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

搜索文档
沪深北三大交易所就三项应用指南公开征求意见
经济观察报· 2025-09-07 03:48
交易所政策更新 - 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修订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指南 新增污染物排放、能源利用、水资源利用三项附件作为应用指南 [1] - 修订内容在中国证监会指导下进行 自2025年9月5日起向市场公开征求意见 [1] - 此次新增的三项附件围绕环境相关议题编制 为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提供进一步指导 [1] 政策实施时间线 - 2025年1月三大交易所已发布《指南》及两项具体附件 包括《第一号 总体要求与披露框架》和《第二号 应对气候变化》 [1] - 本次新增附件是在已有两项附件基础上的扩展 形成更完善的环境信息披露体系 [1]
为可持续发展信披提供“说明书” 沪深北三大交易所就三项应用指南公开征求意见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06 08:45
政策发布与修订 - 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于2025年9月5日发布修订后的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指南 新增《第三号污染物排放》《第四号能源利用》《第五号水资源利用》三项应用指南附件 并公开征求意见 [1] - 新增指南自2025年9月5日起向市场公开征求意见 计划于2025年1月首次发布《指南》及《第一号总体要求与披露框架》《第二号应对气候变化》两项附件 [1] - 修订内容基于2024年4月发布的《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 不设置额外强制性披露要求 旨在为上市公司提供参考而不增加披露负担 [1][2] 披露要求与框架 - 新增三项附件结构一致 包含风险和机遇识别与评估、核算流程与方法、披露要点 并配备解释说明和参考示例 [1] - 污染物排放指南要求披露污染物排放信息、减排信息、对员工及当地居民等群体的影响、环境合规信息等关键指标 [2] - 能源利用指南要求披露按类型划分的能源总消耗量、能源结构、清洁能源使用情况、能源节约目标及措施等具体数据 [2] - 水资源利用指南要求披露总耗水量、使用强度、节约用水目标、水资源回收利用情况等量化指标 [2] 政策目标与实施路径 - 交易所以推动上市公司提高ESG治理意识和规范运作为目标 稳步制定21项议题的具体指南 实现重点内容全覆盖 [2] - 上交所于2024年11月6日发布《推动提高沪市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质量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 目标通过3年努力提升ESG治理能力、披露基础和执行效果 [3] - 上交所于2024年6月19日制定《推动提升沪市上市公司ESG评级专项行动方案》 通过六大举措助力上市公司ESG评级水平跃升 [3] 制度建设进程 - 交易所将ESG理念深度融入资本市场制度建设 持续加强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规则建设 [2] - 2024年4月三大交易所发布《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 推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和投资价值提升 [2] - 交易所将根据征求意见反馈进一步修改完善《指南》并正式发布 [2]
信披指南“扩容”助推ESG信披“提质” A股公司国际评级领先阵营加速壮大
中国经营报· 2025-09-05 15:20
核心观点 - 中国三大交易所发布《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指南》修订征求意见稿 新增污染物排放、能源利用和水资源利用三个环境议题应用指南 旨在为上市公司提供细化指导但不增加披露负担 [1][2] - 监管政策持续引导下上市公司可持续信息披露质量实现整体跃升 2024年MSCI ESG评级提升公司占比达32% 全球领先评级企业占比从五年前的0%提升至7.2% [1][5] - A股上市公司2024年度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披露率达46.09% 金融业披露率最高达91.94% 教育业披露率最低仅33% [5] 监管政策 - 2024年4月新"国九条"提出健全上市公司可持续信息披露制度 证监会指导三大交易所于4月12日发布《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信息披露指引》 5月1日正式实施 [4] - 《指引》要求上证180、科创50、深证100、创业板指数样本公司及境内外同时上市公司强制披露可持续发展报告 [4] - 2024年11月交易所发布首版《指南》包含总体要求与披露框架和应对气候变化两个指南 2025年9月5日新增三个环境议题指南形成5项具体议题的完整体系 [1][4] 新增指南内容 - 新增指南针对污染物排放、能源利用和水资源利用三大环境议题 提供风险评估、工作流程和数据核算方法的细化指导 [2] - 明确污染物排放风险包括环境突变导致的生产中断和产能限制 机遇包括新技术带来的市场机遇和排污权交易收益 [2] - 提供具体数据计算流程与方法 包括污染物排放量核算范围、综合能耗计算公式和水资源取水量耗水量核算方法 [3] - 明确具体信息披露要点 包括污染物排放信息、减排信息、能源总消耗量和总耗水量等披露要求 [3] 信息披露成效 - 上市公司可持续信息披露呈现披露率攀升、合规性增强和内容实质性深化的整体改善 [5] - 气候相关议题披露进展显著 定量目标制定、温室气体排放披露及核查比例持续提高 [5] - 分行业披露率差异明显 金融业91.94%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75.69%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72.32% 教育业仅33% [5]
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刚刚发布
中国基金报· 2025-09-05 11:36
政策发布与修订 - 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于2025年9月5日同步发布修订版《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指南》征求意见稿 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2025年9月19日[1] - 修订旨在引导上市公司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 规范信息披露行为[3] - 新增《第三号污染物排放》《第四号能源利用》《第五号水资源利用》三份应用指南 与既有文件共同构建完整披露体系[4] 修订原则与框架 - 强化理念引导 系统化识别管理可持续发展风险与机遇 聚焦污染物排放、能源及水资源等关键环境议题[4] - 明确披露要点 提供可量化指标、分析方法及典型示例 解决企业实操困惑如碳排放核算及披露颗粒度[4] - 定位参考性文件 以示例为主不新增强制披露要求 避免增加企业负担[5] - 遵循分步推进策略 未来将陆续推出更多议题指南 计划实现21项可持续发展议题全覆盖[4][5] 市场实践与成效 - 2024年上交所超1300家沪市公司单独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 占比57% 431家获中证ESG评级A级及以上[6] - 2025年深市1164家公司发布2024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 占比超40% 340家获中证ESG评级A及以上 861家获国证ESG评级A及以上[6] - 截至2025年8月底 基于中证ESG评价的指数产品达162只 规模超2600亿元 显示长期资金持续流向ESG实践企业[7] - 北交所持续引导中小企业提升ESG治理能力 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7] 监管方向与生态建设 - 修订基于中国证监会统一指导 体现分步推进、持续完善的ESG信披思路[4] - 下一步证监会将指导交易所推出更多议题细则 构建完备、透明、实用的信息披露规则体系[8]
为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提供“说明书” 上交所就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指南公开征求意见
上海证券报· 2025-09-05 10:55
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指南发布 - 上交所编制完成《第三号污染物排放》《第四号能源利用》《第五号水资源利用》三件可持续发展报告应用指南 并向市场公开征求意见 [1] - 指南以中英文形式同步发布 旨在为上市公司提供规范化披露参考框架 [1] 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现状 - 超过1300家沪市公司单独披露2024年度可持续发展相关报告 占比达57% [1] - 获得中证ESG评级A级及以上公司数量达431家 [1] - 近三成沪市公司在最新MSCI ESG评级中实现评级提升 [1] 可持续发展金融产品发展 - 基于中证ESG评价的中证A500等"A系列"指数和上证180指数等宽基指数产品共162只 [1] - 相关产品规模合计超过2600亿元 截至2025年8月底 [1] 规则体系建设进程 - 2024年4月上交所发布《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14号——可持续发展报告(试行)》 使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步入规范化轨道 [2] - 此次指南是在已有《第一号总体要求与披露框架》和《第二号应对气候变化》基础上 针对环境议题的进一步细化 [2] 指南编制原则 - 强化理念引导:提升上市公司系统性管理意识和风险管理思维 同时充分考虑公司负担 引导聚焦各议题特质风险和机遇 [2] - 提示披露要点:将环境信息披露要求细化为披露要点 提供规范披露参考框架 包括披露维度 分析方法和量化指标 [2] - 提供披露范例:针对污染物排放 能源利用 水资源利用等实践难点 给予细化指导并提供参考示例 [3] - 限定披露内容:基于《指引》要求 不设置额外强制性披露要求 不增加公司披露负担 [3] 未来工作计划 - 上交所将持续听取上市公司和市场主体的意见 [3] - 计划适时出台更加通俗易懂 浅白简明的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指南 [3]
事关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证监会指导、三大交易所发布
中国证券报· 2025-09-05 10:42
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制度完善 - 证监会指导沪深北交易所新增"污染物排放""能源利用""水资源利用"三个环境议题披露指南并于9月5日公开征求意见 提供风险机遇识别、核算方法及披露要点的细化指导[1][2] - 2024年4月12日发布《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 强制披露主体包括上证180、科创50等指数成分股及境内外同时上市公司 最晚2026年4月30日前披露2025年度报告[5] - 制度设计遵循"成熟一批、推出一批"原则 持续完善规则体系 覆盖更多关键议题 形成以《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为授权、《指引》为强制要求、《指南》为参考的体系架构[1][3][6] 环境议题披露指南核心内容 - 新增指南不增加额外强制披露要求 重点提供工作流程示例和计算方法 包括污染物类型示例、能耗计算公式及取水量/耗水量计算公式[2] - 明确列举环境风险与机遇 如污染物总量控制导致产能限制、化石能源开采难度增加等风险 以及新污染防治技术应用、水循环系统降低废水成本等机遇[2][3] - 借鉴国际框架如ISSB和TNFD的风险分类方式 同时纳入污染物排放、乡村振兴等中国特色议题 形成"博采众长、因地制宜"制度体系[3] 上市公司披露质量提升成效 - 截至2024年6月底共1869家披露可持续发展报告 披露率达34.72% 较前两年提升约10个百分点 另有612家披露社会责任报告[7] - 67.27%公司搭建可持续治理架构 63.93%披露战略信息 44.01%制定定量可持续目标 78.07%开展重要性评估 93.32%披露利益相关方沟通信息[7] - 99.25%公司披露量化指标 其中83.95%披露超25个量化指标 65.90%披露温室气体排放量(较2023年57.53%提升) 披露范围1/范围2/范围3排放的公司分别占59.81%/60.02%/11.37%[8] ESG国际评级与投资价值显现 - 截至2024年底沪深两市32%公司MSCI ESG评级提升 全球领先评级(AAA/AA级)公司占比从五年前0%升至7.2%[8] - ESG评级提升有助于展现公司形象 吸引中长期资金 对可持续披露形成正向激励 进一步彰显优质公司投资价值[8][9] - 国际准则兼容性较高的指引减少企业学习成本 使披露更聚焦目标明确 助力上市公司探寻ESG最佳实践并扩大国际影响力[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