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智能硬件
icon
搜索文档
奥尼电子携手AMD亮相AGIC大会 首发SMART AI HUB开启AI终端具身智能新体验
证券时报网· 2025-08-28 10:28
公司战略与产品发布 - 公司携手AMD推出搭载AMD锐龙AI MAX+395的首创空间智能中枢产品SMART AI HUB [1] - 产品基于公司"AI云边端一体化"发展战略 打造强大的边缘计算产品 [3] - 产品在居家、办公、出行等应用场景中实现多模态AI交互与健康生活应用落地 [3] 产品核心功能与价值 - 产品具备个性化与主动服务能力 通过深度学习家庭成员习惯提供定制化智能服务 [3] - 采用本地化AI算力确保家庭数据安全 避免隐私泄露风险 [3] - 打破设备壁垒实现家庭内所有智能设备的互联互通与智能协同 [3] - 具身智能体能够感知并响应用户情绪 提供情感支持和陪伴功能 [3] 技术优势与实现路径 - 产品将具身智能领域的感知、决策、控制技术应用于各类家庭智能设备 [4] - 具备多模态融合优化能力 优化家庭场景下的多模态数据处理和情境感知 [4] - 支持AI Agent开发与部署 赋能家庭设备实现自主决策和复杂任务执行 [4] - 通过语音、手势等自然交互方式实现对灯光、窗帘、空调等设备的智能控制 [4] 行业发展趋势与市场前景 - 2025年被视为"AI终端元年" AI广泛深度赋能终端带动产品形态变革 [5] - 端侧AI算力革新和端侧小模型成熟为AI终端落地奠定基础 [5] - 端侧小模型在效率与设备端能力方面取得明显进展 隐私性优于云端大模型 [5] - IDC预测2025年全球人工智能服务器市场规模将增至1587亿美元 2028年达2227亿美元 [5] 公司发展规划 - 公司将持续加大AI研发投入 以SMART AI HUB为起点拓展更多智能应用场景 [5] - 凭借硬件研发和生产制造领域的技术沉淀 聚焦智能终端多样化需求 [5] - 以"智联视听 具身未来"为使命 深化技术创新与生态合作推动AI具身智能普及 [5]
追觅科技正式官宣造车:立足中国放眼全球,首款车型对标布加迪威龙
IPO早知道· 2025-08-28 08:37
公司战略布局 - 追觅科技于2024年8月29日正式官宣进军汽车制造领域 首款超豪华纯电产品对标布加迪威龙 计划2027年亮相 [2] - 公司计划长期投入汽车产业 目前已组建近千人造车团队并持续扩张 目标成为全球超高端电动汽车市场新标杆 [2][5] - 依托智能硬件领域积累的技术实力、全球渠道与品牌认知 实现从智能家电到超豪华电动车的战略跨越 [2] 技术迁移优势 - 高速数字马达技术可迁移至电动汽车领域 自主研发的20万转以上超高速马达技术将用于打造超跑级动力总成 [3] - 智能感知与AI算法能力突出 视觉识别、场景建模、自主路径规划等技术可用于高级别辅助驾驶系统及智能座舱交互 [4] - 累计申请6379项专利中约45%为发明专利 覆盖传感器融合、电机控制与人机交互等电动车核心领域 [4] 产品特性与智能化 - 首款产品以"感知-理解-进化"为核心构建智能生态体系 AI赋能陪伴系统可持续学习用户驾驶习惯与情绪特征 [4] - 语音交互系统可精准复现用户声线特质 实现带情感共鸣的人车交互体验 [5] - 具备跨生态互联能力 车辆可与智能家居、移动终端无缝协同 构建全场景智能生活闭环 [5] 供应链与制造能力 - 依托成熟汽车产业链 在电池系统、电控单元和智能驾驶芯片等关键环节与头部供应商深度协作 [4] - 从整车制造领域引进多名高管 涵盖研发、量产与品控环节 形成智能硬件敏捷开发加汽车级系统工程的双重能力体系 [4] 全球化优势 - 业务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拥有超过6000家线下门店 服务家庭超3000万 会员数量突破1100万 [5] - 在20余个国家和地区稳居市场第一 成熟的全球营销网络为汽车业务国际化提供强大支撑 [5][13] 发展理念与定位 - 公司定位高端市场 坚持价值超越价格 目标成为全球消费者热爱的中国高端品牌符号 [13] - 强调不做从0到1的冒险者 而是依托中国制造供应链与技术生态 以正确产品战略推向世界高端市场 [11][12]
又见跨界造车 智能硬件巨头官宣!首款车型对标布加迪威龙
证券时报· 2025-08-28 08:33
公司战略与产品定位 - 追觅科技正式官宣进军汽车领域 首款超豪华纯电产品对标布加迪威龙 计划2027年亮相[1] - 依托高速马达技术打造全球最快电动车 以极致动力体验为核心卖点[1] - 定位超豪华智能电动车细分市场 避免中低端价格战 聚焦高性能与技术立身策略[4][6] - 构建"感知-理解-进化"智能生态体系 通过AI赋能陪伴系统学习用户习惯与情绪特征[5] - 实现跨生态互联 车辆与智能家居、移动终端无缝协同 构建智能生活闭环[5] 技术优势与竞争策略 - 复用智能硬件领域积累的高速马达核心技术[1][4] - 瞄准传统超豪华品牌电动化转型缓慢的市场空白 实施错位竞争[4] - 差异化竞争特斯拉"科技大众化"定位 专注满足高端用户对极致豪华与专属体验需求[4] - 语音交互系统突破传统机械感 精准复现用户声线特质与情感起伏[5] 市场背景与行业定位 - 全球超豪华汽车市场由布加迪、宾利等传统品牌主导 电动化进程相对滞后[4] - 中国车企出海主要聚焦性价比与中端市场 尚未突破超豪华领域[4] - 公司以200亿元人民币估值入选《2024·胡润全球独角兽榜》[3] - 已组建近千人造车团队 并持续扩张[3] 资本与产业协同 - 小米集团曾领投天使轮 并参与B+轮、C轮融资[3] - 延续小米"人、车、家全生态"战略逻辑 强化智能生态协同效应[5]
又见跨界造车,智能硬件巨头官宣!首款车型对标布加迪威龙
证券时报· 2025-08-28 08:15
公司战略与市场定位 - 追觅科技正式官宣进军汽车领域 首款超豪华纯电产品对标布加迪威龙 计划2027年亮相 [1][2] - 依托高速马达技术 公司战略目标是造世界上速度最快的车 通过超级马达加持提供极致动力体验 [4] - 定位超豪华纯电市场 避免中低端价格战 以性能与技术冲击利润更丰厚、品牌效应更强的细分市场 [8][12] 技术能力与产品规划 - 首款车型以"感知-理解-进化"为核心构建智能生态体系 搭载AI赋能陪伴系统 可学习用户驾驶习惯与情绪特征 [9] - 语音交互系统能精准复现用户声线特质 实现带情感起伏的自然交流体验 [9] - 跨生态互联能力实现车辆与智能家居、移动终端无缝协同 构建智能生活闭环 [10] 资源投入与竞争环境 - 已组建近千人造车团队且持续扩张 公司承诺长期投入汽车领域 [7] - 超豪华汽车市场由布加迪、宾利等传统品牌主导 但电动化与智能化推进缓慢 特斯拉定位科技大众化难以满足高端需求 [8] - 中国车企出海聚焦性价比与中端市场 超豪华领域存在错位竞争机会 [8] 企业背景与资本实力 - 主营无线吸尘器、扫地机器人、智能洗地机、高速吹风机四大品类 2019年获中国创新成长企业100强 [6] - 2024年4月以200亿元人民币估值入选胡润全球独角兽榜 [6] - 小米集团曾领投天使轮并参与B+轮、C轮融资 与追觅科技关系深厚 [6]
追觅何以造车
36氪· 2025-08-28 08:04
公司战略与定位 - 追觅科技正式官宣孵化造车项目 旨在打造中国首个全球化超豪华汽车品牌 首款纯电车型计划2027年亮相[1] - 首款产品对标布加迪威龙(2008年中国售价2500万元) 定位"世界最快性能最佳"的超豪华纯电车型[1] - 造车项目已组建近千人团队并持续扩张 公司宣称将长期投入汽车领域[1] 技术基础与竞争优势 - 依托智能硬件领域技术积累 全球累计申请专利6379件(截至2024年底) 其中45%为发明专利 覆盖传感器融合/电机控制/人机交互等电动车核心领域[6] - 高速数字马达技术实现从10万转/分钟到20万转/分钟的量产跨越 该技术将应用于汽车动力系统[2] - 采用"全要素竞争"策略 目标在所有用户关心指标(价格/续航/智能体验等)上比对手领先10%-20%[7] 市场机遇与竞争策略 - 瞄准超豪华汽车市场空白 传统品牌(布加迪/宾利)电动化智能化进程缓慢 特斯拉定位"科技大众化"难以满足高端需求[5] - 依托中国供应链与全球高端渠道(覆盖100余国6000家线下网点) 复制"苹果机会"打造全球化高端品牌[4][6] - 2023-2024年连续夺得5000元以上高端扫地机器人线上销售额第一 全球用户达3000万[2] 资金规划与商业逻辑 - 造车启动资金需求预计200-500亿元 核心策略为"精准花钱"和"做正确的产品"[5] - 公司评估认为当前时机成熟 12年前曾因200亿元门槛过高放弃造车计划[3] 发展历程与执行能力 - 在扫地机领域晚于石头科技3年/科沃斯20年入局 但预计2025年收入超科沃斯/利润超石头科技[8] - 强调决策质量重要性 认为汽车行业决策失误可能导致全盘崩溃[8] - 将造车视为检验技术/供应链/品牌/资金/组织等综合能力的终极战场[9]
立足中国放眼全球,追觅科技官宣造车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8 07:17
公司战略举措 - 追觅科技于8月28日正式官宣造车 首款超豪华纯电产品对标布加迪威龙 计划2027年亮相 [1] - 公司将持续长期投入汽车领域 目前已组建近千人造车团队且持续扩张 [1] - 此举标志公司正式跨入汽车制造业 成为中国高端智能电动车市场新玩家 [1] 技术迁移优势 - 公司在高速数字马达领域积累深厚 自主研发20万转以上超高速马达 该技术可服务于电动汽车高性能电驱系统 [1] - 智能感知与AI算法技术突出 视觉识别、场景建模和自主路径规划技术可用于ADAS及智能座舱交互研发 [2] - 累计申请6379项专利中约45%为发明专利 覆盖传感器融合、电机控制与人机交互等电动车核心领域 [2] 供应链与制造布局 - 依托成熟汽车生产制造产业链 将在电池系统、电控单元和智能驾驶芯片等关键环节与头部供应商深度协作 [2] - 从整车制造领域引进多名高管 涵盖研发、量产与品控环节 形成智能硬件敏捷开发加汽车级系统工程双重能力体系 [2] 市场定位与资源 - 通过产品力实现品牌跃升策略 避免中低端市场价格战 冲击利润更丰厚的超豪华细分市场 [2] - 已建立覆盖全球100余国的6000家线下渠道和3000万用户群 为品牌传播和售后服务提供支持 [2] - 欧洲与亚太市场有望成为首批重点投放区域 [2] 发展前景 - 若成功复用智能硬件领域的技术、供应链与全球运营经验 可能成为全球电动超跑格局中的新生力量 [3] - 有望成为真正源自中国且具备全球技术话语权的高端性能品牌 [3]
又见跨界造车!首款车型对标布加迪威龙
证券时报网· 2025-08-28 07:05
公司战略与定位 - 追觅科技正式官宣进军汽车制造领域 首款超豪华纯电产品对标布加迪威龙 计划2027年亮相[1] - 依托高速马达技术打造全球最快电动车 以超级马达技术为用户提供极致动力体验[1] - 公司估值达200亿元人民币 入选《2024·胡润全球独角兽榜》[3] - 已组建近千人造车团队并持续扩张 将长期投入汽车领域[3] 技术优势与产品特性 - 首款车型以"感知-理解-进化"为核心构建智能生态体系 搭载具备记忆功能的AI赋能陪伴系统[5] - AI系统可持续学习用户驾驶习惯 场景偏好及情绪特征 实现动态优化响应逻辑[5] - 语音交互系统能精准复现用户声线特质 实现具情感温度的人车交互[5] - 跨生态互联能力实现车辆与智能家居 移动终端无缝协同 构建智能生活闭环[6] 市场竞争策略 - 瞄准超豪华电动车细分市场 避免陷入中低端价格战 专注性能与技术立身[7] - 全球超豪华汽车市场仍由布加迪 宾利等传统品牌主导 但电动化与智能化推进缓慢[4] - 特斯拉定位科技大众化 难以满足高端用户对极致豪华与专属体验的需求[4] - 中国车企出海聚焦性价比与中端市场 尚未突破超豪华领域[4] 行业发展趋势 - 汽车产业正从内燃机向智能化转型 智能驾驶与智能座舱显著丰富用户体验[6] - 追觅科技认为新能源汽车时代缺乏真正智能化的超豪华品牌[4] - 公司试图重新定义超豪华汽车 打造极致性能与智能科技融合的驾乘体验[4]
研报掘金丨国盛证券:维持华勤技术“买入”评级,收入及利润创季度新高
格隆汇APP· 2025-08-28 06:47
财务表现 - 上半年归母净利润18.89亿元,同比增长46.30% [1] - 第二季度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创单季度历史新高 [1] 收入结构 - 高性能计算占总收入61.9%,同比提升2个百分点 [1] - 智能终端占比32.8%,为第二大品类 [1] - AIoT及其他占比4.0%,汽车及工业产品占比1.3% [1] 战略发展 - 研发持续投入,核心技术构筑企业远期护城河 [1] - 多领域整合推进,"3+N+3"战略持续开拓 [1] - 通过对外并购加速多元化业务布局,提升整体竞争力和市场地位 [1]
研报掘金丨国信证券:维持华勤技术“买入”评级,收入及利润创季度新高
格隆汇APP· 2025-08-28 06:30
财务表现 - 上半年归母净利润18.89亿元 同比增长46.30% [1] - 第二季度收入及归母净利润创单季度历史新高 [1] 收入结构 - 高性能计算占比61.9% 同比提升2个百分点 为第一大品类 [1] - 智能终端占比32.8% 位列第二 [1] - AIoT及其他占4.0% 汽车及工业产品占1.3% [1] 战略发展 - 研发持续投入构筑核心技术护城河 [1] - 通过对外并购加速多元化业务布局 [1] - 多领域整合推进 "3+N+3"战略持续开拓 [1] 评级调整 - 基于各领域业务顺利推进上调业绩预期 [1] - 维持买入评级 [1]
Coosea酷赛智能:以全球视野赋能本土品牌,领跑智能科技赛道
金投网· 2025-08-28 02:46
公司市场地位与表现 - 在面向本土智能手机品牌的端到端解决方案领域按出货量统计2024年位居全球前列 2025年第一季度跃升至全球首位 [1] - 业务覆盖70多个国家和地区 包括亚洲 美洲 欧洲 大洋洲和非洲 海外市场收入保持稳定增长 [1] 核心业务能力 - 提供产品定义 研发 供应链管理 制造到售后服务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1] - 精准把握不同地区消费需求 文化特点和市场竞争态势 推出契合当地产品 [1] - 全栈式研发设计能力满足定制化需求 新机型开发和现有机型修改效率领先行业 [1] - 供应链管理确保零部件及时供应 产品合格率始终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1] 研发实力与创新 - 研发团队规模达数百名专业人才 涵盖通信 光学 软件 工业设计等领域 [3] - 拥有上百项专利 彰显强劲自主创新能力 [3] - 通过系统层面技术应用创新帮助海外本土品牌形成差异化优势 提升客户粘性 [5] 行业机遇与公司战略 - 全球智能硬件应用场景不断拓展 本土品牌凭借灵活响应和性价比优势市场占比持续提升 [5] - 新兴地区需求增长为行业注入动力 [5] - 公司聚焦AI功能研发 提升产品规划能力 加强供应链管理 拓展全球销售渠道并优化人才结构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