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状

搜索文档
沉迷工作,原来是“抑郁”了?
虎嗅· 2025-08-26 12:23
男性抑郁症的流行病学特征 - 中国成人抑郁障碍终生患病率为6.8% 其中抑郁症患病率为3.4% 对应患者人数达9500万[3] - 女性抑郁症患病率显著高于男性 女性患者占比约65% 男性患者占比约35%[3] - 男性抑郁患者自杀完成率远超女性 英国数据显示男性占自杀人数的四分之三[4][5] 男性抑郁症的临床表现差异 - 男性抑郁常表现为非典型症状 包括易怒 冲动 过度运动 酗酒或工作狂行为 而非典型情绪低落[2][10][17] - 临床诊断标准更新 ICD-11将"易怒"纳入抑郁症核心诊断标准 即便缺乏情绪低落仍可确诊[23][24] - 男性患者更倾向躯体化表达 常见胃肠道问题 疲劳 心悸及性功能改变 而非直接情绪表述[29][30][31] 男性抑郁症的诊断与治疗挑战 - 男性就诊率低 悉尼大学研究显示男性寻求心理健康帮助的可能性仅为女性的一半[38] - 社会耻感阻碍就医 抑郁常被男性视为脆弱标签 导致主动就诊比例低且陪护率低[38] - 诊断易漏诊 因男性较少表达情绪 需通过行为变化(如突然极端工作/运动)及方言沟通辅助识别[15][20][21] 男性抑郁症的高风险特征 - 自杀方式更具致命性 男性多采用高风险手段导致自杀完成率显著高于女性[35][37] - 缺乏情绪宣泄渠道 男性较少哭泣或倾诉 压力多外化为愤怒或冲动行为[22][26] - 早期干预策略强调"行为积极" 即维持运动 作息规律等健康行为 despite消极情绪[40]
专家:预防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家长要多陪伴、多倾听
中国新闻网· 2025-05-31 01:41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早期识别 - 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具有逐渐发展演变过程 早期识别可及早干预并恢复正常状态 [1] - 家长老师可通过日常行为观察评估 方法包括自身前后对比及与同龄孩子横向对比 [1] - 异常行为表现包括情绪突变 社交活动减少 学业效率下降等 若持续数周以上需及时干预 [1] 心理行为量表使用注意事项 - 网络心理行为量表仅反映短期状态 不能作为诊断依据 避免错误贴标签 [2] - 抑郁症诊断需专业机构完成 量表筛查结果不可替代临床评估 [2][3] 抑郁情绪与抑郁症的区分 - 抑郁情绪属正常波动 由生活事件引发 不影响社会功能 [3] - 抑郁症状表现为持续情绪低落 睡眠紊乱等 需主动干预调节 [3] - 抑郁症是医学障碍 症状严重且持续两周以上 显著损害学业社交功能 [3] 心理健康预防措施 - 家长需加强陪伴倾听 营造和谐家庭氛围 注重自身情绪管理 [4] - 教师应给予学生鼓励支持 发现情绪问题及时疏导并与家长沟通 [4]
有抑郁表现并非得了抑郁症 这三个概念要区分开→
央视新闻· 2025-05-22 04:40
抑郁情绪 - 抑郁情绪是一种常见的心理活动,由生活事件如考试失利、工作压力大等引发 [2] - 抑郁情绪是人类进化过程中保留的适应性反应,具有提醒休息、恢复精力的作用 [2] - 抑郁情绪持续时间较短,可通过放松、运动、倾诉等方式缓解 [2] 抑郁症状 - 抑郁症状是情绪、认知、行为三个层面的失衡,表现为心情低落、焦虑烦躁、认知消极等 [5] - 抑郁症状包括睡眠紊乱如失眠、早醒、嗜睡,以及躯体症状如食欲、体重变化 [5] - 抑郁症状是压力下的阶段性反应,可通过主动调节或专业帮助好转 [5] 抑郁症 - 抑郁症是以显著和持久的抑郁症状群为特征的心境障碍,比抑郁情绪和症状更严重 [6] - 抑郁症持续时间在2周以上,且每天都会出现抑郁症状 [6] - 抑郁症会严重影响主观感受,干扰工作、学习和人际交往 [7] - 需排除躯体疾病引发的类似抑郁症症状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