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内卷

搜索文档
在“老漂”家庭里,老年人也需要子女提供情绪价值
第一财经· 2025-09-26 04:54
让年轻人看见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和亲密关系,有意识地反思和安顿自己的家庭生活。 为了带孙辈,很多老人在迟暮之年,开启了"漂"的经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陈辉称他们为"银发摆渡人"。 2019年开始,陈辉正式开启对老漂群体的访谈,在西安、成都、咸阳、北京、佛山、武汉等地前后访谈了131人, 历时6年完成这项社会学调查,并据此写成了新书《银发摆渡人》。 家庭中被忽视的老年心理学 所以,老漂家庭生活,让年轻人有机会去理解和处理自己和父母的关系,去化解之前延迟或隐藏的自主性问题, 也可以让自己反思该怎样做父母。这也是我写《银发摆渡人》这本书的一个初衷,就是让年轻人在阅读中看见日 常生活中的自我和亲密关系,有意识地反思和安顿自己的家庭生活。 反思父母无限责任伦理的利与弊 第一财经:现在年轻的父母普遍从怀孕开始,就愿意积极学习各种育儿知识,也愿意实践到养育和亲子互动中 去。看了你书中老漂家庭的故事才意识到,我们可能对老年心理学知之甚少,并不真正了解老人远离家乡,住在 子女家里时,内心有什么想法,也少有人认为,需要专门学习如何和老人相处。所以你才主张,年轻人既然需要 父母协助育儿,就要学习"做儿女",这样家庭才能更好地合作。 ...
中产陪读父母,带着孩子逃离东南亚
36氪· 2025-09-22 02:50
曾几何时,马来西亚、泰国等东南亚国家,是国内中产家庭眼中 "性价比极高" 的国际教育过渡地。 一家英语母语国际幼儿园学费仅每年5万元,就连马术、潜水这类在国内堪称 "奢侈品" 的兴趣培养,在这里也因人力成本低而变得触手可及。 对于渴望让孩子 "爬藤" 进入欧美名校,却又难以承受欧美本土高昂费用的中产家庭而言,东南亚仿佛是量身定制的 "平替天堂"。 然而,短短几年年间,局势陡转。 受美国汇率波动等国际大环境影响,东南亚多国陷入严重通胀,物价、学费一路飙升;原本被称道的国际教育质量也大打折扣,课程松散、教学资源缩水 成了常态。 更让陪读家庭雪上加霜的是,自身收入受经济环境冲击下滑,而当地政策又明确禁止陪读家长工作,"开源" 无门、"节流" 难继,东南亚彻底摘下了 "穷鬼 天堂" 的光环。 一场大规模的 "逃离" 就此展开:一部分家庭选择退回国内,却要面对孩子难以融入中文教学的困境;另一部分计划转向转向欧洲,却又被高额的定居门 槛与文化隔阂泼了冷水。 在这群彷徨的家长身上,我们想讲述的不仅是教育路径的变迁,更是一群普通人在时代浪潮中被推着走的无奈与挣扎 。 以下是发生在他们身上的真实故事: 想回家的中产家庭:从"捷 ...
千万老漂族,困在带孙辈的义务中
经济观察报· 2025-09-13 08:55
文章核心观点 - 老漂族作为解决家庭抚育教育需求超载和能力不足问题的重要力量 在推动子女城镇化进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但自身面临心理健康 家庭关系紧张和城市融入困难等多重挑战 [1][7][8] - 精细化抚育和教育内卷显著增加家庭运行成本 导致老漂族被迫承担高强度劳动 并在育儿观念冲突中处于弱势地位 [8][15][17] - 在城镇化率持续提升和经济压力背景下 老漂族将长期存在 需要政策层面关注其养老保障和心理健康支持 [20][21][22] 老漂族规模与特征 - 2020年中国流动人口总量3.76亿 按2015年流动老人占比7.2%计算 老漂族规模超过1100万人 其中43%流动老人为照顾晚辈生活而迁移 [6] - 老漂族主要从农村迁往城市 面临生活方式适应难题 包括使用地铁导航和取快递等城市生活技能 以及缺乏熟人社交圈的孤独感 [12][22] - 86.5%的二孩家庭将"没人照管"列为生育最大困难 凸显老漂族在解决家庭抚育需求中的关键作用 [11] 家庭经济价值贡献 - 老漂族替代家政服务为家庭节省显著成本:北京地区月嫂月薪约1万元 育儿嫂月薪7000元以上 二线城市育儿嫂月薪也在5000元以上 0-3岁婴幼儿全程雇佣育儿嫂需花费约18万元 [21] - 通过承担家务和育儿劳动 使年轻夫妻能维持双职工模式 案例显示西安某家庭夫妻年收入22.8万元 依赖老漂族照顾孩子后年储蓄可达10万元 否则单收入无法支撑家庭开支 [21] - 老漂族提供的无偿劳动包含情感投入 这是市场化家政服务无法替代的核心价值 [21] 行业与社会影响 - 城镇化率持续提升:2024年达67% 2030年目标接近70% 预示老漂族群体将随城镇化进程持续扩大 [21][22] - 3岁以下婴幼儿入托率不足3% 超97%的0-3岁孩子在家庭中被照料 形成对老漂族的结构性依赖 [20] - 零售行业数据显示老漂族社交需求强烈:60%老年顾客每周逛超市3次以上 70%会与店员唠家常 反映其城市生活中的社交缺失 [23] 代际冲突与心理健康 - 育儿观念冲突是主要矛盾焦点:老人注重吃饱穿暖 年轻父母追求精细化育儿 包括消毒流程 衣物更换频率等 导致执行要求时产生分歧 [15][17] - 老漂族普遍存在"委曲求全"心理状态 68%感到受拘束 部分出现抑郁症症状 但子女往往未能及时察觉 [12][17][22] - 为解决空间冲突 经济条件允许的家庭会为老漂在同小区单独租房 以保障其独立生活空间和情绪空间 [27][28] 家庭结构变革 - 老漂族使女性得以维持职业角色 解决家务劳动与职业发展间的矛盾 成为女性职业解放的重要支撑 [25] - 三代同堂家庭中 老漂族获得的关爱最少 部分处于"失语"状态 日均有效交流时间不足 [22][25] - 多子女家庭面临资源分配难题 部分老漂族夫妻被迫分居两地 通过持续视频通话缓解孤独感 [22]
千万老漂族,困在养孩子的义务中
经济观察报· 2025-09-13 05:38
老漂族人口规模与结构 - 2015年国家卫计委数据显示流动老人占流动人口总量7.2% 其中照顾晚辈生活的老漂族比例达43% [2] - 2020年中国流动人口总量3.76亿人 按2015年比例推算老漂族规模超过1100万人 [2] - 老漂族主要从农村迁往子女所在城市 承担育儿和家务劳动 其中农村老人需适应城市生活方式如搭乘地铁、使用导航和取快递等 [2][7] 家庭经济贡献与替代成本 - 老漂族使年轻夫妻能维持双职工模式 若雇佣育儿嫂则0-3岁婴幼儿抚育成本约18万元 其中北京地区普通育儿嫂月薪超7000元 二三线城市超5000元 [12] - 案例显示双职工家庭年收入约22.8万元 依赖老漂族照顾孩子可年存10万元 若单方辞职则无法支撑家庭开支及购房计划 [13] - 老漂族提供无偿家务劳动和情感投入 相较于家政工在可靠性和情绪投入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 [12][13] 代际冲突与心理压力 - 86.5%的二孩家庭将"没人照管"列为首要困难 老漂族成为解决婴幼儿抚育需求的核心力量 [6] - 育儿观念冲突显著 老人侧重吃饱穿暖 年轻父母追求精细化育儿 如要求消毒奶瓶、勤换衣物等 导致执行层面矛盾 [4][9][10] - 部分老漂族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因长期家庭关系紧张、情感忽视而处于"失语"状态 个别甚至患抑郁症 [14] 城镇化与制度性角色 - 2024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7% 2030年目标接近70% 老漂族成为推动子女城镇化的重要力量 [3][13] - 北京3岁以下婴幼儿入托率不足3% 超97%的0-3岁孩子依赖家庭照料 老漂族是成本最低且最可靠的支持方案 [12] - 未来老漂族将长期存在 需政策关注其抚育压力缓解和养老保障 特别是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发展 [13][21] 社会适应与生活状态 - 老漂族每日生活高度重复 婴幼儿阶段需兼顾带娃做饭做家务 学龄阶段需早晚高强度完成接送和采购任务 [5] - 60%老年顾客每周逛超市3次以上 近70%会与店员唠家常 反映其社交需求与归属感缺失 [14] - 部分家庭为缓解空间压力在同小区单独租房供老漂居住 该模式受老人欢迎但考验家庭经济实力 [19]
教育内卷,一场生存驱动的骗局
搜狐财经· 2025-08-06 15:56
教育培训行业现状 - 传统教培行业旺季模式被打破 暑假等黄金窗口期失去原有价值 行业整顿导致平台撤退和人员流动 [4][5] - 教培大厂采用高流动性用人模式 每年吸纳上万毕业生但离职率极高 基层员工底薪2500元且工作强度大 [6][16] - 独立教师面临生存困境 雅思教师旺季时薪500-600元但市场萎缩导致收入不稳定 需兼任销售和运营等多重角色 [8][9][10] 新兴教育业态挑战 - AI自习室呈现短期繁荣但难持续 暑假高峰期满座但后续空置率高 行业陷入价格战 临沂地区已出现100多家同类机构 [12][13][14] - 家长更看重人工监督而非AI功能 设备投入20-30万但实际运营中系统智能性不被认可 多数机构面临暑期后倒闭风险 [22] - 标准化教学流程削弱教师价值 机构推行师资轮换制导致师生关系淡化 教师沦为系统调度节点 课时费比独立授课降低50% [19][21] 行业结构性变化 - 教育系统原有秩序正在瓦解 民办机构压缩用工成本并频繁调整政策 教师"教学有方"不再带来稳定回报 [23] - 出现多种教育"伪系统"形态 包括大厂复燃/独立教师/AI自习室等 这些模式本质是应对系统缺失的临时方案 [24] - 教育从发展路径转变为应急接口 从业者陷入"不敢停"的内卷状态 行业等待新系统建立 [26]
“暑假伴读”,谁在悄悄买单?
36氪· 2025-07-21 23:37
城市家庭的"隐形雇主"需求 - 2025年暑假期间,"大学生暑假伴读"服务在经济发达地区迅速走红,北京、上海、江苏、福建、广东等地发帖频次最高,其中北京相关帖子达99条,上海77条,江苏53条,福建57条,广东52条 [1][3] - 双职工家庭面临暑假托管难题,传统托管班过于流水线化,夏令营成本高昂,家政服务无法满足作业辅导和情绪陪伴的双重需求,催生了对大学生伴读的"新刚需" [3] - 家长偏好大学生伴读因其"边界感强、精力充沛、文化素质高",能同时提供作业辅导和情感陪伴,使家长从家政服务中解放 [4] 大学生的"暑期实践" - 大学生将伴读视为"轻劳动+高亲密度"的兼职选择,相比工厂或商场工作更受欢迎,部分住家伴读岗位提供包吃住,预期月薪5000元以上 [5] - 伴读工作内容涵盖陪写作业、题目讲解、接送孩子等,部分大学生反馈能获得"幸福的家庭氛围"和"与孩子共同思考的快乐" [7] - 行业缺乏规范化,工作职责常与家政混淆,部分家长要求伴读承担家务、做饭等额外任务,报酬标准参差不齐,大学生权益保障存在隐患 [7] 教育服务的系统性缺位 - 伴读服务实质是填补教育服务体系空白,尤其在教培监管收紧后,学校假期托管和托育政策未能覆盖小学阶段,形成服务真空 [9] - 当前模式缺乏标准、培训和保障,属于"系统性缺位下的补丁",反映出教育行业对家庭陪伴场景的产品理解不足 [9][10] - 该趋势提示教育行业需关注非教学时段的家庭支持需求,而非仅聚焦AI工具、数据平台等技术产品 [10] 行业形态与社会意义 - 伴读既非传统家教也非保姆,属于教育个性化与陪伴稀缺时代的新型服务形态,连接城市家庭与青年群体 [11] - 行业主要依赖小红书发帖(样本显示730+条相关帖子)和熟人推荐,尚未形成正规中介平台,市场处于自发无序状态 [1][2][7] - 服务具有强临时性,假期结束即终止,责任边界模糊,难以形成可持续商业模式 [8]
“我不想再让孩子当做题家”
虎嗅· 2025-06-06 00:14
职业身份与个人兴趣 - 张向荣拥有双重身份:金融工作者与历史非虚构作家 白天从事金融工作 晚上进行历史写作 [1] - 已出版历史著作包括《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和《三国前夜:士大夫政治与东汉皇权的崩解》等 [1] 育儿观念转变 - 2018年成为父亲后 育儿观念从焦虑转变为注重孩子快乐健康 [2] - 认为80后"小镇做题家"的成长模式不应在下一代重复 [6][7] - 意识到教育竞争本质是家长间的竞争 需要投入大量时间陪伴 [8] - 认为过度牺牲的育儿方式需要被终结 应保留家长个人生活空间 [9] 教育方式探索 - 尝试多元化方式与孩子互动 如带女儿参观二次元文化聚集地 [3] - 观察到女儿通过教育App提前发展读写能力 但导致7岁就需佩戴眼镜 [8] - 发现育儿书籍理论与实际教育存在差距 更依赖日常经验积累 [11] - 为女儿创作儿童历史小说《大唐小神探》 用其名字塑造主角 [12] 性别教育理念 - 主张淡化性别差异教育 如纠正"奥特曼是男孩玩具"的认知 [13] - 鼓励女儿玩传统男性角色玩具 如消防员毛毛 [13] - 认为北京教育系统在性别平等方面已有进步 但父亲教育女儿仍缺乏理论指导 [14] - 采用平等对话方式与女儿交流 避免强迫灌输 [15] 代际差异观察 - 对比80后与当代儿童成长环境 认为技术变革带来根本性差异 [7] - 指出人工智能将改变下一代的知识获取方式和社会工作形态 [7] - 注意到当代儿童才艺培养呈现"去钢琴化"趋势 转向冷门乐器 [8]
实施十二年义务教育,能化解“内卷”吗?
虎嗅APP· 2025-03-08 03:46
教育政策与改革 -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学位供给,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1] - 全国人大代表陈众议建议尽早实施十二年义务教育,化解"内卷",将师生从恶性竞争中解救出来[3][5] - 全国政协委员陈伟志建议逐步淡化"重点高中"标签,深入推进中考制度改革和试点工作[1][6] "双减"政策实施情况 - "双减"政策实施四年来教育生态发生显著变化,但教育焦虑未完全消除[4] - 部分家长在孩子课业减负后仍有内卷焦虑情绪,创新校内课后服务模式成为巩固"双减"成效的重要抓手[4] - 赵桂枝建议搭建课后服务数字平台,整合资源、打通壁垒,提供公益普惠的素质拓展课程体系[5] 普职分流与高中教育 - 普职分流与中考后的教育焦虑密切相关,陈众议认为"中考'定终身'为时过早[5] -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提出弱化中考分流信号,部分地区已提高普高录取率[5][6] - 泉州市将优质普通高中定向生指标提高到不低于70%,2025年中心市区普高录取率将超70%[6] 体育教育改革 - 全国各地出台新政要求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8] - 部分家长对体育新政表示不理解,担心影响学业,传统教育理念尚未完全转变[8][9] - 杨善竑建议增加体育课课时,明确时间要求,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体系[9] 教师减负与人工智能应用 - "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学负担"首次写入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10] - 高子程建议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替代部分师资,提高教学质量,保障教学资源[11] -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强调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教育部部长表示AI是教育改革重大机遇[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