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数字产业集群
icon
搜索文档
国家数据局:深刻认识数据工作战略定位 积极服务“人工智能+”行动
上海证券报· 2025-08-28 06:31
数字中国建设规划与政策推进 - 高质量开展"十五五"数字中国建设规划编制工作 [1] - 加快印发梯次培育数字产业集群行动计划 [1] - 推进创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 [1] - 加强体系化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政策研究 [1] 数据资源开发与场景应用 - 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1+3"政策落地落实 [1] - 拓展场景应用并深化公共数据"跑起来"示范场景建设 [1] - 深入实施可信数据空间发展行动计划 强化场景应用与信任机制 [1] - 加快推进行业高质量数据集建设 服务"人工智能+"行动 [2] 数字社会与城市数字化转型 - 统筹推进数字社会顶层设计 [1] - 组织编制数字社会场景开放创新指引 [1] - 制定印发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 [1] 数据基础设施与算力建设 - 一体化推进算力网建设 [2] - 体系化建设国家数据基础设施 提供安全可信数据流通环境 [2] 数据治理与国际合作 - 开展"一表通"报表摸底精简和系统建设对接 [1] - 统筹谋划务实有序推进数据领域国际合作 [2]
国家数据局:今年将推出数据产权、数字产业集群等十余项政策
南方都市报· 2025-08-28 05:16
政策规划与制度建设 - 国家数据局将推出数据产权、数据创新型企业、数字产业集群等十几项产业政策以完善数据基础制度[2] - 加快布局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并开展6条技术路线试点试验包括可信数据空间、数场、数联网等[2] - 发布《数据流通交易合同示范文本》推动数据产权制度落地并推进数据交易机构互认互通[2] 基础设施与平台建设 - 截至7月底已建成25个城市业务节点覆盖16个地方[2] - 全国智算总规模达78万Pflops位居世界第二[2] - 国家公共数据资源登记平台上线登记数据资源、产品和服务超1.1万项覆盖79个国民经济行业大类[2] 数据流通与交易增长 - 上半年主要数据交易机构新上架数据产品3328个同比增长70%[3] - 人工智能领域高质量数据集产品上架量同比增长2.8倍[3] - 场外数据流通交易中更多经营主体参与数据要素市场化进程[3] 产业发展与融资情况 - 2024年全国数据企业超40万家产业规模达5.86万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117%[3] - 2024年数据产业融资约1800起市场信心提升[3] - 正在部署数据产业集聚区建设试点以加快形成产业生态和规模优势[3] 应用场景与价值释放 - 累计发布70个公共数据应用场景推动数据"供得出、流得动、用得好、保安全"[2] - 数据标注、治理、交易服务等类型企业快速成长[3] 行业活动与参与规模 - 2025数博会举办26场交流活动和34场特色活动[3] - 1.6万余名嘉宾注册参会375家中外企业参展[3]
数字中国建设工作推进会议在贵阳召开
证券时报网· 2025-08-28 02:32
数字中国建设进展与成效 - 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1] - 年初部署的数字中国各项工作任务正在有序开展并取得积极成效[1] 数字产业集群发展计划 - 加快印发梯次培育数字产业集群的行动计划[2] - 推进创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2] - 加强体系化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政策研究[2] 数字社会与城市数字化转型 - 统筹推进数字社会顶层设计[2] - 组织编制数字社会场景开放创新指引[2] - 制定印发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2] 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 - 大力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1+3"政策落地落实[2] - 拓展场景应用并深化公共数据"跑起来"示范场景建设[2] 数据治理与系统建设 - 深刻认识"一表通"工作重大意义并加强力量配备[2] - 开展报表摸底精简和系统建设对接以确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2] 可信数据空间发展 - 深入实施可信数据空间发展行动计划[2] - 强化场景应用与信任机制构建[2] - 推动规则创新和技术创新双轮驱动打造数据价值协作产业生态[2] 数据基础设施与算力建设 - 一体化推进算力网建设[2] - 体系化建设国家数据基础设施为数据流通提供安全可信环境[2] 人工智能与数据集建设 - 加快推进行业高质量数据集建设[2] - 积极服务"人工智能+"行动[2] 数据领域国际合作 - 统筹谋划务实有序因地制宜推进数据领域国际合作[2]
山东再添15个省级数字产业集群,数字经济占比剑指50%大关
齐鲁晚报· 2025-08-27 03:36
山东省数字产业集群建设进展 - 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示拟认定的第二批15个数字产业集群 包括济南临空集成电路和青岛西海岸新区新型显示等集群[1] - 数字产业集群是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的企业集群 从事数字产品制造 数字产品服务 数字技术应用和数字要素驱动[1] - 当前山东省级数字产业集群总数达到30个 较首批15个集群实现数量翻倍[1] 数字产业集群的经济价值与发展目标 - 数字产业集群通过集聚资源 协同创新和规模效应驱动数字经济规模化 高端化和高质量发展[2] - 山东省以数实融合为核心战略 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放大 叠加和倍增作用[2] - 2024年山东数字经济增加值占比超过49% 2025年目标突破50%[2] 产业集群地域与产业分布 - 济南 青岛各入选2个集群 主导产业分别为集成电路/数字终端和虚拟现实/新型显示[3] - 烟台 威海分别有2个集群 聚焦高端软件/电子新材料和智能数字终端/空天信息[3] - 产业集群覆盖集成电路 新型显示 虚拟现实 高端软件 数字终端 空天信息等10余个细分领域[3]
以数字技术赋能城市能级提升
人民日报· 2025-07-27 22:22
城市能级提升 - 城市能级是衡量城市发展质量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反映资源配置能力、创新驱动水平和区域辐射影响力 [1] - 城市能级提升涵盖基础设施迭代升级、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创新要素高效配置、文化建设深度推进等多个方面 [2] - 数字技术通过全方位赋能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等,为推动城市能级提升注入强劲动力 [2] 数字技术的作用 - 数字技术助力城市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国际合作,发展外向型经济,集聚国际人才、全球资本等要素 [3] - 数字技术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等创新主体的算力资源与数据要素,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 [3] - 数字技术通过构建智能感知系统、大数据分析平台和自动化决策机制,推动城市治理向智能化、精准化方向发展 [3] 数字化转型 - 数字化转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城市成为推进数字化转型的综合载体 [4] - 数字技术与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推动服务业数字化转型 [4] - 培育壮大数据产业,发展一批数据商和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提高数据要素应用支撑与服务能力 [4] 数字赋能城市治理 - 完善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推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维全过程各环节数据融通 [5] - 整合状态感知、建模分析、城市运行、应急指挥等功能,实现态势全面感知、趋势智能研判 [5] 数字技术与公共服务 - 推动数字技术与公共服务深度融合,推动政务服务从"能办"向"好办"转变 [6] - 数字技术和教育、医疗、住房、就业、养老等公共服务融合,提升服务资源覆盖面和均衡普惠度 [6] - 普及数字生活智能化,加快智慧餐饮、智能出行、数字家庭、即时零售等新场景建设 [6] 区域合作与城市群发展 - 促进城市间数字经济交流合作,在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城市群推动数字基础设施优化布局 [7] - 推动数字经济东西部协作,开展共建数字产业园区、数字消费帮扶等活动 [7] - 统筹推进智慧城市与数字乡村协同建设,推动城乡数字设施共享、数据资源整合 [7]
数字产业新动能持续积聚,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
环球网· 2025-05-17 00:46
数字中国建设行动方案 - 国家数据局印发《数字中国建设2025年行动方案》,目标是到2025年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0%,算力规模超过300EFLOPS [1] - 2024年数字产业完成业务收入35万亿元同比增长5.5%,实现利润总额2.7万亿元同比增长3.5% [1] - 2024年一季度数字产业实现业务收入8.5万亿元同比增长9.4%,增速较上年同期提升4.4个百分点 [1] 数字产业细分领域表现 - 智能可穿戴设备、无人飞行器、智能车载设备行业收入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1] - 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新兴领域保持较高投融资热度 [5] - 数字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消费电子国际化水平和全球竞争力不断增强 [5] 数字产业集群发展 - 数字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向数字化、平台化、生态化方向升级 [1] - 全球范围内已涌现出若干符合数字经济发展特征和模式的数字产业集群 [1] - 数字产业日益成为引领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性、战略性产业 [1] 国际合作与场景应用 - 中国与东盟在AI领域合作深化,构建"中国技术+东盟场景"新范式 [2] - 数字技术服务商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5]
建设世界级数字产业集群
经济日报· 2025-03-31 00:39
数字产业总体表现 - 2024年数字产业总体运行平稳 业务收入稳步提升 利润总额保持增长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创新能力增强 企业出海步伐加快[1] - 数字产业是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支撑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1] 区域发展格局 - 东部地区数字产业收入同比增长6.5% 占全国比重73.6%[1] - 中 西 东北地区数字产业收入分别增长4.2% 0.8% 2.5%[1] - 前十大省份数字产业收入规模占全国比重81.5% 对全国数字产业收入增长贡献率达99.5%[1] 产业集群分布 - 已布局建设一批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涵盖信息通信 人工智能 新型显示 集成电路等数字领域[1] - 东部地区是人工智能 集成电路等产业集群集聚区 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是光电子 算力等产业集群集聚区[3] 主要产业集群类型 - 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北京市海淀区拥有雄厚科研基础和研发创新能力[3] - 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在上海 深圳 京津冀等地形成芯片设计 晶圆制造 半导体材料等产业链集聚[3] - 光电子产业集群:湖北集聚特种光纤 光电芯片 激光材料等产业链企业[3] - 算力产业集群:贵州 内蒙古等西部地区依托绿色能源优势发展数据中心 智算中心[3] 区域集群特色 - 京津冀地区重点发展人工智能 量子信息等前沿技术[4] - 长三角地区构建工业互联网 智能制造产业集群[4] - 粤港澳大湾区在消费电子 智能硬件等领域形成全球竞争力[4] - 成渝地区快速崛起为西部数字经济高地[4] 集群发展建议 - 推动地方结合产业发展特点和本地实际 实施差异化发展策略[5] - 培育具有技术竞争力 市场主导力的数字产业领航企业[5] - 促进数字产品消费升级 支持数字企业出海 拓展全球市场[5] - 打造数字消费国际知名品牌 建设世界级数字产业集群[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