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妇女解放
icon
搜索文档
内娱还是拍出过顶级爱情剧的
虎嗅· 2025-09-18 23:27
前不久,短剧《橘祥如意》完结,剧集改编自琦君小说《橘子红了》,彻底抹除了原著的悲剧性色彩,小说中难产而 死的女主角在短剧中成为创办商行的大女主,在情场和生意场高歌猛进。 改编版本令人啼笑皆非,也让许多观众怀念起李少红执导的电视剧《橘子红了》。同样改编自小说,李少红版本承袭 了原著的凄凉底色,甚至更进一步,对"何为爱情"进行了批判性的反思。 更难得的是,《橘子红了》成为2002年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全年收视冠军,巅峰收视率高达10.33。周迅饰演的女主 角秀禾穿着的戏服也因此爆红,"秀禾服"直至今日都是中式婚礼的标配。 艺术性与大众关注度兼得,像《橘子红了》一样的国产爱情剧,时至今日也不算很多。 01. 行尸走肉 在《橘子红了》之前,鲜少有国产剧用恐怖片的方式呈现爱情。 洞房花烛夜,新娘子却一身缟素,眼睛里还泛着泪光;难得的生日宴中,桌上点着几根蜡烛,映照出女主人和下人们 整齐又模糊的笑脸…… 随着情节跌宕起伏,惊悚空灵的配乐总会适时响起,没有悠扬的管弦乐声,而是刺耳的、有穿透力的,像是能钻进观 众的耳朵里。 在这里发生的故事并不复杂,有新婚燕尔,有喜得贵子,却总不免透着森森鬼气。 只有到了选择关头,容耀华的伪 ...
对话王笛:我们在历史之中
新浪财经· 2025-09-03 09:32
西方媒体对中国市场的关注 - 西方列强在19世纪末将中国划分为势力范围 德国控制山东半岛 英国控制长江流域 法国控制云南 将中国视为工业品和原料倾销市场[9] - 美国作为后起帝国主义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1913年威尔逊总统率先承认中华民国 显示美国对中国市场的强烈兴趣[10] - 1913年《纽约时报》报道称"中国像美国一样追求时髦" 反映西方对中国消费市场潜力的关注[9] 媒体报道的立场与价值 - 美国媒体如《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标榜独立于政府的第三势力地位 但实际存在意识形态倾向 通常偏左且与利益集团对立[21] - 《密勒氏评论报》主编鲍威尔派记者埃德加·斯诺前往延安 发表《红星照耀中国》揭示中国革命真相 该报因揭露日本侵略遭报复[22] - 媒体报道存在框架限制 评论文章反映报刊自身意图 但矛盾观点如斯坦福教授崔特既希望中国自主又希望美国分羹 真实反映了复杂立场[20] 历史人物与中国观察 - 司徒雷登作为美联社特约记者报道辛亥革命 史迪威专程从菲律宾赴中国上海 广州 梧州等地记录武装冲突[9] - 记者阿班率先报道西安事变 遭国民党封锁时通过菲律宾美军军舰发送新闻稿 体现专业追踪能力[22] - 赛珍珠通过《大地》等作品描写中国女性突破传统束缚 记录女童放脚后穿西式皮鞋等细节 反映社会变迁[31][34] 出版视角与内容特色 - 本书通过西方记者 外交官 学者等九类人群视角 聚焦北京等四座城市 以1912-1928年十七年时段记录中国[26][30] - 内容源自九篇学术论文 采用历史非虚构写作手法 包含杜威教育观点 赛珍珠女性观察等多元视角[25][30] - 书名从近40个提案中选定《中国记事》 突出"记录"特性 区别于传统宏大叙事[27]
马钊 陈雁|出走?战时北平底层女性的生活抉择
新浪财经· 2025-07-10 05:41
北平底层妇女研究背景 - 1937-1949年北平因日伪统治、战乱和经济崩溃导致传统婚姻家庭关系瓦解 底层妇女通过"通奸""诱拐""重婚"等法律案件中的行为进行生存自救 [1] - 研究基于北京市档案馆保存的400余件民国司法案卷 通过刑事审判档案还原底层妇女真实生活状态 而非精英女性的公共领域表现 [1][4][6] - 作者马钊为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中国近代史副教授 陈雁为复旦大学妇女史教授 研究聚焦城市社会结构与性别议题 [2] 底层群体定义特征 - 北平底层并非绝对贫困线 而是包含经济、政治、道德多重边缘化的社会地带 典型居住空间为人口激增后形成的四合院分割式大杂院 [7][8][9] - 该群体具有三重边缘性:经济上依赖出卖劳动力或身体 政治上缺乏社团参与渠道 道德上无法自主定义生活节点 [14][15] - 与上海底层对比 北平大杂院妇女对应上海棚户区居民 但更强调未受教育导致的全面边缘化 而非仅经济贫困 [13] 妇女出走动因分析 - 直接原因中68%涉及家庭暴力(表现为"婆媳不和""丈夫殴打") 32%因经济断供("不养"指控) 反映法律与社会现实的冲突 [19][20] - 与易卜生《玩偶之家》的娜拉出走对比 北平底层妇女出走属于生存策略而非思想觉醒 且多为已婚妇女而非未婚女性 [16][17][23] - 社会条件变化促成出走可行性:缠足废除使行动自由 铁路发展提供交通便利 城市空间打破满汉隔离 [25][26] 司法档案研究方法 - 选用民国刑事档案(通奸、诱拐、重婚类)因其问答记录形式能直接呈现当事人声音 不同于明清概述型审判文本 [27][29][30] - 放弃量化处理400案例 选择20个典型个案 避免数据稀释人物主体性 通过主题分类(经济、交通、户籍)展现多维社会结构 [36][37] - 档案局限性体现在:情感表达缺失(因词汇匮乏或司法程序忽略) 案件结果信息不完整(仅记录判决未追踪后续) [39][40] 学术研究视角创新 - 突破帝都宏大叙事 通过司法档案重建被湮没的市民微观史 填补五四新文化运动话语下的底层妇女生活空白 [3][24] - 男性学者从事性别研究的合法性争议 通过文本隐匿作者性别特征 强调回归档案现场的研究方法论 [32][33][35] - 法律社会史视角揭示民国司法改革困境:五四理念(婚姻自由)与底层现实(经济依附)的实践矛盾 [19][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