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舍曲林
icon
搜索文档
京新药业20250926
2025-09-28 14:57
**公司及行业** 京新药业(金新制药)[1] **核心观点与论据** **主业经营与财务表现** - 公司已完成瑞舒伐他汀、匹伐他汀、舍曲林等品种集采[4] - 通过拓展院外市场实现收入利润稳定增长[2][4] - 2024年扣非归母净利润约6.3亿元[2][4] - 预计未来几年保持双位数增长[2][4] - 2025年预计扣非净利润7亿元 总利润8亿元[2][4] - 主业对应市值支撑100-120亿元[2][4] **创新药蒂达西尼表现与潜力** - 2024年11月进入医保 定价高于同类仿制药[2][4] - 单片价格约14元[2][5] - 半衰期短无蓄积效应 属精神科失眠领域创新[2][5] - 2025年放量迅速 预计销售额1.8-2亿元(远超市场预期5-8千万元)[2][4][5] - 未来销售额有望突破20亿元[2][4][5] - 对应市值贡献60亿元[2][4][5] **口服LPA小分子研发与估值潜力** - 研发进度全球领先 仅次于恒瑞和阿斯利康[2][6] - 正与海外MNC深度谈判[2][4][6] - 参考恒瑞交易估值(2025年初约20亿美元)按八折计算[6] - BD交易估值预计15-20亿美元[2][4][6] - 对应市值贡献约100亿元[2][4][6] **战略方向与长期价值** - 坚定转型创新 推进研发管线布局[3][7] - 拓展精神神经领域在研项目[3][7] - 增强长期投资价值[3][7] - 三步逻辑兑现后总市值有望达300亿元[4] **其他重要信息** - 公司为传统仿制药企业转型[4] - 创新药引进自海外[4][5] - 恒瑞与石药2024年底至2025年初完成大额BD交易(约20亿美元)[6]
抗抑郁药物,卖爆了
投资界· 2025-09-18 08:13
市场规模与增长 - 中国抑郁障碍总人数达9500万 其中登记在册患者约3800万人(2023年)[5] - 国内公立医疗机构终端抗抑郁化药销售额超91亿元 同比增长6%[5] - 线上平台常见抗抑郁药物销量以十万为单位 部分产品30天内种草量飙升5倍[5] 行业竞争格局 - 抗抑郁药市场形成"原研药企+本土仿制药企"激烈竞争格局 伏硫西汀片呈现"原研1家+国内17家"模式[14] - 2023年以来国内已有40个抗抑郁仿制药获批上市 至少32款国产1类化药新药处于临床及以上阶段[14] - 舍曲林主要仿制药企从2018年仅3家增至十余家 氢溴酸伏硫西汀今年新增9家仿制药企入局[13] 企业表现 - 翰森制药凭借阿戈美拉汀片跻身抗抑郁化药一级集团TOP3[7] - 京卫制药艾司西酞普兰片销售额达7亿元[7] - 绿叶制药独家新药盐酸托鲁地文拉法辛缓释片销量暴涨99.9%[7] 价格与集采影响 - 伏硫西汀原研药价格从500元/盒降至27.5元/盒 降幅达40%[19] - 集采后伏硫西汀最低中标价仅9.87元/盒 单片价格低至0.7元[20] - 舍曲林纳入集采后辉瑞市场份额半年内下滑14% 华海药业份额从不足10%跃升至超20%[22] 患者用药特征 - 抑郁症需长期规律服药 患者可能同时服用8种药物[25] - 抗抑郁药物无法立竿见影 需持续用药调节神经递质水平[26] - 撤药反应常被误认为成瘾 实际是神经递质失衡导致的戒断反应[26] 行业发展驱动因素 - 精神卫生普及度提升 福建/广东/安徽/山东等地开展心理讲座超千场 覆盖超15万人次[12] - 专科医院建设加速 全国已有88家精神专科医院 正投资4亿元扩建床位[12] - 年轻一代就诊意愿增强 推动临床需求增长[11]
抗抑郁药物,卖爆了
首席商业评论· 2025-09-18 04:45
中国抗抑郁药市场现状与规模 - 中国抑郁障碍总人数达9500万,其中登记在册患者约3800万人(2023年)[4] - 国内公立医疗机构终端抗抑郁化药销售额去年超91亿元,同比增长6%[4] - 线上购物平台常见抗抑郁药物销量以十万为单位,部分产品30天内种草量飙升5倍[4] 市场竞争格局与企业表现 - 翰森制药凭借阿戈美拉汀片跻身抗抑郁化药一级集团TOP3[6] - 京卫制药艾司西酞普兰片销售额达7亿元[6] - 绿叶制药独家新药盐酸托鲁地文拉法辛缓释片销量暴涨99.9%[6] - 伏硫西汀片形成"原研1+国内17"竞争格局,今年有9家仿制药企入局[12][13] - 国内已有40个抗抑郁仿制药获批上市,32款国产1类化药新药处于临床及以上阶段[13] 价格与集采影响 - 集采后国产伏硫西汀价格从500元/盒降至27.5元/盒,原研药价格跳水40%[20] - 伏硫西汀原料生产成本仅6元/克,原研药利润率曾达60000%[19] - 舍曲林纳入集采后,辉瑞市场份额半年内下滑14%,华海药业份额从不足10%跃升至超20%[22] - 艾司西酞普兰、舍曲林等品种通过集采和医保实现价格大幅下降,患者用药成本不足原来十分之一[20] 需求驱动因素 - 社会认知转变推动就诊率提升,年轻一代主动寻求治疗[10] - 多地开展精神卫生工作:福建累计679场心理讲座覆盖7.34万人次,广东推行"一村一心理咨询师",安徽开展487场讲座惠及8万余人[11] - 精神科成为医院"黄金科室",医生收入提升且缺口缩小[12] - 抑郁症需长期服药治疗,慢性病特性支撑市场持续扩大[23][31] 研发与产品特性 -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研发门槛高,新药推出缓慢[17] - 抗抑郁药需长期规律服用,突然断药会导致严重戒断反应[29][31] - 原研药企如辉瑞、丹麦灵北、礼来曾占据近九成市场份额[20] - 仿制药疗效早期较差,难以进入三甲医院,现通过集采实现以价换量[17][20]
抗抑郁药物,卖爆了
虎嗅APP· 2025-09-17 10:02
抗抑郁药市场规模与增长 - 中国抑郁障碍总人数达9500万,其中登记在册患者约3800万人(2023年)[5] - 国内公立医疗机构终端抗抑郁化药销售额去年超91亿元,同比增长6%[5] - 线上购物平台常见抗抑郁药物销量以十万为单位,部分产品30天内种草量飙升5倍[5] 主要药企市场表现 - 翰森制药凭借阿戈美拉汀片跻身抗抑郁化药一级集团TOP3[7] - 京卫制药艾司西酞普兰片销售额达7亿元[7] - 绿叶制药独家新药盐酸托鲁地文拉法辛缓释片销量暴涨99.9%[7] 行业竞争格局变化 - 伏硫西汀片形成"原研1+国内17"竞争模式,仅2024年便有9家仿制药企入局[14][15] - 2018年舍曲林主要仿制药企仅3家,如今增至十余家[14] - 2024年国内已有40个抗抑郁仿制药获批上市,32款国产1类化药新药处于临床及以上阶段[16] 集采政策对价格的影响 - 国产伏硫西汀价格从500元/盒降至27.5元/盒,原研药价格跳水40%[24][26] - 集采中标最低价达9.87元/盒(单片0.7元),艾司西酞普兰、舍曲林等品种实际用药成本不足原价1/10[26] - 辉瑞舍曲林市场份额半年内下滑14%,华海药业份额从不足10%跃升至超20%[29] 患者需求与治疗现状 - 抗抑郁药物需长期服用,部分患者需同时服用8种药物甚至终生服药[32][41] - 心理治疗成本高昂(单次500元,月支出2000元),且行业存在资质参差不齐问题[39] - 多地开展精神卫生服务:福建累计开展679场心理讲座(2025年),广东推行"一村一心理咨询师"计划[13] 原研药与仿制药成本利润对比 - 伏硫西汀化学生产成本仅6元/g,原研药售价曾达3570元/g,利润率超60000%[23] - 国际巨头(辉瑞、灵北、礼来)曾占据近90%市场份额,现因集采策略失误被本土药企替代[23][29]
抗抑郁药物,卖爆了
投中网· 2025-09-17 02:52
中国抗抑郁药市场现状 - 中国抑郁障碍总人数达到9500万,其中登记在册患者约3800万人(2023年)[6] - 公立医疗机构终端抗抑郁化药销售额在去年创下超91亿元新高,同比增长6%[6] - 线上购物平台常见抗抑郁药物销量以十万为单位,部分产品30天内种草飙升5倍[6] 市场竞争格局 - 翰森制药凭借阿戈美拉汀片跻身抗抑郁化药一级集团TOP3[7] - 京卫制药的艾司西酞普兰片狂揽7亿销售额[7] - 绿叶制药的独家新药盐酸托鲁地文拉法辛缓释片销量暴涨99.9%[7] - 伏硫西汀片形成"原研1+国内17"模式,竞争异常激烈[16] - 今年以来国内已有40个抗抑郁药(仿制药)获批上市,至少32款国产抗抑郁1类化药新药处于获批临床及以上阶段,涉及20余家药企[16] 价格变化与集采影响 - 国产伏硫西汀价格从500元/盒降至27.5元/盒,原研药售价跳水40%[25] - 伏硫西汀纳入集采的6家药企中最低中标价格仅为9.87元/盒,一片只需7毛钱[26] - 艾司西酞普兰、舍曲林等"销量大户"打成白菜价,患者实际用药成本可能不足原来的十分之一[26] - 舍曲林纳入集采后,辉瑞的细分市场份额在半年内下滑14%,华海药业市场份额从不足10%跃升至超20%[28] - 抗抑郁药在等级医院销售TOP5厂家已重新洗牌,本土药企吞下更多市场份额[28] 患者需求与治疗现状 - 抗抑郁药物需要长期、规律服药才能稳住病情,无法像消炎药一样立竿见影[34] - 心理治疗门槛高,一次500元每周一次,每月支出2000元对多数家庭是不小负担[36] - 患者更倾向于吃药,同时服用多种药物甚至终生服药的患者数不胜数[38] 社会观念与就诊率变化 - 年轻一代患者会主动寻求治疗,精神科成为大医院的"黄金科室"[14] - 精神科医生缺口逐渐缩小,推动了更多患者走进诊室[14] - 2018年舍曲林主要仿制药企仅有三家,如今涨至十余家[15] - 氢溴酸伏硫西汀(心达悦)仅今年便有9家仿制药企入局[15]
抗抑郁药物,卖爆了
虎嗅· 2025-09-16 23:51
连抗抑郁药都有软广了,麦草感叹,"这个世界真是疯了"。 热切需求下,手握阿戈美拉汀片的翰森制药,跻身抗抑郁化药一级集团TOP3;京卫制药凭艾司西酞普兰片,狂揽7亿销售额;绿叶制药的独家新药盐酸托 鲁地文拉法辛缓释片,销量暴涨99.9%。 这条关乎生命的赛道,同样也是一门炽热而残酷的生意。 刷到那条笔记时,她以为是病友间的寻常分享,看完才回过味来,是某喷剂的广告。"抗抑郁症跟治感冒不一样,药不能乱吃。"麦草说,打着科普的幌子 推荐可能会误导病人。 但面对越冒越多的抗抑郁药广告,麦草也表示能理解。 她去健身房运动疗愈,10个人里3个人是病友,运动场秒变"病友交流会";去医院复诊,普通号也得靠抢,看诊推迟一小时是常态,候诊厅里黑压压坐满 了等待的人。 甚至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也在增多,麦草住院期间,周围几乎没有空床位,医生们总是行色匆匆,护士更是人手紧张,"四五个人要管七十多个病人"。 数据显示,中国抑郁障碍总人数已达到9500万,其中登记在册的患者约3800万人(2023年),庞大的患病人群催生了一个躁动的药品市场。 打开线上购物平台,常见抗抑郁药物销量以十万为单位,部分产品30天内种草飙升5倍。国内公立医疗机构终端 ...
第三大疾病市场,遭巨头放弃
新浪财经· 2025-05-07 16:26
阿斯利康战略调整 - 公司宣布全面退出CNS领域并终止多个管线项目 包括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MEDI1814 偏头痛的MEDI0618和糖尿病神经痛的MEDI7352 [1][8] - 该决策与公司设定的800亿美元收入目标直接相关 旨在集中资源于短期确定性高的领域如减肥药和ADC [2] - 临床数据不及预期是直接原因 公司虽保留后续合作可能但实际开发计划已实质性终止 [8] CNS领域行业现状 - 领域呈现"喜忧参半"局面 礼来 渤健 福泰等公司在机理和产品获批方面取得突破 但辉瑞 安进 赛诺菲等大厂已相继退出 [2][8] - 2020年后出现里程碑进展 包括Leqembi Donanemab在阿尔茨海默病 Cobenfy在精神分裂症 Qalsody在ALS等领域的突破 [7][9] - 研发成功率显著低于其他领域 FDA批准率仅6.2% 不足非CNS药物的一半 [4] 市场特征与研发挑战 - 全球第三大疾病市场 涵盖抑郁 精分 帕金森等需长期用药的疾病 需求刚性但迭代缓慢 [2][3] - 存在典型大品种案例 辉瑞阿立哌唑累计销售800亿美元 礼来奥氮平超500亿美元 强生帕利哌酮年销售数十亿 [3] - 核心研发障碍包括大脑机理认知有限 血脑屏障穿透难题 动物模型预测性差及临床终点主观性强 [4] 国际药企动态 - 并购活动显著升温 艾伯维87亿美元收购Cerevel 强生146亿美元收购Intra-Cellular BMS140亿美元收购Karuna [9][11] - 退出与回归并存 辉瑞2018年退出后通过Cerevel保留部分权益 安进2019年全面退出 BMS在2023年重新布局 [8][9] - 礼来 卫材等企业在阿尔茨海默病领域突破推动行业估值回升 [9] 中国本土企业布局 - 市场规模快速增长 2022年169亿美元 预计2030年达311亿美元 CAGR约8% 高于全球水平 [12] - 主要企业采取差异化路径 绿叶制药通过改良型新药策略实现突破 其利培酮微球注射剂成为首个在美获批的中国CNS新药 [13][14] - 京新药业 先声药业等通过仿创结合布局 恒瑞尝试抗体平台切入阿尔茨海默病但尚未取得显著进展 [13] 领域发展悖论 - 高失败率与长周期导致大厂退出 但成功产品生命周期和竞争格局明显优于其他领域 [5] - 监管难度与机理复杂性形成天然壁垒 客观上保护了灵北等专注型企业的市场地位 [5][6] - 巨头战略摇摆形成"撤退-创新-回归"循环 当前阶段以并购整合为主要特征 [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