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余村潘家兄弟二十年:壮大“美丽经济”
北京日报客户端·2025-08-14 02:57

经济发展模式转型 - 余村早年依赖炸山采石和水泥厂,村集体年收入达300万元,但导致生态破坏和矿难事故[4] - 2003-2005年关停3座矿山和1家水泥厂后,村集体年收入骤降至20万元[4] - 2005年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开始转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4] - 2019年人均纯收入达5万元,是2005年的5倍多[7] 生态旅游产业发展 - 潘春林创办"春林山庄"农家乐,初期负债60多万元,两年多还清欠款[5][7] - 村两委购买大巴招揽客源,潘春林通过广告营销吸引上海等地游客[7] - 村民转型从事漂流、观光车、文创等旅游相关产业[7] - 2020年总书记肯定绿色发展路径,提出要拓宽生态效益转化路径[7] 区域协同发展 - 余村联动23个村共建"大余村",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10] - 云上草原景区索道建成后,交通时间从1小时缩短至6分钟,促进客源流动[10] - "大余村"吸引邻汇吧等60多个新经济项目入驻,聚集1200多名创业人才[10] - 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催生数智化选址、乡野骑行等新业态[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