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化办学

搜索文档
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教育的振兴
中国青年报· 2025-09-28 23:36
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为乡村振兴绘制了更为 系统、具体的蓝图。日前,在东北师范大学举办的2025年农村教育国际会议暨中国教育学会农村教育分 会上,与会的专家学者达成共识:乡村教育作为乡村社会基础性、先导性支撑,其发展质量深刻影响着 乡村全面振兴目标的实现进程。 "公平优质创新:城乡教育融合发展"是这次研讨会的主题。参会专家学者认为,近年来乡村教育在办学 条件改善、义务教育普及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乡村教育和乡村社会关 系逐渐疏离、乡村教育体系的结构不完整和功能不健全、乡村教育缺乏多元主体参与、乡村教育自身特 色不够等。 上海市崇明区教育局局长黄宗逵认同汤勇的观点。在国际大都市上海市的崇明区,正在持续进行一场乡 村教育现代化实践。 黄宗逵介绍,崇明区的学校离散度高,85%左右的生源集中在4个乡镇,其余14个乡镇常住人口少,学 龄人口少,小规模学校多。崇明区的解决方法是:通过多种形式的集团化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 给,抬升底部,办好更多家门口的好学校,实现教育优质均衡,推进乡村教育现代化。 不少乡村小规模学校面临着生源少、资 ...
随迁子女超93万 河南如何做到“有学上”“上好学”?
中国新闻网· 2025-09-25 06:16
那么,在城镇人口动态流动下,如何保障随迁子女的学位资源? 刘林亚表示,河南每年摸底调研,指导各地按照常住人口变化趋势,通过挖潜扩容、新建、改扩建等方 式增加学位供给,"截至2024年年底,河南省新建义务教育学校60所,改扩建260所,新增11.26万个优 质学位"。 谈及在"有学上"的基础上,如何做好随迁子女"上好学",刘林亚表示,河南省实施集团化办学,采 取"名校+薄弱校""名校+新建校"等模式,以提升薄弱、新建学校的教育质量。截至2024年底,该省集团 化办学覆盖学校达1.06万所,覆盖率达53%。 同时,河南推进"县管校聘""校长职级制"改革以及"优师计划"等项目的实施,促进了优质师资的均衡配 置和整体提升。 随迁子女超93万 河南如何做到"有学上""上好学"? 中新网郑州9月25日电 (阚力 张楠)河南省政府新闻办25日举行河南省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新闻 发布会通报,河南省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在校生达93.73万人,其中超过94%的学生在公办学校就 读。 河南是教育人口大省和转移人口大省,如何保障规模庞大的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备受社会各界 关注。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河南省义务 ...
叶牛平检查秋季开学工作
西安日报· 2025-09-02 02:29
基础教育发展现状 - 西安市秋季开学覆盖3728所学校及207.75万学生 全部按时顺利开学 [1] - 经开区高铁新城和经开第十五小学聚焦区域学校规划与学位供给 需统筹功能区与片区规划 [1] 教育资源优化策略 - 通过"十五分钟生活圈"规划推进学校建设 满足高中学位需求及基础教育均衡布局 [1] - 集团化办学机制助力管理制度完善 提升教学质量与管理水平 [1][2] - 推动优质教育资源扩容增量 实现辐射引领与资源共享 [2] 教育体系改革方向 - 构建分层分类阶梯式教师成长发展体系 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教研质量 [2] - 强化食品校舍及设施设备安全管理 规范办学行为并关注学生身心健康 [2]
小学老师教中学?师资小学富余、中学紧缺问题求解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9 07:37
学龄人口结构变化 - 学前及小学学龄人口已分别于2020年和2023年达峰 幼儿园在园儿童2020年达4818.26万人 小学在校生2023年达1.08亿人比2024年多210万人 [2] - 2016-2023年出生人口持续减少导致小学适龄人口继续减少 2024年全国小学专任教师659.01万人比上年减少6.62万人 [2] - 初中及高中学龄人口持续增长 2024年初中在校生5386.16万人比上年增加142.47万人 高中在校生2922.28万人比上年增加118.65万人 [3] 教师资源配置调整 - 小学教师出现总量富余 初中高中教师紧缺 2024年全国初中专任教师增加6.57万人 高中专任教师增加8.7万人 [2][3] - 初高中学龄人口峰值将分别于2026年和2029年出现 高中阶段生源从中职学校向普通高中转移加剧师资压力 [3] - 部分地区通过跨学段任教调剂师资余缺 如福建长汀县2025年遴选30名小学教师到初中任教 龙岩市新罗区选调100名小学教师转岗初中 [5] 跨学段任教实施机制 - 需持有对应学段教师资格证 目前跨学段资格互认渠道尚未打通 小学教师调配至中学需重新考证或二次培训 [7] - 九年一贯制学校探索教师跨学段任教模式 如重庆谢家湾学校部分学科教师兼任小学部和初中部教学 [8] - 建议建立"低聘高招"聘用制度 优先招聘具有高学段专业资质的下学段教师 优化教师准入门槛 [10] 教学适配性挑战 - 不同学段教学要求存在显著差异 高中作为高考科目需应对应试提分需求 课堂教学要求更高 [5] - 多数教师仅接受单一学段系统训练 缺乏跨学段核心概念与教学方法的深入理解 影响知识迁移效果 [7] - 需尊重教师个人意愿 避免强制转学段安排 保障初高中教学质量和社会满意度 [11] 教师流动影响因素 - 家庭因素是教师流动的重要动力 如照顾家庭需求 但也可能因稳定性要求形成流动阻力 [6] - 前几年大量招聘导致教师队伍年轻化占比较高 继续补充新教师可能影响未来教育队伍管理 [4] - 贯通式培养机制(如九年一贯制/集团化办学)有助于打破学段限制 构建连续培养体系 [9][10]
一批中小学幼儿园新学期启用
南京日报· 2025-08-26 23:41
新建学校项目 - 南京市江北新区明道学校研创园学校正式完工 配备操场 户外篮球场 羽毛球场 室内篮球场 礼堂及功能教室 教学楼采用双走廊设计并配置书架 展示柜 休息座椅和饮水点 教室配备智慧教学设备 塑钢材质可调节课桌椅及护眼灯 [2][3] - 学校与明道学校合作办学 全面引入其办学理念 策略 核心课程 教学技术及管理模式 由明道学校执行校长姜晓华担任校长 [3] - 栖霞区南师附中燕子矶新城学校小学部滨江校区采用中式风格设计 白墙青瓦与现代元素融合 溧水区力学小学溧水学校新校区以白色为主基调 融入黄 绿 蓝等明快活泼色调 [3] 改建学校项目 - 江宁区将原觅秀街初级中学改造为天印高级中学觅秀街校区 实现初高中资源贯通利用 设计规模为14轨 可招收42个班2100名高中学生 2023年秋季高一招生500人 [4] - 暑期完成300米田径场 排球场 4片篮球场面层及体育馆乒乓球场地更新改造 教室统一配置书柜 增建两个生物实验室和两间学生机房 [4][5] - 天印高中实施觅秀街与上高路两校区一体化管理 所有备课组实行跨校区集体备课 教学资源融通 [5] 教育资源扩张 - 建邺区新开办5所中小学及幼儿园 包括南师附中栋梁学校 金陵河西学校附属小学 博雅高级中学等 新增140个普惠托育学位 [5] - 江北新区新开办4所中小学 包括育英二外中央商务区学校 明道学校研创园学校等 雨花台区新开办5所学校及幼儿园 包括南师附中数字城学校 中华中学附属雨花小学等 [5] - 栖霞区新开办南师附中燕子矶新城学校小学部滨江校区和金陵小学科文路分校 浦口区新开办南京市第一中学浦口区桥林新城小学及行知高新幼儿园 溧水区新开办力学小学溧水学校 [5] 战略发展目标 - 通过深化集团化办学和引进名校管理理念与课程资源 推动新校高起点高质量发展 [5] - 优化全市教育资源布局 提升整体教育质量 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2][5] - 高标准硬件设施为学生提供良好学习成长环境 增强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与幸福感 [5]
黄城根小学房山分校阎村校区正式签约落地
新京报· 2025-08-25 02:21
合作办学协议 - 房山区教委、黄城根小学及黄城根小学房山分校共同签署合作办学协议 正式宣布合办黄城根小学房山分校阎村校区 [1] - 阎村中心校正式成为黄城根小学房山分校阎村校区 黄城根小学校长担任阎村校区名誉校长 [1] 合作历史与目标 - 黄城根小学于2015年进驻房山合办分校 成为最早与房山区合作办学的名校之一 [1] - 此次合作是房山区与西城区教育协作的进一步深化 旨在通过集团化办学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1] 资源整合与支持措施 - 黄城根小学向阎村校区输出管理理念、课程体系与文化资源 实现一体化管理 [1] - 派驻优秀教师和专家团队指导教学 接收阎村教师跟岗培训及联合教研 [1] - 黄城根小学房山分校选派干部驻校开展工作 双方在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教师发展等领域深度融合协同创新 [1]
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东营解法”
齐鲁晚报网· 2025-08-05 11:46
核心观点 - 垦利一中通过集团化办学模式实现教育质量显著提升 三年内完成"三年大变样"目标 从生源流失困境转向高质量发展 [1][2][8] 集团化合作办学机制 - 2022年11月垦利区政府与东营市第一中学正式签约集团化办学 2023年8月垦利校区正式挂牌 [2] - 东营市一中派出10人精锐管理团队入驻垦利校区 涵盖各学科骨干及教学组长等核心力量 [2] - 三年来两校互派优秀教师达70多人次 实现管理互通和师资共享 [2][3] - 建立扁平化管理架构 实施教师全员竞聘上岗机制 优化师资配置 [3] 教学体系改革 - 推行"精准培优"机制 成立创新实验学部 构建"高考+强基+竞赛"三位一体培养体系 [4] - 教研体系从"一周一研"升级为"一日一研" 每日固定时段进行9大学科分组教研 [4] - 实行全批全改作业管理制度 对薄弱学生实施"一生一策"个性化辅导 [4] - 引入第三方机构实施增量评价体系 以学生进步幅度替代传统排名模式 [5] 教学质量成效 - 历史学科采用"四段法"教学策略 使薄弱班级历史平均分提升12分 [7] - 高考高分人数创历史佳绩 有学生单科成绩达到94分 [7] - 教师专业能力显著提升 历史组教师两度获得市级命题大赛一等奖 [7] 文化融合与创新 - 将"赏识教育"制度化 推行多维度"月度之星"评选机制 激励范围覆盖师生群体 [7] - 教学理念突破高中教材局限 引入大学知识进行跨维度教学 [7] - 形成"极致"管理文化 压缩考试讲评周期 优化教学时序节奏 [3]
人工智能时代,科学教育这样开展
科技日报· 2025-07-29 23:19
中小学科学教育创新实践 - 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指出中小学科学教育以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为导向,目标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是推动教育、科技和人才协同发展的关键[1] - 教育部等十八部门2023年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一体化推进高质量发展[1] - 北京一零一中学等学校展示学生创新成果,包括自动采摘机械臂、智慧养老设备、垃圾分类语音识别技术等[1] AI赋能科学教育 - 人大附中建立横向跨学科、纵向分层次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包含30多门课程和100多个"AI+X"跨学科教学案例[2] - 该校与附属小学合作开设"AI+数学""AI+物理"等六门课程,受到师生高度认可[2] - 北京市教委2025-2027年工作方案强调AI赋能五育融合,人大附中开展"AI+美育"课程如青铜器文化创作课,由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师联合授课[3][4] 集团化资源共享 - 教育部2023年8月文件提出通过集团化办学促进骨干教师交流轮岗和资源共享,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教育集团覆盖十所中小学并帮扶五地学校[5][6] - 该集团从文化、制度、数字化三方面横向联动,构建纵向衔接的科学教育体系,开展STEM课程培训活动[6] 家校社协同育人 - 北京市海淀区通过科技企业捐建教学设施、院士参与科普活动、免费开放科技场馆等方式动员社会力量[7] - 北京一零一中学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开展物理实验衔接培养,与腾讯合作人工智能研训营[7] - 广州市黄埔区按学段设计协同模式:学前"家—园"课程、小学"馆—校"课程、初中"数—智"课程、高中"研—创"课程,与高校共建实验室[8][9]
阳光照彻文明路——记“全国文明校园”杭州市长寿桥小学
杭州日报· 2025-07-25 03:35
公司发展历程 - 杭州市长寿桥小学成立于1962年,最初位于杭城老巷中,成为几代杭州人的记忆 [1] - 2019年作为杭州市首批集团化办学先行者之一,通过吸纳老牌学校、带动民办校发展、孵化新建校等多元模式构建教育集团 [1] - 目前形成长寿桥小学与长寿桥岳帅小学两校协同发展的办学格局 [1] - 获得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全国体育工作示范学校等160余项荣誉,近期新增"全国文明校园"称号 [1] 教育理念与课程体系 - 以"让每一个孩子充满阳光"为核心育人理念,构建"四航"教师培养体系和家校社协同育人"成长三脚架"模式 [2] - 开发"阳光金课程"体系:国家课程为主干,地方与校本课程为枝叶,"三润"思政体系(润心/润德/润行课程)为根系 [2] - 润行课程年均组织500余人次志愿服务,实现知行合一 [2] - 创新"蛛网课堂""激学课堂"等特色教学模式 [2] 德育实践与社会联动 - 2003年起推行携手"1+6"德育举措,每年紧扣社会热点开展主题活动传递健康环保理念 [2] - 2023年深化该举措,开设跨学科综合实践周活动,围绕生态维护、文化传承等主题进行项目式探究 [3] - 每年7月1日举行少先队一年级中队成立仪式,2023年有120名党员家长代表参与,并成立党员家长校外辅导员队伍 [3] - 构建全覆盖岗位实践体系,每个学生至少担任一个学校管理岗位(如见习校长、水电管理员等) [4] 资源整合与未来规划 - 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内外联动推动文明校园创建 [4] - 计划加强软硬件建设、加快教师队伍转型、探索多元育人路径 [4] - 目标是将文明新风从校园延伸至家庭和社会,为杭州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 [4]
海南印发中小学薄弱学校提升行动方案
海南日报· 2025-05-14 02:14
海南省中小学薄弱学校提升行动方案 - 核心目标是整体提升薄弱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 形成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2] - 计划用三年时间(2025-2027年)推进10项重点任务 显著提升教育服务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能力 [2] 集团化办学 - 将实现全省薄弱学校100%纳入集团化办学 推动优质学校与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实施集团化管理 [2] - 列入薄弱校补短提升、培优创建行动的学校每三年为一轮 实行动态管理 [2] 资金投入 - 2025年计划投入约3.7亿元用于中小学智慧教育基础环境建设 [2] - 确保不少于75%的资金向农村地区倾斜 计划改善707所乡镇学校的数字教育基础环境 [2] 师资建设 - 确保小学专职思政课教师配备比例达到70%以上 初高中配齐专职思政课教师 [3] - 优先安排优秀教师、师范毕业生到薄弱学校任教 重点配强小学一、二年级和初、高中一年级师资 [3] - 实施基层学校教师职称"定向评价、定向使用"机制 对长期在基层薄弱学校从教的教师给予职称评聘倾斜 [3] 课程改革 - 开发具有海南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 形成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 [3] - 指导薄弱学校构建"启智激趣、协同共进"的课堂教学模式 运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 [3] - 成立民族地区研训工作组 每个民族地区安排1-2名教研员或高校教师开展驻点帮扶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