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店计划

搜索文档
茶咖日报|星巴克海外店员被指辱骂广东消费者,公司回应:已解雇
观察者网· 2025-09-25 12:08
星巴克海外事件 - 马来西亚星巴克门店员工被指使用当地语言辱骂消费者 引发争议[1] - 星巴克在马来西亚由成功食品集团独家特许经营 该集团已解雇涉事员工并重申尊重是不可妥协的原则[1] - 星巴克通过海外官方账号致歉 称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确保类似事件不再发生[1] 京东七鲜咖啡业务拓展 - 京东七鲜咖啡低调开放合伙人招募 采用轻资产合作模式切入平价咖啡市场[2] - 合伙人需提供场地 承担约1万元装修费并缴纳10万元保证金 京东负责人员招聘管理和日常运营[2] - 合伙人每售出一杯咖啡可获得产品售价5%的分成 若自带员工每杯额外获得0.4元补贴[2] - 产品以9.9元为主力价格 促销期间下探至5-6元 明确瞄准大众消费市场[2] - 门店选址优先依托七鲜小厨布局 同时拓展独立点位 形成双轨模式[2] - 京东未来三年将投入超百亿资金建设1万家七鲜小厨门店 七鲜咖啡有望借助这一扩张浪潮快速布局[2] - 北京已有一家直营店 若合伙人招募顺利年底前北京地区预计开设50-100家门店 否则将考虑自行投资[3] 7分甜产品原料争议 - 茶饮品牌7分甜被曝使用保质期2年的速冻芒果果块制作饮品[4] - 客服确认速冻芒果果块由公司内部渠道统一订货配送至门店 保质期确实为24个月[4] - 品牌同时有新鲜芒果 但未解释为何在有新鲜芒果的情况下仍使用速冻果块[4] - 官方尚未就速冻芒果使用比例及未明确告知消费者食材类型等问题作出公开回应[4] 茶百道人事变动 - 茶百道联席公司秘书李忠成辞任 自2025年9月23日起生效[5][6] - 邹醒龙接任联席公司秘书 授权代表及法律程序代理人 拥有逾14年公司秘书及法律领域工作经验[6] - 薛曾辉继续担任另一名联席公司秘书 自2023年8月起任董事会秘书[6]
半年仅新增260家店,沪上阿姨上市后“变脸”?
新浪财经· 2025-09-04 08:53
公司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18.18亿元,同比增长9.7%,净利润2.03亿元,同比增长20.9% [1] - 2024年全年营收32.85亿元,其中96.5%来自加盟店,毛利率31.3%,净利率10% [15] - 2025年上半年毛利率提升至31.4%,净利率提升至11.16%,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增至9.87亿元 [16] 门店扩张情况 - 截至2025年上半年门店总量达9436家,离万店目标仍差564家,上半年净新增仅260家门店 [1][5] - 上半年新开加盟店905家,但关闭645家,净增门店数远低于2022年1531家、2023年2482家及2024年1387家的水平 [5][7] - 行业对比显示,古茗同期新增1265家门店至11179家,蜜雪集团新增6535家门店至53014家,规模差距持续扩大 [1][5] 加盟商政策与矛盾 - 上市前推出限时开店补贴,最高达18.98万元,前期投资预算最低约16万元(不含租金及装修费) [5][6] - 上市后政策多次收紧,6月开店补贴降至最高14.98万元,7月取消补贴,9月加盟费减免从2万降至1.5万 [16][18] - 加盟商反映上市后被强制按流水34%-35%订货,促销活动导致实收仅占流水60%-65%,利润大幅压缩 [12][13][14] 单店经营效率 - 2022-2024年单店日均GMV从4109元降至3753元,新店(开业<1年)GMV从4016元降至3239元 [9] - 加盟商指出包材价格较其他品牌高约30%,食材成本高25%-30%,叠加频繁促销进一步挤压利润 [13][15] - 关店数量增加反映加盟店存活质量不佳,2024年关闭987家店,较2022年393家显著上升 [5][9] 行业竞争格局 - 茶饮行业头部品牌通过降低加盟门槛争夺加盟商,门店数量为核心竞争指标 [5] - 行业高度内卷,近一年全国奶茶店新开11.6万家但关闭15万家,净负增长3.4万家 [15] - 古茗净利率28.72%远高于沪上阿姨的11.16%,现金储备32.57亿元亦显著领先 [16]
国补的最大受益者,小米还能接着赢吗?
雷峰网· 2025-06-05 07:43
国补政策影响 - 多地国补政策在618前陆续取消或调整,如江苏省6月1日起取消线上国补,线下改为每日限额发放,仅适用于家电及3C产品 [2] - 国补政策对手机市场刺激显著,落地一周内智能手机销量同比增长65%,出货量超950万部,2000-5000元价位段增长尤为明显 [2] - 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延续复苏态势,总出货量达7090万部,同比增长5% [3] - 国补加速了手机市场"淘汰赛"进程,各品牌在国补混战中的表现将影响其未来市场策略 [3] 小米市场表现 - 2025年第一季度小米总营收达1113亿元,同比增长47.4%,经调整利润107亿元,同比增长64.5%,毛利率升至22.8% [6] - 小米智能手机在中国大陆出货量份额同比提升4.7%至18.8%,高端机销量占比提升3.3%至25%,ASP达1211元创历史新高 [6] - 小米15 Ultra首月销量同比增长90%,Redmi K80累计激活销量远超竞品 [8] - 2025年第一季度小米国内智能手机出货量1330万台,同比增长40%,4000-5000元价位段市场份额24.4%排名第一 [7] 小米渠道扩张 - 截至2025年一季度,中国大陆小米之家达16000家,环比新增超1000家,计划年底扩展至20000家 [10] - 小米线下渠道智能手机市占率提升至12.1%,同比提升3.2个百分点 [10] - 小米汽车业务带动"万店计划"升级,去年新增约5000家小米之家 [14] - 小米汽车门店筛选严格,需满足五项指标且具备30家以上小米之家才有资格开设 [17] 小米业务协同 - 2025年第一季度小米手机×AIoT业务收入927亿元,同比增长22.8% [9] - IoT业务表现亮眼:平板出货量全球前三,TWS耳机国内第一,可穿戴腕带设备国内第二 [9] - 智能大家电同比增长113.8%,空调、冰箱、洗衣机出货量分别超110万、88万、74万台,同比增长均超65% [9] - 小米汽车业务收入186亿元,SU7系列累计交付25.8万台,2025年第一季度交付75869台创历史新高 [14] 行业竞争格局 - 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前五:小米(18.6%)、华为(18.0%)、OPPO(15.7%)、vivo(14.4%)、苹果(13.7%) [7] - 国补落地后各品牌增速差异显著:一加(120%)、iQOO(70%)、小米(60%)增速领先,华为(20%)、苹果(10%)垫底 [6] - 华为受产能限制影响国补表现,Mate 70系列库存紧张;苹果因产品参与度低,出货量同比下滑9% [22] - 国补加速渠道洗牌,小商户因资质问题被排除在外,业绩下滑60%-70% [24] 小米未来战略 - 公司提出"产品力×品牌力×渠道力×生态力"的制胜公式,强调高端化和新零售 [12] - "人车家全生态"战略持续推进,玄戒O1产品亮相补齐生态拼图 [28] - 计划2026年手机业务突破2亿用户大关,未来五年聚焦超高端市场 [29] - 研发投入持续加码,过去5年累计约1020亿元,2025年预计超300亿元,其中25%投向AI领域 [29]
樊文花万店梦遇阻:拓店速度放缓,药监局“亮红灯”
新浪财经· 2025-06-05 02:49
公司发展历程与现状 - 公司创立于1988年,从太原一家美容小作坊发展为全国性连锁企业,集研发、生产、连锁加盟、教育服务于一体 [3][4] - 2013年转型为面部护理小型连锁店,推出"产品+服务"双线模式,凭借高性价比快速打开市场 [3] - 截至2023年8月门店数超6000家,加盟经营者超3000位,采用轻资产、易复制模式吸引加盟商 [4] - 2024年3月启动"万店计划",目标未来拓店破万家 [1] 市场竞争格局 - 白鲸洗脸、洗脸猫等新兴品牌以百元内护理项目抢占市场,与公司形成直接竞争 [3][7] - 2021年美容院行业CR5不足1%,美丽田园以0.2%市占率居首,行业高度分散 [7] - 竞品快速发展:洗脸熊门店超4000家,洗脸猫门店增至1000家,洗脸医森获5000万天使轮融资 [7] - 百元内轻美容项目成为市场主流,80%生活美容机构提供相似服务项目 [15] 扩张与加盟模式 - 2017-2018年门店从2000家增至3000家,年复合增速50%;2020-2023年增速降至14.47% [8] - 县城15平米小店初始加盟成本约6.3万元(不含人员租金),新客套餐500-800元,高阶套餐约2000元 [9] - 部分加盟商反馈单店盈利难度大,有每月囤货要求,济南某店总成本约30万仅达保本 [9] - 加盟商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存在过度推销、售卖临期产品等问题 [11] 数字化转型挑战 - 二代接班人张昕推动数字化转型升级,构建"线上引流+线下体验"模式 [6] - 线上公域推广与线下门店存在价格冲突,消费者反馈不同平台价格差异大 [6] - 转型面临智慧终端落地、员工培训、软件采购等成本增加 [6] - 内部存在代际冲突,管理层对转型计划有较多反对声音 [6] 产品质量问题 - 2024年4月嫩白精华霜、嫩白精华液因实际成分与注册资料不符被国家药监局通报 [1][19] - 生产商广州芙莉莱化妆品有限公司曾因物料检验记录不全被通报,与公司曾有相同联系电话 [21] - 2016年美白防晒乳未检出标示防晒剂,2021年防晒乳未标注防晒剂成分被通报 [21] - 2023年因对产品和品牌所获荣誉作虚假宣传被罚款5万元 [21][23] 门店运营现状 - 实体零售整体承压,2024年国内超12000家门店关闭,美容护肤行业面临闭店潮 [15] - 北京朝阳长楹天街购物中心店铺已迁出,原位置被白鲸洗脸等竞品取代 [15] - 店铺选址影响顾客体验,如北京朝阳大悦城店铺环境优于长楹天街负二层店铺 [16] - 疫情期间线上直播带动经营,但疫情后消费者选择偏好仍待观察 [16]
百果园(之二) | 童话破灭,夺路而逃
格隆汇· 2025-05-19 01:39
股价表现与解禁影响 - 上市一周年后股价单日暴跌30% 随后七个交易日累计下跌45% [4] - 控股股东及40余个股东合计持有48.37%股权(约7.64亿股)于2024年1月15日解禁 [4] - 解禁当日成交2493万股 为近一个月日均成交量的三倍以上 [5] 股东损失与估值变化 - 上市前最后一轮融资估值120亿元 当前市值仅53亿元 [6] - 早期投资机构成本区间为6.26-8元 当前股价3.37元导致大幅亏损 [5] - 创始人夫妇持股33.78% 若未抛售则损失超10亿元 [6] 战略规划与市场信任危机 - 公司提出十年战略目标:自建平台GMV超1000亿元 门店数量突破1万家 [7] - 2023年上半年实际门店数不足6000家 营收62.94亿元 远未达2015年提出的2020年400亿元目标 [7] - 解禁前宣布最多斥资6.34亿元回购10%股份(1.18亿股) 但市场反应消极 [7] 经营效率与行业对比 - 加盟模式扩张下利润率持续徘徊在3%左右 [8] - 同业公司洪九果品利润率保持两位数 市盈率不足4倍 而公司市盈率达15倍 [8] 消费者关系与品牌声誉 - 黑猫投诉平台累计超2000条投诉 涉及水果品质与服务问题 [11] - "三无退货"政策在部分加盟店失效 退款流程被指变相强制消费 [11] - 2023年夏季因"团购西瓜不甜"事件引发公众负面舆情 [11] 回购计划成本变化 - 原定6.34亿元回购计划 因股价下跌仅需3.64亿元即可完成同等数量回购 节省2.7亿元 [12]
上海奶茶夫妻,身家飚到130亿
创业家· 2025-05-09 10:14
核心观点 - 沪上阿姨成功登陆港股,首日涨幅超四成,市值达166亿港元,成为今年第四家上市的新茶饮公司[4][6] - 公司面临多重挑战,包括净利润下滑、单店GMV下降、加盟模式问题及行业竞争加剧[16][21][25][27] - 公司采取扩张门店、快速上新、下沉市场及多品牌策略应对行业竞争[14][28][30][32] 上市表现 - 5月8日港股主板挂牌,收盘报158.4港元,涨幅超40%,市值约166亿港元[4] - 单氏夫妇上市后持股78.78%,身家超130亿港元[5] - IPO筹集1.95亿港元,引入盈峰控股和华宝股份作为基石投资者,认购921.55万美元股份[6][12] 财务与运营 - 2024年净利润3.29亿元,较上年减少5900万元[16] - 2023年GMV总额107亿元,同比增长约10%,毛利率微升至31.3%[15] - 平均单店GMV由2023年160万元降至2024年140万元[16] 门店扩张 - 2023年1-9月净增门店超2000家,2024年下半年仅新增759家[18] - 提出"万店计划",目标2025年达成,但开店速度放缓[17][19] - 目前门店超9000家,其中99.7%为加盟店,自营店仅24家[23] 加盟模式 - 加盟相关收入从20.72亿元增至31.69亿元,占比超96%[23] - 加盟费4.98万元可分期三年,前期投入约17万元,为头部品牌中最低[24] - 2023年闭店率7.7%,居行业首位,加盟商存在物料价格高、利润低问题[25] 供应链 - 全国冷链覆盖率近100%,鲜果统一配送[25] - 投入数千万建两大自有工厂,八大仓储物流基地,总面积超10万平米[25] 市场竞争策略 - 过半门店位于三线及以下城市,瞄准下沉市场增长潜力[28][29] - 每月推新品,近期果蔬茶以减脂为卖点,单日销量达六七十杯[30][31] - 推出"轻享版"(2-12元)和"茶瀑布"(低价)子品牌,分别开店188家和304家[32][33] - 引入"沪咖"子品牌,采取店中店形式,价格13-23元[34] 行业趋势 - 2025年茶饮行业价格战延续,品牌分化加剧,强势品牌加速开店,弱势品牌可能关店[20] - 三线及以下城市为最大且增长最快的细分市场[28]