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控核聚变技术进展 - 可控核聚变正从概念转向现实 技术实验不断突破 中国EAST装置实现1亿摄氏度1066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 [1] - 新奥玄龙-50U实现高温高密度百万安培(兆安)等离子体电流 为全球首次突破 [1][3] - 氢硼聚变反应不产生中子 避免中子辐射问题 且燃料易得 [1] 氢硼聚变技术特点 - 氢硼反应需要100-200 KeV(10-20亿度)高温 且离子温度需达到电子温度两倍以上 [4] - 采用球形环设计 相比传统托卡马克能在较小尺寸和较低磁场下实现更高温度参数 英国私营公司球形环已达1亿度 [2] - 新奥通过高浓度硼燃料实现最高电子温度3.5 KeV(4000万度) 验证氢硼放电可达高参数水平 [3] 新奥技术路线与装置规划 - 玄龙-50U三大目标:稳态高参数电流驱动 提高离子温度同时降低电子温度以实现点火 测试验证氢硼聚变反应 [4] - 装置升级路径:玄龙-50(磁场0.5特斯拉)→玄龙-50U(磁场1.2特斯拉 性能提升一个量级)→和龙-2(半径1米 磁场3特斯拉 目标3-5亿度)→和龙-3(验证商业化可行性) [6] - 和龙-2尺寸比玄龙-50U大30%-40% 磁场提升至三倍 配套新建实验大厅和供电设备 [6] 商业化进程与挑战 - 计划2035年前验证氢硼聚变商业化可行性 [6] - 主要挑战包括实现10-20亿度高温 稳定电流启动与维持控制 [7] - 氢硼聚变虽无中子辐射和燃料稀缺问题 但高温实现仍是核心难点 [7] 技术合作与研发体系 - 与西南物理研究院合作设计中性束加热设备 [8] - 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联合研制关键回旋管 解决大功率中性束微波加热限制 [8] - 科研体系无部门壁垒 支持跨组跨部门直接沟通 提升研发效率 [8]
新奥聚变科学家石跃江:10年内验证氢硼聚变商业化可行性|对话能源大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