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AI for Science
icon
搜索文档
深圳的预言:谁是下一个万亿级“腾讯”?
新浪财经· 2025-09-25 09:41
核心观点 - 晶泰控股2025年上半年业绩表现突出 实现营业收入5.17亿元 同比增长403.8% 首次半年盈利1.42亿元[1] - 公司被类比为"下一个腾讯" 因在AI应用时代率先盈利 且与腾讯早期发展路径相似 均从基础设施搭建起步[1][2][3] - 公司通过AI驱动的分子研发平台 在药物研发、新材料及农业科技领域实现技术外溢与生态扩张[2][3][6]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5.17亿元 同比增长403.8%[1] - 首次实现半年盈利1.42亿元[1] - 与DoveTree合作金额达59亿美元 与礼来合作金额达2.5亿美元[1][8] 业务进展 - 药物研发领域与辉瑞、礼来、DoveTree及韩国东亚制药等国际企业合作 覆盖全球TOP20药企中的16家[1][4][8] - 新材料领域与协鑫集团签署10亿元钙钛矿研发订单 并涉及锂离子电池材料开发[2][8][9] - 农业科技领域与恒健控股、寿光蔬菜合作打造"人工智能+种业"创新联合体[9] - 孵化剂泰医药、希格生科、耀速科技、莱芒生物等项目 形成上下游协同效应[2] 技术优势 - 采用"量子物理+AI+机器人"研发平台 将药物发现周期缩短至传统三分之一[6] - AI for Science技术可降低新材料行业研发成本70%[6] - 通过"第一性原理+AI+自动化"模式 在虚拟环境中生成数百万候选分子并快速筛选至十数个优选分子[6] - 机器人实验室自动执行分子合成、提纯与测试 形成动态闭环研发模式[6] 市场规模 - 全球药物研发外包服务市场规模预计2030年达3,632亿美元[5] - 全球材料科学研发开支预计2030年达1,779亿美元[5] - 两大领域合计市场规模约3.9万亿元人民币[5] 商业模式 - 通过机器人研发服务获得高利润率现金流[7] - 药物发现业务除研发费用外 还可获得里程碑付款及销售分成[7] - 平台化技术具备边际成本递减特性 可应用于多领域[6][7] 股东背景 - 腾讯持股13.66% 为重要股东及基石投资人[4] - 腾讯布局基于对创始人团队技术实力及行业前景的认可[4] 发展前景 - 公司已官宣40余个合作 涉及欧美领先药企的重磅管线[7] - 未来可通过分子精确设计在多领域创造高附加值物质分子[9] - 有望通过平台化扩张实现万亿市值目标[3][7][9]
周伯文“六问”AGI for Science 探索科学智能边界
新华财经· 2025-09-25 08:02
新华财经上海9月25日电(记者杜康)"当一个领域变得炙手可热时,我们往往会想起一句老话:人们总 是高估一项技术在短期内的影响,导致出现泡沫;但从长远来看,却又容易低估其革命性的潜力——这 便是'阿玛拉定律'。"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首席科学家周伯文以此为引,抛出了自己对AGI for Science的"六问"。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加速演进,人工智能与各交叉领域的科学研究也在紧密结合,服务于生物医药、材料 科学、电子技术等实体经济方面的科技创新,这种人工智能驱动科学创新(研究)的模式,在业界被称 作"AI for Science",一般简称为"AI4S",也可以称为"科学智能"。而具有泛化智能的AGI(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也即通用人工智能,则是AI的下一阶段目标。 AI for Science的价值已得到学界公认。前不久举办的2025浦江创新论坛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专题论坛 上,有十项成果发布,包括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清华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香港城市大学联合发布首 个通专基座联合驱动的蛋白质设计AI科学家Amix-Agent;上海交通大学发布多模态环肽合成深度学习 ...
AIforScience拐点已至?AI杀手级应用催生科技文明STC!
创业邦· 2025-09-21 14:38
公司产品与定位 - 公司发布科技文明STC中文版 这是一个以论文为数据库的AI问答平台 旨在将用户群体从科学家扩展到普通大众[3] - 平台基于全球数亿篇顶级期刊论文构建 每条回答都明确标注来源 确保可追溯性和权威性[11] - 产品采用主动式AI交互模式 持续性推送前沿科技信息并主动科普知识 而非传统"你问我答"模式[7][8] - 平台具备跨学科知识关联能力 能主动提供来自不同学科的深度信息 例如查询阿尔茨海默病预防时同时关联营养学研究[21][23] 市场机会与行业背景 - 2024年全球发表266万篇论文 其中国内发表84.5万篇 加上历年论文总数形成可观的知识信息库[4] - 当前论文生态存在价格、版权、文化、语言等障碍 造成巨大数字鸿沟 阻碍其发挥更大价值[4] - AI for Science领域长期未实现突破 该平台是AI for Science概念在C端落地的大胆尝试[6][24] - 红杉中国在今年对公司进行了一轮投资 显示资本对AI for Science探索的支持[4] 技术创新与产品优势 - 重新定义人与AI的交互模式 从工具提升为主动的知识引导者 让用户感到像拥有私人科学顾问[8][10] - 核心竞争力在于对"可信知识"的极致追求 通过论文数据库对抗AI幻觉问题[11] - 极大降低科研与技术开发门槛 当开源社区与分布式协作网络让创新不再依赖昂贵实验室时 "人人都搞科技"时代正在加速到来[13] - 通过AI技术扮演知识"翻译官"和"引导者"角色 将专业晦涩的学术内容转化为普通人可理解的信息[19] 行业影响与变革 - 将推动科技产业链经历深刻的结构性重塑 传统线性产业链将被开放、动态和分布式的创新生态网络取代[15] - 大型企业和科研院所不再是技术创新唯一源头 更多创新将来自跨地域、跨学科的开发者社区[15] - 制造业随之变革 3D打印、柔性生产和微型工厂技术使生产制造环节越来越分散和本地化[19] - 科技金融服务不再局限于传统风险投资和IPO 科技教育也不再是高等学府专利 在线学习平台和AI导师系统使任何人都有可能获得高质量科技教育[19] 发展前景与战略意义 - 有机会成为影响大众生活、创造实际价值的"杀手级应用" 推动AI for Science从概念走向C端落地[24] - 将构建个性化知识图谱 像专属学术导师般精准推送最符合用户需求的知识 避免信息过载[24] - 未来可能建立实时研究预警机制 持续监测全球学术论文库 在突破性论文发表时第一时间向用户发出预警[25] - 在STC文明平民化进程中展现中国团队的独特创新和领先优势 有望激发全社会对科学探索的热情[28][29]
2025浦江创新论坛今开幕
国际金融报· 2025-09-21 09:00
论坛规模与参与情况 - 论坛规模和参会嘉宾数量达历届之最 共有来自45个国家和地区的550余位嘉宾参与 覆盖300多家机构[1] - 主宾国白俄罗斯与中方联合举办"中白科技创新年"系列活动 包括合作项目签约和共建机构揭牌等重要仪式[1] - 历届主宾国和部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积极参与 举办中欧医学影像人工智能合作与发展论坛、中德绿色科技与产业合作论坛等活动[1] 论坛内容与活动安排 - 精心策划AI for Science、量子智能、可控核聚变等30余场前沿领域专题论坛和闭门会议[2] - 邀请诺贝尔奖、沃尔夫奖、图灵奖等全球顶尖科学奖项得主参与 聚焦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2] - InnoMatch技术转移大会面向全球发布10000项技术需求 企业投入资金超200亿 发布2000个人才需求岗位[2] - 展示80余项前沿领域首发首秀产品和体验场景 吸引120多家行业骨干企业线上线下参展[2] - WeStart创业投资大会共有全球四大前沿领域1487个团队报名 其中境外项目71项 100个优质项目进行路演[2] 技术支持与服务创新 - 论坛升级基于大模型技术的浦江专属AI智能体小江豚2.0 具备实时直播、多语种查询、智能导航等功能[3] - 通过"线上+线下"融合部署 为参会嘉宾提供全流程智能化沉浸式服务[3] 论坛定位与历史沿革 - 论坛自2008年创设以来已连续举办18届 坚持启迪创新思想、传播创新理念、激励创新精神的使命[3] - 立足全球视野、国家需求、科技前沿 凸显国际化、聚焦专业化、关注青年创新[3] - 打造国际科技合作交流重要窗口 国家科技创新实践平台 全球科学家创业者集聚交流平台[3]
2025浦江创新论坛在上海开幕 诺奖、图灵奖等得主参与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9-20 13:52
9月20日下午,以"共享创新共塑未来:构建开放合作的全球科技共同体"为主题的2025浦江创新论坛在 上海开幕。本届论坛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主宾国为白俄罗斯共和 国,主宾省为辽宁省。 本届论坛规模和参会嘉宾数量均达历届之最。共有来自美国、德国、瑞士、英国、法国、荷兰、丹麦、 日本、新加坡、西班牙、澳大利亚、韩国、匈牙利、奥地利、巴西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等45个国家和地 区的300多家机构的550余位嘉宾参与本届论坛。 浦江创新论坛自2008年创设以来,已连续举办18届。论坛坚持以启迪创新思想、传播创新理念、激励创 新精神为使命,立足全球视野、国家需求、科技前沿,凸显国际化、聚焦专业化、关注青年创新,努力 打造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交流的重要窗口,国家重要科技创新实践的重要平台,全球科学家、创业者集聚 的交流平台。 本次论坛,主宾国白俄罗斯与中方联合举办的"中白科技创新年"系列活动成为焦点,涵盖合作项目签 约、共建机构揭牌等重要仪式,为两国科技合作注入新动力。同时,历届主宾国和部分"一带一路"合作 国家将积极参与,通过举办中欧医学影像人工智能合作与发展论坛、中德绿色科技与产业合作论坛等活 ...
紫东太初4.0多模态推理大模型在光谷正式发布
证券日报网· 2025-09-19 13:50
论坛上,由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与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以下简称"武智院")联合打造的紫东太初 4.0多模态推理大模型在光谷正式发布。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副总工程师、武智院院长王金桥在接 受记者采访时介绍,从3.0原生的多模态统一框架到4.0多模态细腻度的复杂思考,紫东太初完成了国产 大模型从"纯文本思考""简单操作带图思考"到"细粒度多模态语义思考"的三重跃迁。 本报讯 (记者李万晨曦) 9月19日,2025东湖国际人工智能高峰论坛在湖北省武汉市中国光谷科技会展中心圆满召开。大会旨在 深入贯彻国家关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积极响应国务院"人工智能+"行动规划,以人工智 能核心要素为创新牵引,汇聚产学研用各界力量,共同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高新(600133)区相关单位负责人、业界专家学者、产学研各界代表齐聚一堂, 围绕大模型演进、具身智能、AI for Science及产业发展等前沿议题展开深度交流。 为深入探讨AI赋能科研的核心价值与前沿趋势,本次论坛特别设立"AI for Science"圆桌对话环节,围 绕"人工智能在科研中的代表性成果""AI4S对研究范式的革新影响""紫 ...
人民播客——“人工智能+”行动解读① 科研正从“大海捞针”走向“精准导航”?
人民网· 2025-09-18 06:00
这释放了什么信号?AI到底怎样颠覆传统的科研模式?"科学大模型"和我们熟悉的ChatGPT、DeepSeek 有啥不一样?AI怎么打破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壁垒"?未来5到10年,科研形式会发生翻天覆地的 变化吗? 本期嘉宾来自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赋能科学技术)领域的先行者——北京科学智能研究院,我们邀 请到了研究院院长李鑫宇,他将以生动的语言,带我们踏上一次"科研未来之旅",深入了解这场正在发 生的"科研范式革命"。 本期嘉宾:北京科学智能研究院院长李鑫宇 近期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加快实施六大 重点行动,"人工智能+科学技术"排在首位。 对话AI摘编: 主持人: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将"人工智能+科学技术"放在六大行动首 位,在您看来这传递了什么信号? 李鑫宇:首先国家敏锐把握到了它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从历史角度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 直是核心,把它放在首位和整体发展逻辑一致,它是"AI+各行业、各领域"的底层支撑。这是重新梳理 二者关系的重要政策——这次是把科学技术重新拉回视野,找回"以科技突破为底 ...
Z Potentials|专访Kepler:从GRAIL、Databricks出走,用Agent一周拿下明星BioTech首单
Z Potentials· 2025-09-18 02:43
在生命科学的浩瀚实验室里,数据洪流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涌来 —— 基因测序成本以超过摩尔定律的速度,在二十年间断崖式下降了 18 万倍,而数据量 却呈指数级暴增超过亿倍 —— 但科学家们仍被困在原始的工作范式里:手动检索海量文献、反复跨部门沟通需求、苦等数周乃至数月的分析结果。 硅谷出 身的 Ashton Teng 与 Quinn Leng 携手创立 Kepler ,他们试图用 AI Agent 重构科研的底层工作流: " 我们正在设计的,是科学史上从未有过的 ' 人与 AI 交互 ' 方式。 " 两人因对 AI 的好奇相识。三年前, Quinn 在研究 LLM" 幻觉 " 问题时,、短暂尝试过用 AI 做 " 解梦和塔罗 " ,在朋友的引荐下,他认识了同样痴迷前沿 科技的 Ashton 。最初他们只是一起滑雪、潜水、闲聊人生,没想到逐渐在创业想法上高度契合 —— 如何从零开始、什么才真正有价值。直到去年,两人 几乎在同一时间决定离职创业, " 身边有一个你信任、并且在同一时间准备好的人,是非常难得的。 "Ashton 回忆。于是, Kepler 从一段友谊的延伸,成 长为一个 AI for Science 的 ...
AI加速改酶,落地再生PET千吨级产线,「塑新科技」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 | 36氪首发
36氪· 2025-09-16 10:16
编辑 | 阿至 36氪获悉,北京塑新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塑新科技」)宣布连续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和pre- A+轮融资,pre-A轮由金鼎资本-海利得产业基金领投、老股东英诺天使基金持续追投;pre-A+轮由拙朴 投资独家投资。公司产品已获得涤纶工业丝龙头企业海利得认可,资金将主要用于规模化产线落地。目 前「塑新科技」已开启新一轮融资。 「塑新科技」成立于2024年6月,是废弃高分子材料生物回收转化平台,聚焦PET聚酯的生物酶法回 收。CTO董维亮教授为南京工业大学生物工程系教授、博导,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5项,权威期 刊发表论文90余篇;CEO向科炜博士是连续成功创业者,本硕博毕业于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国重实验 室,曾任多家上市公司高管,有十年以上的管理经验以及多个产品从0到1研发、生产和销售经验。 「塑新科技」创始团队经历多年天然酶资源挖掘,搭建起大型塑料降解酶库,可回收PET、PU、尼 龙、PLA等多种高分子材料,并自研AI算法,加速酶的挖掘、进化、改造和发酵底盘进化,目前已跑 通千吨级中试线,实现规模化量产,2025年底将完成万吨线通车投产。 一、产学投复合型团队,AI+酶工程拓展塑料降解 ...
全球新兴科技峰会在静安区举行
国际金融报· 2025-09-15 00:49
9月12日至13日,EmTech China 2025全球新兴科技峰会暨"50家聪明公司"(TR50)在上海静安国际科创社区举办,来自全球学术界、产业界与投资界人 士,就前沿技术在产业化深水区的具体路径与挑战,提出了宝贵的洞察与思考。 本届峰会以"中国未来"为主题,荟萃了包括诺贝尔奖得主、多国科学院院士、前沿领域科学家、产业领袖与创新先锋在内的数十位全球顶尖大脑,共同 围绕前沿科技从概念突破迈向产业化落地的关键路径与未来图景,展开了以"全球合作新未来"为主题的深度对话。同时,新一届"50家聪明公司"评选结果正 式发布。这些企业的技术路径、战略选择与落地成果,将成为观察未来十年科技走向的重要样本。 开幕式上,上海市静安区委副书记、区长翟磊表示,静安区正在"五个中心"建设中坚定走好第一方阵,锻长板、扬优势、优布局、强功能,抢抓上海建 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新机遇,主动把握产业发展前沿动向,致力于为企业打造集区位优势、产业生态和政策服务为一体的创新发展环境,通过一系列创新举 措构建更高效的生态链接,做广大创新创业者最为坚定而长久的同行人,并对本次峰会的举办表达了期待。 现场,上海市静安区科技和经济委员会主任王志佳围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