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华认知战的历史与手段 - 美国通过输出意识形态、推动思想渗透、操纵国际舆论、塑造他国认知甚至阴谋颠覆他国政权等方式开展全球认知战 [2] - 美国中情局采用"共产主义/反共产主义二元对立模式"和将对苏联认知投射到新中国的"镜像思维"作为对华情报工作行为逻辑基础 [5][7] - 美国对华认知模式形成于1949-1972年期间 历史与政治存在惯性 部分思维方式延续至今 [4][7] 认知战策略的演变 - 美国认知战有两条主线:以"美国之音"等大众传媒为代表的显性认知战和由中情局等情报机构开展的隐蔽认知战 [13] - 特朗普政府时期美方放弃显性认知战路线 更多资源投入隐蔽认知战路线 [13] - 中情局面临生存危机 存在放大对手威胁倾向 可能通过强化隐蔽认知战角色来证明自身价值 [14] 情报收集方式的变化 - 1972年前中情局信息来源主要基于新中国大众传媒内容 如今人力情报比例上升 开源情报获取更畅通复杂 [10] - 互联网海量数字化信息使分析师在筛选处理过程中更容易出现战略误判 [10] - 过度依赖社交媒体情绪化言论可能导致片面结论 影响对华政策制定 [12] 人工智能时代的认知战风险 - 全球性社交媒体企业大多隶属美国 算法黑箱存在巨大不确定性 美国传播内容享有更大优势 [17] - 人工智能可实现内容大规模机器生产 效率远超人工 可能重塑他国国家叙事 [17] - 在人工智能崛起背景下 更庞大的算法黑箱值得警惕 先发国家可能继续占据主导性优势 [17] 中美关系现状 - 中美两国经济领域存在深刻交往 为两国提供巨大合作空间 [8][9] - 冷战结束几十年后 部分美国政客仍在延续冷战思维 持续鼓吹对抗和推行遏制 [9] - 中美关系历经波折 从1972年前几无往来发展到当前既有相对融洽也有较为艰难的时期 [4][8]
专访《纸上战场》作者:AI时代更应警惕认知战“算法黑箱”
南方都市报·2025-09-18 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