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自强不息精神
icon
搜索文档
起来!前进!——《义勇军进行曲》的历史光影(同一个家园 同一首壮歌)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19 22:08
创作背景与人物 - 聂耳于1931年2月在上海用百元酬金的一半购置小提琴和零件 并研读丰子恺《音乐入门》[2] - 田汉在1931年创作话剧《梅雨》 借角色表达"靠大伙儿力量掀翻命运石头"的理念[2] - 1935年田汉因"宣传赤化"被捕 其剧本《凤凰的再生》由夏衍接手更名为《风云儿女》[3] - 聂耳主动争取为《风云儿女》主题歌谱曲的任务[3] 歌曲诞生与特点 - 《义勇军进行曲》以激昂明快的旋律成为绝望年代中国人的希望之光[3] - 歌词中"到了"与"最危险的时候"间插入半拍休止符 强化危机紧迫感[5] - 聂耳在歌词中运用三个叠加强调的"起来" 使情感递进至高潮[7] - 结尾处"前进!进!"打破传统收束 制造蓄势待发的悬停感[12] 传播与影响 - 1938年丰子恺记载该曲已传唱至湖南婆婆、湖北车夫等底层群众[5] - 抗战时期千余首歌曲均出现"中华""民族"等词汇[5] - 1936年鲁迅葬礼上万人高唱"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9] - 美国记者爱泼斯坦记载该曲从前线到乡村无人不知无人不唱[10] - 基督教青年会干事刘良模免费向华北前线寄赠歌谱[10] 国际传播 - 任光在法国与东南亚组建合唱团推广此曲 东南亚战士将歌词改为"马来亚民族"[15] - 美国米高梅公司影片《龙种》、荷兰导演伊文思纪录片《四万万人民》均采用此曲作为配乐[15] - 美国黑人歌唱家保罗·罗伯逊录制唱片《起来》并在全球演唱 宋庆龄称其为"自由人民的纽带"[16] 精神内涵 - "血肉长城"意象源自1933年喜峰口战役中29军大刀肉搏战[8] - 田汉认为其与聂耳合作的《前进歌》是国歌精神前身 歌词含"结成铁的长城向自由前进"[8] - 歌词保留"最危险的时候"体现居安思危的民族智慧[5] - 歌曲凝聚"国土不可分、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集体意志[11]
弘扬自强不息精神和扶残助残美德
人民日报· 2025-05-22 22:02
残疾人事业发展政策导向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残疾人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需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以保障平等权益[1] - 提出"普惠+特惠"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框架,重点加强康复、教育、辅助器具等基础性公共服务[10] - 要求深入实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推动设施、信息和社会服务全面无障碍化[10] 残疾人群体发展现状 -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残疾人群体呈现接纳自我、自信乐观的主流形象,更多人通过教育康复走向社会[3] - 残疾人群体现已具备通过劳动技能增收致富的能力,在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技术应用领域存在发展潜力[6][10] 社会支持体系建设 - 倡导构建"人人友善、处处友好"的社会风尚,鼓励社区组织、爱心企业开展专业化助残服务[7] - 推动形成"自助助人"的良性循环模式,支持成功残疾人反哺社会[8] - 要求培育助残社会组织,发展公益助残项目,建立多元化社会助残生态[7] 技术创新应用 - 重点推进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在残疾人领域的应用,提升智能化服务水平[10] - 通过现代科技装备帮助残疾人突破物理障碍,改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10]
【央广时评】用自强成就梦想
央广网· 2025-05-18 04:21
全国自强模范表彰大会 - 第七届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评选表彰大会召开,表彰200名"全国自强模范"、200个"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和60名"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 [1] - 受表彰个人和集体身残志坚,在各自领域用行动诠释自强不息精神,成为激励全社会拼搏奋斗的楷模典范 [1] 自强模范事迹 - 盲人王俊苦学盲人推拿技艺后创业育人 [4] - 双腿残疾的陈敏仪征战东京和巴黎残奥会并夺得多枚金牌 [4] - 乡村医生陈桂平在乡间骑行超12万公里为乡亲解除病痛 [4] - 这些模范突破身体局限实现梦想,为8500万残疾人士树立榜样 [4] 残疾人事业发展 - 需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包括无障碍设施建设、职业培训等 [6] - 倡导全社会理解、尊重、关爱残疾人的良好风尚 [6] - 5月18日是第三十五个全国助残日,残疾人事业是"春天的事业" [6]
自强不息 同沐暖阳
人民日报· 2025-05-15 22:08
残疾人事业发展现状 - 我国有约8500万残疾人,党中央对残疾人事业"格外关心、格外关注",涌现出大批自强模范和社会助残实践 [1] - 截至2025年3月,全国共有2043.96万名残疾人领取生活补贴或护理补贴,其中1188万人领取生活补贴,1629.6万人领取护理补贴 [4] - 2024年全国新增持证残疾人就业51.2万人,就业总人数达914.4万人 [5] 残疾人教育与文化参与 - 近5年全国每年超过3万名残疾学生进入大学,自2014年起连续11年为盲人考生提供高考盲文试卷 [6] - 2021年以来各地博物馆、美术馆等年均组织超6000场残疾人专场文化活动 [6] - 上海黄浦区开设37平方米专业化盲文书店,配备300多种盲文图书及无障碍阅读设备 [2] 科技与就业创新 - 智能仿生手等技术帮助2400万名肢体残疾人恢复功能,实现精准控制手指动作 [9] - 湖北建立残疾大学生就业帮扶台账,山东计划2025年服务残疾人就业2.5万人次,贵州开展残疾妇女"美丽工坊"刺绣项目 [5] - 北京圆通助残基地培训超1万名残疾人及家属实现创业就业 [8] 社会助残服务体系 - "跨省通办"政策让残疾人可异地申领补贴,减少1000多公里往返路程 [4] - 河北"小橘灯"助残计划结对帮扶4997名特殊儿童,1.45万名志愿者参与4983场服务活动 [10][11] - 成都开发50多条无障碍旅游线路,帮助近20万残疾人实现旅行 [8] 残疾人自强典范 - 盲人律师王慧参与多款盲用软件研发,通过多感官体验"游览"故宫 [1] - 聋人教师卜欣欣在南开大学执教20年,人工耳蜗故障仍坚持授课 [17] - 残奥冠军蒋裕燕以单腿单臂成为游泳健将,激励青年学子突破极限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