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AI商业化应用
icon
搜索文档
茶咖日报|星巴克中国出售进入倒计时,四家顶级机构进入最后角逐
观察者网· 2025-09-12 14:33
星巴克中国业务出售进展 - 星巴克中国业务出售进入最后阶段 博裕资本 凯雷集团 EQT与红杉中国被列为最终候选收购方 交易预计10月底前敲定[1] - 超20家机构参与竞标 高瓴 贝恩 KKR 腾讯 华润 美团等曾为潜在买家 最终候选名单于8月27日结束的竞标后选出[1] - 星巴克计划保留30%股权 其余股权由多家买家分摊 每家持有不到30%股权 星巴克将保持大股东地位[1] 星巴克中国市场财务表现 - 2025财年第三财季中国市场收入同比增长8%至7.9亿美元 同店销售额增长2% 同店交易量和客单价均环比提升[2] - 增长主要得益于过去两年新开门店同店销售高速增长 以及线上需求捕捉能力提升[2] - 截至2025年第三财季末门店数量达7828家 新开70家门店 新进入17个县级市场[2] 星巴克中国市场挑战 - 面临国内精品咖啡品牌激烈竞争 公司对非咖产品实施降价策略[2] - 着力拓展午间与晚间消费场景以提升整体销售表现[2] 星巴克全球财务数据 - 2025财年第三财季总收入94.56亿美元 同比增长3.8%[1] - 归母净利润5.58亿美元 同比下滑47.1%[1] 茶百道咖啡业务布局 - 茶百道在广东和四川部分门店试点上线现磨咖啡产品 产品以果咖为主涵盖美式拿铁两大系列共10款[3] - 咖啡产品价格区间6.9元至12.9元 新用户可享6.9元/9.9元专属优惠 较常规茶饮优惠5-6元[3] - 广州试点门店咖啡日均销量40-50杯 高峰时段需排队15分钟 此次为继2023年推出咖灰子品牌后再次布局咖啡赛道[3] 支付宝AI支付系统创新 - 支付宝联合瑞幸推出内地首个AI付系统 通过智能对话技术实现用户与AI点单助理交互完成下单付款[4] - 系统成为国内首个打通智能体全链路的消费场景 用户仅需自然语言对话即可完成商品选择 订单确认及支付结算[5] 澜沧古茶人事变动 - 郭袁杰因个人原因辞去董事会秘书及副总经理职务 于2025年9月2日生效[6] - 执行董事兼总经理周信忠暂代董事会秘书职责 公司将尽快聘任新董事会秘书[6] 咖啡机器人行业动态 - 上海氦豚COFE+咖啡机器人完成第5轮融资 B轮首轮融资由大朴资产创始人和上海瀚远投资领投 老股东跟投[7] - 公司第6代咖啡机器人全球上市 产品已覆盖全国15个省市 出口全球5大洲50多个国家[7]
星巴克中国出售倒计时,四家顶级机构最后角逐
观察者网· 2025-09-12 14:28
星巴克中国业务出售进展 - 星巴克中国业务出售进入最后阶段 博裕资本、凯雷集团、EQT与红杉中国被列为最终候选收购方 交易预计10月底前敲定[1] - 出售计划最初吸引超20家机构参与竞标 高瓴、贝恩、KKR、腾讯、华润、美团等均为潜在买家[1] - 星巴克计划保留中国业务30%股权 其余股权由多家买家分摊 每家持有不到30%股权 星巴克将保持大股东地位[1] 星巴克财务与运营表现 - 2025财年第三财季总收入94.56亿美元同比增长3.8% 归母净利润5.58亿美元同比下滑47.1%[1] - 中国市场收入同比增长8%至7.9亿美元 同店销售额增长2% 同店交易量和客单价均环比提升[2] - 截至2025年第三财季末门店数量达7828家 新开70家门店并进入17个县级市场[2] - 面临国内精品咖啡品牌竞争压力 通过降价非咖产品及拓展午间晚间消费场景提升销售[2] 茶饮品牌咖啡业务拓展 - 茶百道在广东和四川部分门店试点上线现磨咖啡产品 以果咖为主涵盖美式拿铁两大系列10款产品[3] - 咖啡产品价格区间6.9-12.9元 新用户专享优惠较常规茶饮低5-6元 试点门店日均销量40-50杯[3] - 此次为茶百道继2023年推出咖啡子品牌"咖灰"后 在咖啡赛道的又一次业务布局[3] 咖啡行业技术创新 - 支付宝联合瑞幸推出内地首个AI付系统 通过智能对话技术实现全链路AI点单及支付[4] - 系统支持自然语言交互完成商品选择、订单确认及支付结算 实现AI商业化应用场景突破[5] - 上海氦豚COFE+咖啡机器人完成第5轮融资 由大朴资产创始人和上海瀚远投资领投 老股东跟投[7] - 咖啡机器人已覆盖全国15个省市并出口全球50多个国家 第6代产品全球上市同时启动B轮融资[7] 人事变动 - 澜沧古茶董事会秘书及副总经理郭袁杰因个人原因辞职 执行董事兼总经理周信忠暂代职责[6]
国泰海通|海外策略:AI应用的股市映射在港股
港股市场展望 - 下半年港股牛市将继续 相较A股表现更强 主要由于港股稀缺性资产与当前产业周期更相关 基本面修复和南下资金流入等因素驱动 [1] - 当前港股跑赢A股的格局类似2012-2014年 宏观弱复苏背景下 产业变革亮点纷呈 港股科技企业在应用领域表现更优 [1] - AI应用正步入加速阶段 港股科技企业已具备先发优势 稀缺性港股科技资产有望引领牛途继续 [1] 历史对比分析 - 2012-2014年港股优于A股的阶段 宏观背景为稳增长政策力度不大 经济基本面弱复苏 主要依靠货币政策发力 [2] - 移动互联浪潮驱动港股科技表现优异 2011-2012年硬件设备主题投资机会涌现 电脑与外围设备、半导体设备最大涨幅达61%、50% [2] - 2013-2014年4G商用和智能机平价推动智能手机加速渗透 软件应用端明显占优 港股软件、娱乐最大涨幅达193%、129% 显著高于恒生指数的31% [2] AI产业发展现状 - 当前宏观背景与2012-2014年相似 经济基本面曲折修复 但AI应用等产业层面亮点纷呈 处于新旧动能转换关键节点 [3] - 中国企业Deepseek-R1大模型凭借低成本、高性能和开源特性 有望推动AI商业化应用加速 [3] - 2023-2024年AI应用浪潮0-1阶段硬件端业绩确定性更高 A股算力板块更受益 2025年后大模型降本增速驱动软件和内容应用领域企业更受益 [3] 港股科技优势 - 港股聚集了一批较A股更稀缺的互联网龙头企业 软件服务及传媒等下游行业总市值占比达56% 远高于A股的24% [4] - 港股互联网企业占比接近50% 显著高于A股的3% [4] - 港股科技企业在AI领域具备较强竞争力 龙头互联网企业资本开支和云业务收入强劲增长 商业化应用有望加速落地 [4] - 当前港股互联网估值不高 盈利高增和资金改善催化下 仍有估值抬升潜力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