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

搜索文档
青海: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赋能高质量发展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7-29 22:26
科技企业培育体系 - 青海省构建梯级科技企业培育体系 包括高新技术企业300家 省级科技小巨人企业22家 省级科技型企业731家[1] - 省级科技型企业中442家直接服务生态文明高地和产业四地建设 占比60% 其余289家通过技术咨询和软件开发等方式间接参与[1] - 科技厅建立动态管理库累计入库重点培育企业328家 其中高新技术培育库企业同比增长32%[2] 政策支持措施 - 将科技企业培育纳入科技创新评价体系 权重达15% 设立省级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孵化服务[2] - 2024年中央和省级科技专项中企业创新资金占比达29% 累计支持企业牵头开展科技计划6900万元[2] - 工信厅实施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计划 2024年认定创新型中小企业90家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0家[2]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 累计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 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3家 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1家 省级工程研究中心53家[3] - 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20.5%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升[3] - 围绕高原资源能源等领域打造十大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 包括天文观测 绿色储能 藏医药发展等重点方向[3] 当前发展短板 - 存在创新主体总量较少 创新能力有待加强 研发投入强度相对不足等问题[3] - 需要强化企业技术创新决策主体地位 研发投入主体地位 科研组织主体地位和成果转化主体地位[3] 政府工作推进 - 省人大常委会将强化企业科技创新工作列入监督计划 推进国家创新战略与青海使命深度融合[4] - 主要负责同志带队开展企业调研 听取政府部门 市州政府和高校企业工作汇报[4]
上半年债市政策复盘:“科技板”落地生花,优化债市生态
中诚信国际· 2025-07-29 05:32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2025年以来中国内外部环境复杂,关税博弈增加全球贸易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内部虽上半年韧性增长,但内生需求弱、投资边际弱化、出口放缓等问题仍需稳增长政策发力。上半年货币政策适度宽松,债券市场强化直接融资功能,推出“科技板”,加强对重点领域定向支持,规范市场运行,推动对外开放[5]。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重点领域 - 科技创新领域支持政策密集出台,“科技板”落地,拓宽发行主体范围,细化发行流程等,政策一致性和可操作性增强,科创债发行热度提升,规模约1万亿元,同比大幅增长,后续仍有望扩容,风险分担工具和ETF也取得积极进展[4][11] - 债券市场加大对消费、体育产业支持,助力稳预期稳增长,体育产业或有创新品种推出,消费领域新规落地有望促进居民消费潜力释放与服务供给升级[12][14] 薄弱环节 - 中央部署加力解决民企融资问题,《民营经济促进法》落地,强化民营经济法治保障,债券市场主管单位引导市场信心,优化融资环境[15][18] - 政策支持下民企融资有边际改善,如民营房企重启境外融资、境内信用债融资规模增加,但仍面临需求不足、成本较高等制约,融资改善需时间[22] 基础制度 - 优化发行、交易、估值等环节制度规则,减免交易结算费用,修订审核指引,试点续发行业务,优化估值指引,促进市场规范运行[25][26][27] - 规范债务重组类债券置换业务,提高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创设灵活性,便利市场管理和化解风险[28][29] 对外开放 - 自贸离岸债有望重启,强调“两头在外”原则,拓展企业融资渠道,促进国际化发展[33] - 债券通迎来八周年,交易规模增长,投资者结构多元化,优化扩容措施有望促进境内外市场互联互通,深化对外开放[34][37] - 中国债券配置性价比较高,或吸引更多长期配置资金,未来债券市场开放程度有望加深[38][39]
重庆坚持项目为王 牵引发展动能加速集聚
中国发展网· 2025-07-28 08:56
市级重点项目投资进展 - 上半年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409.5亿元 占年度计划投资的50.2% 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目标 [1] - 开工项目207个 开工率52.5% 完成投资563.8亿元 [2] - 在建项目350个投资进度过半 完成投资1287.9亿元 [2] - 完工项目64个 完成投资557.9亿元 包括中国移动成渝数据中心一期等 [2] 重点领域投资分布 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 415个项目完成投资584.8亿元 [3] - 285个制造业项目投资464.8亿元 进度58.2% 推动高端化、智能化转型 [3] - 40个科技创新项目投资23.1亿元 促进产业创新融合 [3] 内陆开放国际合作引领区 - 119个项目投资499.3亿元 [4] - 81个交通项目投资456.2亿元 含铁路174.6亿元/枢纽33.1亿元/高速公路210.2亿元 [4] - 38个物流项目投资43亿元 提升物流效率 [4] 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 - 596个项目投资1166.6亿元 [5] - 286个基建项目投资797.6亿元 含轨道交通202.4亿元/路桥隧106.4亿元 [5] - 112个能源项目投资204.4亿元 [5] 城乡融合乡村振兴 - 59个项目投资99.2亿元 [5][6] - 农村公路新改建1150公里 巫溪物流园区工程进度60% [5] - 农业项目如合川蔬菜基地主体完工 开州产业园完成65% [6] 美丽中国先行区 - 63个项目投资59.7亿元 [6] - 污染治理项目如鸡冠石污水处理厂试运行 大足产业园进度83% [6] - 生态修复工程如渝中"两江四岸"完工 巴南河道治理进度91% [6]
联博基金朱良:在市场波动中寻找优质资产配置机会
上海证券报· 2025-07-27 13:57
市场环境与投资者信心 - 上证指数重新回到3600点附近创阶段性新高显示市场企稳 [1] - 投资者信心逐步修复有利于市场健康发展 [1] - 实际利率处于1%至2%区间时中证800指数未来一年正收益概率较大 [1] 值得关注的两类资产 - 现金流稳定且持续提高分红比例的优质企业 [1] - ROE可持续增长的行业龙头 [1] 三大投资方向 红利板块 - 上市公司治理改革推进分红回购力度增强 [2] - 今年以来A股股票回购金额明显超过去年同期且回购后注销比例大幅提高 [2] - 上市公司重视股东回报趋势或持续并支撑市场上行 [2] 新质生产力板块 - 重点关注科技创新为代表的轻资产行业资本开支回升ROE拐点显现 [2] - 看好研发投入持续稳定、细分领域技术壁垒高、商业模式可扩展性强的企业 [2] - 短期估值可能较高但长期成长空间较大 [2] 消费新趋势 - "小确幸"消费崛起如潮玩、游戏等细分领域增长潜力强劲 [2] - 消费者注重性价比和体验感新兴消费品牌快速崛起 [2] 港股与A股互补性 - 港股吸引全球资金A股服务本土投资者二者标的互补 [3] - 南向资金配置需求增长与债券通扩容形成协同效应 [3] - 港股通机制完善为内地投资者提供丰富配置选择 [3] - 港股上市制度吸引新经济企业具备稀缺性与A股形成互补 [3]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2024年市级决算
搜狐财经· 2025-07-26 00:26
财政收入与支出 - 2024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6372.7亿元,增长3.1%,税收占比85.9%,财政收入质量继续保持全国最优 [1] - 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520.7亿元,增长4.1% [1] -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达到8396.5亿元,增长5.3%,其中市级支出5770.4亿元,增长2.9% [1] - 科技投入增长8.3%,高于财政收入增幅5.2个百分点 [1] 税费支持政策 - 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减税降费及退税超1500亿元 [1][2] - 政府采购合同授予中小微企业比重近八成 [2] - 小微企业平均担保费率降到1%以下 [2] - 落地科技创新担保业务超330户、融资额超5亿元 [2] 重点支出领域 - 支出重点聚焦"四个中心"功能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两区"建设、重大活动 [1] - 保障教育、就业、社保、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 [1] - 支持国家实验室、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三城一区"主平台建设 [1] - 发行新增政府债券1216亿元,支持棚改、交通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重大项目 [2] 民生保障措施 - 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9.9万人 [2] - 新增普惠性托位近1.9万个,适龄儿童入园率和普惠率均达93% [2] - 支持新建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105家、农村邻里互助养老服务点240个,新增家庭养老床位9829张 [2] - 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至1450元/月,调整养老金标准惠及400余万人 [2] 财政管理 - 全年压减一般性和非紧急非刚性支出30.3亿元 [2] - 市级"三公"经费支出3.8亿元,比年初预算下降41.1% [2]
盘点2024北京“账本”,市人大常委会批准2024年市级决算
新京报· 2025-07-25 10:34
北京市2024年财政决算核心数据 -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6372.7亿元,同比增长3.1%,其中税收占比85.9%,财政收入质量全国最优 [1][2] - 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520.7亿元,同比增长4.1%,增速高于全市水平 [2] -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396.5亿元,同比增长5.3%,其中市级支出5770.4亿元,增长2.9% [2] 财政收入与支出结构 - 财政收入增长主要得益于持续深化财源建设、优化营商环境及稳增长政策,税收占比保持高位反映经济质量提升 [2] - 支出重点投向"四个中心"功能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两区"建设等重大战略,以及教育、就业、医疗等民生领域 [2] - 通过争取中央支持、盘活存量资产等措施增强财政资源统筹能力,保障重大项目和民生需求 [2] 稳经济政策实施成效 - 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减税降费及退税超1500亿元,政府采购合同中小微企业占比近80% [3] - 发行新增政府债券1216亿元,重点支持棚改、交通基础设施及新型基建项目 [3] - 通过"两重""两新"项目带动汽车、家电销售额超340亿元,小微企业平均担保费率降至1%以下 [3] 重点产业与财源培育 - 优化医药健康、新能源汽车等15个重点产业服务,独角兽企业和数字经济企业财政收入分别增长37.5%和16.5% [3] - 财政科技投入增长8.3%,高于财政收入增幅5.2个百分点,重点支持国家实验室、核心技术攻关及"三城一区"建设 [4] 民生领域投入 - 新增普惠性托位1.9万个,适龄儿童入园率和普惠率达93%,扩增中小学学位3.9万个 [4] - 新建养老服务中心105家、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点240个,新增家庭养老床位9829张 [4][5] - 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7.1万套、竣工8.3万套,完成老旧小区改造548个 [5] 财政管理与效率提升 - 压减一般性和非紧急支出30.3亿元,市级"三公"经费支出同比下降41.1% [6] - 通过全成本绩效管理压减资金2.8亿元,优化45项存量政策资金分配12.3亿元 [6] - 健全政府债券全周期管理,节约未来利息支出超30%,加强预算执行监控和财经纪律整治 [6]
欧洲重要人物访华,准备和中国讨的“定心丸”,让特朗普如坐针毡
搜狐财经· 2025-07-25 09:01
美国对欧加征关税及欧盟反应 - 美国总统特朗普计划从8月1日起对欧洲进口商品加征30%关税,引发欧盟27国强烈反对并誓言采取报复措施 [1] - 德国汽车出口产业(870亿欧元)、法国葡萄酒产业、意大利奢侈品行业(年收入损失15%)将受直接冲击 [1] - 欧盟反制清单针对美国波本威士忌、柑橘和汽车零部件,措施精准指向政治核心地区 [1] 中欧合作机遇 - 专家建议欧盟通过与中国合作开辟新市场,利用中国市场需求、制造能力和供应链重塑竞争力 [3] - 2024年中欧贸易额达7300亿欧元(相当于每分钟138万欧元),规模超过爱尔兰GDP [7] - 67%德国企业反对追随美国对华技术封锁,比例同比上升23%,反映市场力量超越政治干预 [8] 欧洲政要访华动向 - 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将访华,议题涵盖经济、科技、气候变化等领域 [3] - 访问目的包括寻求中国支持以应对美欧谈判失败,并施压美国担心中欧关系深化 [5] - 中国已与其他国家签订稀土供应协议,欧盟在关键资源谈判中面临滞后局面 [8] 欧盟对华认知偏差 - 部分欧盟政客仍持居高临下态度,低估中国反制能力且高估美国让步意愿 [7] - 德国工业联合会报告显示企业倾向务实合作,经济规律正推动中欧关系实际发展 [8] - 欧盟需调整策略,在气候变化、数字经济等领域与中国构建互补性合作 [5]
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如何?市人大常委会听取这份报告
新京报· 2025-07-25 08:53
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进展 - 京津冀区域协作格局正在成型 构建"一核两翼"空间布局 支持雄安新区创新发展 唱好京津"双城记" 促进与河北建立紧密分工协作和产业配套格局 [2] - 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入驻企业199家 2024年营收超50亿元 [2] - 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集聚企业5800家 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注册企业1870家 [2] - 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入驻企业269家 [2] - 设立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专项和科技创新协同专项 2023-2024年资助227项基础研究合作项目 [2] - 共建4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和2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2] 创新生态保障 - 组建25个高校联盟 开展合作项目1743项 [3] - 成立京津冀技工教育联盟和职业教育改革示范区 落实职称互认协议 年服务津冀人才约1000人次 [3] - 新版京津冀"一网通办"服务专区上线事项417项 移动端接入事项90项 试点开展"同城化"登记 [3] 存在问题与建议 - 跨区域利益协同存在短板 科技成果转化链条尚待贯通 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亟待提升 创新生态环境有待保障 [4] - 建议推动政策跨领域适用 协调落实企业在津冀的研发平台享受属地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 [4] - 建议推行京津冀人才绿卡制度 建设人才服务"一站式"平台 提升人才流动便利性 [5] - 建议完善跨区域政务服务协同机制 扩大"同事同标"事项 推动高频事项"一网通办"全覆盖 [5] - 建议深化监管执法协同 推动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标准对接 减少重复执法 [5] - 建议加大科技金融支持力度 发展跨区域科技担保体系 引导创投机构向津冀布局 [5]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跨省域高新区分园揭牌
中国经济网· 2025-07-25 02:54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联合招商会 - 会议于7月23日举办 旨在推动两区一县聚焦跨省域高新区和水乡客厅等重点区域联合招商 加快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优化营商环境 [1] - 会议由示范区执委会和开发者联盟主办 嘉善县政府承办 青浦区和吴江区政府协办 [1] 会议主要内容 - 示范区执委会解读了推动跨省域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举措和促进水乡客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意见 [2] - 两区一县围绕跨省域高新区战略规划和产业规划 推介各分园发展定位和建设重点 并发布招商需求 [2] - 开发者联盟成员单位分享投资心得 开展项目招商 提出重大项目落地需求 [2] - 示范区投资基金管理人进行基金路演 发布合作需求 [2] - 高能级创投机构共同发起成立示范区创投联盟 [2] - 发布《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一体化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行动方案(2025-2027年)》 [2] - 跨省域高新区3个分园揭牌 [2] 跨省域高新区规划 - 规划面积49.16平方公里 包括青浦园区、吴江园区、嘉善园区3个分园 [3] - 战略空间布局为"一芯引领、两廊带动、三片协同、多点支撑" [3] - 重点打造西岑科创中心作为创新策源之"芯" 建设G50数智创新走廊和蓝色珠链生态价值绿廊 [3] - 布局东部转移转化、西部高端制造、南部科创服务三大功能片区 [3] - 加快建设朱家角工业园、练塘工业园、汾湖创新经济产业园、汾湖科技创业园、祥符荡创新中心等产业园区和创新载体 [3] - 联动示范区先行启动区和全域 打造"核心区-拓展区-辐射区"联动发展框架 [3]
养护民企科技创新“一池春水”
经济日报· 2025-07-24 22:08
政策支持与金融创新 - 内蒙古自治区首单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债券成功落地,自然科学基金委试点与民营企业共同设立民企联合基金[1] -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技术转让及相关服务收入免征增值税[1] - 福建省支持民营企业常态化参与技术创新决策,浙江省民营企业牵头或参与重大科技项目占比不低于80%,并设立30亿元人工智能产业基金[2] - 湖南省长沙市构建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体系,建立数字化保护新模式[2] 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成果 - 鸿蒙操作系统首次进入电脑端,通义千问模型Qwen3创下开源模型性能多个新高[1] - 民营企业聚焦关键技术领域核心科学问题,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1] 当前面临的挑战 - 创新型企业在初创期面临融资约束导致投入不足[2] - 民营企业存在"人才难招"与"人才难留"的双重困境[2] - 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未完全打通,高校研发导向与市场需求存在错配[2] 未来发展方向 - 加大财政投入,设立科技创新引导基金,降低企业研发成本[3] - 优化人才引进机制,完善股权激励政策,给予职称评定、落户等政策倾斜[3] - 创建科技型企业专属信贷服务体系,构建以知识产权价值为核心的评价体系[3] - 推动民营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共建实验室,联合培养人才[4] - 支持企业组建跨领域产业创新联盟,突破行业关键技术瓶颈[4] -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完善侵权定罪标准,降低维权成本[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