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性》

搜索文档
波伏瓦与美国
经济观察报· 2025-09-19 11:02
文/云也退 (原标题:波伏瓦与美国) 1971年,西蒙娜·德·波伏瓦,大名鼎鼎的《第二性》的作者,又一次抵达美国。 N的全名是纳尔逊·阿尔格伦,生活在芝加哥。他生于1909年,和波伏瓦几乎同龄,他的脸长得像一把锈 迹斑斑的长刀,抬头纹密布,面容颇为老气。他生在一个贫苦的犹太人家庭,在自己刚刚成年的黄金年 岁,就赶上了经济大萧条,吃尽了贫穷和体力劳动之苦。他写的小说,有着左翼文学的鲜明特色:激烈 批判资本主义,揭露人对人的剥削,揭露商业力量主宰的社会里人际关系的冷漠。 波伏瓦一次次地前往美国与他相会。1947年,她还在纳尔逊的公寓里留下了一张照片,是她站在镜子 前,后背全裸,从臀腿、腰肩到后脑勺都丰满有致。2008年波伏瓦百年诞辰时,《新观察家》杂志别有 用心地拿它用作纪念专号的封面,还引发了一些女权主义团体的抗议,她们认为,裸照暗含着对女人 的"物化",对"男性凝视"的屈从,一位女性主义的思想偶像拍这样的照片,也太打自己脸了。 旅行的时间不长,但波伏瓦和美国就此结缘了。1947年年初她再一次赴美。写下这段话时,她已经着手 在准备一本美国游记: "我纯为乐趣而旅行,只去了人们邀请我前往的地方。新大陆还有广大的地 ...
中产家庭富养女儿的陷阱
虎嗅· 2025-05-18 23:06
女性解放与社会现实 - 20世纪初中国女性就业机会稀少,多数职业被男性垄断,即便受过教育的女性也面临"毕业即失业"困境[1] - 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演讲中指出女性解放的浪漫化想象缺乏现实支撑,娜拉出走后面临"堕落或回来"的困境[2][3] - 当前女性地位虽提升,但就业机会稀缺与经济权不平等问题仍存在,独立生存并非易事[5][6] 中产家庭对女儿的教育与保护 - 中产家庭父母通过物质和保护过度呵护女儿,形成"温室花"现象[7][8] - 与男孩被培养吃苦精神不同,女儿常被要求少吃苦,导致对社会竞争残酷性缺乏认知[9][10][11] - 过度保护使女儿对风险预判能力不足,易成为他人眼中的"捷径"[12][14] 财富传承的局限性 - 中产家庭过度依赖房产等物质财富传承,但房价下跌与地段更迭使财富保值方式失效[15] - 真正可靠的财富传承是子女具备独立生存能力,而非华而不实的技能培养[16][17][19] - 艺术类培训可能制造"天赋幻象",忽视实际生存能力的培养[18][19] 婚姻幻想与女性自我规训 - 中产家庭女儿易产生"找好老公"的幻想,源于家庭分工模式的潜移默化[20][21] - 缺乏竞争意识使女性对婚姻产生依赖,实为自我规训[22][23] - 婚姻并非归宿,女性觉醒后仍需经济独立能力才能实现真正自由[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