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优化体系 - 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新质生产力领域成为经济增长核心引擎,但高校学科设置与产业需求间存在"代际差",部分专业难以匹配市场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需求 [2] - 东南大学聚焦集成电路等国家战略性领域,通过增设微电子学院、与华为共建"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平台,毕业生对口就业率提升至92% [2] - 比亚迪斥资30亿元设立教育慈善基金,联动35所高校定向培育新能源技术人才,通过"订单式"育人模式缩短培养周期 [2] - 中国科技大学以"科教融合"为核心理念,将科研项目转化为教学案例,"华罗庚数学科技英才班"等特色班培养3113名高科技人才,96.2%进入科研院所或头部企业 [3] 社会供给体系 - 江苏推行"学历证书+职业技能证书"制度,将实习表现、项目成果纳入评价,毕业生就业率同比提升11% [4] - 浙江对赴山区就业毕业生给予最高10万元安家补贴,并将基层服务年限折算为大城市落户积分 [4] - 广东对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领域中小企业吸纳毕业生给予每人1.5万元补贴 [4] - 教育部"24365"平台提供全时化、智能化服务,累计促成超300万次有效对接,与人社部"就业在线"、国聘网等平台联动降低供需对接成本 [4] 能力帮扶体系 - 用人单位对"跨领域学习能力""数字化素养"的需求较五年前增长2倍以上 [6] - 复旦大学从大一开始开设生涯课程,接受系统指导的学生求职自信心提升37%,岗位适配度提高29% [7] - 浙江大学将通用能力嵌入专业课考核,建筑学专业以"老旧社区改造"为课题,企业评委打分占比达50% [7]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建立"双创学分银行",近三年催生127家科技型企业,形成"以创带就"的良性循环 [7] 就业市场背景 - 高校毕业生规模逐年攀升,面临总量压力与结构性矛盾双重考验,新兴产业"一才难求"与部分专业毕业生"就业遇冷"并存 [1] -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意见》,推动构建高校专业、社会岗位、个人能力"三位一体"精准帮扶体系 [1]
构建“三位一体”精准帮扶体系 助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
新华日报·2025-08-21 2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