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焦虑

搜索文档
贝壳“银河计划”已在全国72个城市落地
搜狐财经· 2025-09-18 13:23
核心观点 - 贝壳"银河计划"在全国72个城市落地 累计赋能超过3.3万名行业从业者 其中深圳站参与者拥有超300万粉丝量[1] - 房产新媒体呈现内容专业化、服务一体化、生态共建化三大趋势 平台通过全链路支持从业者转型价值深耕[3] 业务进展 - "银河计划"覆盖全国72个城市 赋能从业者超3.3万人[1] - 深圳地区计划参与者累计粉丝量突破300万[1] 行业趋势 - 内容专业化:用户更倾向为真实案例与专业解读付费[3] - 服务一体化:需实现"内容-转化-服务"全链路打通[3] - 生态共建化:平台/达人/用户三方共生成为行业发展方向[3] 战略举措 - 联合腾讯/小红书等平台共建房产达人矩阵[3] - 提供流程扶持/内容生产/工具赋能全链路支持体系[3] - 通过实战经验分享帮助从业者从流量焦虑转向价值深耕[3] 行业倡导 - 倡导经纪人践行长期主义 以合规赢信任/靠专业赢未来[3] - 强调用户决策核心始终基于人的信任而非算法分配[3]
从流量焦虑到“留量”培育
经济日报· 2025-08-11 22:06
口岸城市发展模式转型 - 发展思路从流量焦虑转向留量培育 通过产业转化实现口岸流量沉淀 [1] - 进口原料就地加工增值 边民互市贸易借助落地加工延伸产业链条 [1] - 加工环节本地化创造利润 增加就业与税收 将流量转化为滋养本土经济的活水 [1] 城市功能与人才留存策略 - 补齐教育医疗民生短板 完善商贸街区市井烟火 提供体面就业和舒适环境 [1] - 通过提升城市宜居性和归属感 将流动人力资源转化为稳定人力资本 [1] - 城市功能完善如同吸铁石 促进人才从短期驻留转向长期扎根 [1] 口岸基础功能升级 - 提升硬联通效率 建设大桥铁路等基础设施消弭物理阻隔 [2] - 优化软联通规则 推进通关便利化和边检智能化降低制度成本 [2] - 构建网联通体系 畅通数字贸易和跨境数据共享跨越地理边界 [2] 流量转化系统建设 - 口岸功能升级既增大流量基数 更提升流量转化为留量的效率 [2] - 为人流 物流 资金流的停留创造先机 形成不竭发展动力 [2] - 通过政策引导 产业落地和城市功能完善 构建将过客转为扎根价值的网络 [2]
腾讯音乐收购喜马拉雅:又一次靠并购走出流量焦虑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1 01:22
腾讯音乐收购喜马拉雅 - 腾讯音乐宣布全资收购喜马拉雅 交易总额为12.6亿美元现金 同时发行不超过总股本5.1986%的A类普通股 并向创始股东发行不超过0.37%的股份 [1] - 喜马拉雅将进行与交易相关的业务重组 交易需获得监管部门批准 [1] - 腾讯音乐近期还以2433亿韩元(约12.9亿元人民币)收购SM娱乐9.38%股份 成为其第二大股东 [2][3] 腾讯音乐业绩表现 - 2025年一季度营收73.56亿元 同比增长8.7% 调整后净利润22.26亿元 同比增长22.8% [5] - 在线音乐收入同比增长15.9%至58亿元 其中订阅收入增长16.6%至42.2亿元 付费用户数达1.229亿 同比增长8.3% ARPPU提升至11.4元 [6] - 社交娱乐收入同比下降11.9%至15.5亿元 公司将不再单独披露该板块运营指标 [9] 流量与战略调整 - 腾讯音乐在线音乐服务月活同比下降4.0%至5.55亿 [7] - 公司战略转向重视付费用户 类似腾讯旗下阅文平台策略 阅文2024年月活1.67亿(同比下降19%) 但付费用户增长4.6%至910万 [8] - 短视频冲击及政策影响下 直播业务已退出核心业务框架 [9] 喜马拉雅业务价值 - 喜马拉雅2023年月活达3.03亿(移动端1.33亿) 占中国在线音频平台移动端总时长60% [13] - 平台拥有459个品类4.88亿条音频 形成独特UGC生态 并与阅文等9家图书公司达成独家合作 [13] - 播客和有声书业务具有高毛利率潜力 Spotify预计可达40-50% 高于音乐业务 [13] 行业背景与历史 - 2015年"最严版权令"推动音乐市场正版化 促使腾讯通过收购CMC整合版权资源 [14][15] - 2021年反垄断监管解除独家版权 削弱腾讯音乐内容壁垒 [15] - 公司历史上通过多次收购建立业务优势 包括近期收购SM娱乐股权获取偶像团体资源 [15]
董明珠与孟羽童合体现身直播间 微博话题冲上热搜
环球网· 2025-05-25 06:40
董明珠与孟羽童职场纠葛 - 董明珠与孟羽童在5月23日合体直播带货 孟羽童表示见到老板激动 董明珠则批评其"丧失最好机会"[1] - 5月25日孟羽童晒合照配文"感念曾经 未来珍重" 相关话题冲上微博热搜[1] - 2021年孟羽童通过综艺加入格力 董明珠公开称要将其培养成"第二个董明珠" 担任秘书并参与直播带货[3] - 2023年5月孟羽童离职 格力称属"人员正常流动" 董明珠评价从"接班人标准"转为批评年轻人"只想挣钱"[4] - 2023年12月董明珠在股东会上强调"网红要看人品质 要付诸行动"[4] 格力电器经营表现 - 2024年格力营业总收入1900.38亿元 同比下滑7.31% 为近四年首次下滑[4] - 单季度营收除Q1增长2.53%外 Q2-Q4分别下滑0.63% 15.87% 13.38%[4] - 2024年更改统计口径 空调与生活电器合并为消费电器业务 营收1485.60亿元(占比78.54%) 同比下滑4.29% 毛利率34.91%(减少2.09%)[5] - 2025年1-4月空调市场数据显示 美的格力分列线上线下前两名 但格力线下市占率下降 美的海尔等竞品上升[5] 行业背景 - 2024年家电行业整体增长 但格力出现营收下降和毛利率下滑问题[4] - 行业认为董孟事件折射出格力企业转型和流量焦虑等问题[4]
又一家居生活生产商要上市了!自爆曾刷单、好评返现,66元检验真改了吗?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15 08:19
公司概况 - 太力科技主营业务为真空封装、生物保鲜及家居生活用品,产品包括无痕挂钩、真空收纳袋、保鲜袋、垃圾袋等[1][2] - 公司为全球零售巨头宜家、开市客、沃尔玛的供应商[1] - 目前正在冲刺IPO,上市后市值预计达几十亿元[1] 刷单及好评返现行为 - 2019-2020年通过员工及亲属在电商平台刷单,金额分别为39.8万元和89.55万元[3] - 2021年存在4.51万元的好评返现行为,按5元/单计算涉及近1万单[4] - 2022年起停止相关操作,与上市辅导时间线吻合(2021年9月备案,2022年1月启动辅导)[5][6] - 第三方实测显示2022年后天猫/京东渠道未发现返现行为[7][8] 行业现象分析 - 电商平台算法过度依赖销量和好评数据,倒逼商家采取刷单等违规手段[9] - 刷单行为导致虚假评价泛滥,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环境[10] - 长期来看平台算法持续升级将提高刷单风险,企业核心竞争力仍取决于产品和服务质量[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