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软件生态系统
icon
搜索文档
各种减配,特斯拉的“Model Y 廉价版”被扒光了
36氪· 2025-09-23 08:18
核心观点 - 特斯拉通过大幅削减配置推出平价版Model Y(代号E41)以降低价格 但涉及悬挂 座椅调节甚至胎压监测等核心体验与安全相关配置的降级 [1][2][4] - 新车被视为公司在增长压力下的务实选择 核心任务是作为低价硬件入口扩大用户基数 为高利润软件服务(如FSD)铺路 [15][17][18] - 该车型可能主要针对对价格敏感的特定市场(如拉美 东南亚)而非全球成熟市场 在中国等市场将面临硬件竞争力不足的挑战 [26] - 此举可能稀释特斯拉长期建立的科技高端品牌形象 并对二手车市场产生冲击 [28] 产品配置调整 - 取消全景玻璃天窗 采用普通硬顶替代 [7][8] - 悬挂系统降级 影响行驶质感和舒适性 [7] - 座椅调节简化为单向或两向控制 [7] - 取消电动折叠后视镜 简化空调出风口 取消后视摄像头加热功能 [8] - 取消第二排显示屏 音响系统降级为基础版 取消氛围灯 [8] - 车顶内衬材质简化为玻璃纤维 取消迎宾灯 轮毂缩减为18英寸 [8] - 胎压监测系统(TPMS)可能从直接式(实时监测压力温度)降级为间接式(仅报警功能) [12][14] 战略意图与市场定位 - 新车核心目标是成为价格足够低的硬件入口 扩大特斯拉软件生态系统用户规模 [17][18] - 保留完整高阶辅助驾驶硬件 因软件服务(如FSD)是未来高利润核心 [20] - 制造技术降本(如4680电池 一体化压铸)进展不顺 转向配置降本更直接传统的方案 [22][23] - 可能主攻对价格敏感市场(如拉美 东南亚) 而非成熟市场 因B端市场(如租赁)受贬值快和维修成本高影响需求有限 [24][26] 潜在影响 - 在硬件层面可能缺乏竞争力 尤其在中国市场需直面提供全景天窗 高阶音响甚至激光雷达的本土车型 [26] - 可能不可逆地稀释特斯拉科技高端的品牌形象 长期品牌价值面临风险 [28] - 对老车主二手车市场价值可能产生直接冲击 [28]
英飞凌谈车用RISC-V芯片:将颠覆行业格局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8-06 02:00
核心观点 - 未来五年汽车行业的变化将远超过去五十年,RISC-V架构将颠覆行业格局,实现软硬件协同 [2] - 未来汽车是软件定义的动态计算平台,需要重新思考整个架构 [2] - 行业确定了7个关键优先事项来打造未来汽车 [2] 区域架构 - 未来汽车需要灵活平台支持从入门级到高端自动驾驶的各种性能、安全和能源需求 [3] - 从分布式软件转向区域化和集中式计算,可简化开发、优化成本并加速部署 [3] - 现代车辆采用基于域的架构导致ECU和线路数量激增,增加成本、重量和复杂性 [3] - 区域架构将车辆划分为物理区域,每个区域由控制器管理,减少布线长度和成本,改善延迟 [3] 软件生态系统 - 软件定义汽车需要强大的软件支持,AUTOSAR和汽车级Linux(AGL)是关键标准 [4] - RISC-V AUTOSAR软件生态系统正在构建中 [4] - AGL已移植到RISC-V开发板,社区项目正在开发安全关键型用例的认证方法 [4][5] - 流片前的软件和工具成为必备,英飞凌推出虚拟原型支持早期开发 [6] - 整个工具链必须在芯片交付前准备好,RISC-V硬件支持直接贡献到开源项目至关重要 [6] 开放硬件 - RISC-V开放指令集架构使OEM获得长期控制权,避免单一供应商依赖 [8] - 开放硬件允许优化硬件和软件的协同设计,OEM可定制RISC-V内核满足特定需求 [8] - 开放标准构建供应链弹性,更容易更换供应商,引入良性竞争 [8] 通过标准进行合作 - 开放成功需要共同所有权和合作,标准是协作的催化剂 [10] - RVA23配置文件定义必须包含的扩展,确保生态系统一致性和软件可移植性 [10] - 底层统一标准减少责任和市场锁定风险,在共性和差异化间找到平衡 [10] - 标准化对避免供应商锁定至关重要,需要让IP供应商保持财务可持续性 [10] 模块化 - 模块化体现在硬件架构层面和芯片层面,让汽车行业以外的创新得以引入 [15] - 模块化需要物理内存保护、I/O保护或管理域隔离等功能 [15] - 芯片组提供模块化解决方案,实现混合ISA和混合生命周期 [15] - Chiplet可在高安全等级和非高安全等级组件间实现硬件隔离 [16] 区域适应性 - 未来汽车需要本地化定制以满足不同地区需求,同时保持全球架构效率 [17] - RVA23要求各地区扩展名一致,仅加密可因国家标准而异 [17] - 模块化支持区域自适应,如中国市场配备本地化AI,德国市场强化高速驾驶辅助 [17][18] - 欧洲应争取80%通用架构,减少重复开发 [17]
华为能够挑战英伟达的 CUDA 吗?
傅里叶的猫· 2025-05-06 12:07
英伟达的软件护城河 - 英伟达的竞争优势核心在于CUDA生态系统,包括专有编程模型、丰富库和与PyTorch的深度整合 [2][5] - CUDA起源于2007年,通过免费提供和开发者社区建设解决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最终在2012年因AlexNet训练成功获得认可 [6][7] - CUDA的转换成本极高,开发者需重写代码并失去成熟库和社区支持,PyTorch等框架也依赖CUDA作为后端 [8][10] 华为的三管齐下战略 - 自主研发CANN软件栈和MindSpore框架,试图复制PyTorch+CUDA的全栈体验 [11][12] - 深化PyTorch兼容性,通过torch_npu适配器连接昇腾硬件,但存在版本兼容性和稳定性问题 [11][20][22] - 投入ONNX开放标准优化,实现跨硬件模型部署,允许英伟达训练模型在昇腾芯片上推理 [25][27] 华为软件生态的现状与挑战 - CANN 8.0版本被宣传为重要进展,但开发者反馈其使用困难且缺乏社区支持,昇腾910C推理性能仅为H100的60% [13][17] - 华为模仿英伟达早期策略,派驻工程师协助客户迁移代码,如百度、腾讯等 [16] - 开发者社区活跃度低,知乎用户抱怨文档杂乱且故障排查资源有限,与英伟达的成熟生态差距显著 [13][16][22] 华为与PyTorch的整合进展 - 华为2023年加入PyTorch基金会,通过torch_npu适配器实现昇腾支持,但代码未并入主库导致维护挑战 [19][21] - PyTorch基金会表态支持硬件多样性,华为的理事会席位可能推动其贡献被正式采纳 [23] - 开发者指出昇腾对PyTorch第三方扩展支持不足,部署大规模模型存在兼容性问题 [22] ONNX在华为战略中的角色 - ONNX作为模型"PDF格式",使英伟达训练模型可导出并在昇腾芯片部署,华为维护专用ONNX Runtime优化内核 [25][26] - 该方案适合中国市场,允许训练依赖英伟达硬件而推理转向华为,但部分PyTorch操作无法完美转换 [27] 长期竞争前景 - 华为需多年构建成熟生态,英伟达CUDA优势积累耗时18年,当前开发者不满可能随社区扩大转化为资源 [29] - 人工智能驱动的软件优化(如AI CUDA工程师技术)可能加速华为性能差距缩小 [18] - 模型部署是近期突破口,如DeepSeek R1案例显示英伟达训练模型可在昇腾运行,但全栈替代仍需时间 [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