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稀缺性资产

搜索文档
国泰海通|海外市场研究· 合集
国泰海通证券研究· 2025-08-22 09:08
港股市场整体展望 - 下半年港股牛市行情有望延续,AI产业浪潮持续演绎,科技板块向上空间更大 [2] - 年初以来恒生指数累计上涨19%,跑赢沪深300指数21个百分点,医药、科技、材料、日常消费等行业表现更显著 [6] - 港股稀缺性资产集中在互联网、新消费、创新药、红利等板块,与AI应用、新消费等产业趋势高度相关 [5][6] 港股相对A股优势 - 港股软件服务及传媒总市值占科技板块55%,远高于A股的24%,代表性个股包括腾讯、阿里巴巴等AI资本开支较大的互联网龙头 [7] - 港股新消费板块总市值占消费比重超过60%,而A股仅占约10%,主要因美团、京东等电商零售及泡泡玛特等新消费股集中上市 [8] - 港股创新药+CXO指数成分股在医药板块中占比57%,高于A股的31%,信达生物、翰森制药等更具稀缺性 [8] - 港股红利资产分红比例达48.9%(2023年),高于A股的41.8%,考虑红利税后股息率仍具优势 [51] 资金面动态 - 南向资金2025Q1净流入创新高,主动偏股公募增量规模约1000亿元,险资增量约1000亿元,私募+被动资金增量约1000亿元,散户及其他增量约1200亿元 [29] - 全年南向资金净流入规模有望超10000亿元,公募理论增配空间约3000亿元,预计实际增量2000-3000亿元;险资预计增量2500-4000亿元 [31][32] - 外资在港股占比仍超60%,但南向资金持股占比从2020年9月的8%提升至20%,成交占比超20%,定价权边际提升 [36] 历史行情对比 - 2011-2014年港股跑赢A股62个百分点,主因海外流动性宽松及移动互联产业催化 [24] - 2016-2018年港股跑赢A股38个百分点,受益于供给侧改革、南下资金流入及低估值优势 [25] - 2019-2021年恒生科技跑赢沪深300达137个百分点,源于经济复苏、流动性宽松及中概股回归 [26] AI产业投资机会 - AI ASIC芯片2023年市场规模66亿美元,预计2028年超400亿美元,CAGR达45%,增速快于通用加速芯片 [58][61] - AI手机2025年出货量预计3.8亿部,同比增134%,硬件端推理芯片、散热材料(单机价值量提升11-14元)、内存芯片受益 [72] - AI人机交互变革可能重塑操作系统生态,Agent将成为"超级APP",社交网络巨头受益于Agent渗透带来的网络效应提升 [65][68] 行业结构差异 - A股高股息个股集中在煤炭、银行、纺服等行业,港股分布更分散,涵盖地产、纺服、工用运输、银行、建筑等 [52] - 港股与A股联动性增强,因中资股占港股超三分之二,贡献90%净利润,且南向资金流入深化两地流动性关联 [16][18]
港股稀缺性资产受市场关注,港股通医疗ETF今日重磅上市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07 05:56
港股市场表现 - 恒生指数午盘上涨0.52%至25041.03点 [1] - 恒生科技指数上升0.54% [1] - 恒生中国企业指数走强0.36% [1] - 半日成交额达1417.72亿港元 [1] 行业板块表现 - 创新药、新消费、AI应用成为年初以来中国资产重估行情中的亮点板块 [1] - 港股科技板块自6月下旬以来阶段性跑输创新药等板块 [1] 宏观经济背景 - 国内宏观经济增长放缓导致资金面临资产荒压力 [1] - 消费结构正在发生显著变化 [1] - 人工智能引领新一轮科技向上周期 [1] 金融产品动态 - 港股通医疗ETF(520510)今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 [1] - 该ETF支持T+0交易机制 [1] - 产品覆盖CXO、创新药、AI医疗等港股通医疗赛道 [1]
解密南下:谁在买、还有多少空间——港股资金跟踪
2025-07-07 00:51
纪要涉及的行业或公司 港股市场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核心观点1:2025年南向资金流入规模大且结构变化** - 论据:2025年一季度南向资金流入超4100亿,上半年近7000亿接近2024年全年体量;一季度约4000亿南下净流入中,主动公募和险资各贡献约1000亿,私募和ETF各贡献约700亿,散户端超1200亿,散户占比降至40%,机构占比显著增加 [1][3] - **核心观点2:过去几年南向资金持续净流入且近两年创新高** - 论据:2016 - 2023年每年南向资金净流入港股,除2018年外每年净流入约3000亿,近两年持续创新高,持股规模占比从2024年初13.5%升至2025年二季度末20.7% [1][4] - **核心观点3:今年机构加速投资港股因资产稀缺性** - 论据:类通缩环境下,投资机构面临资产荒,会转向稀缺标的,权益市场中高收益资产及顺应AI浪潮的科技板块是稀缺资产,险资投银行和非银板块,主动公募和被动ETF投科技板块 [1][6] - **核心观点4:未来南向资金仍有增配空间,全年有望超万亿** - 论据:宏观环境不变,港股稀缺资产有吸引力,机构端有增配空间;2025年上半年南下规模6800亿,全年有望超万亿;险资可能是最大增量来源,全年南下规模有望超3000亿,公募全年实际增量可能达2000 - 3000亿 [1][7]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静态测算存量港股通公募未来还有3000亿理论增配空间,无资格投资港股通公募可修改合同实现投资目的 [2][7] - 2024年全年散户资金在南下净流入中占比约85%,过去三年大幅流入主要由散户推动 [5]
美团涨超4%,港股集体回暖!恒生科技ETF基金(513260)大涨超2%!机构:港股是本轮行情的主战场
新浪财经· 2025-06-09 03:48
港股市场表现 - 恒生科技ETF基金(513260)盘中涨超2%,近60日净流入超21亿元 [1] - 恒生科技指数成分股多数上涨,快手涨超5%,美团涨超4%,阿里巴巴涨超2%,腾讯控股微涨 [5] 中美贸易关系影响 - 中美元首通话释放积极信号,双方同意推进经贸谈判并落实日内瓦共识,短期提振港股风险偏好 [2] - 关税摩擦影响或进一步减弱,出口链压力缓和下中国增长预期抬升,人民币及人民币资产有补涨空间 [2] 港股市场优势 - 港股在本轮中国资产重估行情中涨幅较A股更为可观,新消费、AI应用等方向表现突出 [3] - 港股资产更具稀缺性,互联网、新消费、创新药、红利等板块与当前产业趋势相关度更高 [7] - 港股科技板块中软件服务及传媒等下游软件端行业总市值占比55%,远高于A股的24% [7] 资金面与配置建议 - 南向资金延续流入态势,托举承接力度明显,未来进一步配置空间仍大 [2] - 建议配置地产周期后半程的消费潜力修复板块(互联网消费、医药、大众消费)、科技升级趋势下的港股硬科技及AI、红利板块(通信、大金融) [2] - 外资配置中国资产比例偏低,流出空间收窄,内资机构(险资、公募)加速流入港股 [8] 恒生科技板块展望 - 恒生科技指数PE(TTM)为20.7倍,处于均值-1倍标准差水平附近,估值具有性价比 [9] - 人工智能驱动的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港股科技板块受益于AI应用加速的互联网巨头及硬科技领域 [9] - 政策发力驱动基本面修复,叠加资金面持续改善,港股稀缺性资产优势或将抬升 [8]
国泰海通海外:港股是本轮牛市主战场
智通财经网· 2025-06-08 03:29
港股市场表现 - 年初以来港股明显跑赢A股,恒生指数累计上涨19%,跑赢沪深300指数21个百分点 [4] - 港股医药、科技、材料、日常消费行业分别跑赢A股同行业29、25、22、21个百分点 [4] - 恒生科技指数一季度最大涨幅达49%,显著高于A股科创50指数的22%涨幅 [4] - 4月以来恒生消费指数最大涨幅25.3%,远超中证消费指数的9.0% [4] 港股稀缺性资产 - 港股稀缺性资产集中在互联网、新消费、创新药、红利四大板块 [10] - 港股科技板块中软件服务及传媒占比55%,远高于A股的24% [10] - 港股消费板块中新消费占比超60%,A股仅约10% [11] - 港股医药板块中生物科技及医疗技术占比40%,高于A股的24% [11] - 港股红利股股息率显著高于A股,如工商银行港股股息率7.7% vs A股5.8% [12] 历史对比与驱动因素 - 当前港股行情与2012-14年移动互联浪潮时期相似,均反映宏观偏弱背景下稀缺资产吸引力 [5] - 港股能更好映射产业变革,如当前AI应用和新消费趋势 [5] - 腾讯、阿里等AI资本开支大的互联网龙头仅在港股上市 [10] - 泡泡玛特、老铺黄金等新消费代表个股近期股价创历史新高 [4] 下半年展望 - 政策发力驱动基本面修复,南下资金提供边际增量,港股有望进一步向上 [1] - 恒生科技指数PE(TTM)20.7倍,处于历史均值-1倍标准差水平,估值具吸引力 [22] - 可关注AI应用受益的互联网巨头及硬科技、中高端制造领域 [22] - 南向资金加速流入,公募增配稀缺标的、险资增配港股红利趋势持续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