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代理维权

搜索文档
黑灰产围猎维权人
虎嗅APP· 2025-09-17 00:20
以下文章来源于妙投APP ,作者董必政 妙投APP . 虎嗅旗下二级市场投研服务品牌,为您提供精选上市公司价值拆解,热门赛道产业链梳理 如果你交了几年保险金,突然不想续保。 那你可要注意了。 退保意味着,你此前几年交的保费几乎退还不了多少到你的账户。 你想让保险公司多退你点。于是,你的需求催生了一个黑灰产生意——(非法)代理维权。 "他们就是纯骗,真的是太猖狂了,我已经报警了",王芳(化名)愤怒地说。 出品 | 妙投APP 作者 | 董必政 编辑 | 关雪菁 头图 | AI制图 (图片来源:当事人提供) 王芳本想帮老公退掉保险,在某互联网平台上找到了可以"高额退保"的代理维权机构。最后,不仅 事情没有办成,还被骗了1500元。 "他们拉了一个群里面有7个人,有所谓的法务、退保老师",王芳告诉妙投。 妙投一琢磨,7个人,1500元他们够分吗?一人赚200? 由此,妙投开始使劲琢磨,结果发现代理维权这个黑灰产,了不起、成体系,用流量漏斗精准筛选 到了王芳这样的人群,并做了非常有效地转化。 据虎嗅妙投向金融人士了解,黑灰产在某单一流量平台一年的投放费用就超过几十亿元,占整个北 京金融机构投放总额的10%左右。 不仅 ...
社交媒体频现证券投顾代理维权广告——莫让非法代理维权成为生意
经济日报· 2025-08-07 03:35
非法代理维权现象分析 - 近期社交媒体频繁出现证券投顾代理维权广告 以全额退款 维权不成功不收费等承诺诱导投资者 主要针对年轻投资者群体[1] - 非法代理维权通过捏造证券投资咨询公司存在虚假宣传或承诺保本事由 进行恶意投诉和名誉威胁 迫使公司同意协商退款[1] - 此类机构不具备法律职业资格 但利用资本市场回升向好和A股新开户数持续走高的环境滋长蔓延[1] 非法代理维权运作模式与风险 - 表面承诺追回损失 实则要求投资者提供个人身份和资金情况等敏感信息 面临隐私泄露或被冒名贷款风险[1] - 代理协议常包含高额劳务费用或保证金等不利条款 且退款资金可能被代理机构截留侵占后失踪[1] - 部分投资者被教唆伪造证据和捏造事实 可能涉及违法犯罪行为[1] 非法代理维权滋长原因 - 投资者遭遇投资亏损后止损心切 对正规维权途径缺乏耐心 轻信快维权包成功承诺[2] - 部分证券投资咨询公司因担心客户向监管部门投诉影响年终考核 对不合理维权选择息事宁人 变相纵容乱象[2] - 另有证券投资咨询公司在违规服务暴露后回避推诿客户合理诉求 迫使投资者转向灰色解决路径[2] 监管与行业应对措施 -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 中国人民银行及中国证监会于今年4月联合发布文件 提出加强金融领域代理维权乱象联合整治 强化源头治理[2] - 金融 公安及司法部门需构建高效协同执法司法体系 提升数据共享效能 通过穿透式监管斩断资金流与信息流 并依法严惩伪造文件等行为[3] - 证券投资咨询机构需建立清晰便捷且响应迅速的投诉处理机制 降低投资者维权成本 从源头挤压非法代理维权空间[3] - 行业自律组织应完善自律惩戒机制并引入小额速调机制 畅通非诉讼纠纷解决渠道[3] 市场影响与保护机制建设 - 非法代理维权以维权之名行违法之实 扭曲正当纠纷解决机制 侵蚀行业良性发展根基[2] - 需加强投资者教育 普及警示案例并揭露先收费后跑路等套路 提升投资者风险意识与法律素养[3] - 随着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和回升向好态势 需构筑更坚固保护墙 铺平合法维权之路并为证券投顾业务加设安全锁[3]
莫让非法代理维权成为生意
经济日报· 2025-08-06 22:29
非法代理维权现象分析 - 近期社交媒体频繁出现证券投顾代理维权广告 以全额退款 维权不成功不收费 24小时全额退等承诺诱导投资者尤其是年轻投资者[1] - 非法代理维权通过捏造证券投资咨询公司存在虚假宣传 承诺保本等事由进行恶意投诉 名誉威胁 迫使相关公司同意协商退款[1] - 投资者面临个人隐私泄露 被冒名贷款 高额劳务费用或保证金 退款资金被截留侵占等风险 并被教唆伪造证据推向违法犯罪边缘[1] 非法代理维权滋生原因 - 部分投资者遭遇投资亏损后止损心切 对正规维权途径缺乏耐心 轻信快维权 包成功承诺[2] - 一些证券投资咨询公司担心客户投诉导致年终考核不达标 对不合理维权选择息事宁人变相纵容乱象[2] - 部分公司在违规服务暴露后对客户合理诉求回避推诿 客观上迫使投资者转向灰色解决路径[2] 监管应对措施 -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 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证监会2023年4月联合发布意见 提出加强金融领域代理维权乱象联合整治 强化金融纠纷源头治理[2] - 金融 公安 司法等部门需构建高效协同执法司法体系 提升数据共享效能 依靠穿透式监管斩断资金流与信息流 对伪造文件 教唆欺诈等行为依法严惩[3] 行业改善方向 - 证券投资咨询机构需建立清晰便捷 响应迅速的投诉处理机制 降低投资者维权成本 从源头上挤压非法代理维权生存空间[3] - 相关行业自律组织应完善自律惩戒机制 引入小额速调机制 畅通非诉讼纠纷解决渠道 让投资者权有处可维 偿及时可赔[3] - 需加强投资者教育 普及警示案例 揭露先收费后跑路等套路 提升投资者风险意识与法律素养[3]
华夏银行常州邹区支行深入企业开展筑牢金融安全防线主题宣传活动
江南时报· 2025-06-13 02:02
宣传活动内容 - 华夏银行常州邹区支行在盛德鑫材新材料有限公司开展以"强化风险意识 保护财产安全"为主题的宣传活动 [1] - 活动核心聚焦揭露"非法代理维权"的风险隐患与社会危害 [1] - 旨在提升企业员工对金融陷阱的识别能力与自我保护意识 [1] 非法代理维权特点 - 非法代理维权组织以"专业维权"、"全额退息退费"、"内部关系处理"等承诺招揽客户 [1] - 实际暗藏危机并破坏社会诚信环境 [1] - 工作人员通过真实案例揭示其惯用套路与危害 [1] 活动效果 - 帮助企业员工提升对非法代理维权等金融风险的认知 [2] - 有效强化企业员工合法维权意识 [2] - 为构建安全、稳定、诚信的区域金融生态贡献力量 [2] 风险防范措施 - 保护个人信息是重要"防火墙" 需避免向第三方透露身份证、银行卡号等敏感信息 [4] - 维权应通过官方客服、网点等正规渠道进行 [4] - 对社交媒体中"百分百成功"、"内部关系"等承诺保持警惕 [4] - 维权行为需在法律框架内进行 拒绝伪造证据等违法活动 [5]
不断深耕行业 做专业领域研究者 不断探索未知 做创意表达传播者
南方都市报· 2025-05-16 23:13
职业发展路径 - 从财经记者转型为金融科技课题研究员,并拓展至视频编导、出镜主播、大型传播活动策划等多重身份,职业路径呈现高度多元化[2] - 7年内主笔编制15份数字金融领域研究报告,研究能力覆盖数据采集(300万条网络数据)、问卷调查(近万份)等专业方法[3][6] - 2025年出版首本研究报告《广州市数字金融发展报告(2023-2024)》,并在行业交流会上进行专业解读,标志专家型记者身份确立[6] 数字金融研究 - 通过装上百个金融类App进行长期监测,建立互联网金融产品数据库,熟悉用户协议、隐私条款等细节,形成近百个测评维度体系[3] - 完成近50篇测评调查报道,涉及高利贷套路、超利率违规、互联网保险套路、财商课话术等细分领域,采用政策研读+卧底调查+专家访谈的复合研究方法[5] - 2023年通过卧底调查揭露"非法代理维权"黑产运作模式,报告持续被行业引用,推动治理改进[4][5] 新兴领域研究 - 开辟老龄化与老年数字生活研究课题,4年发布6份报告,策划反诈主题展览吸引87岁老人持续学习,建立"老年人需求模拟"研究群[7] - 2024年启动"AI新治向"课题,跟踪电商平台AI假图治理、AI生成色情内容风险、高校论文滥用等前沿议题,形成技术风险快速响应机制[8] - 建立每日科技播客学习习惯,持续更新AI商业应用、前沿理论等知识体系[8] 视频内容创作 - 2019年创立《南都金融实验室》栏目,疫情期间独立完成居家视频制作,后续开发《两只金钱豹》《湾区100》等系列栏目[9] - 《湾区100》栏目通过"8亿只鸡/年""1/10茶叶消费量"等数据化叙事解读大湾区发展,覆盖深中通道、广交会等重大主题[10] - 2025年推出AI辅助制作的《AI又整啥?》栏目,采用AI虚拟主播+真人互动的形式科普技术风险[10] 行业影响 - 数字金融研究从监督治理延伸至行业共建,参与制定小微金融健康发展、金融科技趋势等宏观报告[6] - 老年数字生活研究推动线下反诈公益活动,形成"调研-科普-展览"的完整服务链[7] - 视频内容实现从财经报道到数据叙事的创新突破,单条视频最高传播量达百万级[9][10]
“法务协商”能让网贷延期吗
经济日报· 2025-04-12 22:13
文章核心观点 “法务协商”骗局高发且难立案,建议短视频平台对相关关键词强制添加风险提示并严格筛查,打击非法代理维权金融黑灰产业需多方面入手 [1][3] 分组1:“法务协商”骗局案例 - 刚毕业大学生张明创业失败背负50余万元信用卡债务,被“专业法务”广告诱导,支付定金后诉求被拒 [1] 分组2:“法务协商”骗局手段及危害 - 非法代理维权中介利用网络渠道发布虚假案例,骗取金融消费者信任并诱导委托代理 [1] - 消费者签订协议需先支付高额费用,还可能被诱导借新还旧或申请过桥垫资,陷入连环债务陷阱 [2] - 消费者提供重要信息后,个人信息可能被非法利用或出售 [2] 分组3:“法务协商”骗局高发及难立案原因 - 高发原因一是庞大的群体性需求,债务人易病急乱投医;二是债务人缺乏对正规流程的认知,易被迷惑 [2] - 难立案根源在于不法分子采用“线上引流+虚拟身份”模式,资金流向复杂、隐蔽性强、取证成本高 [2] 分组4:相关部门及机构举措 - 多地金融监管部门密集发布风险提示,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1]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联合发布意见,提出加强“代理维权”乱象联合整治,强化金融纠纷源头治理 [2] - 金融机构加强风险提示,如嘉善农商银行通过多种形式提醒用户警惕非法代理维权危害及风险 [2] 分组5:打击非法代理维权建议 - 短视频平台对“法务协商”等关键词强制添加风险提示并严格筛查,压缩黑灰产引流空间 [1][3] - 加大执法力度,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提高违法成本 [3] - 强化技术防控与大数据监测,执法部门与平台合作,利用技术筛查违规内容 [3] - 持续加强消费者教育,通过案例警示与科普宣传提高消费者风险识别和防范能力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