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中度

搜索文档
财经观察:为什么要促消费、“反内卷”、“薅羊毛”……专家这样说
人民网· 2025-08-18 01:35
消费对经济的重要性 - 消费支出是GDP构成中的主要部分,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1] - 消费需求疲软会导致价格指数下降,消费需求旺盛则推动价格指数上升 [1] - 上半年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显效,消费活力释放,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增强 [1] 提升消费占GDP比重的路径 - 中国居民消费占GDP比重低于发达国家,提升比重是大趋势 [2] - 提升居民消费能力需通过产业升级提高收入,如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先行业带动收入增长 [2] - 改善消费环境和供给可释放潜力,例如体育赛事需求未被充分满足 [2] 消费领域的"反内卷"必要性 - 内卷式恶性竞争扰乱市场秩序,长期损害消费者福利 [3] - 外部因素如逆全球化措施削弱出口动能,内部因素如产能过剩加剧内卷 [3] - 低价产品短期利好消费者,但长期不利经济健康 [3] "反内卷"的产业策略 - 需通过产业升级提升集中度,如锂电池行业因高集中度获得更大利润空间 [4][5] - 向上游和海外拓展利润来源,改善产业格局以提升居民收入 [5] 政策红利的利用 - 以旧换新补贴覆盖家电、汽车等领域,补贴金额有限需抓紧使用 [6] - 地方政府推出服务、餐饮等消费补贴,消费贷贴息可降低大件消费成本 [6] - 传统消费和新型消费均有潜力,消费者应积极拥抱数字经济政策 [7]
产业与地区:两个集中度观察
一瑜中的· 2025-07-20 15:31
核心观点 - 从地区与行业视角观察产业集中度,产业发展健康度取决于地区投入程度,过度集中或分散均不利于产业进步,需关注这两个极端[2] 地区视角:各省份的核心产业 - 30省工业企业营收排名第一的行业占比平均值为19.7%,超过20%的省份包括吉林(汽车,42.3%)、山西(煤炭开采,38.7%)、河北(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29.6%)、北京(电热,28.4%)、广东(电子设备制造业,25.7%)等[4][10] - 30省营收前五行业合计收入占比平均值为54.9%,占比偏高的省份包括海南(66.4%)、山西(71.7%)、北京(70.6%)、吉林(69.3%)等[4][10] 产业视角:各行业的优势地区 - 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福建为全国工业企业收入规模前五省,合计占全国工业收入47.4%[5][13] - 41个行业中,TOP5地区集中度平均值为59.7%,集中度偏低的行业包括有色矿选、非金属矿选、农副食品加工业、医药制造业等[5][13] - 中游装备制造业集中度:电气机械(66.2%)、电子设备制造(63.1%)、仪器仪表(68.8%)、汽车制造业(48.3%)等[5][13] - 超过10个省份营收前五的行业包括电热、电子设备、化学原料、汽车、有色加工等8个行业,医药、专用设备、通用设备仅在少数省份排名前五[6][14]
中钢协推动低质企业退出市场 力促钢铁产能大重组
中国经营报· 2025-05-19 21:55
行业政策动态 - 《钢铁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修订稿已完成初稿 建议取消不同企业间炼铁炼钢产能置换 仅允许通过整体性实质性兼并重组实现产能整合 [1][4] - 中钢协建议取消产能指标交易 去除附加于产能指标之上的利益 防止产能指标倒卖现象发生 [1][4] - 鼓励有实力且有意愿企业继续做大做强 推动不具备市场竞争力企业退出 减少企业数量提升产业集中度 [1][4] 行业供需状况 - 2025年一季度全国粗钢表观消费量23016万吨同比下降1.3% 粗钢产量25933万吨同比微增0.6% [2] - 3月份表观消费量同比增长3.5% 但同期产量增速达4.6% 供需矛盾依然明显 [2] - 产能置换被视为破解供需失衡关键举措 2021年实施办法推动行业在改造升级结构调整布局优化兼并重组方面取得成效 [2] 环保改造成本 - 截至4月20日完成全过程超低排放改造钢企每吨钢改造投资约474.35元 平均环保运行成本约218.43元 [2] - 超低排放改造增加企业生产成本 一定程度上削弱市场竞争力 [2] - 部分企业环保设施落后 智能化绿色化自动化水平较低 超低排放改造进展缓慢 环保成本差异加剧行业不公平竞争 [3] 政策调控方向 - 建立符合市场规律的新型产能产量调控机制 通过产量调控产能置换能力评价碳排放定额资源价格金融信贷等差异化政策引导资源向优质企业集中 [3][4] - 增加综合评价较差企业生产成本 迫使部分企业退出市场 [4] - 2024年工信部暂停钢铁产能置换工作 因原办法存在执行不到位监督机制不完善与行业发展形势需求不适应等问题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