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演艺

搜索文档
三湘印象2025上半年营收3.77亿元 科技赋能产业升级
全景网· 2025-08-26 03:09
财务业绩 - 2025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77亿元 [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91.72万元 [1] 文旅演艺项目进展 - 首个一体化文旅演艺项目《印象·妈祖》市场反响热烈 深度融入新型旅游模式并成为湄洲岛文旅新名片 [1] - 纯数字化文旅项目《又见恐龙》XR嘉年华首展4个月接待观众超5万人次 已成功复制至沈阳并推进多城市迁移合作 [1] - 通过VR/AR、全息投影等技术推进演艺布局向都市及虚拟空间延伸 构建沉浸式体验新范式 [1] 项目储备与布局 - 重点推进旅游城市非遗演艺及城市中心文博项目布局 部分项目有望年内签约 [2] - 山东滨州蒲湖演艺项目室外部份进入制作阶段 佛山东华里项目进入深化设计阶段 [2] - 安徽、山东、黑龙江等地的10余个储备项目正在洽谈推进 [2] 现有项目运营表现 - 《印象大红袍》春节期间6晚演出25场 接待观众近5万人次 [2] - 《又见平遥》五一假期每日加演至5场仍供不应求 引发全网热议 [2] - 《又见敦煌》《印象武隆》《知音号》等项目节假日门票销售火热 [2] 地产业务动态 - 政策面为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2] - 公司积极推进存量房产去化及盘活工作并取得一定效果 [2]
三湘印象2025年半年报发布,数字赋能文化业务创新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25 12:29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77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91.72万元 [1] 文旅业务运营 - 核心演艺项目《印象大红袍》春节期间6晚连演25场,接待观众近5万人次 [2] - 《又见平遥》五一假期单日加演至5场仍供不应求 [2] - 《印象・妈祖》完成室内演艺全面升级并新增室外沉浸式祈福仪式演艺 [2] - 山东滨州蒲湖演艺项目、佛山东华里项目稳步推进 [2] - 未来重点开拓旅游城市非遗演艺市场,推动非遗展演进商圈、进景区、进街区 [2] 数字文旅创新 - 纯数字化文旅项目《又见恐龙》XR嘉年华首展4个月内接待观众超5万人次 [3] - 2025年5月项目成功跨城复制至辽宁沈阳 [3] - 正与多个城市公共空间推进迁移合作 [3] - 持续开发数字文化资产,探索XR技术在多场景应用 [3] 资产优化战略 - 房地产业务明确不再新增开发项目,专注于存量资产去化 [4] - 上海大部分商业项目出租率接近100% [4] - 河北燕郊项目加速资金回笼 [4] - 未来聚焦燕郊项目销售去化与交房,盘活上海等地存量资产 [4] - 通过资产优化为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注入资金动能 [4]
以沉浸式体验焕新海南文旅消费图景
海南日报· 2025-08-20 01:07
行业发展趋势 - 沉浸式演艺已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引擎和文化传承创新的突破口 引发观看热潮[1] - 文旅产业正经历以文化场景重构和消费体验升级为核心的深刻变革 例如西安大唐不夜城和长沙橘子洲头的红色青春剧场[1] - 海南文旅产业面临同质化 体验浅层化 客群单一等问题 传统业态如沙滩娱乐和海鲜餐饮占比较高 东西线文化资源丰富区域长期处于游客洼地[2] 文化资源开发现状 - 海南拥有东坡文化 黎苗文化 海洋文化等多元文化资源 但部分景区仍停留在走马观花观光模式[2] - 数字技术应用滞后 文化表达形式陈旧 例如东坡文化被简化为雕像打卡与东坡肉美食套餐 黎苗文化体验仅为竹竿舞表演[2] - 丰富的文化资源未能很好地转化为消费动能 游客难以通过简单项目深度体验海南文化[2] 项目创新实践 - 《男神东坡》是全国首个宋韵书院沉浸式文旅演出 以东坡居儋三年历史为脉络 通过载酒堂讲学 劝耕园农耕等场景将东坡精神转化为可参与立体体验[3] - 采用古今混搭艺术语言 如韵纱幔中的箜篌与电音古筝共鸣 男神乐队将东坡诗词改编为RAP唱段 吸引大量年轻观众[3] - 利用书院实景空间 通过全息投影 数字交互等技术构建时空折叠叙事场域 实现人在戏中 戏呈路上的沉浸体验[3] 运营模式与经济效益 - 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投资运营 以《男神东坡》作为主IP 串联一剧一会一宴一线文旅生态 包括东坡文化城市交流会 东坡羹家宴和串联桄榔庵 东坡井等遗存的旅游线路[4] - 推动文化消费从门票经济升级为综合体验经济 实现从单次观演到文旅综合体的跨越[4] - 儋州东坡文化旅游区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从1.2小时延长至3.5小时 周边民宿入住率提升27%[4] - 看过演出的游客中60%会主动延长在儋州行程 参观东坡井 购买男神东坡系列文创产品[5] 文化传播与社会影响 - 剧组定期下乡和进校园公益演出 吸纳儋州调声非遗传承人 本地学子参与 使文旅演艺成为在地文化共建共享平台[4] - 沉浸式研学产品成为海南中小学研学爆款 获得好评[4] - 演出赋予了海南独特的东坡文化话语权 成为海南旅游消费新名片[4] - 让东坡文化从学术圈走向大众视野 游客因一场戏记住一座城[5] 未来发展规划 - 构建全域沉浸式东坡文化体验网络 从场景拓展 技术赋能 产业融合三个核心维度深化创新实践[6][7] - 联动全岛构建多层次体验场景 丰富东坡文化沉浸式旅游项目 开发东坡美食体验馆 苏轼诗词互动墙等新业态[7] - 利用环岛旅游公路交通优势 在沿线重要节点建设东坡文化主题驿站 提供东坡诗词诵读 苏轼故事讲解等服务[7] - 整合海口 澄迈 昌江等地东坡文化资源 推出跨区域东坡文化体验线路如东坡海南行精品旅游线路[7] 技术应用与产业融合 - 开发基于AR和VR的东坡文化体验项目 让游客通过佩戴设备在现实场景中看到苏轼虚拟形象 聆听诗词歌赋[8] - 利用3D建模 高清影像等技术建设数字博物馆 将东坡文物 书法 绘画等珍贵资料数字化展示[8] - 开发东坡文化互动小程序 游客可通过扫描景点二维码获取东坡生平介绍 诗词赏析等信息 参与知识竞赛和诗词创作互动[8] - 与教育部门合作将东坡文化融入中小学课程体系 开发研学旅行产品[8] - 鼓励文创企业开发东坡文化主题文创产品如东坡诗词笔记本 苏轼画像冰箱贴等[8] - 举办东坡文化主题马拉松 骑行等活动 将体育赛事与文化体验相结合[8]
《只有峨眉山》停演,“王潮歌们”在赌什么?
新浪财经· 2025-08-18 09:36
项目运营与投资模式 - 王潮歌团队创作《只有峨眉山·戏剧幻城》因高成本运营暂停演出 项目从创作到日常运营成本极高 被装入上市公司峨眉山旅游股份盘子 [1] - 《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投资超40亿元 历时8年于2023年开放 累计观众超200万人次 演出2.1万场 目前处于运营亏损状态 [4] - 新奥集团以年近百亿净利润为《只有红楼梦》项目持续输血 项目构建多元商业模型而非依赖门票收入 [5] 商业生态与价值创造 - 项目带动周边3.5万方水云间文化商街 游客量同比增长50% 并辐射步行5分钟水云宿集酒店及6公里外七修酒店业绩提升 [6] - 新奥旗下地产业务新绎控股借项目提升品牌形象 推动高端住宅及城市更新项目去化 80%地产项目集中于廊坊 [7] - 项目成为廊坊市文化地标 带动城市经济 获得政府资源倾斜 同区域丝绸之路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由新奥投资运营 [8][9] 区域发展与政府合作 -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投资60亿元 2021年开园 2022年河南省国资入股51% 累计观剧人次达1600万 省外游客占比超80% [10] - 河南省政府以"算大账"理念扶持项目 涵盖经济账与社会效益 为民营企业创新提供底气 [12] - 岳阳市国资签约《只有岳阳》项目 计划复制"一座幻城带活一座城"模式 [13] 长期主义与战略布局 - 阿那亚在崇礼项目坚持长期运营 淡季亏本维持社区食堂及酒店服务以保"精神溢价" 与开发商短期利益产生冲突 [14] - 陈向宏在盐官旅游度假区打造职业交响乐团 年运营成本超2000万元 建设世界最大木质歌剧院 定位古典音乐小镇重塑地价 [15] - 德国拜罗伊特市因音乐节成为古典乐圣地 印证文化项目需追求不可替代性而非短期盈利 [16]
“情满拉萨”系列项目首秀 开启雪域高原文旅新篇章
环球网· 2025-08-12 08:19
公司业务发展 - 拉萨布达拉旅游文化集团联合北京长江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及拉萨之美文旅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打造"情满拉萨"系列文旅项目[1] - 项目包含三大核心产品:《情满拉萨(水上林卡)》行浸式水上夜游、《遇见仓央嘉措》藏文化诗词主题餐秀、《唐蕃奇妙夜》沉浸式XR数字演艺空间[1] - 拉萨蓝界文化旅游有限公司作为项目实施主体承接具体运营工作[1] 产品创新特点 - 首艘高原现代科技游船采用声光电技术实现船岸联动演绎 设置五个表演点位融合音乐激光舞美装置和演员表演[2] - 《遇见仓央嘉措》餐秀运用360度全景数字化视觉技术 将诗歌艺术与非遗文化结合 通过三大篇章十三小节呈现藏式美学[2] - 《唐蕃奇妙夜》采用沉浸式XR数字演艺技术 开创拉萨首个数字演艺空间产品[2] 市场影响 - 项目于8月5日正式启动 成为全球海拔最高的行浸式夜游产品[1] - 形成政府主抓政企联动企业实施的示范模式 获得拉萨市政府高度重视与全力推动[1] - 带动本地旅游餐饮住宿文创及演艺等关联产业协同发展 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并拓宽增收渠道[3] 文化价值 - 项目实现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 深度挖掘藏式文化内涵[2][3] - 通过科技媒介呈现藏文化立体画卷 实现主客共享的文旅体验[2][3] - 在拉萨河畔打造集滨水休闲文化体验与商业消费于一体的文旅集聚区[1]
科技之光点亮陕西演艺之美
陕西日报· 2025-07-29 23:57
核心观点 - 陕西文旅演艺通过科技手段升级和智慧管理创新 实现文化演出魅力提升和观演热潮迭起 成为推动文旅深度融合的强劲引擎 [1][4][5] 科技应用与创新 - 全息投影 虚拟现实 多媒体声光电技术等创新手段深度融入文艺创作 拓展叙事时空维度和观众体验层次 [1] - 《长恨歌》拥有隐蔽式折叠LED屏 山体星空特效 水下升降舞台等31项专利技术 去年引入全息投影与裸眼3D技术 今年将引入全景声技术 [3][4] - 亚洲最大山体投影 9块可移动机械板组成的主舞台 隐蔽液压升降系统驱动装置 5000多盏可变色灯源等科技装置创造沉浸式体验 [2][3] - 话剧《主角》采用数字化技术管理舞台道具 通过预设标准化指令精确控制50多个场景切换 大幅降低操作误差 [5] 代表性演艺项目 - 《长恨歌》自2006年首演以来常演常新 每年投入大量资金升级技术设备 成为文旅演艺界科技美学丰碑 [3] - 陕西人民艺术剧院创排《白鹿原》《平凡的世界》《主角》等话剧 获得多项国家级重大奖项 演出足迹遍布全国 [4][5] - 《赳赳大秦》作为全国首个超大型秦文化主题演艺 成为陕西文旅市场又一"现象级"产品 [6] 智慧平台运营 - "游陕西"公共服务平台2020年8月上线 累计用户量达406万 提供超过1400个景区门票产品 整合近千个文化旅游资源 [6] - 平台基于云计算搭建弹性扩容分布式系统 能在10分钟内完成服务器资源扩容 保障上万用户同时抢票不卡顿 [6] - 通过实时监控核心经营指标 自动预警异常数据 分析上座率 用户搜索热度和节假日特征等数据优化演出排期 [7] - 运用NLP技术解析超10万条演出评论 利用情感分析模型实时追踪社交媒体口碑 提升剧场服务质量 [7] 市场反响与影响 - 《长恨歌》《驼铃传奇》《复活的军团》《再回延安》等文旅演艺长演不衰 [1] - 技术革新让游客每次观演成为全新视听之旅 有回头客感叹"值得怒刷N遍" [4] - 平台入选"2023年物联网赋能行业发展典型案例"和"2023全国旅游公共服务优秀案例" [6]
孩子们放假 《最忆是杭州》“放价”
杭州日报· 2025-07-10 02:21
暑期亲子特惠活动 - 公司推出"大手牵小手"亲子特惠活动 即日起至8月23日购买第二场演出成人门票可带1名1.5米以下儿童免费入场 [1] - 特惠活动覆盖暑期黄金档 旨在降低家庭观演门槛 是去年亲子特惠活动的升级版 [1] - 第二场演出时间为21:10 体感温度比首场低3℃-5℃ 更适合亲子观演 [1] 演出安排调整 - 7月至8月每周五周六推出双场演出 首场19:40 第二场21:10 [1] - 暑期观演人数大幅上升 演出人气更旺 [1] 演出市场地位 - 《最忆是杭州》已成为杭州文旅名片 在G20杭州峰会上惊艳世界 [1] - 公司在杭州文旅演艺行业保持领先地位 是游客"夜游杭州"的必选项 [2] - 演出经过千百场驻场演出 市场口碑良好 [1] 夜游联动效应 - 演出与西湖夜游项目形成联动 游客下船后步行5分钟可达演出地点 [2] - 夜西湖不同文旅项目形成良性互补 推动杭州夜游繁荣 [2] - 乘船夜游西湖成为热门项目 包括画舫环湖游和手划船夜航线路 [2]
宋城演艺收警示函背后:受花房集团拖累大幅调减2022年净利润
新京报· 2025-06-27 02:57
会计差错与监管警示 - 公司因2022年年报会计差错收到浙江证监局警示函 调减2022年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均为5740.4万元 分别占更正前金额的414.75%和594.37% 导致盈亏性质变化 [1] - 会计差错源于对联营企业花房集团的投资核算问题 花房集团因参股公司被调查导致审计受限 年审会计师对2022年财报出具保留意见 [2] - 花房集团2024年3月审计后追加确认1.55亿元预计损失和1991万元公允价值损失 触发公司追溯调整2022年报及2023年三份定期报告 [2] 花房集团关联影响 - 公司2015年以26亿元收购六间房形成23.7亿元商誉 2016-2018年互联网演艺业务贡献总营收38%-41% 2019年重组为花房集团并于2022年港股上市 [3] - 2023年对花房集团35.35%股权投资计提减值8.61亿元 解释称受行业下滑、监管趋严及调查事件影响 2024年12月花房集团从港交所退市 [3][4] - 公司表示花房退市后经营趋稳 影响主要体现在权益法核算收益和减值 未来将择机处置股权 [5] 2024年经营业绩 - 全年营收24.17亿元(+25.49%) 净利润10.49亿元(+1054.18%) 剔除花房影响后调整净利润10.39亿元(+25.24%) [5] - 现场演艺业务营收近20亿元(毛利率60.84%) 旅游服务收入4.6亿元(毛利率96.52%) 西安项目营收同比增178.02% 杭州项目下滑2.71% [6] - 2025年Q1营收微增0.26%但净利降2.18% 主因广告投入加大导致销售费用增长 [7] 业务模式与区域表现 - 采用"主题公园+文化演艺"模式 覆盖杭州、三亚、丽江等11个千古情景区 老项目普遍面临营收缩水压力 [6] - 公司明确暂不拓展其他行业 专注演艺主业发展 对行业前景保持信心 [5]
文旅融合 一路繁花 ——河南践行“两高四着力”系列述评之四
河南日报· 2025-06-19 23:27
文旅融合发展 - 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为文旅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让文化有活力、旅游有魅力 [1] - 河南省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1] 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 - 河南省与央视网联合打造《沿着中原大遗址走廊寻国宝》大型直播活动,沉浸式展示中华五千年文明 [2] - 累计55项考古发现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2] - 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开馆试运行,河南省挂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增至8家 [4] - 文物防震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河南工作站揭牌,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 [4] - 河南日报社推出"了不起的甲骨文"主题报道,讲好甲骨文故事,打造中华文化新地标 [4] 文艺创作与群众文化 - 河南省杂技集团打造大型红色杂技剧《进攻令》,融合传统杂技技艺展现革命历史故事 [5] - 豫剧《大河安澜》、曲剧《鲁镇》等作品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彰显河南文艺创作从"高原"迈向"高峰" [5] - 2024年全省开展"新时代新征程新风貌"十大群众文化活动,参与人次达9500万 [6] - 通过"非遗焕新购物月"、"非遗进景区"等活动,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6] 文旅产业提质增效 - 河南省启动"青春起航·惠游河南"专项文旅补贴活动,通过"一机游河南"平台吸引游客 [7] - 端午节假期全省接待游客1511.6万人次、旅游收入67.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7%、5.3% [7] - 洛阳洛邑古城的"天女散花"、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等文旅演艺精品创新体验模式 [9] - 郑州记忆1952油化厂旅游休闲街区等"微改造、精提升"项目打造文旅消费新场景 [9] - 河南省拥有7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56处省级旅游休闲街区,形成多元化发展格局 [9]
宋城演艺因会计差错收警示函 首季销售费增近五成净利下滑
长江商报· 2025-06-19 10:34
会计差错及监管处罚 - 公司因会计差错被浙江证监局出具警示函 调减2022年利润总额5740.40万元 占更正前利润总额的414.75% 调减净利润5740.40万元 占更正前净利润的594.37% 且更正前后盈亏性质发生变化 [2] - 会计差错系参股企业花房集团被动影响所致 花房集团因参股公司被警方调查无法提供经审计的2022年业绩 导致年审会计师对公司2022年财务报表发表保留意见 [2] - 公司董事长张娴 总裁商玲霞 财务总监陈胜敏 董事会秘书赵雪璎被认定对会计差错负主要责任 均被采取出具警示函的监管措施并记入诚信档案 [2] 花房集团相关影响 - 花房集团2024年3月披露经审计的2022年报 追加确认1.55亿元预计损失和1991万元投资公允价值损失 导致公司对2022年及2023年多期报告进行追溯调整 [3] - 截至2024年末 公司仍持有花房集团35.35%股份 采用权益法核算 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7.76亿元 累计计提减值准备27.23亿元 该投资被列为关键审计事项 [3] - 花房集团2024年营业收入21.05亿元 净利润2830.98万元 该集团曾于2022年12月上市 2023年12月退市 [3] 公司经营业绩 - 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24.17亿元 同比增长25.49% 净利润10.49亿元 同比增长1054.18% 实现扭亏为盈 受益于文旅消费行业政策回暖 [3] - 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5.61亿元 同比增长0.26% 净利润2.46亿元 同比减少2.18% 呈现增收不增利态势 [4] - 一季度销售费用3977.78万元 同比增长49.86% 主要因各景区广告投入增加 公司解释利润下滑系应对市场竞争加大营销投入所致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