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多元化

搜索文档
以传动技术为核 法士特开拓智能农机发展新格局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9-23 01:33
9月15日,法士特第七届科技创新周启动大会暨智能农机装备品牌发布会在西安举行。作为全球知名的汽车传 动系统及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综合解决方案供应商,法士特在此次活动中正式宣告进军智能农机装备领域,发布9款 智能农机装备传动系统总成,并展出9款核心零部件产品。这一举措标志着法士特朝着"从单一领域向相关多元覆 盖"的战略目标迈出关键一步。 以技术积淀填补国产农机空白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装备产业面临'低端过剩、高端短缺'的结构性矛盾,尤其在高端重型农机领域,核心传动部 件高度依赖进口,不仅成本居高不下,后续服务也存在诸多不便,严重制约农业现代化进程。"法士特集团党委书 记、董事长马旭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正是洞察到这一行业痛点,法士特依托自身在传动领域数十年的技术 积累,顺势切入智能农机装备赛道。 在谈及布局智能农机领域的时机选择时,马旭耀进一步分析称:一方面,我国对农业现代化、智慧农业发展的重 视程度不断提升,相关扶持政策为农机装备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另一方面,法士特深耕汽车传动系统多 年,已在壳体制造、齿轮加工、传动控制、液压系统等领域形成深厚技术储备,而两大领域核心技术原理相通, 这些优势能有效转化为在智 ...
商用车领域“老将”入局农机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9-18 08:00
战略布局与业务拓展 - 公司正式进军智能农机装备领域 发布9款智能农机装备传动系统总成及9款核心零部件产品 实现从单一领域向相关多元覆盖的战略目标[2] - 基于齿轮传动核心技术进行相关多元化延伸 降低跨行业发展风险并实现技术资源高效复用 业务生态围绕传动核心构建[15] - 在工程机械传动和高端装备传动领域同步探索 通过技术协同实现多领域突破 混合动力传动技术可反哺商用车等领域[15] 技术研发与创新成果 - 依托数十年传动领域技术积累 自主研发农机传动部件达到行业先进水平 传动效率和可靠性显著提升[3][5][7] - 突破国外技术路线局限 开发契合中国新能源特色的混合动力桥箱总成 国外品牌尚未涉足该领域[7] - 针对农机无级变速需求研发专用传动方案 实现车速与作业转速精准匹配 提升作业效率与质量[13] 产能建设与供应链协同 - 在陕西投资5亿元建设大马力拖拉机智能农机传动系统生产基地 预计2023年底建成投产 大幅提升核心部件产能[8] - 作为重卡产业链链主企业 与供应商形成清晰分工 通过产业大会明确发展规划与分工边界 避免无序竞争[13] - 移植商用车领域质量管理体系 包括200万公里可靠性标准 军工生产认证标准 强化耐磨性能与抗冲击能力[11] 产学研合作与品质保障 - 与西安交通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共建智能农机传动研究所 通过人才培养+联合研发双轨模式吸纳前沿理论[10] - 在英国设立创新中心 与奥地利AVL 英国里卡多等国际科研机构深度合作 确保技术研发紧跟全球前沿[10] - 组建跨领域研发团队 包含传动技术专家和农业生产专业人才 攻克多项智能农机传动技术难题[13] 市场合作与国产化进程 - 产品已与潍柴雷沃 山东临工 常州东风等主流农机企业展开合作 经过实际作业验证 可靠性与经济性获市场认可[7] - 逐步打破国外品牌在高端农机传动领域的垄断局面 填补国产空白 推动农业装备国产化进程[7][16] - 专门服务团队承诺第一时间解决客户问题 确保农户使用无后顾之忧[11]
“行业标杆”海螺集团:从模式创新到科技领航
上海证券报· 2025-09-17 19:28
公司行业地位 - 公司产能超3.7亿吨 销量规模排名行业第一[1] - 市场占有率约13% 利润占比接近40%[1] - 水泥主业行业规模、盈利能力和技术水平均位于世界前列[1] 发展历程与改制 - 1996年组建集团并实行国有资产授权经营 同年投入近2亿元整体承债式并购白马山水泥厂[2] - 1997年港股上市融资8.23亿港元 2002年境内上市融资8.2亿元 成为水泥行业首家"A+H"股上市公司[2] - 2003年实施股权多元化改制 形成国有资本51%与员工持股49%的混合所有制结构[2] 成功因素分析 - 天时:抓住中国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和大基建扩张时代机遇[3] - 地利:总部迁至芜湖 地处长江经济带并受益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3] - 人和:集团持股员工达两万多人 企业精神深入人心[3] 行业现状与挑战 - 国内水泥产量从2020年23.95亿吨缩减至2024年18.11亿吨 新增产能显著收缩[4] - 行业面临需求走弱和竞争加剧背景 将迎来重要整合窗口期[4] 发展战略与布局 - 对内走产业链延伸之路 对外坚持国际化发展道路[4] - 在14个国家和地区建有21家实体工厂 海外投资超190亿元[4] - 2023年提出"一基五业"高质量发展新模式 以水泥制造为基础拓展五大新兴领域[4][5] - 旗下海螺资本2024年10月取得私募基金管理人牌照 聚焦新兴产业并购[5] 经营与创新模式 - 率先实现大型设备国产化替代 突破早期90%以上依赖进口局面[6] - 创新"款到发货"销售模式 净现金流居行业绝对优势 现金及等价物余额常年超100亿元 资产负债率仅20%[6] - 独创T型战略经营模式 通过"熟料基地+粉磨站"整合东部市场与沿江资源[6] 科技创新与应用 - 全球首条水泥窑烟气捕集纯化示范线可提取纯度99.99%以上食品级液态二氧化碳[7] - 2020年启动"水泥工业大脑" 2022年建立"云工"工业互联网 实现全域智慧化运营[7] - 2024年4月发布行业首个"AI+大模型" 在5大类40余个子场景实现AI技术应用突破[7]
中集环科分析师会议-20250917
洞见研报· 2025-09-17 15:26
分组1: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未提及相关内容 分组2:报告的核心观点 - 报告研究的具体公司罐式集装箱业务在2025上半年保持发展韧性市场份额居首但处于历史低位是市场重整机会,公司正积极拓展高端装备等新兴领域驱动长期价值增长,未来聚焦相关多元化打造第二增长曲线争取实现战略跃迁 [23][30][31] 分组3:根据相关目录分别总结 调研基本情况 - 调研对象为中集环科,接待时间是2025 - 09 - 17,上市公司接待人员有公司副总裁等 [17] 详细调研机构 - 接待对象有融通(基金管理公司)和国金证券股份(证券公司),对应机构相关人员为卢文杰和房灵聪 [18] 调研机构占比 - 未提及相关内容 主要内容资料 - 2025上半年公司罐式集装箱业务营收92424.63万元,目前业务处于历史低位是市场重整机会,近年来制造能力和订单交付速度提升,还积极壮大并购团队拓展新兴领域 [23][24] - 2025年上半年公司罐箱产品毛利率变动因化工行业承压、市场竞争加剧、需求下降等因素 [25] - 公司作为罐箱行业龙头有规模、品牌、范畴、协同优势,能满足客户要求、搭建供应链、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和丰富产品线、打造稳定供应链体系 [27] - 公司医疗设备部件业务持续增长,2024年同比增长12.88%,2025年上半年同比增长16.12% [28]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后市场业务营收7492.20万元,同比上升0.95%,业务包括罐箱清洗等及配件销售 [29] - 公司未来聚焦相关多元化,打造第二增长曲线,拓展高端医疗装备、智能装备业务,构建有色金属精密加工能力,响应政策通过资本市场手段围绕重点领域布局,争取实现战略跃迁 [30][31]
中集环科(301559) - 2025年9月17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9-17 09:10
罐箱业务表现与市场地位 - 2025年上半年罐箱营业收入92,424.63万元 [1] - 罐箱市场份额稳居行业首位 [1] - 当前罐箱业务处于历史低位周期,视为市场重整机会 [1] - 罐箱毛利率下降主因:化工行业承压、竞争加剧及需求下降 [1][2] 核心竞争优势 - 规模优势:具备设备投资、成本控制与协同生产能力 [2] - 品牌优势:20余年行业积累,供应链成熟且通过全生命周期验证 [2] - 范畴优势:提供全系列罐箱(液体/气体/粉末)及全尺寸(10-52英尺)一站式解决方案 [2] - 协同优势:拥有智能化供应链体系,保障质量与供货稳定性 [2] 新兴业务增长数据 - 医疗设备部件业务:2024年同比增长12.88%,2025年上半年同比增长16.12% [3] - 后市场业务(清洗/维修/翻新等):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7,492.20万元,同比上升0.95% [3] 战略发展方向 - 聚焦相关多元化:通过高端装备、医疗设备、智能装备构建第二增长曲线 [4][5] - 医疗领域拓展:紧跟医疗核磁前沿技术,扩大高端影像设备零部件全球交付 [5] - 智能装备布局:构建"感知-预知-执行"软硬件能力,助力化工物流数智化转型 [5] - 资本运作计划:通过并购投资布局高端医疗设备与智能装备制造领域 [5] - 战略目标:三至五年内形成"高端装备+新材料+新工艺+新场景"矩阵,向全球高端装备技术平台跃迁 [5]
中集环科2025年半年报亮相,第二增长曲线表现亮眼
证券时报网· 2025-08-22 14:29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总收入12.14亿元 归母净利润6260.12万元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2.27亿元[1] - 罐式集装箱业务收入92424.63万元 同比下降17.57% 市场份额保持首位[1] - 医疗设备部件业务收入11915.61万元 同比增长16.12%[1][2] - 后市场业务收入7492.20万元 同比微增0.95%[1] 业务战略 - 坚持聚焦相关多元化战略 通过规模效应与高精尖技术协同发展第二增长曲线[2] - 积极布局高端装备制造领域 寻求通过并购投资扩充营收来源[3] - 计划构建"高端装备+新材料+新工艺+新场景"矩阵 实现向高端装备技术平台战略转型[3] 行业环境与竞争力 - 全球地缘政治紧张与美国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导致复杂经济态势[1] - 持续强化技术实力推动产品绿色化智能化升级 巩固行业龙头地位[1] - 医疗设备部件业务连续多期保持两位数增速 高端医疗影像设备零部件研发能力显著提升[2] 客户与合作 - 高端医疗设备客户基础持续扩大 与西门子医疗总部开展全球供应商合作洽谈[2] - 与西门子医疗就未来合作达成积极共识 参观自动化生产车间深化合作关系[2]
直面掌门人|中天科技薛驰:向新向海向外 提升企业全球竞争力
上海证券报· 2025-07-31 08:53
公司发展历程与财务表现 - 自2002年上市以来营业收入增长超100倍 累计纳税超138亿元 向股东分红累计近34亿元 市值增长40余倍 [2] - 1992年进军光纤通信 2002年迈入智能电网 2011年布局新能源 形成多领域协同发展格局 [4] 战略布局与创新体系 - 以差异化创新为根基 构建新能源为突破 海洋经济为龙头 智能电网为支撑 数字通信为引擎的多板块协同生态 [2] - 2023-2025年经营方针均围绕"创新"主题:2023年"创新驱动 合规奋进" 2024年"固本兴新 合规精进" 2025年"守正创新 贡献驱动" [4] - 打造7个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和14个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4] - 2024年研发投入19.44亿元 占营业收入比例超4% 研发人员超2700人 博士硕士占比超10% [23] 技术突破与产业成果 - 2010年成功研制国内首根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光纤预制棒 突破国外技术垄断 [17] - 2024年新增160余项新产品 其中30余项通过国家级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 [19] - 在电力领域成为特高压建设主力军 海洋领域实现±525kV直流海缆技术突破 新能源领域半固态电芯具备量产条件 [18] - 截至2024年4月23日能源网络领域在手订单约312亿元 其中海洋系列134亿元 电网建设140亿元 新能源38亿元 [19] 国际化战略与海外布局 - 2002年起布局海外 已在欧盟高端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设立5家海外工厂 14个海外营销中心 40多个海外办事处 [10][27] - 2024年境外营业收入占比近两成 土耳其工厂2024年实现超1亿元净利润 [27] - 启动"海外再造一个中天"行动 推行"三个全球"战略(全球思维 全球布局 全球服务) [10][29] - 通信 电力 海洋板块海外建厂计划正在积极推进 [28] 组织管理与人才机制 - 设立5000万元人才基金引进国际化人才和行业领军人才 [23] - 推行"知识产权银行"项目 超11000名员工开设账户 累计发放奖金超2000万元 [24] - 实施"三我众创"机制(我工作 我思考 我建议)并推广至海外工厂 [24][28] - 建立未来产业研究院承担中央研究院职能 布局新领域和新技术 [23]
格力电器战略解读:变与不变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5-07 07:25
核心观点 - 全球经济面临不确定性背景下,中国制造业需平衡战略的"变"与"不变",格力电器通过坚守主业、严控质量、持续研发实现长期增长,同时通过多元化、品牌升级、渠道变革适应时代变化 [1][2][24] 格力的不变:制造业的长期主义 主业不变:聚焦实业 - 公司90%以上资源投向空调主业,拒绝房地产、金融等短期诱惑 [4] - 2014年明确走专业化道路,2017年成为唯一不做房地产的家电企业 [4] - 建立"战略过滤机制",新业务需满足强化空调主业竞争力、技术协同性、5年可持续性三重标准 [5][6] 质量不变:完美质量战略 - 1995年成立行业唯一筛选分厂,对零部件实施"海关式"筛查,维修率降至万分之一 [7][8] - 2005年推出"整机六年保修",2021年升级为行业唯一"10年免费包修"政策 [8] - 高质量策略使美国客户4万台空调仅4台需维修,长期包修政策反成成本最优解 [8][9] 研发不变:掌握核心科技 - 2002年自主研发中国首台数码多联式中央空调,打破日本技术垄断 [11] - 2004年建立压缩机生产基地,凌达压缩机问世使公司成为首家拥有自主压缩机品牌的中国空调企业 [12] - 截至2024年累计申请专利13万件,光伏直驱变频离心机技术全球唯一 [12][13] 格力之变:跟随时代起舞 战略之变:相关多元化 - 从空调延伸至生活电器(晶弘、大松品牌)、工业机器人、精密模具、数控机床、芯片等领域 [15] - 多元化基于主业技术协同,如工业制品应用于自身生产线并对外输出 [15] - 遵循"第二增长曲线"理论,在空调顶峰期布局新增长点 [16] 品牌之变:五次理念升级 - 1994年"格力电器,创造良机"→1997年"好空调,格力造"→2010年"掌握核心科技"→2013年"让天空更蓝,大地更绿"→2015年"让世界爱上中国造" [17][18] - 品牌升级呼应国家战略(如"中国制造2025")和社会需求(如环保议题) [18][19] 渠道之变:扁平化与场景化 - 2020年启动"去中间化"改革,经销商通过云网批系统直接提货,区域销售公司转型服务商 [20] - 2024年库存周转效率提升,净利润创321亿元历史新高 [21] - 2025年推出"董明珠健康家"体验店,打造"空气-水质-膳食"三大场景化体验区 [22] 行业背景 - 2025年家电行业面临智能化、场景化、生态化浪潮,传统企业处于战略拐点 [2] - 空调行业曾依赖进口部件(核心部件成本占比超60%),2004年能效标准政策加速技术升级 [11][12] - 国际市场竞争格局变化:日系品牌专利申请量下滑,中国技术从跟跑转向领跑 [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