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

搜索文档
美国第二季度GDP增速上修至3.8%,创近两年新高,PCE物价指数2.6%
搜狐财经· 2025-09-25 13:05
美国经济在第二季度以近两年来最快的速度增长,这得益于消费者支出数据被大幅上修。 25日周四,美国经济分析局(BEA)公布的初步数据显示: 作为经济增长核心引擎的消费者支出,其增速从此前的1.6%上修至2.5%,成为本次数据修正的关键驱动力。 同日发布的其他数据显示,商业设备订单增长稳健,商品贸易逆差收窄幅度超预期,初请失业金人数也降至7月中旬以来的最低水平。有关美国经济衰 退的担忧进一步降温。 消费与投资共同推动增长 消费者支出:季化环比增速从1.6%的初值上修至2.5%。 非住宅类投资:增速从5.7%上修至7.3%,显示企业投资意愿强劲。 住宅类投资:则出现小幅下修,萎缩幅度从4.7%扩大至5.1%。 国内总收入(GDI):作为衡量经济活动的另一项关键指标,其增速从4.8%下修至3.8%,与GDP增速保持一致。 增长前景喜忧参半 尽管第二季度的经济表现强劲,且第三季度开局良好,但经济学家对未来的增长前景看法不一。亚特兰大联储的GDPNow模型在周四的数据发布前,预 测第三季度(7月至9月)的经济增长率将达到3.3%。 然而,经济学家对第四季度的增长前景则不那么乐观。市场普遍担心,就业市场的疲软迹象可能会削弱 ...
经合组织上调25年中国经济增长率预期至4.9%
36氪· 2025-09-24 04:09
按各国和地区来观察 2025年的增长率预测,美国为1.8%,上调0.2个百分点。与2024年的2.8%相比有所 下降。高关税和移民减少抵消了旺盛的高科技投资的效果。失业率上升等经济放缓迹象已经显现。 经合组织对2025年世界经济增长率的预测为3.2%。较上次6月的预测上调0.3个百分点。美国 的AI相关投资和中国的财政刺激将做出贡献。按各国和地区来看,美国为1.8%,上调0.2个 百分点。但与2024年的2.8%相比有所下降……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以下简称:经合组织)9月23日发布预测称,2025年世界增长率将达到 3.2%。较上次6月的预测上调0.3个百分点。美国的人工智能(AI)相关投资和中国的财政刺激将做出贡 献。针对美国的关税措施,经合组织提出看法称,关税启动之前生产和贸易方面存在抢搭末班车需求, 这一负面影响尚未完全显现。 从前景来看,特朗普关税作为一大风险因素将继续存在。截至8月底,美国的有效关税税率达到 19.5%,创出1933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政策的不确定性也很高,将成为削弱投资和贸易的因素。经合组 织预测,全球经济增长率2024年为3.3%,但2025年将放缓至3.2%,2026 ...
经合组织上调25年中国经济增长率预期至4.9%
日经中文网· 2025-09-24 02:58
全球经济增长预测 - 经合组织预测2025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3.2% 较2024年6月预测上调0.3个百分点 [2] - 2024年全球经济增长率预计为3.3% 2026年将放缓至2.9% [4] - 美国AI相关投资与中国财政刺激政策对全球增长形成主要贡献 [2] 美国经济展望 - 2025年经济增长率预测为1.8% 较6月预测上调0.2个百分点 但低于2024年的2.8% [2][5] - 有效关税税率达19.5% 创1933年以来最高水平 高关税与移民减少抵消高科技投资积极影响 [4][6] - 失业率上升显示经济放缓迹象 政策不确定性成为削弱投资贸易的因素 [4][6] 欧元区经济预测 - 2025年增长率预测上调0.2个百分点至1.2% 当前政策利率为2% 仅为2023-2024年峰值4%的一半 [5][6] - 多次降息缓解贸易摩擦影响 但经济增长仍显疲软 [6] 中国经济表现 - 2025年增长率预测上调0.2个百分点至4.9% 与2024年5%基本持平 [5][6] - 财政刺激政策对经济形成支撑 但2026年因美国关税前出口激增的反作用性下滑及财政支出缩小 预计增速降至4.4% [6] 日本经济趋势 - 2025年增长率预测大幅上调0.4个百分点至1.1% 主要受益于坚挺的企业收益与投资增长 [5][6] - 2026年增长率预计放缓至0.5% 较2025年显著下降 [5] 新兴市场与风险因素 - 新兴市场国家经济保持超过6月预期的稳健态势 [6] - 财政风险成为世界经济担忧因素 防卫费与老龄化应对支出增加 全球国债收益率上升反映投资者风险担忧加剧 [6]
从泰勒规则说起:美联储是否面临信誉危机?
伍治坚证据主义· 2025-09-11 02:13
泰勒规则的背离与美联储政策 - 泰勒规则提出政策利率应基于中性利率、通胀缺口和产出缺口设定 通过简单公式指导央行利率决策[2] - 2021-2022年美国通胀率飙升至9% 按泰勒规则联邦基金利率应达11%-12% 但实际最高仅5.5% 存在5-6个百分点差距 激进模型差距近10个百分点[2] - 美联储大幅偏离传统规则却成功实现通胀降温 且未引发经济衰退[3] 信誉资本的作用与局限 - 美联储凭借数十年建立的"通胀斗士"声誉 通过表态和小幅加息即引导长期利率变动和稳定市场预期[3] - 信誉被视为有限的社会资本 每次使用都会消耗 若下次通胀再现 市场信任度可能下降 迫使美联储采取更激进加息策略[3] - 穆迪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美国GDP平均增速仅1.4% 第一季度下滑0.5% 第二季度反弹至3.3% 消费虽恢复但增长疲弱[3][12] 经济结构性风险与政策矛盾 - 劳动力市场繁荣消退 未来几个月可能出现负就业增长 实体经济表现与AI题材股市火热形成反差[4] - 关税政策获政治共识但遭经济学界普遍反对 历史经验表明广泛关税将推高物价并拖累增长 类似1930年斯穆特-霍利关税危机[4] - 移民签证收紧导致劳动力短缺 工资上涨推高通胀却未提升生产率 与关税政策叠加形成"自制的滞胀"[4] 财政与货币政策约束 - 财政刺激空间因疫情期数万亿美元纾困、基建和绿色法案大幅缩水 债务达历史高位 国会分裂和市场戒心制约未来支出能力[5] - 美联储独立性受政治干预威胁 两党斗争将利率决策政治化 可能损害央行信誉有效性[5] - 股市繁荣由最富20%家庭支撑(贡献50%消费) 其中前10%富人占主导 若AI概念退潮或大盘回调将暴露底层消费脆弱性[5] 中长期经济前景判断 - 短期靠AI和财政余温维持表面繁荣 中期政策引发的滞胀风险逐渐显现 长期若美联储信誉与独立性耗尽将失去关键经济稳定机制[6] - 美国经济面临"政策性滞胀陷阱" 综合关税、移民收紧、财政受限、央行信誉透支等多重压力[5] - 经济抗风险能力减弱 类似负重老牛面临草料耗尽与枷锁加重困境 难以应对重大外部冲击[5]
欧元区物价走势现分化!德国通胀意外加速 突破央行2%目标上限
智通财经· 2025-08-29 13:10
德国通胀数据 - 德国8月通胀率从7月的18%升至21% 突破2%关口 主要受食品成本上涨和能源价格降幅收窄影响 [1] - 德国通胀数据高于经济学家调查预测的2%中值 [1] - 德国央行预计未来几个月通胀率将突破2% 较6月预测值略有上调 [3] 欧元区通胀分化 - 法国通胀率维持在08%的低位 远低于欧洲央行目标 [1] - 意大利通胀率录得17% 接近目标水平 [1] - 西班牙通胀率达到27% 已超过目标上限 [1] - 欧元区20国整体通胀数据预计呈现温和加速态势 Bloomberg Economics预计通胀率将从2%微升至21% [1] 欧洲央行政策预期 - 欧洲央行官员释放信号表示将在9月会议再次维持2%的借贷成本不变 [3] - 投资者已不再确信今年还会进一步降息 经济学家仍预期12月可能进行最后一次调整 [3] - 多数官员认为通胀风险总体平衡 强调欧洲经济展现的韧性 [3] 通胀预期与经济展望 - 欧洲消费者未来12个月的通胀预期在7月保持稳定 未来3年的通胀预期仅小幅上升 [3] - 德国整体通胀率9月甚至可能进一步走高 但整体仍处于温和去通胀进程 [3] - 预计2026年德国通胀率将持续低于2% [3] - 德国经济在经历两年萎缩后仍复苏乏力 大规模公共支出有望从2026年起推动经济复苏 [3] 德国劳动力市场 - 德国失业人数突破300万大关 [4] - 德国失业率稳定在63% [4] - 经季节调整后的失业人数减少了9000人 [4]
日本6月实质薪资连续第六个月下降,引发经济复苏担忧
搜狐财经· 2025-08-06 00:28
薪资与通胀趋势 - 日本6月实质薪资同比下降1.3% 为连续第六个月下降 降幅为1月以来最低但凸显消费压力[1] - 5月实质薪资修正后同比下降2.6% 显示6月降幅有所收窄[1] - 6月名义整体现金所得同比增长2.5%至511,210日元 创四个月最大增幅 高于5月修正后的1.4%[1] - 6月基本工资同比上涨2.1% 加班工资上涨0.9% 特别支付额增长3%但仍落后通胀[1] 通胀与经济环境 - 日本6月消费者通胀同比上涨3.8% 为七个月最低涨幅但仍超过央行目标水准[1] - 核心通胀持续高于央行目标 为加息提供空间 但地缘政治和关税加剧经济风险[1] 消费动能与政策影响 - 实质薪资作为家庭购买力关键指标持续下滑 引发对消费拉动型复苏的担忧[1] - 薪资增长趋势是日本央行决定下次加息时机的关键监测因素之一[1]
IMF提高2025—2026年拉美增长预期
商务部网站· 2025-08-01 15:42
彭博社7月29日报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报告预计2025年拉美地区经济增 长或达2.2%,较4月提升0.2个百分点,2026年增长2.4%。就地区主要国家而言,2025年 巴西预计增长2.3%,较4月增加0.3个百分点,2026年2.1%,较4月增加0.1个百分点; 2025年墨西哥增长0.2%,较4月增加0.5个百分点,2026年1.4%,与4月预估值持平; 2025年阿根廷增长5.5%,2026年4.5%,与4月预估值一致。尽管拉美增势总体上调,但 相较其他新兴经济体或发展中国家,该地区表现继续保持"垫底",IMF预计2025年新兴 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增长将达到4.1%,2026年4%。 (原标题:IMF提高2025—2026年拉美增长预期) ...
欧元区二季度经济环比增长0.1%
新华社· 2025-07-30 12:33
从国别来看,欧盟第一大经济体德国二季度GDP环比萎缩0.1%,同期法国、西班牙分别环比增长 0.3%和0.7%。意大利环比萎缩0.1%,爱尔兰环比萎缩1%。 欧盟统计局公布的一季度GDP终值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欧元区GDP环比增长0.6%,欧盟环比 增长0.5%。 新华社布鲁塞尔7月30日电(记者单玮怡)欧盟统计局30日公布的初步数据显示,经季节调整后, 今年第二季度欧元区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增长0.1%,欧盟GDP环比增长0.2%。 分析人士指出,美欧近期就关税达成新贸易协议,不仅意味着欧盟对美国出口面临高水平关税,欧 盟出口竞争力将遭到削弱,而且随着欧盟对美投资增加,加上部分企业因关税影响将生产从欧洲迁至美 国,欧洲本土产业发展和就业岗位势必受到不利影响,从而拖累欧盟经济增长前景。 数据显示,经季节调整后,今年第二季度欧元区GDP同比增长1.4%,欧盟GDP同比增长1.5%。今 年第一季度,欧元区GDP同比增长1.5%,欧盟GDP同比增长1.6%。 ...
美达拉斯联储:移民限制将在今年打击美国经济
快讯· 2025-07-09 00:08
移民政策对美国GDP增长的影响 - 美国达拉斯联储研究报告指出,南部边境移民急剧减少及特朗普政府加大驱逐力度可能导致2025年GDP增长率收缩0.8个百分点 [1] - 跨境人数减少是经济增长受挫的主因,占预计GDP下降的93% [1] - 在"大规模驱逐"情境下(2027年底前每年驱逐100万人),2025年GDP增速或降低0.9个百分点,2027年底前累计下降1.5个百分点 [1] - 研究结果因历史数据有限被标注为"极具不确定性" [1]
高债务实质是“老年病”——拉长时间看国家由盛转衰
李迅雷金融与投资· 2025-06-08 07:36
政府债务与宏观经济 - 发达国家的政府债务率普遍较高,日本超过250%,美国约为125%,意大利、法国、加拿大、英国等均超过100%,而新兴经济体如东盟国家政府债务率在30-40%左右,低于60%的国际安全标准线[1]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全球公共债务/GDP比率将达到95.1%,2030年可能进一步上升至99.6%,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宏观杠杆率为217%,发达国家为255%[7] - 2024年全球债务额增加7.2万亿美元,达到318.4万亿美元,全球宏观杠杆率水平持续攀升[7] 国家债务特点与成因 - 日本政府债务率全球最高达240%,主要由于90年代房地产泡沫破灭后政府持续投入财力拉动经济,而居民和企业部门减债缩表[10] - 美国政府债务率在次贷危机期间从60%升至100%以上,疫情期间从100%升至最高129%,同时企业和居民部门降杠杆[12] - 中国中央政府债务率约25%,但地方债增速是GDP三倍,隐性债规模较大,企业部门杠杆率较高[16] 债务与经济结构关系 - 全球债务率易升难降源于举债边际效应递减,长期和平导致经济结构老化、阶层固化和贫富差距扩大[17] - 人口老龄化导致抚养比例上升,财政开支增加,逆全球化增加社会成本,各国军费开支上升推高债务[17] - 中国GDP增长对投资依赖度是全球平均水平两倍,地方债高增长阶段均与GDP下行压力相关[19] 制造业与经济发展 - 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从24%降至15%,中国制造业占全球比重超过30%,制成品出口总量全球第一[24] - 美国传统制造业回归面临成本劣势,产业链供应链重建需要很长时间[26] - 美国服务业占比超过80%,制造业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高[24] 企业生命周期 - 美国上市公司平均寿命为14.5年,中位数8.9年,财富500强企业平均寿命从1964年60年降至2014年18年[20] - 中国民营企业平均寿命3.7年,中小企业平均寿命2.5年,比西方同类企业更短[21] 人口老龄化影响 - 中国总和生育率约1.1,全球倒数前三,预计2030年步入超老龄化社会,2047年总人口可能跌破12亿,2100年跌破7亿[6] - 2030年前后中国老龄化率将超过美国并加速上升,宏观杠杆率已超发达国家平均水平[30] - 全球平均预期寿命从1900年32岁提高至2023年73岁,但总和生育率降至2.1-2.2之间[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