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资管

搜索文档
国泰海通证券资管旗下60只基金9月29日起更名
国际金融报· 2025-09-25 15:25
公司品牌变更 - 国泰海通资管旗下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自2025年9月29日起变更名称 将原"国泰君安"前缀统一调整为"国泰海通" [1] - 此次更名共涉及60只基金 包含56只非公募REITs基金和4只公募REITs基金 各基金的基金代码保持不变 [1] - 公司已于2025年7月25日办理完成工商变更登记 法定名称由"上海国泰君安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变更为"上海国泰海通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1]
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国泰海通资管的突围之路
中国证券报· 2025-09-16 12:12
行业政策导向 - 证监会5月发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强化业绩比较基准约束作用 推动行业从追求贝塔收益向阿尔法收益转变 从规模导向转向投资者利益导向[1] - 指数增强基金因明确基准约束和量化模型驱动特性 在转型中占据有利位置 其业绩比较基准通常是跟踪的特定指数 多数设有跟踪误差要求[1] - 指数增强基金在被动化投资浪潮中迎来新机遇 2025年以来新成立增强型指数基金数量超110只 接近过去三年总和 创下新纪录[1] 公司产品布局 - 公司自2021年12月首只公募量化产品获批起 在不到24个月内布齐沪深300、中证500、中证1000三大宽基指数增强产品[2] - 同步推出科创、红利、全市场选股等策略产品 形成从大盘到小盘、从宽基到主题的公募量化全谱系产品线[3] - 量化投资团队核心人员稳定 目前14人中包括7名投资经理和4名专业投研人员 其中4人拥有博士学位 专业覆盖运筹学、数学、物理学、计算机和金融[3] 量化投资能力 - 团队深耕私募量化赛道十余年 采用基本面+实时量价深度融合模型 基本面赚选股收益 量价赚交易收益[4] - 2011年发行首只对冲基金 2014年布局机器学习 2018年加入实时量价模型 2020年实现量价与基本面结合[4] - 截至8月末 三只指数增强基金年化超额收益分别为:中证1000指增12.45%、中证500指增7.32%、沪深300指增6.43%[4] - 成立满两年的所有公募量化产品近两年业绩均位居行业前20%[4] 策略体系特点 - 构建多基准、多策略体系追求纯粹Alpha 形成五大策略体系针对不同基准定制专门策略[5] - 量化因子库约2000个因子 2024年剔除几百个因子化繁为简 量价因子占比超七成[5][6] - 开放5个交易时间段 主要在下午甚至尾盘交易 每个时间段实时计算所有因子和模型 能及时消化当日信息[6] - 通过全方位产品布局覆盖指数增强、全市场选股、行业主题选股 不同策略相互补充[6] 市场观点 - 当前A股存在赚钱效应 低利率环境下权益类资产配置性价比更高 整体机会大于挑战[7] - 成长相对价值重新进入占优景气周期 未来两年看好偏成长板块 小盘股性价比相对大盘股逐渐下降[7] - 建议将宽基指数增强作为核心配置获取市场整体收益 将全市场选股和科创主题产品作为卫星配置捕捉不同市场环境收益[7]
甬证资管换帅!闻明刚接棒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2025-09-12 08:25
甬证资管官网显示,甬证资管董事长由李抱变更为闻明刚。目前,李抱担任甬证资管母公司甬兴证券董 事长,闻明刚担任甬兴证券总裁和甬证资管董事长。 近日,上海甬兴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迎来新任董事长。 证券期货从业经历超三十年 自2020年甬兴证券与甬证资管成立后,李抱一直同时担任甬兴证券董事长和甬证资管董事长,直至此次 将甬证资管董事长职务交由闻明刚。 今年以来,已有东证资管、光大资管、兴证资管在内的多家券商资管子公司高管发生变更,其中不乏董 事长、总经理级别的高管变动。 8月,光大资管发布公告称,熊国兵因工作职务调整离任公司董事长职务,在新任董事长履职前,暂由 公司总经理乔震代为履行董事长职务。 去年归母净利润超3000万元 公司网站显示,甬证资管于2020年1月22日获得证监会核准设立,2020年4月2日取得营业执照,2020年 10月26日取得《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获准开业,公司注册地为上海市,注册资本为4亿元,为甬 兴证券全资子公司。 2024年年报显示,甬证资管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7213.88万元,其中资产管理业务净收入为4512.2万元, 利息净收入为200.26万元,投资收益为1164.75万元 ...
密集人事调整!光证资管高层又出新变动:车飞升任副总经理
华夏时报· 2025-09-10 10:46
公司人事变动 - 任命车飞为公司副总经理 自2025年9月8日起生效 其职业生涯涵盖信用评级 保险资管及证券资管 2017年加入后历任总经理助理 固定收益研究部总经理等职务 [2][3] - 2025年8月27日起法定代表人变更为乔震 乔震自2012年8月加入 历任产品与机构业务部总经理 总经理助理 副总经理 现任董事 总经理 [3] - 2025年8月21日熊国兵因工作调整不再担任董事长 由乔震代为履行董事长职责 [4] 资产管理规模与产品表现 - 管理总规模316.53亿元 共运作31只公募基金产品 由8位基金经理负责 [5] - 净资产规模从2022年初244.49亿元逐步增长至当前水平 2024年四季度冲高至318.59亿元以上 此后维持在300亿元以上 [5] - 31只产品近一年收益全部为正 多只权益类基金近一年回报率超过50% [5] - 光大阳光启明星创新驱动主题混合A B C份额近一年收益率分别达51.74% 50.90%和49.71% [5] - QDII产品光大阳光香港精选混合人民币A 美元A 人民币C份额近一年回报达46.97% 46.89% 46.10% [5] - 光大阳光智造混合及光大阳光混合等产品近一年回报多数超过30% [5] - 固收类产品光大阳光添利债券近一年回报超7% 光大阳光稳债中短债以控制回撤和流动性管理见长 [6] 行业竞争优势 - 资源整合能力突出 可高效整合投行 营业部等资源形成销售合力 [6] - 产品设计灵活且投资范围广泛 可涉足标准化资产及非标资产如信托贷款 未上市股权 [6] - 定制化服务能力出色 能依据客户风险偏好量身定制多资产多策略组合 [6] 行业竞争劣势 - 投研人才吸引力受限 因市场化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7] - 合规成本显著增加 需满足与公募基金相近的严格信披和监管要求 [7] - 税收政策优势不足 公募类产品无法享受买卖差价免税 分红免税等优惠 [7] - 产品流动性欠佳 部分产品设有较长封闭期或特定开放安排 [7]
光大证券资管任命车飞为副总经理
中国经济网· 2025-09-10 06:13
高管任命 - 上海光大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任命车飞为副总经理 任命自2025年9月8日起生效 [1][2][3] - 车飞同时兼任公司固定收益研究部总经理 [1][3] 新任高管背景 - 车飞拥有硕士学历 毕业于英国雷丁大学 [3] - 其过往从业经历包括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 阳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财富管理中心 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资产管理部 [1][3] - 车飞于2017年加入公司 此前担任总经理助理职务 [1][3] - 其已取得证券公司高级管理人员资格与基金从业资格 [3]
财通资管叶晓明:投融联动探索差异化发展,精耕细作试写“五篇大文章”
券商中国· 2025-09-03 07:09
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 - 资产证券化成为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方向 券商资管凭借双牌照优势在投融联动和资本市场创新业务中具备独特优势 [1] - 公司ABS业务2024年新发规模428.42亿元 交易所市场排名第八 连续三年保持30%以上增速 银登及保登中心类ABS发行近400亿元 [2] - 累计发行206只ABS产品 总规模达1650.9亿元 [2] 科创企业融资创新 - 科创企业面临轻资产、融资难问题 知识产权ABS成为创新融资路径 可实现低成本可持续间接融资 [3] - 公司构建全周期产品矩阵 涵盖ABS/Pre-ABS/私募REITs/公募REITs 提供资产筛选至运营的全链条服务 [4] - 通过三层次支持科创企业:直接盘活存量资产 与科技金融公司合作盘活大数据资产 探索数字资产证券化路径 [4] 知识产权证券化实践 - 成功发行全国首单包含游戏动漫版权的知识产权ABS产品 规模1.04亿元 涉及13家专精特新企业114项知识产权 [5] - 项目采用多样化估值方法 获得政府贴息扶持及银行保函支持 最终实现1.43%的实际融资利率 [8] - 创收并非首要目标 重点体现国有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担当精神 [5][8] 数字资产证券化前景 - 数字资产标准化程度高且变现能力强 伴随数字交易所基础设施完善 估值变现融资前景可期 [10] - 当前数字资产集中于平台企业及地方政府 融资模式需完善 多采用银行信用背书质押融资方式 [10] - 数据中心REITs获监管支持 作为AI算力基础设施具有稳定现金流 是理想的公募REITs底层资产 [11] REITs市场布局 - 全球REITs市场规模约1.8万亿美元 国内公募REITs市值约2200亿元 仍处起步阶段 [13] - 公司构建多层次REITs全流程业务链 覆盖Pre-REITs培育至存续期管理 推进江山水利/庐山西海/舟山水产城等项目 [12] - 私募REITs与公募REITs形成差异化互补 全国首单清洁能源持有型不动产ABS规模未披露但具创新示范意义 [13] 业务转型方向 - REITs管理需从投行业务向资产管理转型 兼具资产链接与投资管理能力 实现真正投融联动 [14] - 在利率下行背景下 稳定成长性现金流资产成为大类资产配置重要组成部分 [14]
华泰证券资管:拟运用不超过3200万元自购旗下权益类公募基金
新浪财经· 2025-08-25 08:07
公司自有资金投资计划 - 公司将于近期运用不超过3200万元自有资金投资旗下权益类公募基金 [1] - 自有资金持有期不少于1年 [1] - 投资行为基于对中国资本市场长期健康稳定发展及公司主动投资管理能力的信心 [1] 公募基金规模数据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旗下公募基金总规模达1651.11亿元 [1] - 非货币型基金规模为272.63亿元 [1] - 总规模较2024年末增长20.16% [1] - 非货币型基金规模较2024年末增长12.05% [1]
国证资管,两高管离任!
中国基金报· 2025-08-13 12:04
公司人事变动 - 国证资管披露三项人事变动 许彦冰不再担任首席信息官 张南森不再担任副总经理 均因工作调整于2025年8月11日离任[1][4] - 任命梁德汉为首席信息官 任职日期为2025年8月11日 梁德汉同时担任国投证券信息技术委员会主任及系统运维部总经理[1][3] - 梁德汉具有丰富信息技术从业经历 曾任金证科技技术服务部及交易产品部职务 在国投证券历任信息技术部核心交易运维组负责人、系统运维部总经理等职[3] 公司经营表现 - 2024年国投证券资管业务净收入3.17亿元 同比减少2.46%[5] - 截至2024年末国证资管受托产品数量216只 管理规模1131.10亿元 同比下降25.5%[5] - 公司正在申请公募牌照 2025年年底为参公大集合产品完成转型最后期限[5] 行业动态 - 券商资管行业高管变动加速 2025年以来已有东方红资管、华泰证券资管等10余家机构发生高管更迭[5] - 高管变动多因工作安排、任期届满等组织层面因素 体现券商资管基于战略规划对高管团队的主动调整[6] - 行业正从规模驱动向能力驱动转型 主动管理能力与综合金融服务能力成为竞争核心[6]
国证资管,两高管离任!
中国基金报· 2025-08-13 11:55
国证资管高管人事变动 - 国证资管于2025年8月12日披露三项人事变动 首席信息官许彦冰和副总经理张南森因工作调整离任 同时任命梁德汉为新任首席信息官 [2][3] - 梁德汉同时担任国投证券信息技术委员会主任及系统运维部总经理 拥有丰富的技术背景 曾任金证科技技术支持岗及国投证券多个信息技术管理职务 [4] - 许彦冰曾任职于中关村证券和安信证券信息技术部门 张南森曾在湘财证券、银华基金及国投瑞银基金担任管理职务 [5] 公司历史与业务表现 - 国证资管前身为安信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于2024年11月25日更名为现名 [6] - 2024年国投证券资管业务净收入3.17亿元 同比减少2.46% 截至期末受托产品数量216只 管理市值1131.10亿元 同比下降25.5% [6] - 公司目前正在申请公募牌照 并于2025年6月底宣布4只参公大集合产品处置方案 其中3只变更管理人 1只转为私募资管计划 [6] 行业高管变动趋势 - 2025年以来券商资管行业高管变动加速 涉及东方红资管、华泰证券资管等10余家机构 [6] - 变动原因主要为工作安排、任期届满及正常人事调整 反映公司基于战略规划和管理需要的主动团队调整 [7] - 行业正从规模驱动向能力驱动转型 主动管理能力和综合金融服务能力成为竞争核心 [7]
公募业绩亮点频现、投融联动浇灌实体 财通资管走出差异化发展路径
证券日报网· 2025-08-01 12:13
公募基金非货管理规模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全市场已有三家券商资管的公募非货管理规模超千亿元[1] - 财通资管以1009.07亿元的非货管理规模排名行业第三[1] 基金产品业绩表现 - 财通资管科技创新一年定开基金过去1年、2年、3年业绩在强股混合型基金中分别位列前2%、前8%、前1%[1] - 财通资管数字经济A基金过去1年、2年收益率在强股混合型基金中分别排在前2%和前5%[1] - 财通资管创新成长A基金过去1年收益率在强股混合型基金中居前5%[1] - 财通资管鸿享30天滚动持有发起式中短债A过去1年、2年、3年收益率在短债债券型基金中分别居前1%、前2%、前2%[1] - 财通资管鸿佳60天滚动持有发起式中短债A过去3年业绩在短债债券型基金中稳居前4%[1] 业务发展布局 - 财通资管将主动管理视为核心竞争力,较早打造权益、固收等核心团队[2] - 公司持续拓展FOF、量化、海外投资等领域[2] - 2025年3月新获批QDII业务资格,向全球化方向发展[2] 投融联动业务 - 财通资管着力发展资产证券化(ABS)业务[2] - 2025年上半年共发行33只ABS产品,发行规模259.8亿元,排名行业第8[2] - 截至2025年6月30日累计发行206只ABS产品,总规模达1650.9亿元[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