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检测

搜索文档
中国汽研(601965):智驾检测快速增长、信用减值大幅下降
东北证券· 2025-08-26 01:14
投资评级 - 给予公司"买入"评级 [4][6]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9.11亿元,同比减少6.36% [1] - 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4.08亿元,同比增长1.77% [1] - 2025年上半年扣非归母净利润3.89亿元,同比增长3.31% [1] - 汽车技术服务业务收入17.16亿元,同比增长2.94% [2] - 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开发和测评业务收入3.1亿元,同比增长22.85% [2] - 装备制造业务收入1.95亿元,同比下降47.84% [2] - 2025年第二季度信用减值损失409万元,环比一季度减少3392万元 [2] 业务发展亮点 - 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检测业务快速增长,收入同比增长22.85% [2] - 信用减值损失大幅下降,环比减少3392万元,减值高峰已过 [2] - i-VISTA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平台由公司主导开发,提供全面测试评估服务 [3] - 华东总部基地投资23.82亿元,南方试验场投资21.39亿元,2025年有望完成建设 [3] 行业前景与驱动因素 - 三项智能网联汽车强制性国家标准将于2026年1月1日实施 [3] - 智能驾驶渗透率提升推动车企开发新车型,检测需求持续增长 [3] - 智能驾驶增加单车检测费用,推动行业量价齐升 [3] 财务预测 - 预计2025-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56.37/73.28/91.61亿元 [4] -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38/15.05/18.52亿元 [4] - 预计2025-2027年每股收益分别为1.13/1.50/1.85元 [5] - 预计2025-2027年市盈率分别为17.11/12.94/10.51倍 [5] - 预计2025-2027年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4.64%/17.28%/18.77% [5] 市场数据 - 当前股价19.41元,总市值194.69亿元 [6] - 总股本1003百万股 [6] - 12个月股价区间15.24-20.30元 [6]
中国汽研: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4.09亿元,同比增长1.77%
新浪财经· 2025-08-25 10:51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9.11亿元 同比下降6.36% [1] - 同期净利润4.09亿元 同比增长1.77% [1] 经营状况 - 营业收入与净利润呈现反向变动趋势 [1] - 净利润增速高于营业收入增速 [1]
中国汽研与长春汽车检测中心签署深化技术合作协议
新浪财经· 2025-08-20 10:49
公司合作动态 - 中国汽研党委书记、董事长周玉林一行赴长春汽车检测中心走访交流 [1] - 双方在会上签署了深化技术合作协议 [1]
中国汽研董事长周玉林赴长春汽车检测中心走访交流
新浪财经· 2025-08-20 08:28
公司合作 - 中国汽研党委书记、董事长周玉林一行赴长春汽车检测中心走访交流 [1] - 长春汽车检测中心党委书记、董事长曲卫东接待并开展会谈 [1] - 双方签署深化技术合作协议 [1]
都市车界|撕开汽车检测暴利链:75%利润背后,谁在操控碰撞结果?
齐鲁晚报· 2025-08-05 02:32
行业暴利模式 - 汽车检测机构技术服务毛利率普遍高达40%-75% [2] - 检测机构与车企形成共生关系 车企通过权威认证背书营销 检测机构依赖商业订单维持利润 [2] - 定制化测试根据车企需求设计 无国家标准或强制规范 测试方案根据预算量身定制 [2][3] 测试操作问题 - 定制化测试价格从几十万到几百万不等 单个模拟人体假人成本达十几二十万 [3] - 测试存在极大操作空间 包括场地选择、碰撞角度、速度设定和车辆状态调整 [3] - 测试过程由车企营销部门付费并指定团队拍摄 核心价值在于权威机构背书 [4] 公信力危机 - 反物理常识测试(如撞飞卡车)引发公众质疑 损害检测机构公信力 [4] - 智能驾驶测评结果存在显著差异 不同机构测试结论相互矛盾 [6] - 行业专家呼吁采用更全面的风险评估体系 强调安全高于舒适便捷 [6] 行业乱象扩展 - 尾气排放检测领域存在普遍造假 包括使用非法定方法检测和蒙混过关操作 [7] - 部分地区要求检测机构签署反垄断合规承诺书 防止价格操纵和不正当竞争 [7] 改革方向 - 建议由非营利部门执行关键测评 切断车企资金影响 保证独立性 [7] - 设立公开监督委员会实现过程透明化 执行团队需保持高度独立性 [7] - 探索新商业模式 参考诊断设备巨头99%毛利率的软件服务模式 转向技术服务和数据价值变现 [7] 行业本质要求 - 检测机构应成为汽车安全守门人而非营销化妆师 测试需经得起物理定律推敲 [8] - 行业公信力重建需确保数据真实和流程规范 真实碰撞关乎生命安全 [8]
究竟|理想与重卡非撞不可吗:测试有无必要?结果能否证明车辆安全?
新浪财经· 2025-08-04 23:37
碰撞测试争议 - 理想i8与8吨重卡碰撞测试引发技术边界争议,三方声明强调测试非标准车对车试验且不评价卡车质量[1][3][5] - 测试核心争议点:重卡驾驶室三道机械锁同时解锁概率极低(工程实践罕见),空载8吨卡车与满载20吨工况能量差异显著[5] - 中国汽研声明测试依据中国典型交通事故场景制定,但"裁判+服务员"商业模式引发独立性质疑[7] 检测机构业务分析 - 中国汽研2024年总营收46.97亿元(+14.65%),汽车技术服务板块营收41.25亿元(+21.36%)贡献87.8%收入,毛利率48.42%[8][9] - 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测评业务营收7.42亿元(+42.86%),毛利率47.61%略低于传统整车测评业务52.42%[9] - 行业单次碰撞测试费用达几十万至数百万元,检测机构形成"开发-测试-认证-品宣"一体化服务模式[10][13] 汽车测试行业现状 - 新车上市需通过强制性国标测试(如C-NCAP/CIASI),但非标测试逐渐成为车企营销手段[11][13] - 行业存在测试场景滥用现象,如钻卡实验本应验证卡车防护装置却被用于乘用车A柱安全宣传[14] - 检测机构年报明确提及测评业务"为车企品牌赋能",反映测试与营销的深度绑定[13] 行业争议焦点 - 动力电池针刺测试等案例显示,测试标准与真实安全性的关联度存疑[14] - 部分测试被指"喧宾夺主",通过视觉冲击力替代科学验证,可能误导消费者[14] - 监管框架内"必答题"与车企"选答题"并存,业内对非标测试的商业化存在分歧[15]
业内称汽检机构委托测试一企一策
第一财经· 2025-08-04 09:15
事件背景 - 理想汽车新品i8委托中国汽研进行测试 测试视频显示卡车被SUV撞得四轮腾飞引发舆论关注 [1] - 中国汽研和理想汽车于8月3日晚间双双发布声明 称测试依据中国典型交通事故普通公路场景的事故形态制定大纲 [1] 检测机构属性 - 中国汽研前身为重庆汽车研究所 2012年6月在上证所挂牌上市 大股东为中国检验认证集团持股约53% [1] - 中国检验认证集团为国务院批准设立、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中央企业 创建于1980年 [1] 行业运作模式 - 汽检机构存在委托性测试业务 属于商业性质非标准车对车碰撞试验 [1] - 测试采用"一企一策"模式 无固定标准 以客户要求为准 [1] - 大部分汽检机构均开展此类委托测试业务 [1] 行业争议焦点 - 第三方检测机构可能因商业诉求影响公正性 [1] - 行业需要建立科学且公正的测评体系 [1]
起底汽车检测商业链条,中国汽研汽车技术服务毛利率约48%
第一财经· 2025-08-04 08:55
事件背景 - 理想汽车委托中国汽研进行新品i8测试 测试视频显示卡车被SUV撞至四轮腾空的反物理场景[1] - 中国汽研和理想汽车于8月3日晚间就测试事件发表联合声明[1] - 测试依据中国典型交通事故普通公路场景的事故形态制定大纲 由中国汽研试验团队执行[1] 公司概况 - 中国汽研前身为重庆汽车研究所 经改制更名后于2012年6月在上交所挂牌上市[1] - 公司大股东为中国检验认证(集团)有限公司 持股比例约53%[1] - 中国检验认证集团为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国资委管理的中央企业[1] 商业模式 - 汽车技术服务业务毛利率达到约48%[1] - 公司作为具有央企背景的第三方权威检测机构开展商业化运作[1] 行业关注点 - 第三方汽车检测机构可能因商业诉求影响测试公正性[1] - 行业需要建立科学且公正的测评体系并在商业伦理范围内运作[1]
起底汽车检测商业链条:75%毛利背后的隐秘规则
第一财经· 2025-08-04 08:35
行业背景与事件概述 - 理想汽车委托中国汽研进行非标准车对车碰撞测试 测试中理想i8将卡车撞至四轮腾空引发舆论质疑 [1] - 中国汽研为央企背景上市公司 大股东中国检验认证集团持股53% 主营业务为汽车技术服务 2024年该业务收入占比87.82% 毛利率48% [1][7] 第三方检测机构商业模式 - 委托测试属商业性质非标准试验 采用一企一策模式 根据主机厂具体需求定制方案 [2] - 测试费用由试验执行 拍摄 传播三部分构成 简单测试费用数十万元 复杂项目超百万元 其中仿真机器人单项收费10-20万元 [6] - 主机厂通过第三方测试获取权威背书 汽检机构依赖商业项目维持经营 中汽股份2024年汽车技术服务业务毛利率达75% [6][7] 测试执行标准与流程 - 测试车辆通常选用量产车或试生产阶段车辆 必要时会根据碰撞场景进行改装 [3] - 测试前需经CAE仿真2-3轮及内部摸底 正式测试时主机厂工程团队需现场协同操作 [2] - 场地选择根据测试复杂度决定 简单测试在重庆 天津完成 复杂道路测试需特定场景方案 [4] 商业化项目案例 - 中国汽研SUPER CRASH项目已测试理想L9/i8 问界M7 极氪7X等多款车型 [5] - 中汽中心TOP Safety项目测试问界M9 吉利银河E5等车型 [5] - 极氪7X曾参与魔鬼十字路口极限挑战 模拟行人鬼探头与重卡侧碰复合场景 [5] 智驾测评新发展 - 政策驱动智能网联强检市场扩容 预计乘用车强检市场空间增长50% [9] - 中国汽研推出IVISTA中国智能汽车指数和极智长测平台 [9] - 懂车帝智驾测评显示特斯拉Model 3/X通过5项测试 华为系车型仅通过1-3项引发争议 [9] 行业公信力挑战 - 第三方机构被指为迎合主机厂需求专门成立市场营销部门生产数据 [7] - 理想i8测试结果被质疑违反公众认知一致性 存在误导用户倾向 [8] - 阿维塔风阻系数事件暴露测试规范性问题 风阻测试已是相对规范项目 [8] 测评体系建设方向 - 智驾测评需跳出单一碰撞结果局限 转向风险概率与使用场景匹配度评估 [10] - 评估维度优先级应为安全性>可靠性>效率与舒适性 [10] - 上海汽检提出第三方独立发起 设立监督委员会 科学评估方法等5维度解决方案 [10]
我国汽车产业多领域竞争力领跑全球,新能源汽车表现亮眼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8-01 00:06
中国汽车产业竞争力 - 中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及动力电池领域竞争力全球领先 [1] 高温性能检测结果 - 首批参与检测的新能源车型在极端高温环境下整体表现良好 [3] - 甲醛暴晒释放、空调极速降温、高温充电续航等项目水平较往年显著提升 [3] - 测试涵盖3大维度、9个项目,聚焦能耗和车内空气等消费者关注问题 [5] 检测技术与标准创新 - 首次引入全方位紫外线检测仪等新装备,新增紫外线阻隔能力测试场景 [7] - 技术积累和用户需求分析驱动检测内容与装备创新 [7] - 积累近千款车型实测数据,助力企业优化产品并为消费者提供科学参考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