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汇保险

搜索文档
绿色低碳城市建设应发挥多主体协同
中国环境报· 2025-09-15 03:21
政府政策引领 - 制定战略性规划并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城市设计与建设 合理设定城市发展速度 空间和功能以减轻环境压力 [1] - 建立健全低碳城市政策支撑体系 在法律与财政政策上提供支持 包括设立专项资金 拓宽投融资渠道 推动低碳技术试点和绿色示范项目建设 [1] - 普及节能知识 倡导反对浪费 推行绿色低碳消费与生活方式 健全考核机制并加强低碳绩效评价与激励 [1] 企业资源配置与创新 - 企业通过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实现经济与环境效益双赢 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型的新机制 加快构建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体系 [2] - 浙江对高碳企业强化环境管制 对绿色科技企业提供财税支持推动绿色专利增长 榆林和鄂尔多斯通过技术补贴推动煤炭企业应用智能开采设备降低吨煤能耗 [2] - 推进碳金融创新 利用碳排放权质押融资 碳汇保险及绿色债券支持企业绿色转型 鼓励链主企业要求上下游产业链披露产品碳足迹并接入绿电 [2] 非政府组织协作与监督 - 非政府组织通过独立调研与专业论证为政府提供低碳政策建议 促进法规优化与落实 并曝光企业生态环境违法违规行为 [3] - 联合科研机构研发低碳技术 推动清洁能源与循环经济方案在城市场景中的应用 在社区或园区开展分布式光伏和绿色建筑等实践 [3] - 通过国际协作对接全球环保网络 推广跨国可持续案例 整合企业及基金会等资源助力绿色产业链与可持续金融体系建设 [3] 公众参与与低碳实践 - 通过政策发动公众在居家 消费 生产和出行等方面践行节能低碳理念 开展社区生态环境教育与低碳生活培训提升绿色消费意识 [3] - 拓展多元低碳场景 从公共交通 垃圾分类 无纸办公延伸至绿色建筑改造 二手物品交易和分布式光伏安装等高减排领域 [3] - 加强社区自治微循环 组织旧物回收和绿地维护等在地化项目 推广低碳活动提升公众主动参与节能减排的积极性 [3]
人保财险:深入践行“两山”理念 书写绿色发展新篇
人民日报· 2025-08-26 21:39
绿色保险业务规模与增长 - 2025年上半年绿色保险累计提供风险保障126.35万亿元 同比增长23.90% [2] 产业转型升级服务 - 为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油化工等行业提供一揽子保险方案 [3] - 搭建碳捕集到碳利用再到碳封存的全流程闭环保险保障体系 [3] - 2024年为174家绿色低碳企业融资提供4.56亿元保障支持 [3] - 推出绿色建筑性能保险和房屋全装修险服务建筑节能降碳 [3] - 创新开发低空保产品保障低空经济新消费场景 [3] - 完善汽车芯片保险产品体系并向全链条拓展 [3] 环境污染风险治理 - 推广环责险+环境风险监测模式 2024年提供环境污染责任风险保障197亿元 [4] - 在浙江湖州签发全国首批ESG保险保单 涉及保额8800万元 [4] - 签署绿色船舶保险共同体合作备忘录提升船舶绿色低碳水平 [5] - 2024年提供10.9万亿元风险保障服务化解船舶污染风险 [5] 碳汇能力建设与生态改善 - 2024年森林险为11亿亩林木提供9754亿元保障 [6] - 在江苏南京落地全国首单植被综合碳汇价值保险 [6] - 在福建厦门落地全国首单蓝碳交易财产安全险 为2000吨蓝碳交易项目提供保障 [6] 清洁能源与绿色交通 - 2024年为清洁能源领域提供风险保障4万亿元 [7] - 2024年承保新能源汽车超过1150万辆 提供风险保障近30万亿元 [7] - 2024年承保91个绿色轨道交通施工标段 累计提供风险保障2876亿元 [7] - 启动绿动出海项目促进中国新能源车企拓展海外业务 [7] 气候风险管理与灾害应对 - 2024年巨灾保险覆盖范围扩展至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18个地市 保障人口4.1亿 [8] - 建立台风、暴雨等灾害风险地图和气象预警服务模式 [8]
平安产险龙泉: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服务乡村全面振兴
第一财经· 2025-08-21 07:25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 公司通过"三村工程"积极参与乡村振兴,聚焦"三农"领域,依托"综合金融+医疗养老"资源优势,推动乡村经济发展[1] - 公司提出金融"五篇大文章"战略,包括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和数字金融,全面服务乡村振兴[1] - 乡村振兴被视为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任务,其中产业振兴是核心动力[2] 普惠金融与产业振兴 - 公司推出"九强"全产业链帮扶模式,覆盖产前培训、产中支持、产后销售全流程,带动187万农户增收152亿元[2] - 在湖南岳阳打造"六位一体"智慧水产生态圈,帮助养殖户实现从亏损70万元到盈利150万元的转变[2] - 截至2025年6月,公司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建立3566个党建共建点,落地682个产业振兴项目[2] 绿色金融创新 - 公司推出碳汇保险、古树名木保护保险等14款绿色保险产品,覆盖7省市2.32万株古树名木[3] - 发起"平安古树名木守护行动",为古树名木提供专属保障,助力乡村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3] 科技金融应用 - 开发"平安爱农宝App"一站式惠农服务平台,拥有超100万农户用户,支持4种少数民族语言版本[5] - 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打造"科技型、服务型"农险,提升防灾减损和快速理赔能力[5] 养老与数字金融 - 推出针对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险产品,采用"保险+健康管理"模式提供医疗保障和健康服务[5] - 建立承保理赔"双精准"模式,通过"六张图"实现农险精准服务"三农"[5] 战略合作与未来规划 - 公司与政府机构、行业协会联合举办乡村振兴论坛,探讨金融支持乡村振兴路径[1] - 计划通过"保险+科技+服务"模式持续创新产品和服务,与各方合作共同推进乡村振兴[5]
“数字中华”加强科技赋能,特色险种提升多元保障,中华财险深入推进绿色保险高质量发展
新华网· 2025-08-12 06:14
绿色保险产品创新 - 首创大熊猫养殖保险产品 为388只熊猫提供超4亿元风险保障 [2] - 推出森林碳汇价值保险 在四川为6.7万亩碳汇林提供613.23万元保障 在山东为28万亩公益林提供1680万元保障 [4] - 开发古树名木综合保险 在泰安为16800株古树提供2.45亿元保障 在眉山为16棵古树提供64万元保障 [6] - 创新海洋牧场巨灾保险 采用指数型专属产品设计 支持风灾与高温灾害组合承保 [7] - 推出环境污染责任险 在河北累计承保企业6166家 保额达59.36亿元 [6] - 开发新能源汽车专属条款 将充电期间纳入保障范围 [6] 科技赋能与数字化建设 - 与阿里云战略合作构建新一代核心系统 完成数十个业务系统分布式改造 [8] - 实施"数字农险"工程 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物联网技术实现精准承保理赔 [8] - 在广东推出"智慧农业稻田好管家"项目 对1.5万亩水稻田进行遥感监测 [9] - 开发"保险云鱼塘"项目 通过5G物联网技术实现水质监测与病害预警 [9] - 在湖南开展10万亩松材线虫病无人机普查 [9] - 在四川建立牦牛养殖溯源体系 应用区块链/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智慧大数据平台 [10] 生态保护与碳中和实践 - 通过大熊猫保险为119只熊猫提供66次出行保障 [2] - 认养大熊猫"华宝" 深化与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合作 [3] - 碳汇保险赔款可用于灾后救助与森林资源培育 [4] - 在高原地区通过科技手段缓解草畜平衡矛盾 促进生态良性循环 [10] - 绿色保险产品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低碳转型 [1][10] 业务规模与市场地位 - 农险业务规模稳居全国第二 [8] - 作为全国唯一"中华"冠名国有控股财险公司 [1] - 绿色保险兼顾风险管控与资金配置功能 [1][4]
2025年中国绿色保险行业产业链、累计保额、赔付额、重点险企及发展趋势研判:保险业加快支持绿色发展,绿色保险行业持续扩容[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5-05 02:40
绿色保险行业概述 - 绿色保险又称生态保险,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环境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最具代表性的是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以企业污染事故对第三方造成的损害赔偿责任为标的 [3] - 绿色保险产品体系包括三大类:绿色保险产品(涵盖污染环境、绿色资源、绿色产业等9个类别)、绿色保险服务(含风险管理、无害化处理等3类)、保险资金的绿色应用(普惠金融支持绿色项目)[4] - 行业功能体现在促使企业加强环境风险管理、减少污染事故、快速应对事故及补偿受害者权益 [3] 行业发展历程 - 我国绿色保险始于2007年环境责任保险试点,2013年明确强制保险企业范围,2016年首次在绿色金融体系指导意见中单设篇章 [5] - 2021年国务院强调发挥保险费率调节机制作用,2024年金融监管总局提出到2027年完善政策支持体系的目标 [5][7] 政策体系 - 中央层面构建"科技、绿色、普惠、养老、数字"五篇金融大文章框架,2024年出台《推动绿色保险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要求绿色保险风险保障和投资增速高于行业整体 [7][10] - 标准化建设加速:2023年保险行业协会发布《绿色保险分类指引》,国家标准委牵头制定绿色金融术语等11项基础标准 [10] - 地方试点特色突出,如北京要求金融机构5-10年内绿色业务占比超50% [10] 市场现状 - 2023年行业保费收入2297亿元(占行业总保费4.5%),累计保额709万亿元,赔付额1214.6亿元,产品数量超3600个 [13][15] - 头部险企2024年保额:中国人保184万亿元、中国太保147万亿元、中国人寿18万亿元、阳光保险16万亿元 [17] - 保险资金绿色投资规模显著,如中国平安1247亿元绿色投资、中国人寿5350亿元绿色投资存量 [20] 企业格局 - 差异化布局特征明显:中国太保主导环境污染责任险(147万亿元保额)、中国平安创新新能源车险(586亿元保费)、中国人保聚焦清洁能源(承保1159万辆新能源车)[19][20][22] - 科技赋能案例:众安在线运用大数据开发绿色农业保险,中国再保险构建绿色再保险风险分担体系 [19] - 细分领域突破:阳光保险探索碳汇保险(8万亿元保额),新华保险发展绿色债券信用增级服务(2900亿元保障额度)[19][20] 发展趋势 - 法规体系完善方向:修订《保险法》纳入绿色条款,建立跨部门数据交换机制,实施保费补助/税收优惠等激励措施 [26] - 产品创新路径:提升传统产品"含绿量"(如财产险加入环境损失条款),重点开发交通/建筑/生态领域专属产品 [27] - 资金运用机制:监管层拟试点绿色债权优先受偿,险企需制定"双碳"投资路线图并建立ESG风险管理体系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