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金融支农
icon
搜索文档
“保险+期货”把好“丰”景印在农户笑脸上
期货日报网· 2025-09-23 21:37
从"靠天吃饭"到"风险兜底" 红枣作为麦盖提县的经济支柱,也是众多少数民族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但是,价格波动时常让枣农饱 尝"枣贱伤农"的苦涩。转机出现在2020年,郑商所"保险+期货"项目的到来,为这片沙漠绿洲带来了金 融"稳定剂"。 金秋时节,五谷丰登。广袤的田野上,棉花洁白如雪,苹果压弯枝头,红枣晶莹圆润,花生破土而出, 油菜花海翻涌后籽粒饱满,糖料蔗林在南方阳光下茁壮成长……这是一年中最令人喜悦的丰收图景。然 而,丰收的果实能否转化为农民实实在在的收益,需要打上一个问号。"谷贱伤农""果丰价跌"如同悬在 农户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常冲淡丰收的喜悦。 一场金融与农业的深度融合,让这个问号消除了。2016年,"保险+期货"这一创新金融模式首次被写入 中央一号文件,犹如一颗希望的种子播撒到广袤乡村。同一年,郑商所秉持"充分论证、稳妥实施"的原 则,在棉花与白糖品种上启动了首批6个"保险+期货"项目。弹指一挥间,今年郑商所"保险+期货"已走 过第十个年头。这十年,是"保险+期货"探索的十年、优化的十年,更是成效卓著的十年。它用金融笔 触悄然改写了?多农户的收入曲线,让丰收的喜悦更加纯粹、踏实。 "有了红 ...
如何扩大农村有效投资和市场消费?北京市政协委员建言献策
中国经济网· 2025-08-22 06:24
韧性乡村建设 - 统筹发展与安全 将韧性乡村建设与城乡融合发展及乡村振兴结合 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2] - 强制实施气候可行性研究 重新审视乡村发展规划 将灾后恢复重建与韧性城市建设及"百千工程"结合 综合提升山区防灾减灾能力和乡村韧性[3] - 推动平急两用公共设施建设 实现城乡资源融合利用创新 例如平谷区体育中心2小时内完成从运动场馆到应急安置点转换 安置400余人[4] 乡村消费市场发展 - 拓展多元消费场景 创新打造"京郊可漫步 山水可阅读 田园可疗愈"的消费场景 助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5] - 超过70%北京市民每年至少有一次短途度假需求 其中近半数倾向京郊地区 需整合碎片化资源打造优质微度假目的地[6] - 推动农业农村与科技创新 地域文化 休闲旅游等深度融合 提供沉浸式高品质服务 带动民宿餐饮等业态发展[5] 农业产业发展 - 加强农业全产业链培育 推进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 完善联农带农和收益分配机制[8] - 强化科技赋能 落实企业为主体科技创新战略 联合科研机构开展技术攻关 发挥农业中关村产业联盟等平台作用[8] - 强化品牌赋能 以"老字号"品牌焕新为纽带 支持企业在乡村建立原材料基地和加工车间 促进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8] 金融支持措施 - 加强金融创新 提高金融支农惠农广度深度和温度 促进城乡金融资源配置均衡[9] - 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产品服务 挖掘农业多种功能和乡村多元价值 支持联农带农效果好的加工项目[9] - 探索以设施农业资产 农业知识产权等为抵押的新型融资模式 支持农业中关村建设和"种业之都"建设[9]
浙江创新金融支农模式 “工销链农贷”首月授信破千万元
中国新闻网· 2025-08-20 16:34
产品部署与规模 - 产品上线半个月已在嘉兴南湖、湖州长兴、绍兴上虞、温州瑞安四地部署落地 [1] - 累计为30余家农户提供授信服务 [1] - 授信总额达1500万元人民币 [1] 产品功能与机制 - 依托浙农服数字化服务平台实现全链路数字化操作 [1] - 提供免抵押、低利率专项贷款且资金定向专用于农资或农机服务支付 [1] - 采用随信用扩额机制 依据交易数据、生产数据和还款记录动态提升授信额度 [1] 行业影响与目标 - 创新金融支农模式旨在降低农业生产主体融资成本 [1] - 同步降低农资流通成本并缩短农业服务商回款周期 [1] - 通过信息透明可追溯体系促进金融支持与产业发展良性循环 [1]
四维创新:这个保险模式被农业农村部点赞
央广网· 2025-08-08 07:25
核心观点 - 公司凭借"数智驱动海洋牧场蓝色保险创新模式"入选国家农业农村部"金融支农十大创新模式" 该模式通过科技赋能、风险减量和产业协同推动海洋经济发展[1] 机构建设与平台创新 - 2024年7月在山东威海成立蓝色保险发展中心暨海洋数据研究院 整合资源负责全国海洋牧场保险研究及运营管理[2] - 建设海洋风险管理综合服务平台 整合20项遥感/气象/海洋环境数据 实现全周期风险监测和智能预警[2] - 平台配备渔业产业/海温/波高等数据 为气象指数和海洋指数保险产品研发提供支撑[2] 产品与服务创新 - 研发海参高温指数/牡蛎波高指数/金鲳鱼风力指数/碳汇指数等创新保险产品 解决传统保险定损难/理赔慢问题[3] - 深化"保险+信贷"综合服务模式 通过保单质押和保险增信提供融资服务 2024年为山东某三文鱼养殖项目提供8573万元风险保障和5000万元贷款授信[3] 业务成效与覆盖范围 - 2024年保险服务范围扩大至9个省份 保障海域面积58万亩(同比增长38.49%)[4] - 为470个海洋牧场及企业提供超10亿元风险保障(增幅超70%) 支付赔款7420万元[4] - 开发金鲳鱼收入保险/海参高温指数保险等多款产品 保障对象覆盖海鱼/海参/海贝/海藻等多类海产品[4] 人才建设与风险减量 - 截至2024年底蓝色保险中心配备12名专业人才 涵盖海洋经济/科技应用/风险防控等领域[4][5] - 在山东日照落地"保防救赔"数智化服务模式 分析30年海洋数据为11户贻贝养殖户定制保险方案 试点海域面积约1万亩[5]
以改革促金融支农提效 加快赋能乡村全面振兴——两部门携手以改革方法提升金融支农效能
新华财经· 2025-07-29 05:39
政策文件核心内容 - 中国人民银行与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金融服务农村改革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提出七方面19项举措,旨在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并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1] - 政策强调通过"真金白银"和"创新机制"强化乡村振兴领域的金融要素保障,解决农村金融难题 [1] 重点领域金融资源投入 - 政策五大类举措聚焦乡村振兴重点领域:粮食安全金融保障、巩固金融帮扶成果、乡村富民产业金融服务、乡村建设金融服务、金融赋能乡村治理 [2] - 具体措施包括创新"土特产"融资模式、推广"一链一策"服务、丰富债券理财等金融产品供给 [2] - 涉农贷款数据:截至6月末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53.19万亿元,同比增长7.4%,上半年新增3.07万亿元 [4] 金融机构实践动态 - 农业银行在年中会议中明确优先保障县域乡村融资供给,加大支农资金保障力度 [4] - 开发性政策性银行需加强中长期信贷支持,国有大行需倾斜县域支行资源,农村中小银行坚持支农支小定位 [6] 金融服务机制创新 - 鼓励探索农业设施/畜禽活体确权抵押制度,扩大抵押融资覆盖面 [5] - 建议建立"产业-金融-数据"三角模型,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农产品信息溯源,激活农村资源 [6] - 优化金融供给机制需分层协同: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与金融科技企业差异化配合 [6] 政策实施保障 - 综合运用货币信贷政策推动资金投放乡村振兴领域 [7] - 人民银行将联合农业农村部加强统计监测与考核评估,创新投融资机制 [7]
农业银行福建分行:以金融之力迸发八闽大地澎湃动能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7-23 09:13
支持实体经济 - 福建农行与福耀集团建立全方位战略合作,支持其转型发展和科技创新,福耀集团全球汽车玻璃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一 [2] - 福建农行为厦门航空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包括进口代付飞机经营性租金业务、现金管理、融资租赁、承销超短期融资券等,助力其机队规模超过210架 [2] - 信贷资金重点投向重大项目、民营小微、县域"三农"、绿色低碳等领域,优化信贷结构促进福建经济高质量发展 [3] 服务特色农业 - 在宁德蕉城寒垅村设立"惠农服务旗舰店",配备智能化服务工具实施上门流动服务,已带动农户贷款超100亿元 [4] - 在厦门发起全省首家"金融支农联盟",推出"火龙果贷""胡萝卜贷"等特色产品,并在偏远乡村设置惠农通服务点 [5] - 创新"农业碳汇+数字人民币+乡村振兴"模式,首批在9个村茶园落地,为村民增加碳汇收入 [5] 风险管理与创新 - 截至5月末福建农行不良贷款率显著低于全省银行业1.19%的水平 [6] - 厦门分行设立"信用+金融"创新实验室,引入公共信用信息等外部数据源,累计对接小微企业360户,预授信额度近2亿元 [7] - 通过数字化风控手段实现信贷业务动态穿透式管理,同步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7]
夏粮丰收背后的金融力量
证券日报· 2025-07-20 11:05
夏粮生产与金融支持 - 2025年全国夏粮总产量达到2994.8亿斤,保持稳定产量水平 [1] - 金融支持贯穿从播种到收购的各个环节,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保障 [1] 生产阶段的金融支持 - 信贷资金为农户和农企提供前期投入支持,包括种子、化肥、农药采购 [1] - 夏粮播种初期遭遇旱情,金融机构创新产品、优化流程,及时提供资金支持,确保抗旱保墒 [1] 收购环节的金融保障 - 金融机构运用收购贷款、仓单质押等工具,为粮企提供资金支持,确保农民"粮出手、钱到手" [1] - 金融支持既保护农户种粮收益,也稳定市场预期 [1] 风险防控与农业保险 - 农业保险(如小麦种植险、气象指数险)覆盖产前、产中、产后,减少灾害损失 [1] - 农民在遭遇旱、涝、风、雹等灾害时可快速获赔 [1] 产业升级与金融加持 - 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技术、智能装备、仓储物流的投入,推动良种、良机、良法落地 [1] - 金融支持助力传统农业焕发新活力 [1] 金融支农的现存短板 - 农村金融基础设施薄弱,服务"最后一公里"待打通 [2] - 农业保险赔付标准、风险定价需细化 [2] - 金融机构对涉农主体的风险评估能力有待提升 [2] 未来展望 - 金融机构需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升金融支持的精准性和效率 [2] - 金融活水将持续润泽农业,保障夏粮丰收常态化,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2]
创新模式助力农村资金管理提质增效——北京农商银行"银农直联"模式入选农业农村部"2024年度金融支农十大典型案例"
证券日报· 2025-07-03 02:02
金融支农创新模式 - 农业农村部发布"2024年度金融支农十大创新模式与十大典型案例",旨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 [1] - 北京农商银行联合北京市农业农村局打造的"银农直联"模式成功入选"金融支农十大典型案例",成为北京市唯一入选案例 [1] "银农直联"模式特点 - 依托"北京市乡村振兴大数据平台"农经子系统及部分区自建系统平台,运用数字化、信息化、集约化手段实现村级资金审批和支付全流程网络化办理 [1] - 四大优势:1) 通过互联网解决资金使用"最后一公里"问题,节省成本提高效率 2) 实现线上审批支付流程,各乡镇可定制流程提升管理效率 3) 无需纸质支票减少操作风险 4) 打破时空限制实现7×24小时不间断服务 [2] 模式实施成效 - 已在北京12个区141个乡镇(街道)落地,实现村级资金审批和支付全流程网络化办理 [2] - 有效提升农村资金管理水平,推动乡村治理与政银合作,为全国提供可复制的"北京经验" [2] 未来发展规划 - 北京农商银行将持续深化政银合作、加强服务创新,应用金融科技手段赋能首都乡村振兴 [2] - 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助力提升乡村治理 [2]
这里“丰”景正好
金融时报· 2025-07-01 04:59
农业金融服务支持夏收夏种 - 山东省农商银行系统涉农贷款余额达9239.2亿元,较年初增长325.8亿元 [1] - 2至5月重点行业客群贷款余额达922.35亿元,较1月末增长156.35亿元 [4] - "慧农通"功能已签约收购商33.36万户、农户98.9万户,支付订单30.75万笔,金额16.89亿元 [5] 信贷产品创新与效率提升 - 推出"乡村好青年贷""农耕贷""农资化肥贷""农业机械贷"等50余款支农富农信贷产品 [6] - 临沂市收粮大户通过"沂蒙云贷"线上平台当天获得50万元贷款 [5] - 济南农商银行3个工作日发放100万元"济担活力贷",利率低至2.8%且享受政府贴息 [7] 定向金融服务案例 - 广饶农商银行为收粮户提前办理信贷手续,解决每日600万元周转资金需求 [3] - 无棣农商银行通过"网格化对接"发放20万元贷款支持农机设备更新 [3] - 菏泽农商银行三次提供信贷支持帮助葡萄种植户发展20多个品种的葡萄园 [6] 数字化服务创新 - "慧农通"实现订单、支付、对账全流程线上化,显著提升交易效率 [5] - 莱阳农商银行线上支付功能使收粮户告别现金交易,节省往返银行时间 [5] - 智慧营销系统支持分类管理,根据客户类型匹配贷款额度、期限和利率 [7]
山西泽州农商银行全力护航“三夏”生产
证券日报· 2025-06-24 05:45
金融服务支持"三夏"生产 - 泽州农商银行发挥金融支农主力军作用,通过早安排、早部署、早行动,精准锁定夏收资金需求,持续优化金融服务,全力保障粮食安全 [1] - 公司为种粮大户王志平提供200万元信贷资金,解决其夏粮抢收、收购、囤积及玉米播种、化肥采购等环节的资金周转压力 [2] - 公司对夏粮生产、收购、加工、仓储及农资供应等关键领域开通"绿色通道",实行优先受理、优先审批、优先放款,最大限度压缩审批流程和时间 [3] 网格化走访与精准服务 - 公司通过常态化"网格化走访问需"工作,下沉服务重心、深入田间地头,全面摸排辖区种粮大户和农户的金融需求 [3] - 采用"分片划区、包干到人"的服务模式,为王志平匹配专属信贷产品"泽农贷",并开辟绿色审批通道 [2][3] 信贷投放与成效 - 今年以来,公司累计投放涉农贷款达26.83亿元,有力支持夏粮抢收、收购及后续生产 [3] - 信贷资金确保"跑在农时前面",实现"钱等粮、仓等粮",为全县夏粮抢收、颗粒归仓及全年粮食安全奠定金融基础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