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搜索文档
我们的节日·七夕
人民日报· 2025-08-28 22:38
文化活动开展情况 - 浙江安吉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七夕传情·牵手一生手模制作公益活动 20对户外劳动者夫妻参与[1] - 新疆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嵩山街街道西湖社区居民体验七夕投壶游戏[1] 传统文化传承形式 - 通过手模制作公益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 - 通过投壶游戏等传统民俗活动弘扬七夕文化[1]
“这里的梦值得一起追”(两岸脉动)
人民日报· 2025-08-09 22:11
论坛规模与参与情况 - 第八届海峡两岸青年发展论坛于7月10日至15日在浙江多地举行 主题为"两岸薪火 青春力量" [1] - 约1000名两岸青年参加论坛 其中包括700余名台湾青年 [1] - 论坛自2018年首届举办以来累计邀请3000多名两岸青年参加 [2] 科技展示与创新体验 - 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作为特殊嘉宾亮相开幕式 吸引两岸青年互动体验 [1] - 台湾青年现场与机器人进行挥拳切磋等互动 [1] 文化传承与产业合作 - 10名台湾青年向非遗传承人拜师 涉及龙泉青瓷 绍兴黄酒 东阳木雕 硖石灯彩等历史经典产业 [2] - 台湾青年曹景雯强调两岸文化同根同源 需通过青年传承实现文化认祖归宗 [2] - 台湾作词人方文山呼吁两岸青年共同推广汉服文化 展现中国之美 [4] 主题研习与交流活动 - 150余名宁波和台湾青年在余姚开展"遇见阳明先生"主题沙龙及参观教学活动 [3] - 台湾青年通过实地参访感受到历史人物王阳明从课本到现实的鲜活呈现 [3] 就业创业与政策支持 - 浙江省为台湾青年搭建交流合作平台 深化教育 艺术 文化等领域合作 [4] - 截至2024年底 来浙就业创业台湾青年超1.3万人次 创业项目超1800个 [4] 个人经历与情感共鸣 - 台湾球员林秉圣分享从CBA落选到加入浙江广厦雄狮俱乐部并夺冠的逐梦经历 [2] - 航天员刘洋通过太空遥望台湾的视角引发两岸青年关于血脉相连的情感共鸣 [1]
让社科知识走进千家万户
辽宁日报· 2025-07-28 01:27
活动规模与形式 - 活动采取省、市、县、乡(镇)多级联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 [1] - 集中开展社会科学普及活动665场 [1] - 发放宣传资料、科普书籍约8万份(册) [1] - 参与人数近105万人次 [1] 活动主题与内容 - 本届社科普及周以"牢记嘱托显担当决胜之年夺全胜"为主题 [1] - 注重宣传阐释党的创新理论 [1] - 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宣讲团队走进社区、学校等地开展专题讲座 [1] - 丹东、营口、鞍山、锦州、辽阳等市委党校的专家学者为机关干部、教师职工带来专题讲座 [1] 文化传承与创新 - 推出《辽宁美1.2亿年前的生命奇观》科普图书中文简体版、中文繁体版和英文版 [2] - 盘锦市邀请民间故事传承人讲解盘锦古渔雁地域文化 [3] - 朝阳市将中华龙鸟、辽宁古果、玉猪龙等元素融入糕点设计 [3] - 辽阳雷锋纪念馆、鞍钢博物馆等场馆依托红色资源策划主题展览活动 [3] 创新传播方式 - 沈阳市制作"沈阳处处有故事""国际沈"系列视频和音频 [3] - 大连市推出"红山文化AI数智沉浸科普展" [3] - 朝阳市利用"掌上朝阳"APP进行线上直播解读 [3] - 抚顺市开展红色文化小课堂线上活动 [3] 分众化科普活动 - 阜新市聚焦残疾人权益保障、社会融入等主题开展宣传服务 [4] - 本溪市聚焦机关、企业开展"清风溪韵"廉洁文化文艺作品创作展播活动 [4] - 营口市结合全民读书节活动设置趣味导览、纪录片观影、活字印刷实践等环节 [4] 活动影响与意义 - 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周已成为独具特色的科普活动品牌 [4] - 是推进社会科学普及走进生活、服务群众、提升人文社科素养的重要形式 [4] - 是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科学精神的重要载体 [4] - 是让党的创新理论贴近大众、深入人心的重要桥梁 [4]
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储存器”与青少年双向奔赴
中国青年报· 2025-07-22 22:57
博物馆教育项目发展 - "少年博物说"项目自6月启动以来已通过导览画报、课程体验等形式累计服务上万名青少年[1] - 项目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博"数字文化艺术博物馆设立数字频道通过线上线下方式普及博物知识[8] - 项目包含"一馆一课"馆长课、公共教育开放日、青少年"数字博物馆"和"流动博物馆"等多项内容[12] 博物馆教育活动内容 - 山东省齐文化博物院青少年通过体验传统技艺探索齐国强盛历史[1] - 滕州市汉画像石馆推出《黑白绘万物》课程展示汉代宇宙观与艺术样式[2] - 孔子博物馆推出"长夜之光"课程并成立子曰剧团演绎历史典故[5] - 临沂市博物馆推出"牙璋之源"主题课程展示中华文明一体化进程[6] - 临朐县博物馆设计《指纹的旅行》体验活动让青少年感受文物制作技艺[8] 博物馆教育资源与挑战 - 孔子博物馆年均开展社教活动近500场次服务线上线下观众近百万人次[5] - 当前博物馆社会教育面临接纳量不足、讲解资源供不应求等困难[5] - 博物馆教育人才不足、课程研发力度不够是普遍存在的矛盾[7] - 临朐县博物馆受区位和交通影响"流量"不理想通过延时开放、夜场活动等方式引流[7] 博物馆教育创新与成效 - 潍坊市博物馆以文物方式呈现知识比课本更直观深刻[3] - 中央美院团队带领中小学生围绕猛犸象化石开展跨学科美育课程教学[3] - 淄博市博物馆公共教育课程名额迅速"秒光"显示活动受欢迎程度[10] - 项目带动山东地区部分博物馆提升公共教育互动热度与内容质量[11] 博物馆教育社会影响 - 博物馆教育让青少年理解中国文化是活生生的生命经验而非书本符号[3] - 项目为各地博物馆提供交流平台形成社会教育合力[13] - 考古学家安家瑶期望青少年通过遗址体验与祖先进行穿越时空对话[13]
京台青年龙舟竞渡共话友谊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05 04:31
活动概况 - 2025京台两岸大学生龙舟文化交流活动在北京市通州区举办,两岸12所高校120余名青年参与[4] - 参赛高校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辅仁大学、高雄师范大学等[4] - 活动地点为北京通州大光楼码头,10支队伍参与竞渡[4] 赛事细节 - 比赛场景描述:鼓点声此起彼伏,桡手呐喊奋楫,船桨翻飞如群鸟振翅,龙舟如离弦之箭[4] - 台湾辅仁大学学生蔡尚麟首次实地参与龙舟赛,此前仅通过电视学习划船技巧[4] - 中国科学院大学龙舟队获得冠军,队长贾辉强调与台湾同学的情谊比名次更重要[5] 两岸交流互动 - 两岸学生赛前相互指导技术,如北大同学教授划桨技巧[5] - 赛后两岸学生合影、互换礼物、共同出游,建立真挚友情[5] - 台北学生孙健珉形容两岸学生互动"像家人一样互相鼓励"[5] 活动意义 - 台胞之家志愿者服务队提供专业服务,让台湾学生感受温暖[6] - 志愿者张立赓认为活动体现两岸同胞"血脉相连、心意相通"[6] - 主办方强调活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并增进两岸青年友谊[6]
近镜头·习近平的文化足迹 |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
新华社· 2025-06-30 03:23
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 - 博物院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如环氧树脂胶、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扫描电镜能谱分析提升文物修复效率和质量 [2] - 2023年与西北大学合作完成38件2级及以下病害青铜器的保护修复项目 [2] - 2024年与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合作修复宝鸡出土的91件青铜器 [2] 数字化与沉浸式展览创新 - 2024年12月底完成数字化改造的"青铜铸文明"展览展出1100余件文物 [3] - 何尊等文物通过投影与三维动画技术实现纹饰动态展示,降低理解门槛 [3] - 参观者可体验西周青铜器铸造全流程,包括选料、制范、熔铸等互动环节 [3] 文创开发与IP打造 - 推出以何尊、鼎、簋为原型的文创产品,融合青铜器文物元素 [3] - 着力构建宝鸡青铜器博物院IP体系 [3] 教育与文化传播 - 2024年接待1300多批次、超15万名中小学生参观 [4] - 计划联合学校推出覆盖幼儿园至大学的特色课程 [4]
镜观·回响丨之江潮涌 文脉承新
新华社· 2025-06-28 13:54
浙江历史文化资源 - 浙江拥有从万年上山文化到百年红船的厚重历史脉络,形成完整的文明发展序列 [1] - 上山文化(距今约11000-8500年)是长江下游最早的新石器文化,下汤遗址全景式呈现早期稻作农业社会聚落形态 [5] - 皇朝墩遗址(距今9300-8000年)发现台地、环壕及水稻田遗迹,揭示上山文化至跨湖桥文化时期的稻作农业聚落 [7] - 河姆渡遗址(距今7000-5300年)出土6700余件文物及大量人工栽培水稻,为研究农业起源提供珍贵实物资料 [10] - 良渚文化遗址2013年入选世界10项考古新发现,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 [12] 海丝与运河文化遗存 - 朔门古港遗址(约1000年前)是国内结构最完整、年代最清晰的海丝港口遗址,再现海上丝绸之路节点景象 [18] -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桥西历史文化街区与运河博物馆形成活态文化展示体系 [15][17] 现代文化保护与创新 - 杭州国家版本馆通过"盛世修典"项目数字化收录历代绘画,实现"藏之名山、传之后世" [18][22] -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2024年开放,举办宋画大展系统展示东方美学 [21][24] - 浙江小百花越剧院创排现实题材越剧《钱塘里》,推动传统戏曲现代化 [26] - 乌镇景区融合水乡非遗与现代科技打造"水灯会",包含十余组大型灯组及长街宴等活动 [26] - 良渚博物院运用AR技术提升国际展览体验,宋韵花朝节通过古装巡游活化传统文化 [27]
把文旅热度转化成文化温度——五位基层文旅工作者讲述奋斗故事
新华网· 2025-06-25 14:47
文旅行业发展趋势 - 近年来文旅行业呈现"观演热""非遗热""旅游热""文博热"等多元化发展趋势,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入民众生活[1]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热度持续攀升,国潮、国风、国货成为新消费热点[4] - 游客需求从观光游向深度文化体验转变,更关注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5] 文化创新与传播模式 - 东莞市文化馆构建"中央厨房"模式,通过总分馆体系覆盖全域,线上平台提供超1000种文化产品实现精准配送[3] - 红色旅游采用沉浸式讲解技术(如《心中的红岩》项目),显著提升青少年对革命精神的感知度[4] - 舞蹈剧目《只此青绿》等引发"跨城追剧"现象,汉服观众群体扩大显示传统文化演出市场潜力[5] 非遗产业化实践 - 赤水竹编通过"非遗+设计"模式与清华美院等机构合作,完成产品创新与品牌建设[6] - 建立"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产业架构,形成竹编非遗工坊带动就业的乡村振兴路径[6] - 开发"吃用赏玩"全链条竹主题旅游产品,打造研学线路实现非遗价值多元化转化[6] 文旅服务升级 - 导游角色转型为"文化翻译官",通过故事化讲解提升游客文化认同感[5] - 文化馆服务强调个性化定制(群众点单政府买单)与精品内容供给(如音乐剧《东莞东》青春版)[3] - 博物馆利用情景再现技术增强参观体验,使历史事件获得当代情感共鸣[4]
全面提升古树名木保护水平,深挖古柏、古蜀道资源开展活化利用 一路古柏映蜀道
四川日报· 2025-06-23 00:30
温暖嘱托 让每一株古柏"老有所养" 6月17日,在翠云廊景区,阳光透过古柏树冠照在古蜀道上,光影斑驳,人行其间,宛如画中游。 "保护牌完好、灭火设施完好、古柏生长态势正常……"当天一大早,翠云廊景区巡护监管员刘高华 便开始巡护大柏树湾段的301株古柏,并记录巡护情况。这里是翠云廊古蜀道古柏保护最完好的一段。 翠云廊拥有目前存世时间最长、面积最大、数量最多的人工行道古树群,其中剑阁段有古柏7778 株,最高树龄达2300余年。自明代以来,"官民相禁剪伐""交树交印"等制度在剑阁一直沿袭至今。 要把古树名木保护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 ——2023年7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元市剑阁县翠云廊视察时指出 回访看变 盛夏时节,蜀道翠云廊古柏苍翠,浓荫蔽日,游客徜徉在驿道上,感受"穿越千年"的奇妙之旅。 2023年7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元市剑阁县翠云廊视察时指出,要把古树名木保护好,把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剑阁县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全覆盖开展古树"健康体检",复壮救护濒危衰弱古 柏2478株,建成古柏保护示范小区3个……在全面提升古树名木保护水平的同时,剑阁县还深挖古柏、 古蜀道资源,开展活化利用,让 ...
文化融聚科技,经典贯通古今——中华经典通识第四辑出版
新浪财经· 2025-06-19 05:14
丛书出版概况 - "中华经典通识·第四辑"于2025年6月面世,包含5部著作:《〈孟子〉通识》《〈水经注〉通识》《〈周髀算经〉通识》《〈梦溪笔谈〉通识》《〈文心雕龙〉通识》[2] - 该系列自2022年推出第一辑以来,以每年一辑的速度出版,第四辑累计达20种,第一辑图书已实现6印、5印等多次加印[6] - 丛书定位为"聚合高校优秀学者最新研究成果,赓续传统文化、更新大众知识的大项目",每本约七八万字[6] 内容特色与主题 - 第四辑主题为"文化融聚科技 经典贯通古今",包含3部科技类(《周髀算经》《梦溪笔谈》《水经注》)和2部思想文化类(《孟子》《文心雕龙》)著作[6] - 《水经注通识》运用GIS系统建立数字高程模型,3D建模复原古代水利工程,实现"经典可视化"[12] - 《周髀算经通识》颠覆传统认知,揭示其本质为融合希腊天文学与印度宇宙模型的天文著作[14] - 《梦溪笔谈通识》创新性将作者沈括定位为"理工男"形象,降低阅读门槛[16] 学术价值与创新 - 作者团队均为领域权威学者:江晓原(天文学)、李晓杰(历史地理学)、王家葵(跨学科)、徐兴无(经学)、周兴陆(文论)[8] - 丛书突破大学通识教育范畴,将通识理念推广至全社会,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公共知识共识"[10] - 《文心雕龙通识》结合高考优秀议论文案例,回归文章写作学视角,提升现代读者写作能力[18] 出版意义与社会影响 - 中华书局坚持长期主义出版策略,体现"为民族传承文脉、为社会积淀文明"的使命担当[6] - 丛书被评价为"目前最权威、最适合一般读者的经典普及读物",兼具学术前沿性与大众可读性[21] - 采用夹注形式平衡专业性与流畅度,配图设计增强语境呈现,形成完整阅读体验[21] 未来发展计划 - 主编陈引驰透露将持续推进丛书出版,"至少还有一个五年计划"[24] - 未来将保持多样性特色,鼓励读者根据兴趣选择阅读,不要求掌握全部内容[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