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女性主义
icon
搜索文档
在“老漂”家庭里,老年人也需要子女提供情绪价值
第一财经· 2025-09-26 15:55
2025.09. 26 本文字数:4455,阅读时长大约7分钟 作者 | 第一财经 彭晓玲 封图 | 陈辉在访谈 受访者供图 为了带孙辈,很多老人在迟暮之年,开启了"漂"的经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陈辉称他们为"银发摆渡 人"。2019年开始,陈辉正式开启对老漂群体的访谈,在西安、成都、咸阳、北京、佛山、武汉等地前后 访谈了131人,历时6年完成这项社会学调查,并据此写成了新书《银发摆渡人》。 家庭中被忽视的老年心理学 第一财经 : 现在年轻的父母普遍从怀孕开始,就愿意积极学习各种育儿知识,也愿意实践到养育和亲子 互动中去。看了你书中老漂家庭的故事才意识到,我们可能对老年心理学知之甚少,并不真正了解老人远 离家乡,住在子女家里时,内心有什么想法,也少有人认为,需要专门学习如何和老人相处。所以你才主 张,年轻人既然需要父母协助育儿,就要学习"做儿女",这样家庭才能更好地合作。 陈辉: 你说到年轻人要学习老年心理学,是非常深刻的反思和认识。老年群体的认知和心理特征,在学术 领域有较多研究,但是老年心理学在家庭生活中的具体运用,很少有人说。现代家庭主要关注的是中青年 心理和青少年心理。我们说,要给孩子情绪价值,给年 ...
在“老漂”家庭里,老年人也需要子女提供情绪价值
第一财经· 2025-09-26 04:54
让年轻人看见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和亲密关系,有意识地反思和安顿自己的家庭生活。 为了带孙辈,很多老人在迟暮之年,开启了"漂"的经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陈辉称他们为"银发摆渡人"。 2019年开始,陈辉正式开启对老漂群体的访谈,在西安、成都、咸阳、北京、佛山、武汉等地前后访谈了131人, 历时6年完成这项社会学调查,并据此写成了新书《银发摆渡人》。 家庭中被忽视的老年心理学 所以,老漂家庭生活,让年轻人有机会去理解和处理自己和父母的关系,去化解之前延迟或隐藏的自主性问题, 也可以让自己反思该怎样做父母。这也是我写《银发摆渡人》这本书的一个初衷,就是让年轻人在阅读中看见日 常生活中的自我和亲密关系,有意识地反思和安顿自己的家庭生活。 反思父母无限责任伦理的利与弊 第一财经:现在年轻的父母普遍从怀孕开始,就愿意积极学习各种育儿知识,也愿意实践到养育和亲子互动中 去。看了你书中老漂家庭的故事才意识到,我们可能对老年心理学知之甚少,并不真正了解老人远离家乡,住在 子女家里时,内心有什么想法,也少有人认为,需要专门学习如何和老人相处。所以你才主张,年轻人既然需要 父母协助育儿,就要学习"做儿女",这样家庭才能更好地合作。 ...
活着:一个阿富汗女人的逃亡
虎嗅· 2025-09-25 01:42
先从一些假设开始。 假如你出生于1990年,你恰好性别为女。 你出生、成长,最后成家立业的地方叫阿富汗。你的母亲依靠战事来记年份,这里的人们似乎已经对枪声、爆炸声和战斗直升机巡逻的声音习以为常,孩 子们会以半烧毁的物品为玩具。 某一段时间里,似乎出现了一些裂口。你抓住了机会,毕业于阿富汗最好的大学,可以在政府工作,也可以在大学教书。 但是有一天,这一切都改变了。男性可以"合法拥有"多位妻子,但绝大部分女性却失去了工作,变成男性从属的财产,是生育的工具。你甚至不能在公共 场合自由行走。你不得不逃跑。 现在是午夜,凌晨一点十四分,你在一张橙色的塑料小桌上开始给我回信。与其说是桌子,不如说是一张儿童坐的小板凳,勉强放下一个笔记本电脑。 你叫哈迪亚·海达里。这是你的故事,也是我们的故事。 《使女的故事》,就是阿富汗女性的故事 这是哈迪亚日常写作的空间,逼仄、孤寂,每一个字都写得如履薄冰。 她说自己口干舌燥,后颈隐隐作痛,但起身泡茶又担心会打断思路。此前连续三天都是阴雨天气,暴雨引发的洪水还导致了停电,Wi-Fi断了,移动电源 也支撑不了两小时,哈迪亚三天都无法下笔。 逃到巴基斯坦后,哈迪亚一家三口在这栋楼里住了八个月 ...
波伏瓦与美国
经济观察报· 2025-09-19 11:02
文/云也退 (原标题:波伏瓦与美国) 1971年,西蒙娜·德·波伏瓦,大名鼎鼎的《第二性》的作者,又一次抵达美国。 N的全名是纳尔逊·阿尔格伦,生活在芝加哥。他生于1909年,和波伏瓦几乎同龄,他的脸长得像一把锈 迹斑斑的长刀,抬头纹密布,面容颇为老气。他生在一个贫苦的犹太人家庭,在自己刚刚成年的黄金年 岁,就赶上了经济大萧条,吃尽了贫穷和体力劳动之苦。他写的小说,有着左翼文学的鲜明特色:激烈 批判资本主义,揭露人对人的剥削,揭露商业力量主宰的社会里人际关系的冷漠。 波伏瓦一次次地前往美国与他相会。1947年,她还在纳尔逊的公寓里留下了一张照片,是她站在镜子 前,后背全裸,从臀腿、腰肩到后脑勺都丰满有致。2008年波伏瓦百年诞辰时,《新观察家》杂志别有 用心地拿它用作纪念专号的封面,还引发了一些女权主义团体的抗议,她们认为,裸照暗含着对女人 的"物化",对"男性凝视"的屈从,一位女性主义的思想偶像拍这样的照片,也太打自己脸了。 旅行的时间不长,但波伏瓦和美国就此结缘了。1947年年初她再一次赴美。写下这段话时,她已经着手 在准备一本美国游记: "我纯为乐趣而旅行,只去了人们邀请我前往的地方。新大陆还有广大的地 ...
内娱还是拍出过顶级爱情剧的
虎嗅· 2025-09-18 23:27
前不久,短剧《橘祥如意》完结,剧集改编自琦君小说《橘子红了》,彻底抹除了原著的悲剧性色彩,小说中难产而 死的女主角在短剧中成为创办商行的大女主,在情场和生意场高歌猛进。 改编版本令人啼笑皆非,也让许多观众怀念起李少红执导的电视剧《橘子红了》。同样改编自小说,李少红版本承袭 了原著的凄凉底色,甚至更进一步,对"何为爱情"进行了批判性的反思。 更难得的是,《橘子红了》成为2002年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全年收视冠军,巅峰收视率高达10.33。周迅饰演的女主 角秀禾穿着的戏服也因此爆红,"秀禾服"直至今日都是中式婚礼的标配。 艺术性与大众关注度兼得,像《橘子红了》一样的国产爱情剧,时至今日也不算很多。 01. 行尸走肉 在《橘子红了》之前,鲜少有国产剧用恐怖片的方式呈现爱情。 洞房花烛夜,新娘子却一身缟素,眼睛里还泛着泪光;难得的生日宴中,桌上点着几根蜡烛,映照出女主人和下人们 整齐又模糊的笑脸…… 随着情节跌宕起伏,惊悚空灵的配乐总会适时响起,没有悠扬的管弦乐声,而是刺耳的、有穿透力的,像是能钻进观 众的耳朵里。 在这里发生的故事并不复杂,有新婚燕尔,有喜得贵子,却总不免透着森森鬼气。 只有到了选择关头,容耀华的伪 ...
霉霉订婚与女性困境
虎嗅· 2025-09-02 00:47
美国歌手泰勒·斯威夫特在中国的昵称叫"霉霉",但这两年流行的是她的另一个代称:"世女一"(世界 第一女歌手)。这个新代称主要来自歌迷的主观吹捧,但从客观数据指标(比如巡演票房、专辑销量、 专业奖项)看,泰勒的确是目前最接近这个称谓的流行巨星。 在她打动人心又吸金无数的作品之外,歌迷们赞叹她在歌唱事业中的勤奋、认真与专注,欣赏她对女性 权益的呼吁。当她的事业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时,她成为许多人心中当代事业女性的典范,开辟了一条 崭新的女性人生轨迹。 上周二(8月26日)她与橄榄球运动员特拉维斯·凯尔希(Travis Kelce)的订婚消息传来,这自然成为了 媒体与粉丝们热议的焦点。在一片祝福声中,有一类并不少见的观点吸引了我的注意。这类观点认为, 泰勒选择走进婚姻,是对女性主义的一种背离, 不符合一位"真正的女性主义者"形象:即便如泰勒这 般成功的女性最终也选择了婚姻这条传统道路,那么婚姻制度以及它对女性的压迫便会持续存在。 这种失望情绪还掺杂着对泰勒未来职业道路的担忧:结婚后她是否会冠夫姓?她的婚前财产有做好保护 措施吗?还会继续出唱片开巡演吗?她会生孩子吗?生完孩子还能继续创作吗,还是只会在家带娃了? 与其说 ...
时间的会客厅:从贝蒂·费希特到“开路的人”|品牌新事
吴晓波频道· 2025-09-01 03:18
品牌历史与领导力 - 贝蒂·费希特于1920年代以制表学徒身份进入行业 十几年后成为瑞士制表业首位女性掌舵人 负责百年品牌战略方向[4][5] - 主导1930年代自动上链女表开发 突破女性作为首饰延伸的传统定位 重新计算尺寸重量及佩戴体感[8] - 1956年推出Ladybird腕表 搭载最小圆形机械机芯 在拇指指腹大小空间实现稳定运行 技术突破同时传递纤细不等于脆弱的产品哲学[8] 行业战略与技术坚守 - 1970年代石英浪潮冲击下 坚持机械制表路线 定义机械为思想与美学的住所 而非单纯工具[11] - 通过财务数据与市场分析驱动决策 校正生产线容差 整合库存与渠道体系 实现品牌全球化延伸[5][7] - 机械腕表最终以文化对象身份重返主流市场 验证长期战略眼光[11] 品牌文化跨界融合 - 与文学领域深度结合 通过宝珀理想国文学奖传递读书让时间更有价值的理念 强调制表与文学对细节耐心的共同信仰[14][15] - 推出播客节目《宝珀有时》 邀请奥运冠军 法律学者 心理学教授等女性嘉宾 分享赛场转型 体制突围等经验 构建声波式知识传播网络[19][23] 产品理念与技术创新 - Ladybird机芯技术突破体现装饰与力量共居的设计理念 重新定义女性腕表产品逻辑[8] - 机械机芯被视为时间的会客厅1.0 播客节目升级为2.0版本 实现从可见手艺到可听思想的载体迁移[23] 当代女性价值叙事 - 通过运动员杨扬 吴艳妮等案例 展现女性在竞技体育中精准掌控时间的能力 以及美甲与竞技速度并存的刚柔并济新语法[16][19] - 法律学者陈碧提出女性价值不应由家庭角色定义 作家宁不远强调时间作为资源的重要性 共同构建女性主体性崛起叙事[21]
抗拒成为妈妈那样的人,中国式母女关系为何需要公开讨论
第一财经· 2025-08-29 02:25
书籍内容与创作背景 - 《中国式母女》由《三联生活周刊》记者与读者联合创作 聚焦不同家庭的母女故事 包含导演杨荔钠、脱口秀演员梁娇颖、作家巫昂等案例 [1] - 书籍通过读者投稿和深度访谈形式 收录70后作家与40后离异母亲同居、女儿带"虎妈"医美等日常相处细节 [1][8] - 创作起源于2024年初《三联生活周刊》文化报道部选题会 从女性题材小说讨论延伸至母女关系代际冲突问题 [3] 社会现象与代际特征 - 50-60年代出生母亲与70-80年代出生女儿存在显著代际差异 婚恋观、工作选择和生活方式产生根本性分歧 [3] - 80-90年代出生女儿与60后母亲(80年代大学生)仍存在隔膜 despite 母亲接受过新思潮教育 [4] - 母女关系涉及女性身份、社会观念与政治结构 从私域情感话题转变为公共议题 [4] 关系特征与情感表现 - 读者卡佐卡描述"黏稠"的母女关系 需通过母亲脚步声(轻/重)、放置马克杯力度(重放)、广播播放等细节判断情绪状态 [5] - 华裔脱口秀演员梁娇颖遭受母亲外貌否定:"又黑又丑"、"小猪嘴"、"脸方只能演丑角" 打压式教育持续至职业选择阶段 [5] - 导演杨荔钠在母亲面前处于守势 家庭气氛受母亲掌控 despite 其在电影创作中敢拍敢说 [5] 结构性问题与权力关系 - 母亲情绪压力多向女儿单方面宣泄 杨荔钠发现母亲只对女儿唠叨不如意 对男性家庭成员从不如此 [6] - 梁娇颖母亲对长女严苛刻薄 对妹妹弟弟和颜悦色 体现差异化对待 [6] - 传统男性主导话语体系淹没女性日常生活议题 受高等教育女性数量大幅增加促使女性力量结构性崛起 [7] 关系转变与新时代特征 - 读者投稿内容显示关系突破传统:《我带"虎妈"去医美》《当妈妈与我谈论绝经》等主题涉及医美、绝经等此前避谈领域 [8] - 女性脱口秀演员示范新型母女关系:房主任婚姻不幸但全力爱女 王小利与步惊云母亲提供无条件肯定 [8] - 梁娇颖案例显示对抗转化为力量:作为少数族裔女性在美获得脱口秀成功 母亲最终观看颁奖礼 双方达成部分理解 [7]
一个北大博士,研究虐恋文14年
虎嗅· 2025-08-28 07:59
网络文学行业研究 - 网络文学长期被视为消遣性娱乐 言情小说属于小众之小众领域 [1] - 清华大学学者薛静通过14年研究系统分析网络言情小说转型 包括霸总文 穿越文 宫斗文等爆火类型 [2] - 北京大学网络文学研究论坛2015年成立 形成学术共同体 研究网络文学作品与影视化改编 [7] 网络言情小说内容演变 - 早期网络言情小说承袭琼瑶风格 但大陆作品故事结构产生差异 [15] - 作品内核从"一生一世一双人"转变为包含父仇 商战等元素 男主角呈现不完美特征 [16][17] - 虐恋情节反映女性通过他者观察自身缺陷与欲望 而非追求完美关系 [18] - 爱情本质被解构 呈现从物质条件(霸总文)到权力(穿越文)再到职业奋斗的演变过程 [20] 女性向作品权力叙事 - 男性向作品将权力视为威慑 女性向作品将权力视为风险 [29] - 男性弑父成为新父 女性弑夫导向自我价值实现 如《甄嬛传》案例 [31][32][33] - 近期现象级作品如《我在废土世界扫垃圾》《穿进赛博游戏后干掉boss成功上位》反映生存焦虑 [43][47] - 穿越文关注存在主义焦虑 末世背景作品关注物质基础与精神支柱 [47] 创作理念与读者互动 - "爱女文学"概念兴起 强调女性价值 但存在矫枉过正现象 [48][50] - 网络文学创作形成思想上的姐妹同盟 女性通过书写欲望产生新类型 [48] - 读者作者互动中存在微观博弈 部分读者以爱女为名攻击作者 [49] 行业社会价值 - 网络文学研究成为学界与大众的连接桥梁 撬开传统文学期刊大门 [10] - 研究显示女性问题本质是权力博弈 所有女性主义都是平权主义 [40] - 对弱势群体的生存摇旗呐喊的研究不应被抹杀 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弱者 [41][42]
系列的系列|追寻逝去的时光中遗落的杰作
新浪财经· 2025-08-22 08:28
美国的科技巨头谷歌试图将人类过往所有的书数据化,在这个过程里什么也不遗漏。现在也有不少人工 智能公司扫描大量二手书,将文本用于大模型训练,扫描过程中书会被拆散。但奇怪的是,机器在昼夜 不停地读书,读书的人却越来越少。在新媒介的宇宙,我们不仅要抵抗遗忘,也要抵抗泛滥。 1926年,《白鲸》在绝版近三十年后被收入"现代图书馆"经典系列,浮出水面;《了不起的盖茨比》在 1945年因"军需版图书"重获新生;出于对俗文学的重视,刘半农和鲁迅推动了《何典》再版。伊莱娜· 內米洛夫斯基手提箱里幸存的《法兰西组曲》手稿在2004年出版并破例获得了"勒诺多文学奖"。文学史 充满了遗忘和回忆的故事,也不乏打捞经典的美谈。 "不可忘却之物并非以不朽的方式寄存于记忆的档案的东西。"当出版人们将一本失落已久的书重新带到 读者面前,可能更像一份邀约,是否能够唤起足够多的阅读热情,是一件不确定的事情,编辑的心血和 见识之外,还取决于运气、时代观念、文化差异。但也正是这些不确定的因素,让人们有理由相信在记 忆的角落存在不可忘却的生命本身。拉丁古谚语有言"书自有命",每一本我们今天仍在阅读的书都是它 们自己的命运使然,但这些笼统的命运背后,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