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新型储能
icon
搜索文档
新型储能与新型电力系统产业生态大会在穗举行 聚焦产业链协同
中国新闻网· 2025-09-22 14:21
该大会举行新一代全场景储能电池技术发布与生态伙伴签约仪式。当前,单一化的储能产品,难以满足 全球多元化场景的需求,而新一代全场景储能电池研发模式,将通过生态链协同的模式,驱动核心电芯 技术的创新开发,实现从需求端到产品端的高效协同。 会上,22家新型储能生态链企业在会上集中签约,通过技术创新与产业生态共建合作,共同探索产业出 海与零碳发展的创新模式,涵盖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等前沿技术路线。 在主题分享环节,清华大学兴华讲席教授王雄飞认为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高比例新能源、高比例电力电子 装备的特点。重新塑造新型电力系统,应当提升大规模有源负荷的电网支撑能力,并且借助电力电子变 压器提升配电网的韧性,由"物理主导"转向"软件定义"的电力系统动态特性。 中新网广州9月22日电 (记者 蔡敏婕)新型储能与新型电力系统产业生态大会22日在广州举行,与会专家 和行业代表聚焦新型储能与新型电力系统中关键技术突破、产业链协同创新和生态共建。 电力系统作为现代社会的基础设施,它的存在和运行对于民众日常生活至关重要。我国具有丰富的风 能、太阳能等新能源资源和容量充裕的输配电网络。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危机与能源安全挑战,构建新 ...
陈建福:一站式服务赋能产业生态融合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2 09:29
在9月22日新型储能与新型电力系统产业生态大会上,国家新型储能创新中心联席总裁陈建福,就"新型 储能产业生态创新融合与国际合作展望"为主题作出分享。 (原标题:陈建福:一站式服务赋能产业生态融合) ...
打造1200亿元基金矩阵,佛山瞄准新型储能等万亿级产业赛道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2 07:46
当前,佛山正处于产业创新的关键时刻。在经济新旧动能的"艰难转换期",佛山过去主要依赖于地产行 业的传统产业链承压,虽然积极推动制造业向高新技术方向转型,但还缺乏创新型的领军企业。 为加快广东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力推动广东新型储能产业的发展,9月18日,第28届广东省企业家 活动日暨广东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大会在佛山举行,活动分会场"佛山产业投融资与创投路演"以"资本助 力、链主对接"为核心,围绕新型储能、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布局路径,以及创业投资如何支持地方产 业培育发展等关键议题献计献策。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佛山今年新设立的新动能产业基金正在进行首批合作基金招募,重点投资方向为新 型电力系统装备、新型储能、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半导体芯片和生物医药等领域。计划在未来5年内打 造1个总规模不低于1200亿元,并且能够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产业基金矩阵。 瞄准万亿级新型储能赛道资本与产业"双向奔赴" 对于佛山储能产业接下来发展,王子缘表示,可以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的方式,以金融支持助力打造细 分领域的头部企业;当前国内储能市场竞争较为激烈,佛山可以通过打造出海平台,出台相关政策帮助 和鼓励储能企业出海发展。 大会路演环节成 ...
锚定“双碳”目标 布局光储赛道 安徽省肥东县 打造长三角地区先进光伏及新型储能产业新高地
人民日报· 2025-09-21 22:21
产业聚链成势,构筑光储产业硬实力 肥东县已形成"龙头带动、配套协同、全链覆盖"的产业格局。先进光伏领域,晶科能源、协鑫集成两大 行业龙头企业落子布局,带动清电光伏、中南光电等20余家企业集聚,构建起从硅片、电池片、组件到 背板、边框支架、光伏电站的完整产业链。2024年,全县电池片产量19.61吉瓦,组件产量29.42吉瓦, 规模以上光伏产业产值突破310亿元,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光伏制造基地。 锚定"双碳"目标,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抢抓机遇,以链式思维布局先进光伏及新型储能产业,凭借完整 产业链、精准政策支持与龙头带动力,打造安徽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肥东范例"。 在项目服务上,肥东县实行"倒排计划、靶向破题"机制,聚焦协鑫储能、塔益莱光学材料等重点项目, 高效解决用地用能、环评审批等重点问题;同时加大技术改造政策宣传,引导企业对接新装备、新工 艺,推动光储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全流程信息化升级,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提升核心竞争力。 此外,通过推进绿色园区、工厂建设,鼓励工业厂房、公共建筑普及分布式光伏,让光伏电池"见板 率"成为产业发展的"新名片"。 龙头企业带动,书写实干兴产新篇章 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 ...
打造1200亿元基金矩阵,佛山瞄准新型储能等万亿级产业赛道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1 05:37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翁榕涛佛山报道 当前,佛山正处于产业创新的关键时刻。在经济新旧动能的"艰难转换期",佛山过去主要依赖于地产行 业的传统产业链承压,虽然积极推动制造业向高新技术方向转型,但还缺乏创新型的领军企业。 为加快广东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力推动广东新型储能产业的发展,9月18日,第28届广东省企业家 活动日暨广东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大会在佛山举行,活动分会场"佛山产业投融资与创投路演"以"资本助 力、链主对接"为核心,围绕新型储能、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布局路径,以及创业投资如何支持地方产 业培育发展等关键议题献计献策。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现场了解到,佛山今年新设立的新动能产业基金正在进行首批合作基金招募,重 点投资方向为新型电力系统装备、新型储能、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半导体芯片和生物医药等领域。计划 在未来5年内打造1个总规模不低于1200亿元,并且能够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产业基金矩阵。 瞄准万亿级新型储能赛道资本与产业"双向奔赴" 为了服务广东省第十个万亿产业的发展战略,在广东省发改委、省工信厅和恒健投资控股的支持下,省 企联成立了新型储能产业专委会,形成以南网储能作为主任单位,南网科技、亿纬锂能、欣 ...
海博思创亮相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论坛 以AI赋能国际能源产业发展
海博思创· 2025-09-19 09:09
以下为演讲内容节选: 储能市场规模扩张与政策转向并行不悖 近年来,全球新型储能市场规模持续高速扩张,为新能源行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中关村储能产 业技术联盟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新增储能预计达72GW/193GWh,中国凭借庞大市场需求,稳 居最大单一市场地位,全年预计增量超过38GW。 政策层面亦迎来重大调整。年初,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136号文,推动新能源上网 市场化电价改革,新型储能发展模式从政策导向型向市场驱动型加速转变。 与此同时,两部门还 出台相关实施意见,大力倡导人工智能与能源深度融合,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储能智能化运 行。 新型储能产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接入电网,其 间歇性和不稳定性,使得新型储能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的调度难度显著增加。另一方面,储能系 统集成技术虽处于快速迭代期,但部分设备制造企业仍停留在供给侧硬件堆叠的传统模式,产品 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全链条数据闭环管理,难以实现客户价值的最大化。 中电联统计报告显示,2022 - 2024年新型储能电站系统效率虽逐年提升,但整站综合效率与设备 转换效率存在7%的差距,大量能源在无效转换过 ...
政策解读 | “规模化建设”——新型储能发展迈向新阶段
政策目标与规模 - 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联合印发《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提出到2027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1.8亿千瓦(180GW)以上,带动项目直接投资约2500亿元 [2] - 发展目标包括实现新型储能规模化、市场化发展,技术创新水平和装备制造能力稳居全球前列 [2] 需求端驱动因素 - 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达21.71亿千瓦,占全国总装机容量近60%,风电光伏发电量1.36万亿千瓦时,占全国发电量24.9% [3] - 全社会用电量增长迅速,2025年7月单月用电量突破万亿千瓦时,可再生能源成为新增发电主力军,电力系统对保供应、保安全、促消纳需求大幅提升 [3] 供应端基础与现状 - 截至2025年8月底,新型储能累计装机107.48GW/257.09GWh,在建规模91.93GW/277.01GWh,累计装机规模是"十三五"末的32倍以上 [4] - 技术性能大幅提升,成本显著下降,产业体系完备,为规模化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4] 市场机制建设 - 推动"新能源+储能"作为联合报价主体一体化参与电能量市场交易,有序引导新型储能参与调频、备用等辅助服务市场 [6] - "十五五"时期各地市场将向新型储能全面开放,新型储能可公平参与各类市场交易,发挥"一体多用、分时复用"特性 [6] 利用水平与调度能力 - 2025年夏季国网经营区内新型储能可调最大电力达64.23GW,实时最大放电电力44.53GW,较去年同期最大值增长55.7%,顶峰能力相当于近3座三峡水电站容量 [7] - 南网经营区广东12座电网侧储能电站贡献113万千瓦顶峰能力,为电力供应保障做出重要贡献 [7] - 调度机构需科学制定新型储能调度细则,明确调度运行方式和调用区间,储能电站需提升调度使用能力并符合安全稳定运行要求 [7] 价格与补偿机制 - 完善新型储能容量电价机制,有序建立可靠容量补偿机制,对电力系统可靠容量给予合理补偿 [8] - 目前现货市场峰谷价差偏低,辅助服务市场容量有限,储能仅靠市场难以获得合理收益,需与抽水蓄能、火电机组等调节性资源统筹考虑容量补偿 [8] - 甘肃省发改委发布征求意见稿,对电网侧新型储能与公用煤电机组给予容量电价补偿,政策路径逐渐明晰 [8] 规划与组织保障 - 各地能源主管部门需坚持规划引领,科学测算本地区调节能力需求,统筹明确新型储能和其他调节资源发展规模和布局 [9] - 每年度需报送新型储能规划建设情况,以平衡新型储能与抽蓄、火电的发展需求 [9][10] 产业发展前景 - 政策明确了未来三年发展目标,让产业界坚定发展信心,新型储能将迎来更加完善的市场生态,实现全面市场化发展 [10] - 在良好市场机制推动下,储能产业将不断创新迭代,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全球能源绿色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10]
预计三年内全国新增装机超1亿千瓦
科技日报· 2025-09-16 01:32
核心观点 - 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发布《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 旨在推动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 支撑新型能源体系和电力系统建设 培育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并扩大内需 [1] 发展目标 - 2027年新型储能基本实现规模化市场化发展 技术创新和装备制造能力稳居全球前列 市场机制商业模式标准体系基本成熟 多元储能体系初步建成 [1] - 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目标为1.8亿千瓦以上 带动项目直接投资约2500亿元 [1] - 截至2024年底全国新型储能装机7376万千瓦 预计2025-2027年三年内新增装机容量超过1亿千瓦 [2] 技术路线与应用 - 新型储能技术路线仍以锂离子电池储能为主 各类技术路线和应用场景进一步丰富 [1] - 推进电源侧储能应用 推动沙漠戈壁荒漠等新能源基地合理规划建设新型储能 [2] - 拓展电网侧储能应用 在负荷密集接入大规模新能源汇集大容量直流馈入等关键电网节点建设独立储能电站 [2] - 创新多场景应用模式 培育试点应用场景 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 创新"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2] 创新融合举措 - 大力推动技术创新 依托国家产业技术工程化中心国家新兴产业创新中心国家能源局研发创新平台等 支持开展新型储能共性关键技术攻关装备研制和示范验证 [3] - 促进新型储能技术多元化发展 探索多技术混合式新型储能长时储能等应用 积极储备一批前沿新型储能技术 [3] 政策实施 - 指导各省区市能源主管部门坚持规划引领 科学测算本地区调节能力需求 统筹明确新型储能和其他调节资源发展规模和布局 [3] - 协同相关主管部门各类电力企业等形成工作合力 认真抓好落实 [3]
预计三年内,全国新型储能新增装机超1亿千瓦
科技日报· 2025-09-15 06:45
政策目标 - 2027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1.8亿千瓦以上 带动项目直接投资约2500亿元 [1] - 新型储能基本实现规模化市场化发展 技术水平和装备制造能力稳居全球前列 [1] - 新型储能技术路线以锂离子电池为主 各类技术路线及应用场景进一步丰富 [1] 发展现状与规划 - 截至2024年底全国新型储能装机7376万千瓦 [2] - 2025-2027年预计新增装机容量超过1亿千瓦 [2] - 专项行动方案包含五方面21项具体举措 [2] 应用场景拓展 - 推进电源侧储能应用 推动沙漠戈壁荒漠等新能源基地合理建设新型储能 [2] - 拓展电网侧储能应用 在负荷密集接入等关键电网节点建设独立储能电站 [2] - 创新多场景应用模式 依托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开发新型应用场景 [2] 技术创新方向 - 支持开展新型储能共性关键技术攻关 装备研制和示范验证 [3] - 促进技术多元化发展 探索多技术混合式新型储能及长时储能应用 [3] - 积极储备一批前沿新型储能技术 [3] 实施机制 - 指导各省能源主管部门科学测算调节能力需求 统筹明确新型储能发展规模 [3] - 协同相关主管部门及电力企业形成工作合力 [3]
中国银河证券:新能源有望迎重估 传统电源可靠性&灵活性值得重视
智通财经网· 2025-09-15 01:28
政策驱动新型储能发展 - 新型储能收益模式建立电能量市场价差+辅助服务+容量补偿三重机制 推动新能源+储能联合报价和独立主体参与市场 [1] - 全国新型储能装机目标2027年达1.8亿千瓦 较2025年6月末0.95亿千瓦增长89% [1] - 新型储能参与调频 备用等辅助服务市场 探索爬坡 转动惯量等新品种 [1] 绿电直连经济性优化 - 绿电直连项目按容(需)量缴纳输配电费 下网电量免缴系统备用费及输配电量电费 [2] - 系统运行费用暂按下网电量缴纳 自发自用电量暂免政策性交叉补贴新增损益 [2] - 江苏案例显示系统运行费用节省0.0581元/千瓦时 直连线路输电成本低于0.0857元/千瓦时 [2] 传统电源价值重估 - 建立发电机组可靠容量评估机制 科学评估各类型机组及新型储能容量系数 [3] - 容量补偿机制对电力系统可靠容量给予合理补偿 火电 核电 大水电等受益 [3] - 完善中长期市场交易机制 缩短交易限价时间尺度 支持新能源 核电企业与用户签多年协议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