 形成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格局 [1][2] - 森林覆盖率25.09% 林地面积42.53亿亩 森林蓄积量209.88亿立方米 提前实现2030年气候目标 [1][3] - 草地面积39.12亿亩 湿地面积8.34亿亩 红树林面积46.5万亩 成为全球红树林净增国家 [3][4] 矿产资源勘查突破 - 新发现10个大型油田和19个大型气田 支撑石油稳产2亿吨 天然气产量超2400亿立方米 [2] - 探获甘肃泾川和黑龙江嘉荫两个特大型铀矿 发现2800公里亚洲锂腰带多个大型超大型锂矿 [2][3] - 山西孝义铝土矿和山东胶东金矿新增储量可观 辽宁大东沟金矿有望成为世界级金矿 [3] 海洋经济发展 - 海洋生产总值10.5万亿元 较2020年增加2.7万亿元 海洋原油增量占国内原油增量70%以上 [1][3] - 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超35% 海洋水产品产量连续36年世界第一 建成梦想号钻探船等大国重器 [3] - 海洋能海水淡化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良好 成为海洋产业门类最齐全国家之一 [3] 生态修复与国土整治 - 累计完成土地综合整治超1000万亩 治理废弃矿山240万亩 修复海岸线820公里 [4] - 珊瑚礁等海洋生态系统优良率提升至60%以上 三北工程完成建设任务1.64亿亩 [4][6] - 通过以路治沙光伏治沙等模式 科尔沁沙地重现稀树草原 塔克拉玛干沙漠实现绿化 [4] 国家公园体系建设 - 首批5个国家公园整合120多个自然保护地 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等生态系统全面提升 [5][6] -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野生虎豹数量从试点初期27只42只增至70只和80只左右 [6] - 近5万居民通过生态管护特许经营实现家门口就业 完成1096个重点区域确权登记 [6][7] 资源要素配置优化 - 累计批准建设用地2697.4万亩 用海用岛1.12万平方公里 新设采矿权5987个 [7] - 处置闲置土地500多万亩 完成低效用地再开发171万亩 审批时长压缩三分之一 [7] - 不动产登记跨省通办覆盖2200多个县市 化解1500多万套房屋历史遗留问题 [8] 科技创新与国际合作 - 天地图日均服务调用量超10亿次 推动联合国地理信息中心落户中国 [8] - 牵头实施深时数字地球等12项国际大科学计划 山水工程入选联合国生态恢复旗舰项目 [8] - 南极秦岭站建成运行 全国卫星导航基准站一张网投入运营 [8]
生物多样性富集区:如何在保护和利用中找到平衡点|记者观察
第一财经· 2025-09-08 00:53
从川藏铁路西藏段、新藏铁路,到帕孜水利枢纽及配套灌区工程,再到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等,近 年来,国家在西藏布局了一系列重大建设工程。 西藏孕育了丰富而独特的生态系统和物种多样性。 这些重大工程对于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扩大有效投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保障能源供应都将带来深 远影响。与此同时,西藏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也更加引起各方关注。 "西藏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独特的地形地貌孕育了丰富而独特的生态系统和物种多样 性。"9月7日,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植物学会民族植物学分会理事长杨永平说。 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等当日在西藏林芝召开"自然堂可持续发展喜马拉雅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研讨会"。 多位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人士在研讨会上表示,西藏应持续强化野生动植物管理,严格保护野生动植物资 源和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同时,平衡资源、生态与发展的关系,让"保护"与"利用"形成相互支 撑、动态平衡的良性循环。 生物多样性富集区 "一提到青藏高原或者西藏,很多人会想到冰川、雪山、草地、荒漠。"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所研究员张 林说,实际上,西藏拥有全国第三大的林区,"更重要的是,这里有我国面积最大的完整森林生态 ...
海上新广东·新生态图集
南方农村报· 2025-09-01 02:30
生态建设成果 - 广东红树林面积达1.14万公顷 位居全国首位 [14] - 越冬水鸟数量达12.9万只 同比增长超15% [24] - 深圳湾成为黑脸琵鹭全球第三大栖息地 [25] 生物多样性保护 - 湛江雷州湾有近千头中华白海豚栖息 [19] - 珠江口水域中华白海豚种群超过2000头 [20] - 建立6个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 [20] 生态经济模式 - 雷州半岛生态养殖模式实现亩产收益7600元 [27] - 惠东红树林碳汇开发权交易金额超400万元 [28] - 广州南沙年接待游客近6000万人次 [29] 生态修复工程 - 惠东县通过十年培育形成万亩连片红树林湿地 [17] - 采用退塘还林和湿地修复措施扩大红树林覆盖 [14] - 红树林发挥净化海水和防风固岸生态功能 [13]
山东扎实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
央视网· 2025-08-24 12:44
生态修复与治理措施 - 山东东营制定修改6部生态保护法规并出台《沿黄生态长廊规划》推进滩区环境综合治理 [3] - 腾退保护区内300处石油设施并完成生态修复 建设49万亩湿地廊道 [3] - 人工湿地净化使农田退水水质从五类提升至三类 黄河干流山东段水质连续4年保持二类标准 [3] 湿地保护与生物多样性 -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功修复7.25万亩湿地 4.7万亩盐地碱蓬和海草床 [5] - 保护区成为珍稀鸟类稳定繁衍家园 水清岸绿生态成效显著 [1][5] - 全省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 建设生态廊道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 [5] 区域综合治理进展 - 完成19个房台村搬迁 新建社区配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 [3] - 以黄河口国家公园建设为抓手 实施水质提升与土壤污染防治措施 [5] - 通过生态修复和水污染治理持续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