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汽车检测乱象
icon
搜索文档
都市车界|撕开汽车检测暴利链:75%利润背后,谁在操控碰撞结果?
齐鲁晚报· 2025-08-05 02:32
行业暴利模式 - 汽车检测机构技术服务毛利率普遍高达40%-75% [2] - 检测机构与车企形成共生关系 车企通过权威认证背书营销 检测机构依赖商业订单维持利润 [2] - 定制化测试根据车企需求设计 无国家标准或强制规范 测试方案根据预算量身定制 [2][3] 测试操作问题 - 定制化测试价格从几十万到几百万不等 单个模拟人体假人成本达十几二十万 [3] - 测试存在极大操作空间 包括场地选择、碰撞角度、速度设定和车辆状态调整 [3] - 测试过程由车企营销部门付费并指定团队拍摄 核心价值在于权威机构背书 [4] 公信力危机 - 反物理常识测试(如撞飞卡车)引发公众质疑 损害检测机构公信力 [4] - 智能驾驶测评结果存在显著差异 不同机构测试结论相互矛盾 [6] - 行业专家呼吁采用更全面的风险评估体系 强调安全高于舒适便捷 [6] 行业乱象扩展 - 尾气排放检测领域存在普遍造假 包括使用非法定方法检测和蒙混过关操作 [7] - 部分地区要求检测机构签署反垄断合规承诺书 防止价格操纵和不正当竞争 [7] 改革方向 - 建议由非营利部门执行关键测评 切断车企资金影响 保证独立性 [7] - 设立公开监督委员会实现过程透明化 执行团队需保持高度独立性 [7] - 探索新商业模式 参考诊断设备巨头99%毛利率的软件服务模式 转向技术服务和数据价值变现 [7] 行业本质要求 - 检测机构应成为汽车安全守门人而非营销化妆师 测试需经得起物理定律推敲 [8] - 行业公信力重建需确保数据真实和流程规范 真实碰撞关乎生命安全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