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北京一号
icon
搜索文档
校馆弦歌|沉淀的历史,何以激发青春力量——感悟大学校园蕴藏的理想信念
新华社· 2025-09-15 01:49
高校博物馆与校史资源的教育价值 - 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展出商代刻辞卜骨、西周叔虞方鼎及元代卵白釉印花"太禧"铭盘等文物 展现中华文明独特魅力[2] - 北京大学考古100年考古专业70年特展致敬马衡、向达、苏秉琦、宿白等学者 并记录周口店遗址、青海都兰热水墓群、宝鸡周原遗址及广汉三星堆遗址等重要考古贡献[2] - 校园内革命烈士纪念碑、李大钊像、蔡元培像、斯诺墓及博雅塔等标志物成为青年学子触摸历史印记的重要载体[2] 西南联大历史传承与精神象征 - 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旧址保留铁皮顶黄土墙教室 抗战期间培养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及170多位院士[3] - 西南联大博物馆通过50余件馆藏精品文物展示"刚毅坚卓"校训 体现战时空袭警报常态下学子步行赴滇求学的爱国精神[3] - 复原教室陈列兼具书桌与坐椅功能的"火腿椅" 反映当年为节约物资成本与校舍空间的设计智慧[4] 高校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模式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物馆陈列我国首架高校自行设计制造的轻型旅客机"北京一号" 1958年由师生团队1800余人耗时100天完成 其中学生占比76%[6] - 北航通过创新科教融通培养范式将科研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 利用大型综合项目引导学生将论文写在祖国蓝天上[6] - 航空航天学子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空天事业发展 传承科学家精神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6]
致敬历史!那些展品背后的星辰大海
中国青年报· 2025-09-14 22:43
高校科研历史与成就 -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展示14位"两弹一星"元勋肖像 包括王淦昌、赵九章、钱学森等杰出科学家[1][3] - 北京大学校史馆陈列1979年第一张汉字激光照排系统输出报纸 标志汉字告别铅字印刷的历史突破[1][4] - 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展示1958年研制的新中国首架轻型旅客机"北京一号" 仅用100天完成从设计到首飞全过程[1][4][5] 重大科研项目与数据 - "北京一号"累计完成46次飞行 总飞行时间达29小时[5] - 北航研制"北京一号"消耗56万工时 使用16.5万个零部件[7] - 于敏团队实现原子弹到氢弹技术突破仅用2年8个月 创造世界最快纪录[3] 科研精神与教育传承 - 高校通过博物馆开展实践教学 北航教授在歼-10战斗机前现场讲解飞行原理与机构设计[12] - 清华大学教师许保玖1961年自主设计无级变速混凝试验搅拌机 体现自力更生科研精神[8] - 北航拓展"天、空、地、海、浅、网"六大领域全面发展 持续为国防事业贡献力量[13] 科技创新突破 - 王选发明汉字激光照排系统 采用数学算法突破汉字数字化技术瓶颈[4][9] - 清华大学核研院自主设计建造中国高教系统首座核反应堆 代号"200号"[8] - 高校成为人工智能、虚拟现实、航空航天等前沿领域策源地 产出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等重大成果[9] 科研人才培养 - 屠呦呦1951年考入北京医学院 60多年研究发现青蒿素 解决抗疟治疗失效难题[9] - 北航开设博物馆航天科普课 将航天精神"从天边带到学生身边"进行思政教育[12] - 刘大响院士在航空发动机展区讲授设计制造知识 鼓励青年自力更生建设航空强国[12]
瞭望 | 北航航空航天工程:定义世界空天教育新坐标
新华社· 2025-08-19 02:21
核心观点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过有组织科研和体系化创新 推动航空航天领域重大科技成果涌现 其航空航天工程学科连续七年排名世界第一[1][3][4] - 学校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航空航天学科生态体系 以顶尖学科为引擎带动全学科协同发展 并实施数智化赋能战略[7][8][9] -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科教融汇和产教融合强化学生实战能力 为航空航天行业输送高质量复合型人才[10][11][12] 科研创新体系 - 构建"学院+研究院"机构布局 设立航空发动机研究院等科研特区 建设空地一体新航行系统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大平台装置[4] - 形成"基础研究-关键技术-仿真平台-验证环境"全链条研究体系 实现从单点创新到体系化创新突破[4] - "十五"计划以来共获国家三大科技奖励84项 2020年来获15项国家科技奖励一等奖 其中技术发明一等奖9项居全国高校第一[4] 重大科技成果 - 郭雷团队研制仿生偏振罗盘装置 精度领先国际同级别实验室技术水平[4] - 闫晓军团队研制仅重4.21克的太阳能动力微型无人机 实现自然光供能持续飞行[4] - 吴江浩团队研发微型可悬停扑翼飞行机 2024年成为同类飞行器中唯一持续飞行时间超15分钟的产品[4] 学科生态建设 - 以航空航天学科为核心牵引 构建多学科深度融合的"学科群"生态系统[7] - 新设"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 由7个学院共建 联合杭州校区和低空产业龙头企业建立交叉创新实践平台[7] - 从飞行器和动力系统设计制造入手 以力学为基础向材料科学与工程等上下游学科拓展形成航空宇航学科群[7] 数智化赋能战略 - 实施《数智赋能三年行动计划》 搭建"1+M+N"人工智能课程生态[8] - "1"为面向全体大一新生的人工智能导论课 "M"为人工智能与专业融合特色课程 "N"为联合AI企业开设的微专业实践课[8] - 开展数智赋能教学系列培训 单设"数字赋能"赛道 提供经费和导师倾斜支持青年教师[9] 人才培养模式 - 分级分批打造10多个科教协同平台 包括智能微纳公共创新中心等[10] - 推动所有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100%面向本科生开设科研课堂[10] - 新一代全数字化飞行器科教协同平台集成协同设计区等功能区域 支撑69名学生和35名教师共同研制新一代数字飞机[11] 产教融合机制 - 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以"真问题 真场景 真突破"重构育人逻辑 开设基础专业课 企业实践课和校企共建三类课程[12] - 与近400家企业签约共建社会课堂接收基地 要求学生深度参与企业各环节累计不少于八周[12] - 企业授课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为导向 关注工程加工和精度控制等实践细节[12]
在校博里看见“大学之大”
中国青年报· 2025-07-28 03:53
高等教育精神传承 - 梅贻琦提出"大学之大在于大师"理念,奠定中国高等教育评价标准 [2] - 西南联大在抗战期间坚持办学,三校联合保存教育火种 [2][3] - 北航师生100天研制新中国首架轻型客机"北京一号",展现实践创新能力 [3] - 哈工大沈世钊团队耗时8年完成"中国天眼"核心结构,体现科研攻坚能力 [3] 大师科研成就 - 童第周变卖家产购置显微镜,在菜油灯下完成世界首例克隆鱼研究 [4][5] - 戚发轫主导中国航天多个"第一",培养20余名博士生并建立空间羽流实验室 [5][6] - 印象初建立蝗虫分类系统,出版200万字专著记录全球10136种蝗虫 [7][8] - 钟观光采集15万号植物标本,创建北大标本室奠基中国植物分类学 [8] 青年家国情怀 - 北大学生发起五四运动,促成中国拒签《凡尔赛和约》 [9] - 西南联大师生引发"一二·一"运动,四烈士中最年轻者未满18岁 [10] - 交大首位学生党员张永和发展陆定一入党,形成红色基因传承 [11] 服务国家战略 - 1950年代上海财院毕业生扎根新疆,推动边疆经济发展 [12] - 对外经贸大学校友主导中国入世谈判,捐赠签字文件成镇馆之宝 [12] - 云南师大培养40万人才,90%师范生服务云南基础教育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