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猎户座载人飞船
icon
搜索文档
美国重返月球计划为何一拖再拖?
环球时报· 2025-09-14 22:46
阿尔忒弥斯计划概述 -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主导的"阿尔忒弥斯"载人登月计划旨在重返月球并建立长期驻留机制 最终为登陆火星铺平道路[2] - 与"阿波罗"计划采用"直接发射"模式不同 "阿尔忒弥斯"计划采用复杂的分段发射与在轨对接方案:猎户座飞船与月球着陆器分两次发射 在绕月轨道对接后 着陆器搭载2名宇航员登月 另2名宇航员留守飞船环月飞行 任务完成后返回地球[2] 任务进展与延迟 - "阿尔忒弥斯1"号任务已于2022年完成不载人系统测试 创下载人航天器最远深空纪录(距地球43万公里)[3] - "阿尔忒弥斯2"号任务为载人绕月飞行 原计划2024年完成 但已推迟至2026年4月[3] - "阿尔忒弥斯3"号任务计划将宇航员送至月球南极 但因技术问题发射时间顺延 外界对其2027年完成发射存在广泛质疑[3] 技术挑战与设备问题 - 太空发射系统(SLS)火箭多次因燃料泄漏推迟发射 猎户座飞船存在逃生系统和隔热罩可靠性问题[4] - SpaceX负责的月球着陆器(基于星舰飞船改装)研制进度严重落后 成为影响"阿尔忒弥斯3"号进度的最大变量[4] - 月球着陆器需解决月面着陆起飞、热防护、发动机可靠性及海上回收等技术难题 且需突破在轨加油技术瓶颈(通过十余艘星舰飞船在近地轨道作为燃料库进行低温推进剂转移) 该技术尚未经实践验证[5] - 蓝色起源公司作为备份方案的着陆器开发进度同样滞后[5] 宇航服开发进展 - 新一代登月宇航服(AxEMU)由公理太空公司外包开发 需满足月球南极复杂环境(昼夜温差大、地形复杂)对机动性、热防护及生命保障系统的更高要求[6][8] - 宇航服需具备60分钟紧急生命支持能力 目前仍处于开发早期阶段 计划2025年末至2026年初接受关键设计审查[9] - 公理太空与Prada合作优化宇航服外层材料 并于2025年8月完成载人水下测试[9] 月球核电站计划 - NASA计划在2030年前于月球南极部署100千瓦级核反应堆 为基地提供能源(该地区缺乏太阳能但富含水冰资源)[10][11] - 反应堆设计需解决铀燃料太空运输安全、310摄氏度昼夜温差运行、低重力环境稳定性和废热管理等技术挑战[11] - 多数专家认为2030年部署时间表过于激进 配套超重型火箭及技术难以在5年内完成研制[11] 生命保障系统差距 - 美国在生物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BLSS)研发领域与中国存在关键差距 当前国际空间站仍依赖补给任务输送物资 不利于长期深空驻留[12] - 自21世纪初以来 美国对该研究领域的支持力度逐渐降低[12]
不让中国先登月,美国有这个本事吗?
观察者网· 2025-09-14 01:16
美国登月计划技术路径 - 依赖SLS超重型火箭和猎户座载人飞船 配合星舰改造登月器 需多次在轨加注 任务链条冗长复杂 [4][7][8] - 阿尔忒弥斯计划时间表为2026年实施载人绕月(阿尔忒弥斯2号) 2027年首次重返月球表面(阿尔忒弥斯3号) [10] - SLS单次发射成本超过40亿美元 星舰登月器尚未完成入轨回收验证 在轨加注技术未成熟 存在显著工程风险 [8][10] 中国登月计划技术路径 - 采用两发长征十号火箭分别发射梦舟载人飞船和揽月登月舱 在月球轨道对接后直接登月 路径简洁无需在轨加注 [4][7] - 计划2030年前完成首次载人登月 长征十号已完成7机并联地面试车 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版2020年飞行成功 [11][12] - 任务架构风险可控 成本较低 具备批量执行潜力 后续将同步开展月球科研站建设 [12][14][16] 历史登月方案对比 - 阿波罗计划采用土星5号火箭一次性送入整套系统 技术直接但成本极高 仅执行6次登月 [6][8] - 中国双箭合体方案避免建造超重型火箭 通过两发中型火箭分担任务 性价比显著 [7][8] - 美国新方案政治与商业力量交织 技术体系未完全成熟 不确定性高于中国方案 [8][10] 可持续性与战略目标 - 美国阿尔忒弥斯计划需建设月球门户空间站 但面临预算和合作伙伴承诺不足的挑战 [16] - 中国通过嫦娥七号、八号任务构建月球科研站雏形 从"能否抵达"转向"能否驻留"的战略转型 [16] - 登月竞争核心在于以更低成本形成常态化深空活动能力 而非短期政治表演 [14][16]
NASA预算大砍25%,美航天项目遭“空前攻击”
环球时报· 2025-05-06 22:30
预算调整与NASA战略重心转移 - 特朗普政府提议将NASA预算从248亿美元削减至188亿美元,降幅达25%,创历史最大削减幅度 [2] - 预算调整后10亿美元将专注于火星探测项目,目标是在中国之前实现人类首次登陆火星 [2] - "阿尔忒弥斯"登月计划将进行重大调整,2026年发射绕月任务后逐步淘汰SLS重型火箭和"猎户座"飞船,因其单次发射成本高达40亿美元且超支140% [3] - 取消"门户"月球轨道空间站项目,国际空间站资金减少5.08亿美元并计划2030年退役 [5] 科研领域预算削减细节 - 太空和地球科学部门预算从73.25亿美元降至38.99亿美元,降幅近50% [6] - 行星科学预算削减30%至19.29亿美元,取消美欧合作的火星样本返回任务 [6] - 地球科学预算削减53%至10.33亿美元,新一代陆地卫星项目被整体取消 [6] - 天体物理预算从15亿美元骤降至4.87亿美元,影响罗曼望远镜等重大项目 [6][7] 商业航天企业崛起与行业格局变化 - SpaceX等私营企业将取代传统军工巨头,其"星舰"开发成本仅为SLS的一小部分 [8][10] - NASA固定价格合同比例从0%增至35%,SpaceX成为最大受益者,波音等传统承包商因成本超支面临挑战 [11] - 阿尔忒弥斯后续探月任务可能转交SpaceX和蓝色起源,SLS承包商诺斯罗普·格鲁曼和波音将失去主导地位 [8][10] 国际合作项目中断与行业影响 - 取消"门户"空间站导致日本、欧空局等合作伙伴前期投入损失,加拿大研制的新机械臂项目搁置 [13] - 火星采样返回计划终止使欧空局专门研制的地球返回轨道器失去用途 [13] - 行业专家认为美国在航天国际合作中的领导力将因项目违约而受损 [13][15] 技术发展与行业竞争态势 - SpaceX在2025年已完成49次"猎鹰9号"发射,占全球发射量50%以上 [10] - 商业航天企业采用固定价格合同模式,倒逼传统承包商进行成本改革 [11] - 行业担忧过度依赖SpaceX等企业存在技术风险,"星舰"开发进度和可靠性仍存变数 [14] 科研体系与人才结构冲击 - 预算削减导致天体物理学和行星科学领域数十个任务终止,深空探测研究受冲击 [7] - 岗位需求降低可能引发美国航天人才流失,对行业长期竞争力构成损害 [7] - 材料科学、推进系统等技术研发进度放缓,影响未来航天器性能提升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