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社交媒体频现证券投顾代理维权广告——莫让非法代理维权成为生意
经济日报·2025-08-07 03:35

非法代理维权现象分析 - 近期社交媒体频繁出现证券投顾代理维权广告 以全额退款 维权不成功不收费等承诺诱导投资者 主要针对年轻投资者群体[1] - 非法代理维权通过捏造证券投资咨询公司存在虚假宣传或承诺保本事由 进行恶意投诉和名誉威胁 迫使公司同意协商退款[1] - 此类机构不具备法律职业资格 但利用资本市场回升向好和A股新开户数持续走高的环境滋长蔓延[1] 非法代理维权运作模式与风险 - 表面承诺追回损失 实则要求投资者提供个人身份和资金情况等敏感信息 面临隐私泄露或被冒名贷款风险[1] - 代理协议常包含高额劳务费用或保证金等不利条款 且退款资金可能被代理机构截留侵占后失踪[1] - 部分投资者被教唆伪造证据和捏造事实 可能涉及违法犯罪行为[1] 非法代理维权滋长原因 - 投资者遭遇投资亏损后止损心切 对正规维权途径缺乏耐心 轻信快维权包成功承诺[2] - 部分证券投资咨询公司因担心客户向监管部门投诉影响年终考核 对不合理维权选择息事宁人 变相纵容乱象[2] - 另有证券投资咨询公司在违规服务暴露后回避推诿客户合理诉求 迫使投资者转向灰色解决路径[2] 监管与行业应对措施 -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 中国人民银行及中国证监会于今年4月联合发布文件 提出加强金融领域代理维权乱象联合整治 强化源头治理[2] - 金融 公安及司法部门需构建高效协同执法司法体系 提升数据共享效能 通过穿透式监管斩断资金流与信息流 并依法严惩伪造文件等行为[3] - 证券投资咨询机构需建立清晰便捷且响应迅速的投诉处理机制 降低投资者维权成本 从源头挤压非法代理维权空间[3] - 行业自律组织应完善自律惩戒机制并引入小额速调机制 畅通非诉讼纠纷解决渠道[3] 市场影响与保护机制建设 - 非法代理维权以维权之名行违法之实 扭曲正当纠纷解决机制 侵蚀行业良性发展根基[2] - 需加强投资者教育 普及警示案例并揭露先收费后跑路等套路 提升投资者风险意识与法律素养[3] - 随着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和回升向好态势 需构筑更坚固保护墙 铺平合法维权之路并为证券投顾业务加设安全锁[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