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海气交互关键层大剖面综合同步观测浮标系统
icon
搜索文档
探海2025 中国力量绘就全球海洋治理新图景
人民网· 2025-08-01 01:57
海洋塑料治理项目 - 科研团队联合渔民和企业将海洋塑料转化为低碳环保原材料 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治理双赢[1] - 该项目获得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的"地球卫士奖" 为解决海洋污染提供中国方案[1] - 项目使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进入可持续良性循环 渔民收入增加且企业获得收益[1] 全球海洋治理战略 - 中国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以弥补治理赤字和提升国际话语权 展现大国担当[1] - 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强调要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 加强全球海洋科研调查和蓝色经济合作[1] - 中国在海洋空间规划 蓝色经济和科技能力建设方面具有优势 能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支持[1] 技术共享与国际合作 - 中国科研团队研发的COAST工具包免费向全球开放 整合海洋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2] - COAST工具包为滨海城市提供海洋灾难预警和生态管理等可视化服务[2] - 埃及专家认为该工具包能帮助"全球南方"国家解决技术缺乏问题 实现国际协作[2] 区域合作成果 - 中国在东南亚 南亚 南太平洋和加勒比等区域建设多个双多边合作平台[2] - 对外发布多项公共产品 帮助多个国家编制海洋空间规划[2] - 推动区域海洋治理能力提升 在多个区域收获显著成效[2] 海洋科技创新 - 海洋观测技术在维护海洋权益 预警灾害和保护环境方面发挥重要作用[3] - 中国自主研发的海气交互关键层大剖面综合同步观测浮标系统在南海成功布放[3] - 首次实现基于深海大浮标的大气-海气界面-水下综合同步观测 填补技术空白[3]
填补空白 我国首套超3500米水深大剖面大型观测浮标系统成功布放
快讯· 2025-06-25 09:25
技术突破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成功在南海3500米水深布放海气交互关键层大剖面综合同步观测浮标系统 [1] - 该系统创新设计了适用于深海高海况的高稳性浮标结构和锚系结构 [1] - 开发了海洋量子激光雷达和海洋微波辐射计等多套先进观测设备 [1] 观测能力 - 实现了水上10千米、水下1千米的"大气-界面-水下"综合同步观测 [1] - 填补了大水深、大剖面、大浮标观测技术的空白 [1] - 可适应风速超过60米/秒、最大波高20米的极端工作环境 [1] 系统性能 - 包含高稳性浮标体、传感器、能源系统、大数据量传输等多项关键技术 [1] - 重点解决了高海况下的稳定性、可靠性和长期在位观测技术 [1] - 布放水深可超过3500米,实现大功率、长周期能源供给 [1] 应用价值 - 提升海洋浮标的数据质量与安全防护能力 [1] - 为南海海-气交互关键层研究提供技术和数据支撑 [1] - 服务于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防灾减灾领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