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核能
icon
搜索文档
美国昔日核弹工厂一黄蜂巢辐射超标
新华社· 2025-07-31 08:13
工作人员向蜂巢喷洒杀虫剂,随后摘除蜂巢,将其作为核废料处理。他们没有在蜂巢内发现黄蜂。 新华社北京7月31日电 美国南卡罗来纳州一座昔日核弹工厂的工作人员日前在该设施发现一个黄蜂 巢辐射超标。不过,美国能源部官员说,蜂巢没有危险。 据美联社7月30日报道,位于南卡罗来纳州艾肯附近的萨凡纳河核设施在冷战时期负责生产原子弹 的关键部件钚芯,如今则用于为核电站生产燃料以及开展环境清理等活动。工作人员7月3日例行检测辐 射水平,在存放液体核废料的容器附近发现一个黄蜂巢辐射水平达到联邦规定上限的10多倍。 按能源部一份报告说法,存放液体核废料的容器没有发生泄漏,蜂巢辐射水平超标可能是因为受到 核弹工厂早年全面运行时留下的放射性残余物污染。 美联社报道,萨凡纳河核设施地下目前有43个核废料容器仍在使用,另有8个已经停用。 但监督团体"萨凡纳河设施观察"说,政府报告并没有说清楚辐射从何而来以及黄蜂如何遇到辐射。 另外,弄清楚蜂巢的种类也十分重要。有些蜂巢使用泥土制成,这或许可以帮助追踪辐射源。(欧飒) 萨凡纳河核设施发言人说,蜂巢被发现后,所在区域被封锁和接受勘察,"没有在该区域发现污 染,对工人、环境或公众不构成影响"。 ...
提高、降低集中度的产品同时发行——海外创新产品周报20250728
申万宏源金工· 2025-07-31 08:01
美国ETF创新产品动态 - Direxion、Leverage Shares等公司扩充单股票杠杆反向产品,覆盖联合健康集团、VISTRA电力公司、摩根大通、福特、核能公司Nuscale Power及AI企业CoreWeave等标的 [1] - WEBs发行Defined Volatility系列产品,采用目标波动率策略,挂钩道富11个GICS行业分类ETF,杠杆接近2倍水平 [1] - 景顺发行投资级债券ETF和市政债ETF,Janus Henderson发行ABS债券ETF [1] - Crossmark发行大盘成长/价值ETF,采用基本面与量化结合策略,目标战胜罗素1000成长/价值指数 [2] - Defiance推出AI与电力基础设施ETF,50%以上成分股收入来自AI硬件、数据中心及电力基础设施领域 [2] - Roundhill发行周度杠杆+分红ETF,挂钩MicroStrategy、微软等个股,提供1.2倍周度收益 [2] - Xtrackers发行行业分散化产品SPXD,科技权重14.61%(SPY为33.6%),第一大权重股伯克希尔占比3.7% [2][4] - Global X推出PureCap系列产品,通过杠杆反向工具突破SEC对ETF持股比例限制,覆盖科技、消费等板块 [4] 美国ETF资金流向 - 上周股票ETF净流入160亿美元,其中国内与国际股票流入相当,债券ETF中国内品种流入更高 [5] - 因子轮动ETF单周流入13.66亿美元(DYNF),总规模突破200亿美元 [7] - 先锋标普500ETF(VOO)以24.06亿美元净流入居首,贝莱德标普500ETF(IVV)流出22.59亿美元 [7] - 比特币/商品ETF持续流入,以太坊信托(ETHA)单周流入12.93亿美元 [7] - 近两周纳指ETF(QQQ)净流入16.72亿美元,投资级公司债ETF(LQD)流出21.2亿美元 [9] 美国ETF市场表现 - 比特币ETF规模领先,贝莱德IBIT规模872.62亿美元,年内收益25.09%;以太坊ETF(ETHA)规模100.94亿美元,收益9.05% [10] - 杠杆比特币产品BITX年内收益26.9%,表现优于现货产品 [10] 美国公募基金资金动向 - 2025年5月美国非货币公募基金规模达21.91万亿美元,环比增长0.85万亿美元 [11] - 5月美国国内股票基金规模增长5.49%,低于标普500指数6.15%涨幅 [11] - 7月初单周国内股票基金流出75亿美元,债券基金流入75.8亿美元 [11]
中国核能建设打破“成本攀升魔咒”
科技日报· 2025-07-31 02:40
核心观点 - 中国在过去20年中成功将核能建设成本减半并实现稳定 通过稳定的法规和强化国内供应链等措施 为其他国家提供重要启示 [1][2] 全球核能发展态势 - 超过30个国家承诺到本世纪中叶将全球核电装机容量增长3倍 [1] - 美国设定2050年核电装机容量翻两番目标 [1] - 中国正在建设或规划中的反应堆超过30座 [1] - 法国宣布建造14座新反应堆计划 [1] - 亚马逊 谷歌和微软等科技巨头投资核能 为数据中心提供动力并减少碳排放 [1] 成本控制挑战与历史表现 - 核能行业长期遭受成本攀升困扰 美国建设成本增加约10倍 法国接近3倍 [1][2] - 成本上升因素包括缺乏标准化设计 材料和劳动力成本增加 法规变化和技术复杂性 [2] - 每瓦电成本随反应堆建设增加而不降反升 影响经济可行性 [2] 中国成本控制成功经验 - 建设成本在过去20年中减半并实现稳定 [1] - 得益于稳定监管环境 国内供应链发展和标准化反应堆设计等战略措施 [2] - 集中化监管体系 长期政策承诺和快速项目执行能力 使反应堆建设时间少于西方国家一半 [2] - 20世纪90年代至2005年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2005年至2010年显著提高生产能力 2011年后加快采用先进安全措施并发展自主研发先进反应堆型号 [2] 未来发展关键因素 - 需将可负担性与安全性 可扩展性 投资者信心和公众信任相结合 [3] - 否则核能仍将是一种世界难以承担的昂贵选择 [3]
中经评论:“人造太阳”照进商业化征程
经济日报· 2025-07-31 00:07
公司成立与战略定位 - 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于7月22日在上海正式挂牌成立 重点布局总体设计、技术验证、数字化研发等业务 并建设技术研发平台和资本运作平台 [1] - 公司作为推进聚变工程化、商业化的创新主体 标志着核聚变从科研探索纳入国家战略性产业布局的关键一步 [1] 技术优势与能源潜力 - 可控核聚变通过模拟太阳聚变机制释放能量 具有能量密度大、原料资源丰富、放射性污染低、安全性好等优势 [1] - 该技术可提供近乎无限的清洁能源 被视为人类能源终极解决方案 [1] 商业化加速动因 - 中国自1983年提出"热堆—快堆—聚变堆"核能三步走发展战略 当前核能进入最重要战略机遇期 [2] - 过去10年全球核聚变研究迎来黄金窗口期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进入关键装配阶段 欧美私营公司实现高温超导磁体等突破 [2] - 聚变能可提供稳定低碳的基荷电源 是国家能源安全压舱石和应对气候变化终极武器 [2] - 美国、德国、英国均发布国家聚变战略 中国组建国家队以在未来能源格局中占据主动权 [2] 资源整合与运营模式 - 控股股东中核集团拥有丰富工程经验和资源整合能力 为商业化提供坚实支撑 [3] - 中国石油昆仑资本、国家绿色发展基金等股东入局 促进技术研发、工程建设、资本运作全链条深度融合 [3] - 采用"技术+资本"双平台模式 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分散研发风险 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初创企业形成大中小企业协同生态 [3] 商业化挑战 - 技术处于发展初期 研发周期长达数十年 投入以千亿元计 不确定性强 [4] - 产业化进展周期长 短期盈利可能性较低 存在商业化落地失败风险 [4]
《自然》发表评论称:中国核能建设打破“成本攀升魔咒”
科技日报· 2025-07-31 00:01
核能行业成本控制 - 中国在过去20年中成功将核能相关成本减半并实现稳定,而美国和法国历史上分别经历约10倍和接近3倍的成本攀升 [1] - 中国核能成本降低的关键在于稳定的监管环境、国内供应链发展和标准化反应堆设计等战略措施的有机结合 [2] - 中国集中化的监管体系、长期政策承诺和快速项目执行能力使其反应堆建设时间不到西方国家的一半 [2] 全球核能发展现状 - 超过30个国家承诺到本世纪中叶将全球核电装机容量增长3倍 [1] - 美国设定了到2050年核电装机容量翻两番的目标,中国正在建设或规划超过30座反应堆,法国宣布建造14座新反应堆 [1] - 科技巨头如亚马逊、谷歌和微软开始投资核能,为其数据中心提供动力并减少碳排放 [1] 中国核能发展历程 - 20世纪90年代至2005年通过多项措施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2] - 2005年至2010年显著提高生产能力 [2] - 2011年后加快采用先进安全措施并发展自主研发的先进反应堆型号 [2] 核能行业挑战 - 核能行业长期面临"成本攀升魔咒",随着更多反应堆建设,每瓦电成本不降反升 [1] - 成本上升因素包括缺乏标准化设计、材料和劳动力成本增加、法规变化和技术复杂性等 [1]
韩国总统办公室:2000亿美元的资金将用于芯片、核能、电池和生物技术。
快讯· 2025-07-30 23:04
投资规模与领域 - 韩国政府计划投入2000亿美元资金用于关键产业领域 [1] 半导体行业 - 芯片产业被列为资金重点支持方向之一 [1] 新能源与核能行业 - 核能技术获得专项资金支持 [1] 电池技术行业 - 电池技术被纳入核心投资领域 [1] 生物技术行业 - 生物技术产业被确定为资金重点投向领域 [1]
“人造太阳”照进商业化征程
经济日报· 2025-07-30 22:20
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成立 - 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于7月22日在上海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我国将核聚变从科研探索纳入国家战略性产业布局的关键一步 [1] - 公司定位为推进我国聚变工程化、商业化的创新主体,重点布局总体设计、技术验证、数字化研发等业务 [1] - 公司将建设技术研发平台和资本运作平台,形成"技术+资本"双轮驱动模式 [3] 可控核聚变技术特点 - 可控核聚变通过模拟太阳的聚变机制,以受控方式释放能量,具有能量密度大、原料资源丰富、放射性污染低、安全性好等优势 [1] - 与核裂变相比,可控核聚变被视为人类能源终极解决方案,可提供近乎无限的清洁能源 [1] 核聚变商业化加速背景 - 我国1983年提出"热堆—快堆—聚变堆"核能三步走发展战略,当前进入最重要战略机遇期 [2] - 过去10年全球核聚变研究迎来"黄金窗口期",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进入关键装配阶段,欧美私营聚变公司实现多项技术突破 [2] - 聚变能可提供稳定低碳的基荷电源,是国家能源安全的"压舱石"和应对气候变化的"终极武器" [2] - 美国、德国、英国等已发布聚变能国家战略,我国组建"国家队"旨在未来能源格局中占据主动权 [2] 公司股东结构与功能 - 控股股东中核集团拥有丰富工程经验和强大资源整合能力,为聚变商业化提供坚实支撑 [3] - 股东包括中国石油昆仑资本、上海未来聚变、中国核电等,形成技术研发、工程建设、资本运作、产业应用全链条生态体系 [3] - 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分散研发风险,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初创企业,形成"大企业主导、中小企业协同"生态格局 [3] 商业化挑战 - 可控核聚变技术仍处发展初期,技术突破需长期研究和巨额资金投入(千亿元级),不确定性强 [4] - 产业化周期长,短期内实现盈利可能性低,存在商业化落地失败风险 [4] - 需要科研持续攻关、企业风险抵御能力和政策长期稳定支持 [4]
专家详解美欧贸易协议:无法律约束力 暗藏“恐怖平衡”
第一财经· 2025-07-30 14:14
美欧贸易协议核心内容 - 美国将对欧盟大部分产品设立15%的关税上限 适用于目前几乎所有受互惠关税约束的欧盟出口产品 汽车和汽车零部件关税从最高25%降至15% 药品和半导体未来潜在关税亦受此上限约束[5] - 欧盟承诺取消对美国工业品征收的剩余低额关税 并为价值75亿欧元的美国农产品提供更好市场准入 包括大豆油、种子、加工食品等 所有产品均受关税配额限制[6] - 欧盟打算未来三年采购7500亿美元美国液化天然气、石油和核能产品 并购买400亿欧元人工智能芯片 欧盟企业表示有兴趣到2029年向美国投资至少6000亿美元[6] 协议法律效力与执行机制 - 协议明确标注"2025年7月27日达成的政治协议不具有法律约束力" 双方需根据各自内部程序进一步谈判以全面落实[2] - 欧盟在投资和采购条款中使用"打算"或"有兴趣"等非约束性表述 法律上无法强制企业执行采购和投资承诺[5][7] - 双方计划在8月1日前达成不具法律约束力的联合声明 美国将通过行政命令部分确定协议内容 欧盟正在推动对金属实行配额制以降低关税[9] 行业影响分析 - 航空制造业获立即关税减免 美国对欧盟飞机及飞机零部件关税将恢复至1月前水平 化学品、仿制药和自然资源同等待遇[5] - 能源行业将受益于欧盟7500亿美元采购计划 旨在替代俄罗斯天然气和石油 但去年欧盟从美进口能源不足800亿美元[6][10] - 渔业和农业获得市场准入突破 美国阿拉斯加狭鳕鱼、太平洋鲑鱼和虾等产品进入欧盟市场 75亿欧元农产品关税配额开放[6] 贸易关系背景 - 美欧2024年贸易额超1.6万亿欧元 其中货物贸易8670亿欧元 服务贸易8170亿欧元 日均跨境商品服务流量超42亿欧元[10] - 双方相互投资规模达5.3万亿欧元 欧盟企业现有对美投资存量达2.4万亿欧元[6][10] - 协议被定性为"框架性政治协议" 主要目的是稳定贸易关系并为后续谈判创造空间 形成相互制约的"恐怖平衡"[3][10]
海乐行国际联会与乌尔巴冶金厂携手布局核燃料产业链
搜狐网· 2025-07-30 07:47
本次海乐行国际联会与 UMP 签署的战略意向书,不仅延续了 UMP 在原有中广核合作基础上的扩展, 还融入新时代国际交流的新机制,特别强调投融资与市场运作、人才培养与技术转化、绿色供应链与第 三国推广、以及"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国际合作等全局层面的协同。这一点在意向书的"合作机制设计"章 节中得以体现:一是成立由双方联合派驻的项目工作小组,负责统筹推进签约后各项工作;二是在中国 境内设置联合运营办公室,便于技术对接、质量跟踪与市场推广;三是双方在哈萨克斯坦和中国境内进 行重点人才交流,包括核材料生产管理、物流仓储、防护技术、标准化工程设计等领域;四是拟配合国 家绿色低碳发展战略评估核燃料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与安全控制路径,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绿色产业 升级。 从国家战略层面来看,此次合作意向恰逢中哈两国在核能战略互信提升的关键节点。近年来,两国在能 源领域的合作持续深化:中哈双方不仅在铀资源开采与供应链建设保持密切合作,也在核电站运营建 2025年7月,北京——在第六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重要环节中,中国当代国际商务与产业 桥梁组织——海乐行国际联会与哈萨克斯坦国家原子能工业公司旗下的乌尔巴冶金厂(UM ...
创世界记录!中国“人造太阳”取得重大突破,无限能源或成现实
搜狐财经· 2025-07-30 06:27
能源现状与挑战 - 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70% 能源安全成为关键议题 [3][10] - 传统能源存在污染问题 核裂变产生难以处理的核废料 [3][5] 核聚变技术原理与优势 - 核聚变模仿太阳发光发热原理 在亿度高温下将氢原子核融合成氦原子并释放巨大能量 [7] - 聚变燃料氘可从海水中提取 理论上一升海水聚变能量相当于三百升汽油 [8] - 核聚变过程清洁无污染 不产生有害废料 与核裂变形成鲜明对比 [5][7][8] 技术实现挑战与突破 - 托卡马克装置利用强大磁场约束上亿度等离子体 使其不接触容器内壁 [13][14] - 中国东方超环(EAST)实现上亿度等离子体长时间稳定运行 刷新世界纪录 [18] - 中国环流三号(HL-3)实现高约束模式运行 并发现更先进磁场结构 [21] 战略规划与国际合作 - 中国实施"三步走"战略 目标在本世纪中叶实现核聚变能源商业化应用 [29] - 中国环流三号已向全球科学家开放 邀请国际共同攻克技术难题 [20] 潜在影响与应用前景 - 核聚变将推动第四次工业革命 为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耗能技术提供近乎零成本的能源 [22][23] - 零碳能源将彻底改变环境质量 推动电动交通普及和海水淡化技术大规模应用 [25] - 能源突破将拓展人类太空探索能力 可能将火星旅行时间从数月缩短至数周 [25] - 可控核聚变实现将使人类文明等级从当前不足0.8级向一级文明迈进 [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