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认知战
icon
搜索文档
从“小米17跳代”看互联网企业如何用数字游戏颠覆行业规则
搜狐财经· 2025-09-24 15:21
当苹果还在按部就班准备iPhone16时,小米突然宣布跳过16代直接推出17系列。这个看似简单的数字游戏背后,藏着互联网企业对传统行业规则的降维打 击。为什么车企集体为小米站台?为什么罗永浩称嘲讽者是"屌丝情结"?这场命名策略引发的连锁反应,暴露了新旧商业思维的深层博弈。 命名策略背后的认知战:为何小米敢跳过16代? 小米跳代命名的本质是场精妙的认知对齐。通过强行建立"17对17"的数字对应关系,小米一举打破手机行业延续十几代的迭代传统。东风汽车祝福语中"改 变源于坚持"的文案,恰好成为绝妙反讽——小米正用"不坚持惯例"的方式重构用户认知。 罗永浩的争议言论"嘲讽者是屌丝情结",实质点破小米的互联网逻辑:用结果反推合理性。当小米17Pro敢把骁龙8至尊版、妙享背屏等配置堆到极致 时,"对标iPhone"就从营销话术升级为实质性挑战。 这种反套路操作有明确的计算:第三方数据显示,小米17系列借势苹果流量,48小时内斩获18亿次播放量。更关键的是,当消费者搜索"17系列"时,小米自 然获得与iPhone17同台竞技的入场券。互联网企业最擅长的规则破坏,在此展现得淋漓尽致。 数字游戏下的行业启示:破坏性创新的边界 ...
即将到来的智能战争:不可避免的未来?
虎嗅· 2025-09-18 23:52
为什么要重新谈战争? 过去几十年,很多人都觉得"战争"这个词离我们越来越远。冷战结束之后,我们似乎进入了一个"全球化"的时代,经济的互联、文化的交流、科技的合作 让大家觉得和平将会长期维持。但从 2022 年俄乌冲突爆发开始,这种乐观逐渐被打破。 俄乌冲突让世界重新看到大国冲突的残酷。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一种全新的战争模式——无人机大规模投入,卫星通信与数据实时协同,人工智能在战 场上逐渐开始扮演角色。这已经不是二战时期的"钢铁洪流",也不是冷战时期的"核威慑",而是一种智能化、算法化的战争雏形。 与此同时,中东地区的冲突、红海的航运危机,也不断提醒我们:世界正在进入一种"可燃态"。任何一个小小的火星,都可能演变成区域性甚至全球性的 安全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未来的战争,到底会是什么样子? 军费与智能化:5% GDP 的假设 如果全球主要大国都将军费提升到 GDP 的 5%,那将会是一场彻底的结构性转变。 美国目前的军费约 9970 亿美元,占 GDP 的 3.5%。如果提升到 5%,将超过 1.5 万亿美元,几乎意味着美国将进入一种"全面军事化的经济状态"。 历史转折——从工业战争到智能 ...
专访《纸上战场》作者:AI时代更应警惕认知战“算法黑箱”
南方都市报· 2025-09-18 04:26
美国对华认知战的历史与手段 - 美国通过输出意识形态、推动思想渗透、操纵国际舆论、塑造他国认知甚至阴谋颠覆他国政权等方式开展全球认知战 [2] - 美国中情局采用"共产主义/反共产主义二元对立模式"和将对苏联认知投射到新中国的"镜像思维"作为对华情报工作行为逻辑基础 [5][7] - 美国对华认知模式形成于1949-1972年期间 历史与政治存在惯性 部分思维方式延续至今 [4][7] 认知战策略的演变 - 美国认知战有两条主线:以"美国之音"等大众传媒为代表的显性认知战和由中情局等情报机构开展的隐蔽认知战 [13] - 特朗普政府时期美方放弃显性认知战路线 更多资源投入隐蔽认知战路线 [13] - 中情局面临生存危机 存在放大对手威胁倾向 可能通过强化隐蔽认知战角色来证明自身价值 [14] 情报收集方式的变化 - 1972年前中情局信息来源主要基于新中国大众传媒内容 如今人力情报比例上升 开源情报获取更畅通复杂 [10] - 互联网海量数字化信息使分析师在筛选处理过程中更容易出现战略误判 [10] - 过度依赖社交媒体情绪化言论可能导致片面结论 影响对华政策制定 [12] 人工智能时代的认知战风险 - 全球性社交媒体企业大多隶属美国 算法黑箱存在巨大不确定性 美国传播内容享有更大优势 [17] - 人工智能可实现内容大规模机器生产 效率远超人工 可能重塑他国国家叙事 [17] - 在人工智能崛起背景下 更庞大的算法黑箱值得警惕 先发国家可能继续占据主导性优势 [17] 中美关系现状 - 中美两国经济领域存在深刻交往 为两国提供巨大合作空间 [8][9] - 冷战结束几十年后 部分美国政客仍在延续冷战思维 持续鼓吹对抗和推行遏制 [9] - 中美关系历经波折 从1972年前几无往来发展到当前既有相对融洽也有较为艰难的时期 [4][8]
“认知战”这场看不见的战争,到底离我们有多远?
虎嗅· 2025-09-16 05:03
我们正处在一场无声无息的认知战当中,认知战最恐怖的地方在于,谎言重复足够多次后,没人再关心 事实,每个人的判断力、信心和社会凝聚力都被侵蚀。它就潜伏在我们的手机、新闻、网络话题,甚至 家庭和性别对立的煽动中。 ...
打破思想殖民枷锁 绘就文明多样图谱——智库报告揭示美国认知战的手段、根源及国际危害
新华社· 2025-09-08 01:01
美国思想殖民战略体系 - 战略体系随技术发展不断演进 从传统媒体宣传战升级为利用人工智能的认知战 操作手法更隐蔽且攻击范围更广泛[4] - 组织体系呈现政府主导、社会联动、盟友协作特点 国会、国务院和情报机构负责战略规划与资源调配 媒体、智库和非政府组织各司其职[4][5] - 价值体系核心是推销充满伪善与双标的美式民主、自由和人权观念 并以此为旗号干涉他国内政[5] 思想殖民传播与技术体系 - 拥有立体传播矩阵 传统新闻媒体主导国际议程设置 跨国传媒集团通过影视娱乐网络植入价值观 数字时代通过控制互联网根服务器和社交媒体平台塑造用户认知[5] - 通过流行文化吸引大众 主导学术教育培育精英 操控话语叙事进行自我美化 好莱坞电影塑造英雄主义叙事 电子游戏灌输美军行动正义预设[6] - 技术霸权提供基础保障 硬件层面垄断全球通信卫星和海底电缆等核心基础设施 软件层面通过算法推荐和内容审查对信息流进行微观调控[6] 国际危害与历史演变 - 二战结束以来试图推翻50多个外国政府 干涉至少30个国家选举 通过意识形态入侵实现和平演变颠覆合法政权[7] - 利用媒体设置虚假议题制造国际共识 如伊拉克战争前散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谎言 战后未能找到任何相关武器[8] - 思想殖民种子早在18世纪末独立之初埋下 以天定命运为幌子发起西进运动和美墨战争 百年间领土扩张十余倍[2] - 冷战期间通过美国之音和自由欧洲电台向社会主义国家灌输自由世界神话 马歇尔计划将经济援助与意识形态捆绑[2] 经济与文化影响 - 在经济发展领域强植西式道路 上世纪鼓吹新自由主义理论和华盛顿共识 导致拉美和原苏联国家经济发展停滞衰退和民生凋敝[9][10] - 最终目的是瓦解他国文化自信和摧毁文明多样性 导致一些发展中国家出现文化失语症 丧失用本土话语解释本土现象的能力[10] - 通过国际教育和文化交流项目在全球知识精英中培育亲美力量 使之成为传播美国意识形态和服务美国长远利益的重要支点[6]
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发布《思想殖民——美国认知战的手段、根源及国际危害》智库报告
新华社· 2025-09-07 13:05
报告核心观点 - 系统剖析美国思想殖民的历史原因 实践体系和国际危害 呼吁各国摆脱思想桎梏重拾文化自信 [1] - 指出思想殖民是基于不平等的头脑控制 具有强制改造 恶意操纵 隐蔽渗透 长期侵蚀等特点 [1] - 强调美国在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的霸权地位是思想殖民的硬性前提 语言文化话语叙事等便利条件构成软性基础 [1] - 揭示美国思想殖民具有完备体系支撑 包括战略体系 组织体系 价值体系 传播体系 内容体系 技术体系 [1] - 警告随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发展 美国思想殖民操作更隐蔽 攻击范围更广泛 [1] 国际危害与应对呼吁 - 深刻揭示美国思想殖民给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严重危害 [2] - 呼吁各国破除价值迷信 摆脱思想依附 坚持独立自主的文明发展新路 [2] - 主张以文明交融取代文明冲突 以交流互鉴消弭对抗坚冰 [2] 论坛背景与参与情况 - 2025全球南方媒体智库高端论坛以"聚南方力量 应世界变局"为主题 [2] - 论坛于6日在昆明开幕 来自全球110个国家和地区 [2] - 参与方包括260余家媒体 智库 政府机构及国际和地区组织 [2] - 参会代表约500名 [2] 研究机构背景 - 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以公共政策 国际政策研究为主攻方向 [2] - 近年来围绕国内外重大问题开展前瞻性 战略性 储备性研究 [2] - 已形成众多具有广泛影响的智库研究成果 [2]
西方伪史论的逻辑错误大揭秘
虎嗅· 2025-07-11 02:34
西方伪史论认知战分析 - 文章核心观点是建立一套破解"西方伪史论"认知战的通用方法论体系,通过负逻辑思维揭示其逻辑陷阱[1][6][9] - 目前主流"西方伪史论"推动者普遍遭受专业认知战攻击,可能来自境外势力[2][3] - 该思潮利用爱国情感但实际产生反效果,违背"过犹不及"规律[4] 认知战方法论体系 - 采用负逻辑思维(从结论反推前提)作为核心破解工具[28][29] - 认知战设计特点:跨专业攻击、小众知识点陷阱、模糊化处理[38][39][50] - 典型案例分析:阿伽门农金面具伪造论通过"铁剪刀修剪胡子"的伪前提设陷[10][17][22] 具体案例破解 - 荷马史诗质疑:通过考察说唱艺人记忆规律(如《格萨尔王》2000万字口传史诗)证伪[52][54] - 古希腊人口论:文明创造临界人口理论存在跨专业陷阱,忽略外来型文明学习机制[56][72] - 文物新旧论:忽视文物修复工艺差异,中国陶器黑色源于使用中烟熏非埋藏[76][80] 西史辨伪正确路径 - 应以西方官方承认的造假案例(如美军装备数据)为基准[89][90] - 发展自身实力比争论真伪更有效,历史真相将随中国崛起自然显现[94] - 当前伪史论者缺乏专业素养,反而保护了真实造假行为[85][87]
乌无人机首次突袭俄远东,俄战机受损尚存争议!俄媒:乌方夸大“蛛网”行动战果
环球时报· 2025-06-02 22:52
乌克兰无人机袭击俄罗斯军事基地 - 乌克兰国家安全局(SBU)出动117架无人机袭击俄罗斯多个军事基地,成功击中41架俄军战机,造成70亿美元损失 [1] - 俄罗斯34%的战略轰炸机遭到攻击,包括A-50预警机和图-95、图-22轰炸机 [1][4] - 袭击目标包括俄远东地区机场,其中伊尔库茨克州的别拉亚空军基地距离乌克兰超过4000公里 [3][5] 行动策划与执行细节 - 行动代号"蛛网",历时18个月策划,由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协调,SBU局长马柳克率队实施 [3] - FPV无人机通过卡车运输的移动木箱隐藏进入俄罗斯境内,远程控制释放并攻击目标 [4] - 每架FPV无人机成本仅几百美元,但摧毁的41架重型战机价值数十亿美元,具有高成本效益 [4] 各方反应与争议 - 乌克兰称所有参与行动人员已安全撤离,俄罗斯则称逮捕若干袭击参与者 [4] - 俄罗斯国防部否认乌方战果,称仅有数架飞机起火,无军人和平民伤亡 [4] - 俄罗斯媒体和独立分析师认为乌方夸大损失,实际可能仅摧毁2-3架轰炸机,8-10架严重受损 [6] 战略与象征意义 - 袭击被视为乌克兰自2022年冲突以来最大胆、最复杂的攻击之一 [3] - 西方媒体称此次行动破坏俄罗斯核力量"刀枪不入"的形象,削弱其战略威慑力 [7] - 印度媒体分析认为行动是对美国传递信息,展示乌克兰的作战能力和意志 [8] 俄乌谈判与后续影响 - 袭击发生在俄乌第二轮直接谈判前夕,乌克兰可能借此增加谈判筹码 [9] - 俄乌双方边打边谈模式持续,停战条件分歧巨大 [9] - 俄罗斯近期对乌克兰军事训练场发动袭击,造成至少12名士兵死亡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