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化演艺
icon
搜索文档
为全面振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辽宁日报· 2025-07-28 01:27
精神文明建设成果 - 新增5个全国文明城市 新增108个全国文明村镇 143个全国文明单位 22户全国文明家庭 24所全国文明校园 两人被授予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 7人被授予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各类别文明创建新晋数量均为历届最高 [1] 理论传播与思想教育 - 66支"青春之队"宣讲志愿者采用好来宝 乌力格尔 东蒙短调民歌等文艺形式开展创新宣讲 [2] - 组建1000支"理论宣讲志愿军"队伍 开发100门辽宁特色精品课程 年均开展理论宣讲10万余场 [3] - 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思政课程 开展开学第一课云直播活动 推动非遗进校园 [4] 红色文化资源利用 - 深化红色"六地"学习研究宣传和资源保护利用工作 [4] - 64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年均接待游客超千万人 [4] - 芭蕾舞剧《八女投江》 话剧《天算》等精品力作在全国巡演 [4] 道德建设与文明实践 - 制定116条积分规则 通过"雷锋超市""道德银行""文明积分"等方式形成文明生活氛围 [5] - 实施"德耀辽宁文明浸润"工程 开展"八要八不要"文明行为养成行动等十大专项行动 [5] - 建立"深挖精选+培育提升+礼遇关爱+多元宣传"工作机制选树先进典型 [6] 移风易俗与新风培育 - 出台农村移风易俗公约 连续多年举办移风易俗小戏小品大赛 [6] - 通过二人转等文艺形式讲述滥办酒席 人情攀比问题 引导树立文明理念 [6] 民生工程与城乡发展 - 46处闲置空地建成生态公园 健身广场 山体公园成为市民休憩场所 [8] - 发展花卉 草莓 蓝莓种植 生猪养殖等产业 组建4支雷锋党员带富团队直接带动123位村民增收 [10] - 12345热线平台年均办结群众诉求约40万件 采取"12345+网格"等创新举措 [11] 文明单位与家庭建设 - 文明单位在各领域当先锋 作表率 成为服务群众 推动发展的中坚力量 [12] - 文明家庭开展义务理发 关爱孤残儿童 帮扶困难家庭 无偿献血等志愿服务活动 [13] 文化惠民与群众生活 - 采取群众"按需点单"模式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组织文艺院团 非遗传承人举办文化活动 [13] - 举办四季村晚 花灯会 秧歌会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 市民文化夜校成为时尚生活方式 [13]
这座万亿硬核工业城市正在打造演艺之都| 新京报专栏
新京报· 2025-07-14 05:54
烟台经济发展现状 - 2023年烟台GDP首次突破万亿,成为全国第25个万亿城市,北方首个普通地级市[4] - 2024年一季度GDP达2584.3亿元,同比增长6.9%,增速居山东省第一[5] - 工业对GDP增长贡献率达48.1%,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高出全国4.5个百分点[5] - 第二产业增加值1085.3亿元增长8.1%,第三产业1446.1亿元增长6.1%[5] 产业结构特点 - 传统产业占比超70%,形成绿色石化、有色及贵金属、高端装备等支柱产业[5] - 服务业占比51.1%,低于济南、青岛等省内城市[5] - 面临资源环境约束和产业附加值提升瓶颈[8] - 亟需寻找新增长点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9] 演唱会经济发展成效 - 2024年举办38场大型演艺活动,累计参与189.8万人次,拉动消费11.2亿元[3] - 迷笛音乐节吸引近九成外地游客,带来34万人次和2亿元旅游收入[10] - 演唱会经济带动旅游、住宿、餐饮等关联产业发展,消费推动力达1:4.8[10] - 2024年接待游客和旅游收入实现两位数增长,稳居全省前三[12] 政策支持与城市转型 - 出台《关于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文件[11] -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鼓励演唱演艺等新业态发展[11] - 通过"工业+文旅"双轮驱动实现产业均衡发展[13] - 入选"亚洲最佳100目的地"和"最具影响力国内游城市"[13] 城市形象提升 - 扭转工业城市"硬核有余、活力不足"的传统形象[11] - 大型活动吸引媒体关注,提升城市影响力和传播度[12] - 演唱会经济倒逼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14] - 实现从"硬制造"到"软实力"的转型[14]
湖北国资入主计划落空!三湘印象控制权变更一年半博弈终落幕,1.73亿元共管资金面临返还
华夏时报· 2025-07-11 10:21
控制权变更终止 - 三湘印象控股股东三湘控股收到联投置业《工作联系函》,要求终止《股权转让协议》并返还共管账户资金,湖北省国资委入主计划落空 [2] - 联投置业第二次提出终止协议,5月曾发《解除函》称协议已触发终止情形,要求2个工作日内返还共管资金 [2] - 三湘印象要求对方继续履约,2月已获得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反垄断审查不实施进一步审查决定书 [2] 股权转让协议细节 - 原计划联投置业通过协议转让受让三湘控股及黄辉合计2.95亿股(占总股本25%),其中三湘控股转让1.21亿股(10.25%),黄辉转让1.74亿股(14.75%) [4] - 三湘控股和黄卫枝签署《表决权放弃协议》,将分别放弃9675.86万股(8.20%)和2131.14万股(1.80%)表决权 [4] - 交易总价款17.325亿元,折合每股5.87元,首期1.73亿元股权转让款已于2023年12月28日存入共管账户 [6] 公司业务表现 - 2024年营业收入12.10亿元,同比增长9.46%,其中房地产销售板块收入9.90亿元(占比81.83%),同比增长30.60%,文化演艺板块收入1.29亿元(占比10.63%),同比下降39.40% [10] - 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2.22亿元,同比增长391.57%,归母净利润1558.09万元,同比增长164.30%,主要依赖地产项目去化 [11] - 文化演艺板块毛利率2021-2024年分别为13.40%、-7.36%、30.76%、28.02%,显著低于同行60%以上的水平 [11] 公司经营现状 - 发展战略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稳步发展地产业,推动两大产业协同发展 [9] - 地产业务自2018年起未新增土地储备,仅剩河北燕郊三湘森林海尚城项目在售,面临去化周期长、利润空间薄的压力 [11] - 文化演艺板块拥有张艺谋等导演打造的"印象""又见"等品牌,但收入贡献持续下滑 [11] 市场反应 - 二级市场股价连续四天上涨,截至7月11日午盘报3.67元/股 [3] - 专家分析交易终止可能因"交易先决条件未满足"或"双方违约"导致,但具体触发条款未披露 [7][8]
吉林长春:新民大街焕新开街 文化赋能街区经济成效显著
中国发展网· 2025-07-09 07:47
文化活化与街区焕新 - 长春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通过文化展演和业态升级实现单日吸引客流52万人次,直接带动经济收入1.7亿元[1] - "一馆三厅"(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及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等专题展)和14处静态演艺点位集中亮相,将历史资源转化为沉浸式体验[2] - 中央歌剧院13位艺术家的高雅艺术演出与街头音乐会、默剧等多元表演形式结合,拉动开街当日23万人次参观[2] 业态升级与商业价值 - 新民大街引入29家特色品牌,包括13家东北首店,形成"历史建筑+新兴业态"模式[3] - 网红餐饮与本土老字号并存,"阅读+艺术+社交"复合空间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3] - 新民大街成为连接桂林路与红旗街商圈的"中轴线",开街当日带动两大商圈客流量分别达11万、18万人次[3] 经济辐射效应与区域发展 - 长春市当日整体接待游客107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4亿元,新民大街的改造显著拉动区域经济[4] - "文化守正+业态创新"模式成功实践,为东北振兴中的城市更新提供可复制样本[4] - 未来新民大街将持续通过特色活动与品牌联动,深化文旅商融合,激活城市消费新动能[4]
打造特色文旅品牌 促进深度融合发展
辽宁日报· 2025-06-26 01:05
文化活动策划与执行 - 辽宁省推出"千里共辽宁振兴文化行"城市主题文化活动夏季营口篇 主题为"河海营口在水一方" 包含四大板块19项省级文化活动[1] - 营口市配套推出三大主题40余项活动 包括"夏竞营口·燃动山海活力""夏韵营口·文润辽河底蕴""夏游营口·畅享盛夏时光"[1] - 活动形式涵盖芭蕾舞 戏剧 交响乐 展览 文物鉴宝 快闪等 形成"省级艺术精粹+地域文化特色"复合矩阵[1] 文化资源整合与创新 - 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推出跨界融合情境剧《国宝辽宁》和芭蕾舞剧《七夕》巡演 举办9个主题文物展吸引观众达百万人次[2] - 开发沉浸式文化项目如"唐宋风华"数字展和《探秘海昏侯国》XR大空间体验 运用VR/AR技术增强参与性[2] - 创新开展文化演艺IP授权 成立辽宁省博物馆文创产业联盟 开发近200种文创产品实现销售额2450万元[2] 文化品牌建设与推广 - 持续打造辽宁省百姓春晚 新年音乐会 新春民族音乐会 "大河之澜"演出季等传统品牌项目[2] - 新推出"千里共辽宁振兴文化行"城市主题文化活动 促进各地文旅深度融合发展[2] - 通过"六进"策略引导群众参与文化活动 包括进馆看展 进场看演 进校学习 进店购物 进号加粉等[2]
把文旅热度转化成文化温度——五位基层文旅工作者讲述奋斗故事
新华网· 2025-06-25 14:47
文旅行业发展趋势 - 近年来文旅行业呈现"观演热""非遗热""旅游热""文博热"等多元化发展趋势,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入民众生活[1]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热度持续攀升,国潮、国风、国货成为新消费热点[4] - 游客需求从观光游向深度文化体验转变,更关注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5] 文化创新与传播模式 - 东莞市文化馆构建"中央厨房"模式,通过总分馆体系覆盖全域,线上平台提供超1000种文化产品实现精准配送[3] - 红色旅游采用沉浸式讲解技术(如《心中的红岩》项目),显著提升青少年对革命精神的感知度[4] - 舞蹈剧目《只此青绿》等引发"跨城追剧"现象,汉服观众群体扩大显示传统文化演出市场潜力[5] 非遗产业化实践 - 赤水竹编通过"非遗+设计"模式与清华美院等机构合作,完成产品创新与品牌建设[6] - 建立"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产业架构,形成竹编非遗工坊带动就业的乡村振兴路径[6] - 开发"吃用赏玩"全链条竹主题旅游产品,打造研学线路实现非遗价值多元化转化[6] 文旅服务升级 - 导游角色转型为"文化翻译官",通过故事化讲解提升游客文化认同感[5] - 文化馆服务强调个性化定制(群众点单政府买单)与精品内容供给(如音乐剧《东莞东》青春版)[3] - 博物馆利用情景再现技术增强参观体验,使历史事件获得当代情感共鸣[4]
文化中国行丨江苏建湖:淮音袅袅入湿地 古村新韵绘新景
新华网· 2025-06-12 05:50
淮剧小镇概况 - 淮剧小镇位于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紧邻九龙口国家湿地公园,具有水网纵横、生态优美的自然环境 [1] - 依托沙庄古村打造,将古村落韵味与湿地生态相结合,为淮剧传承提供独特文化空间 [1] - 淮剧有200多年历史,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以质朴唱腔和乡土表演风格著称 [1] 非遗文化传承与展示 - 小镇内淮剧爱好者自发组织演出,在空地、古戏台等场所表演,吸引村民和游客驻足观看 [1] - 每天有百余名演员分布在大戏院和小舞台进行演出,包括淮歌版《青花瓷》等创新表演形式 [5] - 设有淮剧传习所,剧团演员参与化妆、穿戴戏服等传统流程展示,青年演员如夏荣、夏诗雅频繁亮相演出 [7][8][13][15] 文旅融合发展模式 - 当地推动非遗文化与自然生态深度融合,通过生态保护为非遗传承奠定基础,同时以非遗旅游项目反哺生态保护 [2] - 开发淮歌潮唱、杂技表演、剪纸体验等主题旅游项目,带动经济发展并提升群众环保意识 [2] - 游客可游览巷弄、观看演出、拍照打卡,沙庄戏苑等场所成为文化体验核心区域 [3][9][10][17] 生态与文化协同效应 - 九龙口国家湿地公园与淮剧小镇形成联动,出现震旦雅雀等珍稀鸟类,强化生态IP价值 [19] - 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培养年轻群体兴趣,为传承注入新鲜血液 [2] - 小镇成为文化与生态融合发展的实践范例,吸引游客探寻传统与自然结合的魅力 [2][15]
吴桂英围绕文化和科技融合开展“十五五”规划专题调研
长沙晚报· 2025-06-11 02:44
文化和科技融合政策导向 - 强调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湖南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文化和科技融合工作落实落地[1] - 要求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推进规划编制、文化传承发展、科技研发赋能、产业培育集聚等重点工作[11] 文旅融合与公共文化服务 - 调研长沙滨江文化园演艺新空间,提出以小剧场为纽带推动文化演艺与旅游场景深度融合[3] - 要求精益求精打磨细节,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塑造更具长沙特色的文旅融合标杆[3] 企业创新与产业培育 - 鼓励宏瑞文博集团、湖南方实验室文化传媒等企业扎根长沙,提升技术与产品创新能力[8] - 强调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加快培育文化科技领军企业,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11] - 要求深化马栏山音视频实验室建设,打造"永不落幕"的音视频装备展[11] 招商引资与政策支持 - 提出加大招引力度,用好马栏山创投基金,提升政策吸引力、竞争力和执行力[11] - 要求部门属地主动靠前服务,促进文化企业与科技企业双向对接[8]
免签潮涌上海热,笑果文化添活力,多元体验探魔都
搜狐财经· 2025-06-09 11:55
旅游行业 - 上海2025年日均入境旅客量超3万人次,成为全球瞩目的旅行胜地[1] - 免签政策为外国游客提供便捷通道,促进旅游业发展[1] - 豫园城隍庙作为必游景点,融合明代园林与现代文化[2] - 外滩金融中心(BFC)改造项目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娱乐结合,打造"外滩枫径"夜市[2] 文化娱乐行业 - 笑果文化作为本土喜剧品牌,通过双语开放麦等形式展现上海幽默,成为文化新名片[4] - 上海民族乐团《海上生民乐》演出成为外国游客必打卡项目,采用多媒体视觉化翻译策略[3] - 上海拥有百余家美术馆和数十家博物馆,文化展览丰富度媲美伦敦纽约[3] 商业地产行业 - 上生新所城市更新项目将历史建筑改造为商业空间,如哥伦比亚俱乐部泳池改为餐厅[3] - 五角场区域转型为二次元文化圣地,吸引新海诚主题咖啡店等特色商业入驻[3] 餐饮行业 - 梧桐区独立咖啡馆形成特色商业氛围,成为城市景观组成部分[1] - 全球首家新海诚主题咖啡店入驻五角场,吸引特定消费群体[3]
用国际视角感知真实立体全面的千年古都
西安日报· 2025-06-03 03:05
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 碑林区环大学硬科技创新街区聚焦硬科技领域,构建集研发、孵化、加速于一体的创新生态,成为高校科技成果就近转化的"试验田" [2] - 该街区拥有众多省市区联动、校企共建共享的成果,包括仿生人形机器人、运载无人机等高技术产品 [2] - 韩国专家金峻范认为校企合作模式(如仿生机器人项目)实现了"理论+实践"无缝衔接,加速技术转化并培养复合型人才 [2] 跨境电商产业发展 - 西安碑林跨境电商产业园2024年交易额达7.5亿元,覆盖58个贸易国家(地区),入驻企业85家 [3] - 产业园以"一栋楼"承载全产业链生态,整合海外仓建设、跨境结算、多语种直播等功能,实现"买全球、卖全球"闭环 [3] - 突尼斯专家指出中国与突尼斯双边贸易规模持续扩大,反映在两国商品互通的增长趋势 [3] 文化与科技融合 - 西安通过《梦长安——大唐迎宾盛礼》《赳赳大秦》等沉浸式演出,结合数字技术活化历史文化,获得国际专家高度评价 [4] - 茯茶镇将传统茯茶制作技艺与现代体验结合,西咸新区泾河新城的文化实践展示"活态"传承模式 [4][5] - 社区活动中融入中医推拿、针灸等传统技艺,凸显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