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制造业

搜索文档
增值税加计抵减,先进制造业企业这样申请
人民日报· 2025-06-10 22:00
政策内容 - 三部门联合印发通知部署2025年度先进制造业企业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名单制定工作[1] - 进入名单的企业需在2025年内具备高新技术企业资格且2024年研发支出、研发人员、高新技术产品占比符合规定标准[1] - 企业制造业业务销售额需占全部销售额50%以上(不含增值税)[1] 企业资格要求 - 已在2024年度名单且高企资格仍有效的企业自2025年4月30日起暂停享受政策[1] - 2024年度名单企业可于2025年6月起每月1-10日提交继续申请[1] - 新申请企业可于2025年9月起每月1-10日提交申请[1] 政策享受时限 - 高企资格2025全年有效者可享受政策至2026年4月30日[2] - 高企资格2025年内到期且未续期者享受政策至2025年12月31日[2] - 2025年新认定高企可享受政策至2026年4月30日[2]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试点工作启动
快讯· 2025-06-10 04:13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试点工作部署 - 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通知部署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试点工作 [1] - 试点聚焦先进制造和新材料领域高新技术成果 [1] - 通过中试熟化、孵化、市场推广、产业链整合等途径加快科研成果转化 [1] - 旨在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1] - 支撑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1] 试点工作实施方式 - 试点分为试点区域和试点单位两大类 [1] - 试点单位按照角色分为产业化实施类、第三方服务类、金融服务类三类 [1] - 采取自主申报方式 [1] - 兼顾不同主体 [1] - 发挥先进带动示范作用 [1] 试点工作目标 - 强化产业供需对接 [1] - 活化创新主体动力 [1] - 优化产业化服务保障 [1] - 撬动人才、资金、政策等资源 [1] - 推动科研成果向规模化生产和市场化运营转化 [1]
2025年先进制造业加计抵减名单申报启动,可少缴增值税
第一财经· 2025-06-10 03:41
政策背景与核心内容 - 2025年享受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要求增多,以提高政策精准度并降低征管风险 [1] - 中国在2027年底前给予先进制造业企业加计抵减5%增值税优惠政策 [1] - 增值税是中国第一大税种,企业销售货物、服务、无形资产、不动产等都需要缴纳增值税 [2] - 先进制造业企业可以比一般企业多5%进项税额,从而少缴增值税 [2] 政策申报与执行 - 2025年企业申报工作正式启动,去年已享受政策的企业可在6月起每月1日至10日提交申请 [2] - 新申请进入2025年度名单的企业可于2025年9月起每月1日至10日提交申请 [3] - 申报截止时间为2026年4月10日 [3] - 企业需登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网提交申请材料 [3] 企业资格要求 - 先进制造业企业是指高新技术企业中的制造业一般纳税人 [3] - 2025年名单新增条件:企业需在2024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研发支出、研发人员、高新技术产品占比符合高新技术企业条件 [3] - 新增要求:企业申请前36个月未发生骗取退税或虚开发票情形,未因偷税被处罚两次及以上 [3] 政策效果与监管 - 东莞市多家先进制造业企业2023年和2024年均享受到该优惠政策,减轻了资金压力 [2] - 2024年支持科技创新的主要政策全年减税降费及退税达1.52万亿元 [5] - 税务部门发现企业不符合条件将取消政策资格并追缴税款 [4]
【涨知识】“专精特新”企业可以享受哪些税收优惠政策?
蓝色柳林财税室· 2025-06-09 15:17
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政策 - 制造业等行业企业(包括制造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可从2022年4月起申请退还增量留抵税额 [1] - 制造业等行业中型企业可从2022年5月起一次性退还存量留抵税额,大型企业可从2022年6月起申请 [1] - 批发零售业等行业(包括批发和零售业、农林牧渔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可从2022年7月起申请退还增量留抵税额和一次性退还存量留抵税额 [2] 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 - 先进制造业企业在2023年1月1日至2027年12月31日期间可按当期可抵扣进项税额加计5%抵减应纳增值税 [6][7] - 集成电路企业(设计、生产、封测、装备、材料)在同期可按当期可抵扣进项税额加计15%抵减应纳增值税,实行清单管理 [8] - 工业母机企业(生产销售先进工业母机主机、关键功能部位、数控系统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在同期可按当期可抵扣进项税额加计15%抵减应纳增值税 [9] 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 - 企业研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的可按实际发生额100%税前加计扣除(2023年起),形成无形资产的按成本200%税前摊销 [12][13] - 集成电路企业和工业母机企业在2023-2027年期间研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的可按实际发生额120%税前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成本220%税前摊销 [14] 新购进设备器具一次性扣除政策 - 企业在2024-2027年期间新购进的单位价值不超过500万元的设备器具可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费用税前扣除,不再分年度折旧 [17][18] 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 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21][22]
三部门明确2025年度享受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的先进制造业企业名单制定工作有关事项工信厅联财函〔2025〕217号
蓝色柳林财税室· 2025-06-09 12:12
政策背景与定义 - 政策旨在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通过增值税加计抵减优惠激励先进制造业企业[2] - 先进制造业企业指高新技术企业中的制造业一般纳税人,包括非法人分支机构[2] -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需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国科发火〔2016〕32号)标准[2] 企业准入条件 - 企业需在2025年内具备有效高新技术企业资格,且2024年研发支出、人员及高新技术产品占比符合认定标准[3] - 2024年制造业销售额占比需超过50%(不含增值税),行业分类参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C类[3] - 申请前36个月无骗取退税、虚开发票或两次及以上偷税处罚记录[3] - 委托加工销售额不计入制造业销售额,但受托企业加工费可计入[3] 申报流程与时间 - 企业需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网提交申请材料,审核通过后享受政策[4] - 2024年名单内企业需在2025年6月至2026年4月10日间每月1-10日重新申请[5] - 新申请企业可在2025年9月至2026年4月10日间每月1-10日提交[6] 政策享受时限 - 高新技术企业资格2025年全年有效者,享受期至2026年4月30日[7] - 资格2025年内到期且未续期者,享受期至2025年12月31日[8] - 资格2025年内到期并续期者,享受期至2026年4月30日[9] - 2025年新认定企业享受期同续期企业[10] 分支机构政策细则 - 分支机构由总公司统一申报,增值税汇总纳税企业由总公司汇总计算销售额[11] - 非汇总纳税的分支机构需单独计算销售额,与总公司分别享受政策[11] - 总分支机构间交易进项税额不得计提加计抵减额[12] 监管与执行机制 - 地方工信部门联合科技、财政、税务部门审核企业信息,每月底推送名单至税务部门[13] - 税务部门每月反馈政策执行情况及减税成效[13] - 企业更名、迁移等需及时报备,符合条件的可继续享受政策[14] 违规处理与名单管理 - 企业提供虚假信息将取消资格,追缴税款并依法处理[15] - 地方工信部门建立不再享受政策企业名单,注明原因及时间[15][23][25] 申报表格与数据要求 - 申报需填写《2025年度先进制造业企业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申报表》,包含销售额、产品分类等数据[16][17] - 销售额数据不含增值税,产品分类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小类填报[16][17][19] - 非法人分支机构需由总公司统一填报信息[18][19]
即申即享、融资成本可降超七成 北京加大设备购置与更新改造贷款贴息支持
北京商报· 2025-06-09 10:50
政策核心内容 - 北京市发改委印发《关于开展重点领域设备购置与更新改造贷款贴息的实施方案》,旨在通过简化流程和即申即享机制提升企业获得感 [2] - 政策有效期至2027年12月31日,取消集中申报环节,企业可随时申报 [3] - 设备采购金额门槛设定为500万元及以上,涵盖单独设备购置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中的设备部分 [2] 金融支持细则 - 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给予最高2.5个百分点的贴息,实际利率低于2.5%时按实际利率贴息 [2] - 贴息期限为2年,按5年期LPR 3.5%测算可使企业融资成本下降超70% [2] - 典型案例显示:某9.6亿元算力平台项目贴息后实际利率降至0.16%,某5000万元水电项目实现零利率 [3] 重点支持领域 - 明确覆盖八大领域:科技创新与研发、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新型基础设施、社会投资公共服务、文旅消费场所改造、农业 [3] 政策实施效果 - 2024年1-4月北京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1.2%,其中设备购置投资激增110% [4] - 政策通过降低融资成本直接增强企业投资能力,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4][5] - 专家建议配套税收优惠、土地供应等政策形成协同效应,强化产业链整体竞争力 [5]
广东发布人力资源服务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包”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6-09 08:28
人力资源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 - 广东省发布《措施》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助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和促进高质量就业 [1] - 支持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等地开展人力资源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目标1到3个城市入围国家级试点 [1] - 按照"政府鼓励、企业自主、互利共赢"原则组建创新联合体,珠三角各市组建3个及以上联合体,粤东粤西粤北各市组建1个及以上联合体 [1] 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与制造业协同发展 - 支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与制造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工业园区等建立常态化招聘用工合作机制,解决季节性、结构性缺工问题 [1] - 鼓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参与产教评技能生态链,推动"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四位一体联动 [2] - 支持有条件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申请对外劳务合作资质,设立境外分支机构,提升对外劳务合作水平 [2] 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自身建设 - 支持符合条件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申请认定为科技和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 [2] - 鼓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或创新实践基地 [2] 制造业人力资源市场环境优化 - 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打击违法违规行为,保持高压态势 [2] - 以"零容忍"态度整顿市场,保障劳动者求职和就业环境 [2]
影响市场重大事件:工信部将实施“人工智能+制造”行动,以工业智能体为抓手深化人工智能工业应用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08 23:52
人工智能与制造业 - 工信部要求实施"人工智能+制造"行动,加快重点行业智能升级,打造智能制造"升级版"[1] - 强化工业软件、智能传感器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工业智能体为抓手深化人工智能工业应用[1] - 带动工业数据集、工业大模型的创新迭代[1] 外汇储备与经济数据 - 截至2025年5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2853亿美元,较4月末上升36亿美元,升幅为0.11%[2] - 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经济发展质量稳步提升,为外汇储备规模保持基本稳定提供支撑[2] - 多家国际投行上调中国2025年经济增速预期,德银预测2025年底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将升至7.0[4] 贸易与出口管制 - 中欧双方电动汽车案价格承诺磋商进入最后阶段,欧方提出可同时探讨新的技术路径[3] - 对稀土等物项实施出口管制是国际通行做法,中方愿对符合条件的申请建立绿色通道[5] - 1—4月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营业收入达25.8万亿元,31个制造业大类中28个实现增长[6] 科技创新与高端制造 - 国产盾构机海外订单排到2027年,小直径盲井施工机型将挖掘效率提升10倍[6] - 人形机器人是产业爆发的核心赛道,灵巧手技术的突破将是关键所在[7][8] - 国际首支P波段大功率超构材料速调管研制成功,在大科学装置、医疗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9] 区域合作与产业联盟 - 长三角先进制造业集群联盟成立,以26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为主体打造全球产业地标[10] - 联盟将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高质量发展,为长三角地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贡献力量[10] 智能汽车与具身大模型 - 国产具身大模型首次获得汽车制造全场景验证,将在东风柳汽工厂执行智能化作业[11] - 搭载GOVLA大模型的通用智能机器人AlphaBot 2将应用于上下料、拖拽料车等多个场景[11]
长三角先进制造业集群联盟成立
快讯· 2025-06-07 05:32
长三角先进制造业集群联盟成立 - 第七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在南京举行 主题为协同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 [1] - 长三角先进制造业集群联盟在论坛上揭牌成立 将以26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为主体 [1] - 联盟目标是通过优势互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地标 [1] 长三角制造业集群现状 - 长三角地区已创建26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占全国总数的32.5% [1] - 集群分布情况:江苏13个 浙江7个 上海5个 安徽1个 [1] - 涉及领域包括大飞机 生物医药 集成电路 新材料 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1] 联盟发展规划 -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协调机制框架下运作 [1] - 以共同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为目标 [1] - 发挥一市三省产业基础优势 构建更大范围产业链供应链协作网络 [1] - 推动集群高质量发展 助力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1]
“跳出河南发展河南”(连线评论员)
人民日报· 2025-06-04 21:48
区位优势与交通网络 - 河南形成以郑州为中心的"12345"高铁出行圈:1小时覆盖省辖市、2小时连通周边省会城市及京津冀、3小时通达长三角、4小时通达成渝地区、5小时通达粤港澳大湾区[1] - 郑州机场高峰时段平均每2分钟就有一架货机起降 中欧班列(郑州)业务网络遍布40多个国家和地区[1] - 通过交通网络串联起朋友圈、产业圈、生活圈 实现从中原腹地到开放前沿的转变[1] 产业协同与科技创新 - 引进北京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设立研究院 从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引入科技领军人才[2] - 郑州航空港区比亚迪生产基地1分钟下线一台新能源整车 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达68.1万辆(3年前仅6万辆) 整车产量突破140万辆[2] - 拥有近1亿人口的消费市场和1100多万户经营主体 为项目落地提供广阔市场空间[2] 制造业发展 - 工业经济总量稳居中西部省份第一位 拥有41个工业大类中的40个和207个中类的197个[3] - 洛轴研发轴承转速达每分钟12万转 应用于大兆瓦风电等"国之重器"[3] - 中铁装备研发国内首台可变径竖井扩孔掘进机"逐梦号" 开创国内竖井智能掘进先河[3] 对外开放与消费创新 - 蜜雪冰城门店拓展至东南亚和南美洲 胖东来成为"没有淡季的景区"[4] - 吉隆坡—郑州鲜食榴莲包机实现36小时运输 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使商品通关仅需2分钟[4] - "全球汇"平台实现进口商品快速通关 从河南保税物流中心2分钟发出[4] 综合发展 - 对内推动高铁成网畅通出海通道 对外"空陆数海"丝绸之路协同并进[5] - 通过持续开放塑造消费新场景新业态 锚定更具竞争力的发展新坐标[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